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作为人类最普遍最个人化的情感,每个生命个体都有独特的深入骨髓的体验,这就为我们的诗人提供了自由言说的阔大的空间。正如每个人的面孔、每个人的指纹不同一样,每个人的情爱都有不同的色泽、内涵和最终的结局。然而,情爱的方式是与生存的状态直接相关联的,因此,这就不妨碍我们对情爱作一个大体的抽象,用我们期敏感多思的心灵,玩味这人世间最奇异眩目的玫瑰。
李清照(1081—1155),出身名门,其父为礼部员外郎,其母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即有文名,与李煜一起被人誉为词中的“男女皇帝”。20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李清照在爱情生活上是幸运的,她与赵明诚伉俪相得,诗酒相酬,赵明诚癖好金石、汇集书画古籍,李清照则“平生与之同志”。夫妻踏雪寻诗,射典斗茶,生活中充满了情趣。但这种和谐宁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首先是在党争之中其父去官免职,并被勒令举家不得留居在京,而其时主持朝政的是赵明诚之父、由吏部员外郎升迁为宰相的赵挺之。其后是赵明诚的为官宦游,自然难免倚红偎翠的薄幸之举。再则,李清照20岁才结婚,在当时属晚婚晚配,又无子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明诚纳妾是为必然。因此孤独、寂寞与之相伴,泪水、憔悴如影相随。爱情,即在所爱者的灵与肉的合二为一,以摆脱存在的紧张和残缺所带来的恐惧和遗憾。作为女性的李清照,因为缺乏其他实现存在价值和寄托自身情感的生活内容,更加渴望情为夫妻而趣近朋友的美满爱情的持久与合一。这些发之于笔端即是对自身的爱怜、对往昔的追忆、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多丽·咏白菊》)
这里有的是砭人肌骨的寒冷和无情风雨的萧杀,有“天教憔悴度芳姿”,有尽管出身名门却对自身遭受冷落和孤寂而毫无缚鸡之力的命运不可抗拒的认定,有醉脸的色、愁眉的形、偷香的香、敷粉的嫩的妇为悦己者容、容而不可得的幽怨,有屈平遭贬黜不改其志、陶令悠然处南山的软弱的自解,有生命短促、欢悦难再的伤感,有对夫君移情的隐忍和对自我的弱势状态的自陈以唤起丈夫恻隐之心的渺茫的企盼。这里陈述的是处在夫为妻纲背景下的受支配、处于弱势地位、朝不保夕,与孤独恐惧相伴随,以相夫教子为全部生活内容的古典的爱情。
词为诗的变体,按李清照的观点看是仅适合于抒写个体的一己之情感的。作者通过咏白菊达到对自我的复杂的爱情生活的描绘。咏物,从心物关系来说,就是以心观物,作者追求现实的心灵化,是具象的抽象,词人以心观物,使物皆着我色,外在世界被诗人心灵加工。带着幽怨的眼光,词人选取菊、夜、楼、帘幕、风雨、醉脸、愁眉、粉黛、配玉、纨扇等日常生活之景之物来取喻,大量运用典故来传达自己复杂的情爱世界,这些是宋代女子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生存方式以及敏感多思、聪敏而慧的词人所必须遵从的怨而不怒的诗教所使然。
同样是女性的诗人舒婷,她笔下的爱情景观别有一番洞天。舒婷,女,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与李清照相类似,舒婷也是身处变动的时代,生命的感悟尤其深刻尖锐,对爱情的观照也就显示出了自己的独特的眼光。诗人在《致橡树》中写道: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目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话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对女性爱情观中的依赖性和虚荣心持否定的态度:“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中国古代女性由于失去了独立人格和自信力,转而在“他信力”和“夫荣妻荣”里增长了虚荣心。作者对攀援姿态的摈弃正为保持自我、对注入在爱中的女性的单方面的奉献和牺牲的有限度的拒绝。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并肩携手的情侣,犹如木棉和橡树一样,同是作为树的形象平等地“站在一起”,根根相结,叶叶相连;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心有灵犀的知音,声息相通,情意绵绵,彼此善解其意,“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我“像英勇的火炬”,你“像刀,像剑,也像戟”;真正的爱情更应是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夫妻,彼此“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些,就是在工业文明背景之下舒婷所阐发的伟大的爱情的丰富内涵。
《致橡树》形式自由,气象阔大,不乏女性特有的对情爱感知的细腻和温情而又柔中带刚,以咏物的形式抒写爱情而又不止于男女之情,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本具有了多解的空间。然而,“我如果爱你”的虚拟句的使用,使诗人笔下的爱情蒙上了理想的外衣,在爱“伟岸的身躯”的背面是对自身弱势的定位,这也使得诗人与李清照呈现出有迹可寻的内在的联系。
马克思是从经济这个角度来分析人及社会的,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指前资本主义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人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点上发展着。人只能依附于家庭、部落、君王。人身依附关系成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主要特征。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是指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个人成为相对独立的主体,但却受到物的统治和支配。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由此而观之,李清照言说的爱情是对人依附的农耕文明背景下的古典爱情,而舒婷陈述的爱情是对物依附下的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现代爱情。爱情观不同,言说方式迥异。在这个人情感的化石上,我们勘察的是不同的色彩。时间的广延性,为爱情的色泽的变换还留有足够的变换空间,我们在未来纤细敏感的诗人才女的笔下,还会领略到怎样的常说常新的玫瑰呢?
