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奇石艺术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y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立廷先生纵观我国二十余年石文化的发展实践,对“奇石是发现的艺术”(本人以为“赏石是发现的艺术”可能更为准确)观念的精神内涵、积极意义以及遭遇的瓶颈、面临的困惑,作了深入、透彻的分析,以敏锐的眼光和鉴赏家的责任意识,大胆提出“奇石是发现的艺术,更是表达的艺术”的理念,对于引导当前我国石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人基本赞同。就焦先生提到的一些细节问题,我谈点个人的不同看法。
  不迷信专家也不小觑一线发现者
  按照中国根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石艺理论奠基人马驷骥的说法,石艺是“石的自然形态与艺术家的审美创作相结合的艺术。”(《中国石艺》,马驷骥等著,金盾出版社,2009年版)石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融多学科、多艺术门类于一身,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中包括地质学、考古学、美学、史学以及文学、绘画、雕塑等。对于“艺术”一词,《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的解释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艺术家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广义的艺术概念包括文学在内,指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艺术发现是文艺理论中的术语,是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感知,是一种独特创意。奇石是“石质艺术品”已成定论。焦先生称,赏石是“发现的艺术”,“是对人与生俱来的艺术天性的认同,蕴含着对赏石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艺术自觉的充分尊重,对每个个体的个性化艺术认知的高度包容”,“这在客观上降低了赏玩奇石的入门门槛,让奇石从小众雅玩到大众赏玩,形成了英雄不问出处、人人皆可参与的局面”。我个人以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奇石赏玩本来就是一种大众文化,不需要也不应该有太多的限制和藩篱。不分等级、不问出身,只看最终结果。实际上,许多“群体共鸣”的名石,还不是一线“个性发现”的结果?每个人的学养、阅历、感悟不同,何必强求一致呢。
  发现和表达其实是一个紧跟的、连续的动作
  说句客观、公正的话,在焦先生提出赏石是“表达的艺术”之前,许多人实际上就在这么做,只是没有人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罢了。譬如说,当一收藏者发现一方美石后,首先考虑的是给它取个恰贴的名字,即所谓“主题的确立”。接下来,要考虑制作一个什么样的配座来衬托主题,或者像焦先生所说的“展具的匹配、配件的呼应与点化、空间的选择、环境的融合”等等。中石协把“形态、质地、色泽、纹理、意韵”作为奇石的“五大”基本鉴评要素,而把“命题、配座”作为“两个”辅助要素。辅助要素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协同“五大要素”起一定的、有帮助的、甚至是很重要的鉴评作用的。记得著名赏石家沈宽先生说过:“一篇文章必须有题,题往往是文章之眼,可称为‘文眼’;绘画的题目可有可无,其实不然,绘画的题目可称为‘画眼’;那么赏石之命题是否可称为‘石眼’?”他还说:“什么是画龙点睛?其实命题和配座就是‘龙’的一对眼睛。”由此可见,追求奇石作品的形式之美其实人们一直在做,而奇石作品的形式之美正是焦先生所说的收藏者所要“表达”其思想情感、被感知、求共鸣的途径和方式。
  改变赏石理念、重视奇石价值与价格
  焦先生说得好,“我们更多是靠利益驱动和资源占有的心理维系着石市的繁荣。我们卖掉的更多的还是具有天然属性的石头,而不是倾注了我们心血的展示给世人的可以表达我们思想情感的高雅艺术品”。言外之意,他为收藏者“轻易”或“低价”出售原始精美藏品感到惋惜,如果能加些“主观能动的艺术创造”,加上“表达”寓意的艺术品“外包装”,它的价值一定远远不止这些。事实的确是这样,我分析,这里边有几个原因:一是前些年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奇石的价值,奇石也“没有进入艺术品收藏的主流品种行列”,由此导致奇石市场疲软,收藏者有“能卖则卖”的心理;二是受收藏者的理念、学养和赏石水平所限,正如焦先生所言,大家只认为赏石是一种“发现的艺术”,而赏石更是一种“表达的艺术”这个理念还较淡漠,至少不够强烈。由此导致人们往往重视“内容”(奇石的天然属性),而忽视“形式”(奇石的表达方式);三是交易不规范,尤其是缺乏价格衡量标准和必要的交易保障机制。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价格是商品价值的体现,是交换行为得以顺利实现的依据和条件。因此,为奇石这一“艺术品”准确评估和合理定价就显得十分重要。价格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可以使收藏者看到奇石收藏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即使进入市场交易,也能保证自己的藏品“物有所值”,坚定赏玩意志,增添赏玩信心。
  水盘赏石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焦先生在文尾说,近年来各地石友在奇石的表达形式上多有创新:海派的小品组合风靡大江南北,很多石友也在往奇石的器具化、实用化方向探索,自己在雅石水盘置景方面也进行了尝试。就“水盘赏石”我谈点个人看法。
