市场细分策略如何不被“戳脊梁骨”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is_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细分就是将具有相似需求、相似行为及相似特征的客户(医生和患者),分割成既有区别但又相关的区域(如文中表格所示),并有针对性地确定品牌传播的有效途径。
  
  医生渠道、疾病类型(如急性、慢性、温和、一般或严重,首次得病与疾病复发等)、地理特征,这些通常是市场细分的切入点。但市场细分应该以顾客为导向,围绕消费者或消费场所进行才更准确,因此在矩阵分割法中,以“适应症、患者”和“医生种类,治疗渠道”为两个维度进行切割,是不错的市场细分方法。
  根据市场细分的结果,我们往往会做出以下四种市场策略:
  一是不加区分,不偏不倚,通吃各类市场,如表1;
  二是区别对待各个细分市场,即主次分明、不吃大锅饭,如表2;
  三是聚焦于某一类细分市场,如表3;
  四是更加聚焦,干脆攻击某个细分市场当中的一个环节,如表4;
  


  
  点评:市场细分策略如何别人信服
  
  市场细分,目的就是要把市场分得“四分五裂”,分出个三六九等。但是,动手之前,要考虑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细分市场
  市场细分的唯一原因是资源的相对有限,“撒胡椒面”就无法在所有市场中取得绝对优势,就如同在战争中要选择“有利高地”作战一样,先取得局部且重要地点的一次决战役的胜利,才能确立在局部地区的绝对优势。
  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兵力和资源,你不需要细分,可以放心地全线出击,但是现今这样的企业和行业似乎找不到了。即便是可口可乐,它能将产品卖到你想都想不到的地方,但是至今他们也在坚持市场细分的做法。
  
  二、细分市场的根据
  细分市场并不局限于人员(患者、医生)以及所在的科室,目前医疗政策的多变性决定了细分市场的多样性,地域的消费差异(如农村和城市)、招标情况(中标或失标)、是否上了医保目录,不同利益驱动因素(如自费、公费)等,都可以成为细分市场的判断依据。
  确定市场细分的因素,更全面的概括是:
  1.地理因素:所属省、市、县的医院、最近的新农合、社区医院等。
  2.人口统计因素:病人的年龄段、性别、收入、伴有症状特点等。
  3.心理因素:医生的生活方式(如活动、兴趣、观点等),性格特点(如保守型、冒险型,冲动型等);
  4.行为因素:产品使用情况购买时机,如文中所述的门诊、急诊、术前住院、术后出院、消费忠诚情况,以及对价格和促销的反应。
  其中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较难把握,难就难在用什么平台或渠道与这些细分市场的人群互动。
  
  三、评估和选择细分市场
  市场细分只是工作的开始,评估井选择细分市场才是关键,否则,拿什么说服老板和团队?
  评估细分市场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
  1.可量:能否确定这个细分市场的大小,是否可以提前预估市场潜力?
  2.可及:能否通过广告、销售团队或销售渠道与这个细分市场直接展开互动?
  3.赢利;能否有足够的投资回报?
  4.有效:竞争对手是否准备或已经在提供相似的服务?你公司能否真正提供有效的、差异性的服务?
  5,自卫:在竞争对手进攻时,你能否有效地保护自己?
  
  四、理顺决策的推理过程
  细分市场直接决定着市场策略的选择,但不论选择哪一种策略,其中的选择过程是相当复杂——或许正是因为我们市场部没能解决这个问题,才导致销售团队在背后“捣鼓”我们“不切实际”、“敲脑门子”。
  这就需要我们理顺决策的推理过程:
  第一步:分析该产品在各细分市场的表现,看贡献率,增长率以及投入(时间、活动频率和规模)情况。
  这能让团队成员看到各个市场的真实表现,比如,有些市场投入多产出也多,有些市场投入少可产出多,而有些市场却恰恰相反。
  第二步:指出目标患者在各细分市场的实际分布。
  这能让销售团队掂量一下各个细分市场的轻重,看清各自的差距和潜力,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对比已经取得的业绩,看到各自业绩增长的机会。
  第三步:明确下一步资源投入的对象和领域。
  这能为销售团队提供更加理性的思考——考虑到竞争情况和公司的整体策略,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最有回报的细分市场,这才是明智的决定。进而最快速度地促使销售团队对增长领域达成共识,劲往一处使。
  
  五、不要死在公司运营平台上
  闷头做出了市场细分策略,可公司的运营体系是否支持你这样做呢?市场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能否区分各个细分市场的业绩?相应的奖励系统调整能否及时到位?
  比如,在某个细分市场中,当地的三级医院业绩和潜力有差距,而增加这个市场销量的一个办法就是提高产品的覆盖率。进更多的医院、加入覆盖,势必要增加资源,可偏偏公司的资源是按照销售比例来分配的,有销量的地方有资源,销量少的地方资源也少。
  这种情况下,你需要收拢资源,重新分配,把资源放到需要开发的细分市场中去,而厚此薄彼,就会遭遇抵触,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
  再如,采集到的公司销售数据如果很难体现各细分市场之间的业绩差异,甚至无法考核销售活动的效果,销售团队当然会觉得这样的市场细分不切实际。
  什么样的路跑什么样的车。如果不能确保公司的运营系统能适应你的市场细分策略,那么你就要保证市场细分能够适应公司的运营系统。
  这些道理在现实中常被忽视,所以我们也经常遭遇失败。
  ▲黄德华:卫材(中国)药业公司市场部华东区市场经理。
  ▲仲崇玉(点评嘉宾):现任山德士(中国)上海诺华贸易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先后曾任CNS中国区经理、亚太地区总部CNS市场副总监、全国销售经理。
  
