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抓住以读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确“读”的重要性,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还要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兴趣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兴趣
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伴随着一个人的终身。同时,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广大语文教师极为重视的一项教学内容。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阅读策略教学、提高阅读效果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在我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我感触颇多,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让学生明确“读”的重要性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師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多阅读有以下好处:
1、多读可以识记生字。“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多读可以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
2、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叶圣陶语)。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情感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
3、多读可以训练思维。在论及读与思的关系时,别林斯基曾经指出:“阅读时,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 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
4、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学生读得多了,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
二、激发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能对教师的“传道授业”积极主动地吸收、消化和运用,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则是使学生“乐而为之”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的脑子里就自然产生许多个问号,就能引起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以《蒲公英》一课为例,在揭示文章的课题时,老师出示了一则谜语:一群小伞兵,身儿多轻盈,随着风儿飘,到处去旅行。学生把手举得高高,兴奋地猜到了谜底——蒲公英。接着,老师随着悠扬的音乐,抑扬顿挫的朗读,配以色彩鲜艳的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带入了有沙漠、大海、田野、阳光的大自然景现中。优美的景色,丰富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教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电教手段,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的金钥匙,而好奇好问正是孩子们的天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有探索的动力,收获的喜悦。如在教学《小露珠》的理解课文阶段,我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几点目标,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了努力方向。然后按目标系统中子目标的要求问:“课文里为什么说青蛙是“蹦”到大荷叶上,而不说它“来”到大荷叶上呢?”学生一边看图和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一边想,并准备回答老师提问。讨论时,学生发现,有时候一个动词就可以把一个动物写活了。又如在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图来理解沙漠是什么样,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皮又是什么,然后再让从课文中充分的理解,它们在沙漠中,对于骆驼生活得重要性。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
四、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你违背了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读书亦如此,贵在得法,方法不当,等于没读。当你掌握到各种技巧与规则后,你就会少走弯路,你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你也就能越来越多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给他们作适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读书时真正受益。
1、从阅读的整体而言,要有计划,有部署,有要求,循序渐进
阅读目标首先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从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分解出不同层次的目标。我采用“自主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定课外阅读的内容。“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教师只要求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要涉及到不同的门类,进行广泛地阅读,而不是具体指定读哪本书。“计划性”是指着眼于本校的办学特色,思考“我班的学生毕业时应该有怎样的文化积淀”从而确定我班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读完100本左右的书。“目的性”就是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2、从阅读的过程而言,要有广度,有深度,有速度,博采众长
阅读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读”字上,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既要保“量”,更要保“质”,还要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是一扇窗,透过它就能看见整个世界;阅读是一盏灯,点亮它就能照亮心灵;阅读还是一根接力棒,它让人类香火绵延,永世传承。只要感悟到阅读其实是心灵的体验,那么阅读教学就会开辟出新天地,在语文教学这片神奇的园地中也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兴趣
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伴随着一个人的终身。同时,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广大语文教师极为重视的一项教学内容。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阅读策略教学、提高阅读效果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在我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我感触颇多,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让学生明确“读”的重要性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師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多阅读有以下好处:
1、多读可以识记生字。“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多读可以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
2、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叶圣陶语)。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情感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
3、多读可以训练思维。在论及读与思的关系时,别林斯基曾经指出:“阅读时,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 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
4、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学生读得多了,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
二、激发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能对教师的“传道授业”积极主动地吸收、消化和运用,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则是使学生“乐而为之”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的脑子里就自然产生许多个问号,就能引起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而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以《蒲公英》一课为例,在揭示文章的课题时,老师出示了一则谜语:一群小伞兵,身儿多轻盈,随着风儿飘,到处去旅行。学生把手举得高高,兴奋地猜到了谜底——蒲公英。接着,老师随着悠扬的音乐,抑扬顿挫的朗读,配以色彩鲜艳的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带入了有沙漠、大海、田野、阳光的大自然景现中。优美的景色,丰富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教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电教手段,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的金钥匙,而好奇好问正是孩子们的天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有探索的动力,收获的喜悦。如在教学《小露珠》的理解课文阶段,我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出几点目标,各种程度的学生都有了努力方向。然后按目标系统中子目标的要求问:“课文里为什么说青蛙是“蹦”到大荷叶上,而不说它“来”到大荷叶上呢?”学生一边看图和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一边想,并准备回答老师提问。讨论时,学生发现,有时候一个动词就可以把一个动物写活了。又如在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图来理解沙漠是什么样,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皮又是什么,然后再让从课文中充分的理解,它们在沙漠中,对于骆驼生活得重要性。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
四、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你违背了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读书亦如此,贵在得法,方法不当,等于没读。当你掌握到各种技巧与规则后,你就会少走弯路,你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你也就能越来越多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给他们作适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读书时真正受益。
1、从阅读的整体而言,要有计划,有部署,有要求,循序渐进
阅读目标首先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从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分解出不同层次的目标。我采用“自主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定课外阅读的内容。“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教师只要求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要涉及到不同的门类,进行广泛地阅读,而不是具体指定读哪本书。“计划性”是指着眼于本校的办学特色,思考“我班的学生毕业时应该有怎样的文化积淀”从而确定我班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读完100本左右的书。“目的性”就是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2、从阅读的过程而言,要有广度,有深度,有速度,博采众长
阅读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读”字上,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既要保“量”,更要保“质”,还要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是一扇窗,透过它就能看见整个世界;阅读是一盏灯,点亮它就能照亮心灵;阅读还是一根接力棒,它让人类香火绵延,永世传承。只要感悟到阅读其实是心灵的体验,那么阅读教学就会开辟出新天地,在语文教学这片神奇的园地中也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