[作者单位:湖北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
李清照(1081—1155),出身名门,其父为礼部员外郎,其母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即有文名,与李煜一起被人誉为词中的“男女皇帝”。20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李清照在爱情生活上是幸运的,她与赵明诚伉俪相得,诗酒相酬,赵明诚癖好金石、汇集书画古籍,李清照则“平生与之同志”。夫妻踏雪寻诗,射典斗茶,生活中充满了情趣。但这种和谐宁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首先是在党争之中其父去官免职,并被勒令举家不得留居在京,而其时主持朝政的是赵明诚之父、由吏部员外郎升迁为宰相的赵挺之。其后是赵明诚的为官宦游,自然难免倚红偎翠的薄幸之举。再则,李清照20岁才结婚,在当时属晚婚晚配,又无子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明诚纳妾是为必然。因此孤独、寂寞与之相伴,泪水、憔悴如影相随。爱情,即在所爱者的灵与肉的合二为一,以摆脱存在的紧张和残缺所带来的恐惧和遗憾。作为女性的李清照,因为缺乏其他实现存在价值和寄托自身情感的生活内容,更加渴望情为夫妻而趣近朋友的美满爱情的持久与合一。这些发之于笔端即是对自身的爱怜、对往昔的追忆、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多丽·咏白菊》)
这里有的是砭人肌骨的寒冷和无情风雨的萧杀,有“天教憔悴度芳姿”,有尽管出身名门却对自身遭受冷落和孤寂而毫无缚鸡之力的命运不可抗拒的认定,有醉脸的色、愁眉的形、偷香的香、敷粉的嫩的妇为悦己者容、容而不可得的幽怨,有屈平遭贬黜不改其志、陶令悠然处南山的软弱的自解,有生命短促、欢悦难再的伤感,有对夫君移情的隐忍和对自我的弱势状态的自陈以唤起丈夫恻隐之心的渺茫的企盼。这里陈述的是处在夫为妻纲背景下的受支配、处于弱势地位、朝不保夕,与孤独恐惧相伴随,以相夫教子为全部生活内容的古典的爱情。
词为诗的变体,按李清照的观点看是仅适合于抒写个体的一己之情感的。作者通过咏白菊达到对自我的复杂的爱情生活的描绘。咏物,从心物关系来说,就是以心观物,作者追求现实的心灵化,是具象的抽象,词人以心观物,使物皆着我色,外在世界被诗人心灵加工。带着幽怨的眼光,词人选取菊、夜、楼、帘幕、风雨、醉脸、愁眉、粉黛、配玉、纨扇等日常生活之景之物来取喻,大量运用典故来传达自己复杂的情爱世界,这些是宋代女子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生存方式以及敏感多思、聪敏而慧的词人所必须遵从的怨而不怒的诗教所使然。
同样是女性的诗人舒婷,她笔下的爱情景观别有一番洞天。舒婷,女,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与李清照相类似,舒婷也是身处变动的时代,生命的感悟尤其深刻尖锐,对爱情的观照也就显示出了自己的独特的眼光。诗人在《致橡树》中写道: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目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话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对女性爱情观中的依赖性和虚荣心持否定的态度:“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中国古代女性由于失去了独立人格和自信力,转而在“他信力”和“夫荣妻荣”里增长了虚荣心。作者对攀援姿态的摈弃正为保持自我、对注入在爱中的女性的单方面的奉献和牺牲的有限度的拒绝。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并肩携手的情侣,犹如木棉和橡树一样,同是作为树的形象平等地“站在一起”,根根相结,叶叶相连;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心有灵犀的知音,声息相通,情意绵绵,彼此善解其意,“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我“像英勇的火炬”,你“像刀,像剑,也像戟”;真正的爱情更应是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夫妻,彼此“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些,就是在工业文明背景之下舒婷所阐发的伟大的爱情的丰富内涵。
《致橡树》形式自由,气象阔大,不乏女性特有的对情爱感知的细腻和温情而又柔中带刚,以咏物的形式抒写爱情而又不止于男女之情,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本具有了多解的空间。然而,“我如果爱你”的虚拟句的使用,使诗人笔下的爱情蒙上了理想的外衣,在爱“伟岸的身躯”的背面是对自身弱势的定位,这也使得诗人与李清照呈现出有迹可寻的内在的联系。
马克思是从经济这个角度来分析人及社会的,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指前资本主义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人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点上发展着。人只能依附于家庭、部落、君王。人身依附关系成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主要特征。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是指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个人成为相对独立的主体,但却受到物的统治和支配。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由此而观之,李清照言说的爱情是对人依附的农耕文明背景下的古典爱情,而舒婷陈述的爱情是对物依附下的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现代爱情。爱情观不同,言说方式迥异。在这个人情感的化石上,我们勘察的是不同的色彩。时间的广延性,为爱情的色泽的变换还留有足够的变换空间,我们在未来纤细敏感的诗人才女的笔下,还会领略到怎样的常说常新的玫瑰呢?
[作者单位:湖北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