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小学生作文无法与生活脱节,生活丰富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强;让生活走进作文,就要引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生活,去体味生活,这就要创造自由惬意的生活环境,让作文教学面向生活,鼓励学生写个性化的生活阅历,让学生会作文,爱作文。
【关键词】源泉;生活;写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作文教学时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水喝。”那么,小学生作文的源泉究竟在哪里呢?
一、丰富多彩的作文来源于生活
人创造了生活,生活又告诉人们怎样生活。优秀文学作品之所以流芳百世,皆因其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小学生处于学写作文的初级阶段,所以要指引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反映生活。
传统式的作文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处于“要我写”的被动地位。作文内容是教师认定的,就这一内容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甚至于怎样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教师都耐心指导,一一示范,不厌其详地勾画一个精美的“葫芦”,导得全班学生照“葫芦”画瓢。作文本批改完发下来,凡是能得高分的学生准会得到“认真、听讲”的表扬,但他们写的往往不是自己的生活。而不能将教师心目中的作文写出来的学生,必然受到上课不听讲的指责,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认定的作文内容他们不熟悉,写自已熟悉的内容又没人指导。这样的作文教学把学生丰富的生活排斥在作文之外,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遏抑了写作的兴趣。
开放型的作文教学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作文内容为切入口,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将“要我写”过渡到“我要写”,让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各取所需,畅所欲言。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表演自己的写作技巧,而是有针对性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把自己要说的说清楚,要写的写明白。一是作文要写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发现、认识的真实的事物,要用丰富多彩代替千人一面。二是要从学生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和习惯的角度判断。三是学生的年龄及生理机制决定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具有阶段性特点。其次,儿童是带着纯洁而美好的心灵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比如一位学生写了他难忘的一刻,主要内容是:星期天天下着瓢泼大雨,我趁着爸爸妈妈不在家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跑到屋子外面的空地去淋雨。我仰起头,张开双臂,又喊又跳,豆大般的雨点打在我身上真是舒服极了。突然,妈妈回来了,看到我的样子惊诧不已,她一面用毛巾帮我抹干头上的雨水一面责骂我是个傻孩子。可不管怎么说,这一刻我真是太高兴了。对这样一篇闪烁着童真童趣的作文,教师万万不可用“乏味”“毫无意义”的批语湮灭了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真实具体的作文来源于实践
如果说属于抽象思维的理论文章要以实践为依据,那么反映形象思维的记叙文更要靠实践提供形象材料。离开了实践的“记叙”不可能真实具体。一位小学生写自己终于学会了煮面条:首先在锅里放一些水,把炉子点着,再把面条放进去,盖上盖子煮。最后放油、盐。这段话并不真实:水没开就把面条放下去了,所谓“学会了”是假话;二是不具体:显然小作者是无意中目击耳闻了煮面条的过程,写了面条应该怎么煮,没有寫自己是怎么煮的,是空话。
如何丰富学生的实践呢?一是有计划地组织。实践经验要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切不可搞突击性的“临作实践”。作家老舍先生喂养养了一只大花猫,在他的笔下,猫淘气的样子跃然纸上,我们读着这篇文章,脑海里出现的是一只活的猫,是“我们家的猫”。试想,写作水平远不如老舍先生的小学生在写作之前,仅在课堂上观察或是凭空想象一只“不能动”的小动物,一盆“不会长”的植物,读着这样写出的作文,不仅文章不真实具体,而且还养成了不尊重实际的虚假的文风,所以,教师要对全册的作文要求和范围作全面整体的了解,制订作文教学计划及相应的指导实践计划,保证学生在作文前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看、听、做、想。如写动物、植物的作文,就要让学生亲自喂养小动物、种植花草。学生有了切实的实践经验,写起作文就会真实具体。二是绝不仅限于开几场运动会,做几次游戏,游几次公园,也不应仅停留在活动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目前,尤其重视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如写“教训”“有意义”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去做某件事,参与某件事,不要误以为“教训”等于被动挨“训”。只有在主动实践中获取教训、发现意义才会萌发智慧的幼芽。三是不能肤浅地看看、听听,被动地“接收”,还要主动去做一做、想一想,既接收信息,又通过手和大脑作出反应,输出信息。表现在作文中,既要输出文字,又要输出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要改变重表达指导,轻实践指导;重形式,轻内容的现状,把指导实践纳入作文教学中,使学生写出真实具体的作文,提高作文能力。
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源于体验
真实具体使文章有血有肉,而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作者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产生出的真情实感,会像电流一样,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如广为流传的世界名著《飘》《简爱》等就以其情真意切的动人故事打动读者的。儿童的情感最真实、最具体。要让学生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关键要指引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内容来写。学生对某些事物投入了情感,才会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其次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写作文时有感敢发、有情敢抒。有家长反映:孩子回到家里向家长讲在学校和同学之间的事,讲得有板有眼,但当家长启发孩子可以把这些事作为作文材料时,孩子马上说:“不行,不行,这些事怎么能写?”问其原因,回答:“反正不能写”。学生之间的事情每天在发生,每天在改变。比如,今天是朋友,明天可能会“翻脸”,可是,我们在学生的作文里却看不到“小人国”里的真实情感,看到的大都是理想化的情感。
目前,语文教师多为班主任,如果班主任工作不够深入细致,往往以作为规范的抽象的思想感情笼统地对待学生形象具体的思想感情,用偶像代替现实,使学生以为自己离“崇高品质”“好人好事”相差很远,自己的事是小事,不值得一写。因此,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和谐统一起来,要尊重学生的情感,立足于现实,以情动人,既要教会学生作文,又教会学生做人。
【参考文献】
[1]蔡梅 .论析小学作文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09(18).
