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积极有效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较好的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许多教师已经有了通过积极和谐的互动来提高教育有效性的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原因促使师生互动有一定的困难,最大的问题是班级幼儿人数多,教师很难做到面向全体,还有一些无关因素的间接干扰和刺激,削弱了教育效果。如何建构积极和谐互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呢?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纲要》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培养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倾听者、观察者。
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学会观察,尤其是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捕捉孩子一瞬间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在实践中,“百种语言”是儿童表达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倾听幼儿谈论的话题,捕捉幼儿的兴趣,分析幼儿的需要,从而确立幼儿感兴趣的教育主题。如:在户外活动时,有个孩子在草丛中发现了一群蜗牛,就招呼同伴一起看,一传二,二传四,转眼就围上来一群孩子。老师也凑过去听孩子饶有兴趣的交谈,并提供工具,让孩子把亲手捕捉的蜗牛放在瓶子或罐子里,同时席地而坐,讨论蜗牛的特点和功效,孩子们的需要在教师的及时调整过程中获得满足。
倾听,观察孩子还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即了解孩子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如主题活动“鞋子”的生成,孩子与家长一起收集资料,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鞋子,穿一穿,比一比,配一配(分类配对),画一画,说一说(从质地或按季节)等,从而在充分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技能和经验。只有留心观察、认真倾听才能发现幼儿的活动主题,当活动内容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难以想象的,幼儿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2.促进者、支持者。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产生许多问题,由于幼儿年龄及经验有限,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的介入和引导,使他们继续探索下去,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学习。有一次和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周浩丞、赵嘉贝、吴添翼等一起玩起了“踩影子”的游戏,对影子十分感兴趣。我灵机一动,抓住契机,组织他们去找影子,看它们有何不同。孩子发现影子各种各样: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前有后,有左有右。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呢?在我的引导下,孩子通过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为了激发孩子继续探索的兴趣,我又提出了疑问:是不是一天中,我们的影子总是这样不变的呢?又激起了孩子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教师不仅要引导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而且要支持他们的学习。《纲要》总则提出:“环境是人赖以生成与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如,幼儿园为孩子创造了运动所需要的适宜的环境。一些大型运动器具、体育器材造型色彩都很美,但是我们发现,亲近自然,接触自然,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废旧物品:雪碧瓶,旧轮胎,风筝,以及废旧材料制成的踩高跷、沙包、小拖车等刺激幼儿的想象创造,促使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得到了满足和发展。
3.合作者、学习者。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学习是我们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幼儿与幼儿间的合作学习。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弹珠滚到钢琴底下,如何取出来?让孩子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互相交流“解题”方法,在孩子商量、讨论、交流的同时,教师要学会引导每个孩子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还要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同伴的想法,分享别人的方法。如此,孩子在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变得更加愉快。在合作中,幼儿学会了沟通交流、互助分享,既能尊重、理解、欣赏别人,又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2)教师与幼儿的合作学习。孩子们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和同伴发生“争执”,这种行为非常可取。教师要创造机会,如:“小小辩论会”,让他们围绕一个问题,你问我答,针锋相对,引发思维冲突和自我反省,深化认识,提高创造意识。关键时,教师要不断加以点拨、引导、总结和提升,积极地引发幼儿再次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幼儿不断发现新问题的欲望。
(3)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师应善于把自我完善和集体和谐统一起来,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在实践中体会到,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是为了共同提高。不仅是学习的积累,更是个人素养的提高。
以前教师高高在上,而现在教师转变了角色,和孩子之间基本保持平等、自然的关系,相处十分融洽,形成了“同伴,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中,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支持尊重幼儿,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在和他一起玩,一起成长。
二、师幼互动方法
1.提供机会。
分组活动,减少幼儿的人数,能大大提高幼儿与教师交流、交往的频率,为师幼互动提供机会。如语言活动“蓝汽车”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回答问题,由于孩子能力的差异,课堂时间的约束,以及其他无关刺激的干扰,真正能进行师生互动的次数、人数都是不多的。一个问题往往能力强的孩子回答,能力弱的孩子失去思考和解答的机会。分组活动,减少幼儿的人数,无关刺激相对减少,时间不变,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有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充分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并可有目的地进行交流、交往。教师在分组教学中,可捕捉第一组幼儿的情况,调整后对下一组幼儿进行教学,在反思和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创设条件。
《纲要》指出: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生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知信任感的基本条件。任何行为得不到注意和关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都不会太大。如幼儿在教室里自由地游戏和交往,此时教师要组织集体活动,多数都选择拍铃鼓,如:幼儿不能按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多数教师采用的是“教育批评”的方法。好动,控制能力差,本来就是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反应在情理之中。我们通常采用一些智力游戏,如:“手指游戏”,“走迷宫”,“木头人游戏”等。其中“手指游戏”非常受孩子的喜欢,令他们情绪高涨,一个造型指令,教师相应的表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他们非常活跃,注意力非常集中。这是对幼儿日常活动的关注,当然还有对幼儿的行为和反应的关注。如在实践活动泥塑时,当发现幼儿发挥想象力,塑造自己喜欢的物体,还兴致勃勃地给其他同伴看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与他们交流是如何做的,有什么意义,有目的地将师生的交流拓展到生生的互动中,在老师同伴的支持信任下,幼儿有了目标,活动更积极了。
