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每课三问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o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那怎样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笔者认为可从每课三问做起。
  
  一问:你的课堂是否让学生学而有乐?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注了课堂中学生的状态是否积极。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学生”,而不是物化的知识。一堂语文课的意义不能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若一堂课学生乐学,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始终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意味着课堂的参与率和关注率高,就能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提供保证。怎么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学而有乐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如果教学内容语言优美,感染力强,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动人。或让学生身临其境,或让学生如沐春风,或让学生创造想象。如教学《草原》一课,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映示草原的课件,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草原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然后引导学生读文感悟,体会面对这样的草原作者内心的感受,从而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教《烟台的海》一课时,教师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子,如“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引导学生想象用什么色彩来描摹这幅画?学生各抒己见,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想象感悟,想象这迷人的景色。通过交流,文本的语言就会自然地内化成为学生的语言。这样的结合点,能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充满想象与创造。
  其二,使学生对学习过程感兴趣。如果教学内容远离学生实际,那么就应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充满期待和好奇。教学中运用有效的艺术提问,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或组织讨论、演讲,或尝试表演、开展游戏竞赛,或运用角色朗读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动态生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九色鹿》是一篇童话故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而表演的形式,学生人人喜欢,自然积极参与。通过表演,学生不仅揣摩了人物的特点,体会到了诚信的重要性,而且也提升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其三,使学生对学习结果感兴趣。这个兴趣点落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教师不断的鼓励、赞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能享受到朗读、表达、体验的愉悦,久而久之,他们充满自信,心灵愉悦,会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更加积极地参与,快乐自主地学习。
  
  二问:你的课堂是否让学生学有所得?
  
  1 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欠缺,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预测他们可能发生的疑问,从而使教学双方能协调一致。了解学情,备课就有了针对性,才能以学定教。否则,就像盲人摸象,花了力气,收效甚微。
  2 精讲精练,因材施教。事实证明,一堂有效的课,必须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问题精当,引导恰当,因材施教,精讲精练。尤其是设计的问题要精当适用。
  (1)精讲课文关键词句。一篇文章总有它所要表达的侧重点、精彩点和生发点,会有它的关键词句、重难点之处,这是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语感的绝佳之处。因此,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联系全文,抓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精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理解、揣摩、内化和吸收的目的。
  (2)精讲学生难懂之处。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能读懂和了解的课文内容不讲。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我探究,仍然无法理解体会的内容,教师可进行引导讲解,并尽力讲清讲透。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满足的心理快感。
  (3)关注学生精练实践。语文课堂教学应定位在“语言实践”上,因为运用语言文字是一种技能技巧,需要在实践中精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反反复复的听说读写中,逐步培养,逐渐提高。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应该看学生有没有充分地读;有没有读和写的结合;有没有掌握一些自己读懂语文的方法。配套的练习册,教师可以精选一些题目,让学生当堂练习,以进一步掌握和巩固基础知识。做完练习后,最好能当场订正,迅速反馈。因此,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充分保证学生练的时间。
  (4)关注学生作业的设计。教学中,学生该记住的知识就要让他牢记,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应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内就感受到成功感。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调动积极性,练习设计应富有趣味性,更具综合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设计选择性、开放性作业……当作业既有价值又有趣时,学生才会兴致勃勃努力完成;当作业富有变化、创造性时,学生的自主性将充分得到调动;当作业量具有差异性、层次性,能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时,学生将会乐学、勤学,自然就会学而有得。
  
  三问:你的课堂教学是否让自己教有所获?
  
  一句话,课堂教学能让你享受为师的快乐,获得从教的乐趣。
  1 让思考充满教学全过程。我们要做一个清醒的教学者,不断进行反思:我的教学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展语文能力?我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是否有效?如果能经常这样思考,我们就能成为一个积极的实践者,成为一名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者。做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内心才会有愉悦,才能体味到温暖。
  2 让激情洋溢教学各环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对师生互动充满热情,把对课文的透彻理解,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以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让学生动情、入境,体悟课文的内涵,理解课文的特色,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情绪高昂的课堂,能让教师充满快乐。
  3 让学习贯穿教学生涯中。学习,可以让教师视野开阔;学习,可以让自己的思考更深刻。一名底蕴丰厚的教师,能解读每篇课文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去赏析文章、学会表达;能解读课文的重点、难点,抓住探究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的内涵,达到“深入浅出”的最高境界。教师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愉悦的过程。
其他文献
习作是一种需要,是儿童记载自己生命成长历程中的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需要,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一种需要,即一种惯性的生活方式。我认为,儿童笔端流淌的是文字,诉说的是心语,要让每个学生快乐地用文字来表达他们心里的所想、所愿。    一、丰富多彩的生活犹如美丽的花园,任由儿童自由地采撷    儿童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周围的世界是那么多姿多彩,这些都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近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引起公众一片哗然通读826号文可以看出,国网在其中主要部署了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一、博客——开一扇敞亮的窗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写博客、发微博逐渐成为人们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新形式。在这种网络背景下,让学生开设博客,像“小作家”一样生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写博客,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也是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的有效方式。它无疑为传统写作教学开辟了新的视野,也是当今习作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二、写博——
最近几十年中, 大量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以及大型石化企业不断涌现。由于这些建筑和企业生产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火灾,仅靠消防队员很难快速高效灭火。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用最快的时间救助火灾中的受害者,最大限度的保障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消防机器人应运而生。  从功能上划分,目前的消防机器人有4大类,即灭火机器人、侦察机器人、攀登营救机器人和救护机器人。而从控制方式来分,消防机器人可分为遥控消防机器人和自主消防
构建一个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课堂,有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师和学生,而处于导演地位的教师无疑是构建精彩课堂的原动力.一、精心预设,构筑精彩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可能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巧妙设计,激活课堂    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每堂课之前,我都会深入钻研文本,细心推敲,探求一种让学生欣然接受的教学方法,以免让学生无精打采地接受注入式的训练,让课堂顿然失色。  当然,要做到成功地驾驭课堂,除了必须具备丰厚的语言功底外,还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
文本的价值取向,编者的意图,文本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的心理历程,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对待,准确机智地把握“尺度”,创造性地处理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彰显智慧,使教学充满灵性,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    一、课前预约:“尺度”把握的前提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为了保证教学的效果,教师课前都要进行精心的准备: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材,全面而智慧地开发课堂教
和谐社会--能力建设--人才培养,乍一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核心问题就是要使社会逐步建立公平制度,而要使社会上的不公平逐渐
虽说学贵有疑,但是怎样疑,是个重要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练就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促进学生提问对于提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