  编辑:范超伟
其他文献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彼得原理,其核心内容就是一句话:在一个层级组织中,每个员工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岗位。  之所以有这个趋向,是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层级组织,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常常把职位晋升当做一种主要的激励手段。如果员工在原有职位上的工作成绩好(胜任),他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  由此,彼得认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
期刊
既不能只解决遗留问题而停滞了市场销售,也不能只抓销售而置明显问题于不顾,抓住主要矛盾,仔细分析各方当事人心态及承受底线,统筹兼顾,方能一击必中。    空降于大厦将倾时    T公司,国内某大型快速消费品企业。2002年年初,T公司内部发起第一次规模浩大的体制变革运动:公司要求旗下的近70家销售公司全部私有化!在当时的快消品行业,这绝对是少见的惊人一幕!  在“不换脑袋就换人”的强制规定下,折腾了
期刊
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市场也表现为典型的二元市场结构,农村市场几乎完全隔离于城市市场。形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体系。与之相对应,城市与农村市场应采取完全不同的营销策略。  跨国公司“低看”农村市场,或许是他们的无奈而不是它们的本意,因为很多世界知名品牌原本就起源于农村市场。  50多年前的日本农村很穷,当时的主流厂家认为农民买不起电视,而松下认为,日本农民虽然很穷,但他们了解世界的愿望很
期刊
单店特许,运营规范但发展缓慢;传统的省级区域特许,扩张迅速但管控不力。要两者兼得,是否存在中间路线?    案例背景    TS是一家美容化妆品企业,原有日化线和专业线两大类产品。日化线产品主要通过商超终端进行销售,专业线产品主要通过美容院终端销售。  经过三年研发,TS于2005年推出全新品牌A,它结合了原有两类产品的优点,采取“产品+服务,前店+后院”的品牌专卖店模式,既吸取了日化线产品通过店
期刊
人们长期都在找营销方法,找消费者。其实消费者也在长期地寻觅最适合自己的商家,产品和服务。商家自身的事做到了、做好了,店开到哪里,消费者自然会找到你!    营销学者的败绩    周清前年下岗了,想开店,可做什么好呢?  她到处“考察”,有朋友建议做窗帘生意,说是人总要住房子,是房子都得有窗子;是窗子都要安窗帘——按照这个逻辑,窗帘生意可以做,现在都是自家买房,谁不想让屋子显得更现代、更高档一些? 
期刊
尽管大家都有进入四级市场的设想,但是,由于担心收成,不敢大规模铺开战线,多数企业迈三步退两步,不敢下脚或者下脚不敢深踩。    知名品牌的下乡欲望    对白电产业来说,近年来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产业很难有大的洗牌。可公司的财报要求数字逐年做加法,如何保证新的销量增长?  一、二级城市中,一面有国内外强势竞争对手的对垒,另一面有拥有强势话语权的终端的挤压,资源有限,各家都谨小慎微,弓弦紧绷。在这块利
期刊
近几年,随着保健品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国内保健品行业步入了寒冬腊月,当年火爆的操作手法似乎也都被冷藏了起来:生造概念不灵光,软文炒作没人信,广告轰炸玩不起,终端促销成本高,会议营销泡沫多  渴望长足发展的保健品企业,都在思考:如何与杂乱无章,数不胜数的对手形成区隔?  你说借助销售渠道区隔?大家都笑了,渠道只有相对忠诚度,没有永恒的忠诚度。  借助广告区隔?大家又笑了,面对纷繁的广告杂音
期刊
企业总希望专业化推广能像过去的“挂金”或“关系”营销那样立竿见影,于是直接用学术推广会议的销量来核销会议费用。在他们看来,送钱,拉关系和“开会”,都是一路货,不过是为“卖货拿钱”换个形式罢了。    医药市场环境将越来越规范,过去以“挂金”和“关系”为主导的营销模式跌宕起伏后,专业化推广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于是,企业一哄而上,开展学术推广会、学术赞助、科室推广会等等,可不少人下了网却没捞到鱼
期刊
没有人低级到认为品牌无用,却总有人误认为品牌就是一切。  跨国公司在中国,品牌是产品畅销的原因,因为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跨国公司就已经是响当当的品牌,并且在国际市场有足够的市场份额作为品牌支撑。即使跨国公司在中国做得再差,也无損于其国际品牌形象。因此。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品牌形象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带来的”。  但中国本土企业没有这种先天优势。  对中国企业而言,品牌是产品畅销的结果。只有足够的市场份
期刊
陈春花教授在《渠道驱动还是品牌驱动?》中有一段精彩的阐述:“很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人员,特别是一些中国的研究学者,在根据有限的资料总结世界优秀企业经营的成功之处时,往往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品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而中国企业还没有一家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品牌。这使得很多中国企业非常悲观,以至于对刚刚建立的渠道优势产生怀疑,进而在‘品牌知名度’与‘渠道成熟度’的选择上犹疑难决。”  “在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