[2]李文,雅和作文.抵达生命的心田[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8(11).
[3]林玉琴.习作创新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3 (12).
【关键词】源泉;生活;写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作文教学时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水喝。”那么,小学生作文的源泉究竟在哪里呢?
一、丰富多彩的作文来源于生活
人创造了生活,生活又告诉人们怎样生活。优秀文学作品之所以流芳百世,皆因其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小学生处于学写作文的初级阶段,所以要指引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反映生活。
传统式的作文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处于“要我写”的被动地位。作文内容是教师认定的,就这一内容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甚至于怎样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教师都耐心指导,一一示范,不厌其详地勾画一个精美的“葫芦”,导得全班学生照“葫芦”画瓢。作文本批改完发下来,凡是能得高分的学生准会得到“认真、听讲”的表扬,但他们写的往往不是自己的生活。而不能将教师心目中的作文写出来的学生,必然受到上课不听讲的指责,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认定的作文内容他们不熟悉,写自已熟悉的内容又没人指导。这样的作文教学把学生丰富的生活排斥在作文之外,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遏抑了写作的兴趣。
开放型的作文教学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作文内容为切入口,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将“要我写”过渡到“我要写”,让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各取所需,畅所欲言。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表演自己的写作技巧,而是有针对性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把自己要说的说清楚,要写的写明白。一是作文要写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发现、认识的真实的事物,要用丰富多彩代替千人一面。二是要从学生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和习惯的角度判断。三是学生的年龄及生理机制决定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具有阶段性特点。其次,儿童是带着纯洁而美好的心灵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比如一位学生写了他难忘的一刻,主要内容是:星期天天下着瓢泼大雨,我趁着爸爸妈妈不在家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跑到屋子外面的空地去淋雨。我仰起头,张开双臂,又喊又跳,豆大般的雨点打在我身上真是舒服极了。突然,妈妈回来了,看到我的样子惊诧不已,她一面用毛巾帮我抹干头上的雨水一面责骂我是个傻孩子。可不管怎么说,这一刻我真是太高兴了。对这样一篇闪烁着童真童趣的作文,教师万万不可用“乏味”“毫无意义”的批语湮灭了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真实具体的作文来源于实践
如果说属于抽象思维的理论文章要以实践为依据,那么反映形象思维的记叙文更要靠实践提供形象材料。离开了实践的“记叙”不可能真实具体。一位小学生写自己终于学会了煮面条:首先在锅里放一些水,把炉子点着,再把面条放进去,盖上盖子煮。最后放油、盐。这段话并不真实:水没开就把面条放下去了,所谓“学会了”是假话;二是不具体:显然小作者是无意中目击耳闻了煮面条的过程,写了面条应该怎么煮,没有寫自己是怎么煮的,是空话。
如何丰富学生的实践呢?一是有计划地组织。实践经验要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切不可搞突击性的“临作实践”。作家老舍先生喂养养了一只大花猫,在他的笔下,猫淘气的样子跃然纸上,我们读着这篇文章,脑海里出现的是一只活的猫,是“我们家的猫”。试想,写作水平远不如老舍先生的小学生在写作之前,仅在课堂上观察或是凭空想象一只“不能动”的小动物,一盆“不会长”的植物,读着这样写出的作文,不仅文章不真实具体,而且还养成了不尊重实际的虚假的文风,所以,教师要对全册的作文要求和范围作全面整体的了解,制订作文教学计划及相应的指导实践计划,保证学生在作文前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看、听、做、想。如写动物、植物的作文,就要让学生亲自喂养小动物、种植花草。学生有了切实的实践经验,写起作文就会真实具体。二是绝不仅限于开几场运动会,做几次游戏,游几次公园,也不应仅停留在活动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目前,尤其重视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如写“教训”“有意义”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去做某件事,参与某件事,不要误以为“教训”等于被动挨“训”。只有在主动实践中获取教训、发现意义才会萌发智慧的幼芽。三是不能肤浅地看看、听听,被动地“接收”,还要主动去做一做、想一想,既接收信息,又通过手和大脑作出反应,输出信息。表现在作文中,既要输出文字,又要输出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要改变重表达指导,轻实践指导;重形式,轻内容的现状,把指导实践纳入作文教学中,使学生写出真实具体的作文,提高作文能力。
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源于体验
真实具体使文章有血有肉,而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作者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产生出的真情实感,会像电流一样,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如广为流传的世界名著《飘》《简爱》等就以其情真意切的动人故事打动读者的。儿童的情感最真实、最具体。要让学生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关键要指引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内容来写。学生对某些事物投入了情感,才会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其次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写作文时有感敢发、有情敢抒。有家长反映:孩子回到家里向家长讲在学校和同学之间的事,讲得有板有眼,但当家长启发孩子可以把这些事作为作文材料时,孩子马上说:“不行,不行,这些事怎么能写?”问其原因,回答:“反正不能写”。学生之间的事情每天在发生,每天在改变。比如,今天是朋友,明天可能会“翻脸”,可是,我们在学生的作文里却看不到“小人国”里的真实情感,看到的大都是理想化的情感。
目前,语文教师多为班主任,如果班主任工作不够深入细致,往往以作为规范的抽象的思想感情笼统地对待学生形象具体的思想感情,用偶像代替现实,使学生以为自己离“崇高品质”“好人好事”相差很远,自己的事是小事,不值得一写。因此,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和谐统一起来,要尊重学生的情感,立足于现实,以情动人,既要教会学生作文,又教会学生做人。
【参考文献】
[1]蔡梅 .论析小学作文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09(18).
[2]李文,雅和作文.抵达生命的心田[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8(11).
[3]林玉琴.习作创新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