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一线教学的亲身体验与感受出发,笔者对目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所遇到的不合理的两种普遍现象加以分析总结并阐述了作者在教学中遇到此类问题时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鉴赏教学 欣赏与表现 创作 创造 创新 创写 创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01-01
现象一:在展览馆里,据统计参观者每七秒钟就看完一幅画,而在学校艺术节的展览室里,学生都流连忘返。分析其原因:大多数参观者对名画大作不理解,无法更深层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但他们又迫切需要艺术的欣赏活动,对发生在身边的艺术事物倍感兴趣。
现象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将自己的认识或借鉴他人的见解对作品进行分析、讲评,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结果:(1)学生根本无法自主接受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性和形式美。(2)教师过早地介入评价,造成学生认识和思考作品内涵的阻碍。
因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在中小学校以上现象并不鲜见,美术教育认识滞后的状况亟待改变。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应存有这种使命感。下面就以上现象谈谈我的一些思考与分析。
1 强化美术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力
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有一则试题:欣赏北宋伟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后回答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2)当时经汴河……分析……;(3)导致该城市衰落的原因;(4)北宋后……分析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5)如今……分析……无独有偶,在一份高考信息杂志上,也出现了一则赏析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后回答问题的试题。由此,我们至少捕捉到两个方向的信息:一是美术所隐含的各科知识日益凸显出来,且已引起教育考查者的重视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二是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对教师尤其是美术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强化中学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以提高中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人天生可以成为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毫泽尔《艺术社会学》)。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发现许多智力出众的人却在美术鉴赏力方面表现出十分低下的能力和水平。可见鉴赏力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各种基本能力的交叉与升华。
那么,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美术欣赏的过程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美术作品的感受、对作品相关知识的传授、对作品的评价等。所以,针对开篇出现的现象,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以下几点:
(1)美术欣赏者的差异性。
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表现出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欣赏的效果,教学时不容忽视。那种一开始教师直接对作品进行评价是不科学不公正的,这样或多或少会限制学生的主动性,抹煞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因而,教师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不能将批评家的解释当做作品本身唯一的信息,并以此代替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感受。
(2)欣赏与表现的关系
欣赏并非只是单纯的观赏而已,只有与表现联系起来的欣赏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和达到欣赏目的。同时,不断地欣赏艺术作品或优秀学生作品,也会唤起学生潜在的创作冲动。为此,我特意对参加美术专业培训的同学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来参加训练九成以上是因为观赏了课堂上教师的范作,说明欣赏的冲动直接影响了学生表现的欲望。
(3)美术欣赏与各学科的渗透,即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欣赏作品能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文化传承和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据此,教学中应以传播美术文化为使命,让学生像欣赏“唐诗、宋词”一样体验艺术意味。“诗、书、画”三位一体说明美术从渊源上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学科的综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我想不久,美术在物理、数学、生化等自然学科中存在的元素也将会引起重视。这可说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 美术欣赏与创造思维的形成
美术作品的产生是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物态化结果,欣赏者要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利用已有知识对作品重新做出阐释。就是说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力不要隔靴搔庠泛泛读些有关作品的解释。而要引导学生如何把欣赏的新体验表达出来,并使之采取自己的方式将审美感受物态化,我认为这种物态化形式可以综合为以下三种:
一是审美意识的语言表现—— 创想。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基本理念,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作品直抒胸意,各持已见。因为个性差异,对作品的阐述也就不会相同,有人喜欢壮美,有人追求优美,有人醉心于华美,还有人以朴素为美,以奔放为美,以奇巧为美,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国自古就有“诗无达诂”的主张,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评价等心理过程,这也是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简捷的物化方式。
二是审美意识的造型表现—— 创作。
由于个体文化底蕴、知识面、生理特点等因素,对于某些学生仅仅用语言还不能完全表达欣赏者对作品的全部感受和理解,何况美术创造本身就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学生在欣赏中一旦唤起了潜在的创作冲动,他们就会主动地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造型要素以及各种材料把审美想象表现出来,这也是创造性思维最集中的表现方式。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狮子”的德拉克洛瓦在观赏藉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后,“像发了疯一样”跑回家,在这种强烈感受之下,他“发出了第一声吼叫”—— 即创作了《生命之舟》。我以为把欣赏与表现合理结合起来是优化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理想途径。
三是审美意识的文字表现—— 创写。
在教学中我每年都会举行学生艺术小论文竞赛活动。这是因为把审美意识、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抒发他们在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能让欣赏者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缓释,获得悦志悦神的人格层次上的愉悦,而且是欣赏主体把作品内在的艺术意蕴用文字表现出来,使艺术欣赏个体的直观感受达到理性升华,真正获得美术鉴赏的效果。
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学生才会树立起艺术的自信,逐步培养起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也是我在美术教学中的点滴思考,不成章法,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 陈慧,唐再锋.地方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以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3):67-70.
