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几何直观 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的经典、典型的内容,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既易又非常难. 易,是因为学习的时候数据比较小,孩子觉得计算容易理解;而它确实又很难,表现为:一是对算理的理解,二是在后续的学习中,特别是在逆序的出现后,学生经常容易出错. 究其缘由,还是因为数学的模型建构不清晰、不确立. 如何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随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几何直观是新增的,能否借助它拓深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我们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回放与反思】
  【情境一】
  师:看图,同学们知道这几个班分别得了多少面红旗?
  生:不知道.
  师:那你能从这个表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二班比一班多3面,四班比三班多5面.
  生2:……(学生们都用了**比**多的句式来描述)
  师:嗯,还可以怎样表示一班和二班的关系?
  生3:一班比二班少3面.
  生4:……
  师:同是一班和二班的红旗面数,为什么一会儿我们可以用“**比**多”,一会儿我们可以用“**比**少”来表示?
  生:二班多、一班少,二班就比一班多,反过来,一班就比二班少.
  师:哦,原来两者相比较的时候,要分清谁多、谁少.
  师:请同桌的同学,一个用“比”来说一句话,另一个人来作出判断.
  【实践反思】课伊始,充分利用课本上的主题图,忽略了各组的具体数据,引导学生直接只关注各班红旗面数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直观上整体感知比较关系的两个不同角度,认识其本质就是要关注两个量中谁多、谁少. 这样,不仅仅只局限于学习“*比*多几”的问题,而是通过整体的认知激发学生从一开始就要思考,抓住问题的关键:两事物相比,要找准比的标准,即分辨清楚谁多谁少.
  【情境二】
  师:我这有些小旗,你能把题目的已知信息表示出来吗?
  生1:(生在黑板上摆图如下)
  师:请问这3面为什么不与12面对齐,而摆在12面的外面?
  生:不能放在这,因为这(指着二班空着的部分)有12面,是与一班同样多的.
  师:谁还能说说为什么不能放在这?
  生:因为这下面的是与一班一样多的,比一班多的3面,应放在与一班同样多的后面,才是多3面. 放下面,就只能表示二班有3面了.
  师:也就是说,二班的面数包括哪几部分?
  生:……
  师:(师出示长方形纸条)哦,二班的这部分与一班的面数是对应的,一班有多少面,二班就有多少面,请同学再来说说:二班的面数包括了哪几部分?师标上问号.
  生:……
  师:那要求二班的面数,你会算吗?
  生:12 + 3 = 15(面).
  师:请问:算式中12表示什么?3呢?15呢?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边指边说. 请同桌的同学先说一说. (师巡视)
  生:(生边动作边说)12表示与一班同样多的12面,3表示比一班多的3面,15就是二班的面数.
  师: 刚才听到有个别同学说12指的是一班的面数,可以吗?请同学们看图讨论一下,求二班的面数时,究竟12指的是什么?等会请你指着图来说说.
  生:上面的12是指一班的面数,而求二班的面数,就应该指与一班面数同样多的与比一班多的3面. 所以12不能是指一班的面数.
  师:(贴上“与一班同样多的12面”)……
  【实践反思】
  老师在这环节中,先后运用了3次几何直观,递进促进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第一次是借助几何直观整理数学的信息,弄清楚“知道了什么”;第二次是通过老师的质疑,看图理解辨析问题解决的关键:明确二班的面数包含与一班同样多的面数,此两者是相对应的;第三次是借助几何直观,确定解决问题数量关系,知道“怎样解答”.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图理解信息、处理信息,读懂图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准确把握数量关系,拓深学生充分自主参与算理的整理、理解、和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提升.
  本节课例,老师紧紧抓住“几何直观”,巧妙地设计了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 从课的伊始就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以不同的观察角度描述比较关系的两种不同的说法,层层深入,促进学生理解、思考、探究,获得整体的认知,并注重把具体的事物抽象为数量关系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较完整的数学模型,学会如何进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成效是显著的.
其他文献
【摘要】 从小学到初中,应用题始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难在理解题意,也难在需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是数学中的重要模型,因为比较抽象,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量关系较多,运用它们解应用题让不少学生头疼. 如何帮助学生分析建模?本文就列分式方程解決实际问题阐述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 分析;建模;应用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
期刊
【摘要】 轴对称图形是初中几何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轴对称图形学习的重点体现为找到对称轴,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将轴对称图形教学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形象化引导、实践化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应该尽量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来增添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有效策略  轴对称原理在初中几何图形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
期刊
一、主题与背景  “认识角”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在第二学段继续认识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做好铺垫;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角”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了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
期刊
【摘要】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改以来,对这一领域的争议也越来越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质疑,尤其是信息量比较大的问题,好多学生错误率很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文试着从分析学生典型错例中,提出利用“列小标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解题的正确性.  【关键词】 列小标题;解决问题;策略;条理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把基本应用题分为加法
期刊
素质教学倡导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数学教学也要顺应这一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老师传授、学生听记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更广的空间留给学生去探索,去思维,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如下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策略
期刊
【摘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它学起来晦涩难懂.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度,帮助他们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成为摆在数学教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看似平凡的“小比方”宛如一盏明灯,为大家在困惑中指明了方向. 它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理性的知识感性化. 倘若教师们能用之有度,定能让数学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 “小比方”;数学教学
期刊
【摘要】 游戏在人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之重不言而喻,而游戏往往又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重要数学思想的产生就来源于游戏.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在中职数学第二课堂,我们设计开发了一组备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游戏. “寻牌”游戏中有一一对应,“算珠”游戏中藏基本图形,“抓子”游戏中隐整除原理,“月亮”棋中再现“抓子”. 数学无处不在,游戏智慧人生.  【关键词】 游戏;寻牌;算珠;“月亮”棋  游戏在人的成
期刊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把目标从“双基”扩展到“四基”,把渗透数学思想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到了与“双基”一样的高度. 显然,加强对数学思想的渗透、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老师的使命,所以新时代的数学课堂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除了加强“双
期刊
【摘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 老师提问,学生作答,这看似平常的教学环节却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成效.  【关键词】 有效性;生成性;渐进性;开放性;自主性  合理、恰当同时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可以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事实上,由于我们教师片面过分重视知识教学,而忽视了思
期刊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资助课题“‘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生态中的学生发展质态研究”(课题编号为E-a/2013/001)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为李庾南、王笑君.  最近笔者在一次市际(南通市与宿迁市)学校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七年级“垂直”新授课,课例得到与会同行的好评.本文先呈现教学流程的简案,再给出精彩生成片段,最后阐释几点教后反思,与更多老师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