  据我推测,水盘赏石作为案几石置景的重要赏玩形式,在我国大陆石界确有再度流行之势。我们知道,水盘置景的源流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据考古发现,以盆栽石的实证,是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者手托盆石的生动画面。可见,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水盘赏石的赏玩形式已经形成,且在皇家贵族阶层盛行。此艺术自唐代流传到日本后,传承接续,水盘赏石文化脱颖而出。韩国和台湾的水盘赏石风格受日本影响,有着相近、相通的赏玩理念和方法。实际上,德国、美国等西方艺术家对水盘赏石艺术早有关注,且赏玩、研究和著述颇有深度。历经演化积淀的水盘赏石艺术,在它发端的土地上,一定会再度孕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但是,水盘赏石也不是万能的。中国地大物博,奇石品种多、玩法多、受众多,水盘赏石不可能取代一切。
  简单地说,水盘赏石艺术就是“水盘(紫砂釉盘、瓷盘、铜盘等)置沙、以沙喻水、集石于盘、单石成景、由石及景、浑然一体”。作品以小博大,尽显“尺盘天地在,千寻一卧游”的境界,有“立体的丹青、浓缩的自然”之美感。像造型石、景观石、抽象石之类的奇石,如太湖石、灵璧石、昆石、英石以及摩尔石、大化石、风砺石、矿物晶体等,比较适合使用这种玩法,而像长江石、黄河石以及其他河流的水冲画面石,这种玩法就不一定适应和有效果。
其他文献
鸿福齐天  石种:大化梨皮石  尺寸:236×215×125cm  电话:13977231296  地址:柳州市
期刊
涉石十几年,相信业精于勤荒于嬉,上山下水,阅石无数,可谓刻苦。自忖颇有心得,以为厚积薄发开展经营必能游刃有余。租铺面、搞装修、置美石、写赏析,不时邀藏友雅聚。然一年有余,开支徒增,石头却不曾卖出一块。自问石非不美,价非不廉,缘何如此?而相邻的数家石农店,虽石陋却常有顾客盈门,虽价高却日有交易达成。  思索,自省,反观,始悟。乃与周边石农开展合作,将不曾亮相的石头,定价后交其代售。自此生意兴隆,日有
期刊
俯首凝然自思量,  生平不争积善肠。  趺座蒲团夜寂寂,  禅意随缘一炉香。  黄 笠  题名:【禅心】  石种: 马达加斯加玛瑙(组合)  尺寸: 8×8cm(人物)  电话: 13822216868
期刊
悠悠汉江越秦巴,入荆楚,簇拥万千粉黛。而艳惊群芳者,尤以画面石魅力独具。美学家王朝闻说,“新的观赏石不断出现,人们对自然美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可能不断引发大家各自不同的观感。许多发现和发展了的观感也一定会使赏石文化丰富化、明确化及系统化。”汉江画面石虽品类纷呈、资源厚积,但沿江赏石文化欠发达,理论探索处于起步阶段,点滴感受亦显浅陋,如有不妥,望同好指正。  水墨意趣。纵观汉江石家族,水墨画面极为普遍
期刊
桃之于中国,意义非同一般。相传夸父逐日因饥渴而亡,其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而绵延。桃木可辟邪,镇宅为符板;桃花何灼灼,喻意皆浪漫。君不闻:“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源里可耕田”?桃之果实何盈盈,历在五果先。昔王母娘娘琼楼玉宇设寿筵,蟠桃馈群仙;今“瑶台寿桃”靓人眼,莫非蟠桃化为石,天上到人间!  三桃成组合,创新实堪言:统一之中有变化,形之大小、色之浓淡,错落皆可观;石艺蕴根艺,盘根曲干虬枝沧桑显,更有
期刊
汉江,长江最大支流,孕育奇美石头无数,也养育了一代代爱石头的人。远的大家都知道是石圣米芾,襄阳人。先贤虽逝,后世可追,当代汉江流域也有一批各具特点的爱石人,今天先给大家介绍一位安康市藏家——周云康。  周云康,男,52岁,现任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陕西省安康市赏石协会会长、千里汉江石友俱乐部主任、安康市汉滨区总工会常委、汉滨区政协委员、安康市银湖大酒店总经理,赏石藏石10余年,作品多次获国内外石展大
期刊
作者凭借小品审美历练的底气,淡定地走进“发现与表达”的风雨中,沙盘演示出风格新作。古朴斑驳的美,千万年的戈壁基岩裸露,又演绎为海岸景致,终究是沧桑的轮回。环抱的石形勾勒出海岸的水缘线,天然属性恰切地表达了天然意境,发现的艺术发现到了极致,一道雨岩悬瀑,终归沧海,这是发现中的发现。海岸四六比例的留白,不着一帆,尽得浩渺。神来的新疆泥石灯塔,点亮了发现与表达的全盘,如画师“满园春色”的表达,浓缩于“一
期刊
前不久,看到北京焦洪光先生的《奇石是一种表达的艺术》文章后感触颇多,共鸣颇多,特别对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水盘创作探索表示钦佩。为此,本人也想从艺术特征角度谈谈个人对奇石艺术创作方面的一些看法。  奇石艺术——发现与表达并重  奇石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是真正天人合一的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奇葩。  谈到奇石艺术,首先得从艺术特征入手。我们知道,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形式规则,它是一个表达意义和情
期刊
“色彩不好”,是前期玩皮色的石友常对画面石提出的批评之一。石头到底什么颜色好?其实是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的问题,因为不同的石头,本来就不应该是同一个标准。颜色鲜艳,对比鲜明,总会给人带来更直接、更强烈的视觉刺激,因而也更容易惹人喜爱,受人关注,石友也多习惯了以这样的色彩标准来评价石头。所以鲜明的红、黄、绿(加之大化、彩陶等优秀的石质、石肤)曾经在石市最受欢迎。当然画面石中,也有不少色彩鲜艳的品种,比如
期刊
乍见此石,简约的笔墨,丰厚的意蕴,这不是老萍翁的墨荷清塘图豁然呈现于眼前么?  石绿色的荷叶上,滕黄、墨黑的叶络及光感掩映而现。正似画家饱蘸浓墨,铺毫刷笔,让墨荷在干湿、虚实、浓淡中形成一幅自然和谐的意境,再于其中用细笔勾勒叶脉、纹路。浓淡相宜的用墨、层次丰富的色调,俨然让人置身一种微风轻动、水波荡漾的水墨清塘美景之中。  —— 彭志刚  骄阳洒金染河塘,  影影绰绰共天光。  景物逆光如翰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