[2] 徐艳.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我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172-173.
关键词:鉴赏教学 欣赏与表现 创作 创造 创新 创写 创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01-01
现象一:在展览馆里,据统计参观者每七秒钟就看完一幅画,而在学校艺术节的展览室里,学生都流连忘返。分析其原因:大多数参观者对名画大作不理解,无法更深层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但他们又迫切需要艺术的欣赏活动,对发生在身边的艺术事物倍感兴趣。
现象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将自己的认识或借鉴他人的见解对作品进行分析、讲评,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结果:(1)学生根本无法自主接受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性和形式美。(2)教师过早地介入评价,造成学生认识和思考作品内涵的阻碍。
因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在中小学校以上现象并不鲜见,美术教育认识滞后的状况亟待改变。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更应存有这种使命感。下面就以上现象谈谈我的一些思考与分析。
1 强化美术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力
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有一则试题:欣赏北宋伟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后回答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2)当时经汴河……分析……;(3)导致该城市衰落的原因;(4)北宋后……分析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5)如今……分析……无独有偶,在一份高考信息杂志上,也出现了一则赏析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后回答问题的试题。由此,我们至少捕捉到两个方向的信息:一是美术所隐含的各科知识日益凸显出来,且已引起教育考查者的重视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二是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对教师尤其是美术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强化中学阶段的美术鉴赏教学,以提高中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人天生可以成为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毫泽尔《艺术社会学》)。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发现许多智力出众的人却在美术鉴赏力方面表现出十分低下的能力和水平。可见鉴赏力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各种基本能力的交叉与升华。
那么,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美术欣赏的过程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美术作品的感受、对作品相关知识的传授、对作品的评价等。所以,针对开篇出现的现象,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以下几点:
(1)美术欣赏者的差异性。
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表现出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欣赏的效果,教学时不容忽视。那种一开始教师直接对作品进行评价是不科学不公正的,这样或多或少会限制学生的主动性,抹煞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因而,教师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不能将批评家的解释当做作品本身唯一的信息,并以此代替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感受。
(2)欣赏与表现的关系
欣赏并非只是单纯的观赏而已,只有与表现联系起来的欣赏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和达到欣赏目的。同时,不断地欣赏艺术作品或优秀学生作品,也会唤起学生潜在的创作冲动。为此,我特意对参加美术专业培训的同学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来参加训练九成以上是因为观赏了课堂上教师的范作,说明欣赏的冲动直接影响了学生表现的欲望。
(3)美术欣赏与各学科的渗透,即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欣赏作品能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文化传承和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据此,教学中应以传播美术文化为使命,让学生像欣赏“唐诗、宋词”一样体验艺术意味。“诗、书、画”三位一体说明美术从渊源上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学科的综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我想不久,美术在物理、数学、生化等自然学科中存在的元素也将会引起重视。这可说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 美术欣赏与创造思维的形成
美术作品的产生是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物态化结果,欣赏者要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利用已有知识对作品重新做出阐释。就是说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力不要隔靴搔庠泛泛读些有关作品的解释。而要引导学生如何把欣赏的新体验表达出来,并使之采取自己的方式将审美感受物态化,我认为这种物态化形式可以综合为以下三种:
一是审美意识的语言表现—— 创想。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基本理念,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作品直抒胸意,各持已见。因为个性差异,对作品的阐述也就不会相同,有人喜欢壮美,有人追求优美,有人醉心于华美,还有人以朴素为美,以奔放为美,以奇巧为美,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国自古就有“诗无达诂”的主张,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评价等心理过程,这也是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简捷的物化方式。
二是审美意识的造型表现—— 创作。
由于个体文化底蕴、知识面、生理特点等因素,对于某些学生仅仅用语言还不能完全表达欣赏者对作品的全部感受和理解,何况美术创造本身就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学生在欣赏中一旦唤起了潜在的创作冲动,他们就会主动地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造型要素以及各种材料把审美想象表现出来,这也是创造性思维最集中的表现方式。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狮子”的德拉克洛瓦在观赏藉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后,“像发了疯一样”跑回家,在这种强烈感受之下,他“发出了第一声吼叫”—— 即创作了《生命之舟》。我以为把欣赏与表现合理结合起来是优化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理想途径。
三是审美意识的文字表现—— 创写。
在教学中我每年都会举行学生艺术小论文竞赛活动。这是因为把审美意识、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抒发他们在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能让欣赏者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缓释,获得悦志悦神的人格层次上的愉悦,而且是欣赏主体把作品内在的艺术意蕴用文字表现出来,使艺术欣赏个体的直观感受达到理性升华,真正获得美术鉴赏的效果。
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学生才会树立起艺术的自信,逐步培养起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也是我在美术教学中的点滴思考,不成章法,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 陈慧,唐再锋.地方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以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3):67-70.
[2] 徐艳.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我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