3.有效引导。
一开始我认为互动就是要解放孩子,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可是结果变得自由散漫,像一盘散沙。《纲要》明确指出:这种对幼儿放任自流,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或简单地组织一些让幼儿有机会动的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并无实质性的意义。在游戏时我的感受最深,如:组织孩子玩沙,按他们的意愿,常常是混乱一片,捣乱的,争吵的,孩子何来发展呢?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和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生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在幼儿玩沙时,我观察多数幼儿的实际情况及兴趣指向,发现他们都喜欢挖沙就引导想象挖什么,经商量确定主题,如:“濠河”,接着带领孩子参观濠河给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有感性的认识,在游戏中给予相应的特别的指导,使孩子在师生互动中真正得到发展。
《纲要》中所指的师幼互动不仅仅如此,教师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工作经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知识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变化和需要。尽量减少预设活动,更好地创造条件,提供条件,引导幼儿产生更多的与他们生活经验有关的生成活动,从而顺利实施素质教育。让我们在幼教改革的道路上,师幼携手,共同成长。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原因促使师生互动有一定的困难,最大的问题是班级幼儿人数多,教师很难做到面向全体,还有一些无关因素的间接干扰和刺激,削弱了教育效果。如何建构积极和谐互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呢?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纲要》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培养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倾听者、观察者。
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学会观察,尤其是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捕捉孩子一瞬间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在实践中,“百种语言”是儿童表达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倾听幼儿谈论的话题,捕捉幼儿的兴趣,分析幼儿的需要,从而确立幼儿感兴趣的教育主题。如:在户外活动时,有个孩子在草丛中发现了一群蜗牛,就招呼同伴一起看,一传二,二传四,转眼就围上来一群孩子。老师也凑过去听孩子饶有兴趣的交谈,并提供工具,让孩子把亲手捕捉的蜗牛放在瓶子或罐子里,同时席地而坐,讨论蜗牛的特点和功效,孩子们的需要在教师的及时调整过程中获得满足。
倾听,观察孩子还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即了解孩子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如主题活动“鞋子”的生成,孩子与家长一起收集资料,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鞋子,穿一穿,比一比,配一配(分类配对),画一画,说一说(从质地或按季节)等,从而在充分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技能和经验。只有留心观察、认真倾听才能发现幼儿的活动主题,当活动内容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难以想象的,幼儿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2.促进者、支持者。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产生许多问题,由于幼儿年龄及经验有限,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的介入和引导,使他们继续探索下去,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学习。有一次和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周浩丞、赵嘉贝、吴添翼等一起玩起了“踩影子”的游戏,对影子十分感兴趣。我灵机一动,抓住契机,组织他们去找影子,看它们有何不同。孩子发现影子各种各样: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前有后,有左有右。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呢?在我的引导下,孩子通过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为了激发孩子继续探索的兴趣,我又提出了疑问:是不是一天中,我们的影子总是这样不变的呢?又激起了孩子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教师不仅要引导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而且要支持他们的学习。《纲要》总则提出:“环境是人赖以生成与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如,幼儿园为孩子创造了运动所需要的适宜的环境。一些大型运动器具、体育器材造型色彩都很美,但是我们发现,亲近自然,接触自然,更能激发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废旧物品:雪碧瓶,旧轮胎,风筝,以及废旧材料制成的踩高跷、沙包、小拖车等刺激幼儿的想象创造,促使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得到了满足和发展。
3.合作者、学习者。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学习是我们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幼儿与幼儿间的合作学习。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弹珠滚到钢琴底下,如何取出来?让孩子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互相交流“解题”方法,在孩子商量、讨论、交流的同时,教师要学会引导每个孩子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还要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同伴的想法,分享别人的方法。如此,孩子在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变得更加愉快。在合作中,幼儿学会了沟通交流、互助分享,既能尊重、理解、欣赏别人,又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2)教师与幼儿的合作学习。孩子们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和同伴发生“争执”,这种行为非常可取。教师要创造机会,如:“小小辩论会”,让他们围绕一个问题,你问我答,针锋相对,引发思维冲突和自我反省,深化认识,提高创造意识。关键时,教师要不断加以点拨、引导、总结和提升,积极地引发幼儿再次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幼儿不断发现新问题的欲望。
(3)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师应善于把自我完善和集体和谐统一起来,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在实践中体会到,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是为了共同提高。不仅是学习的积累,更是个人素养的提高。
以前教师高高在上,而现在教师转变了角色,和孩子之间基本保持平等、自然的关系,相处十分融洽,形成了“同伴,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中,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支持尊重幼儿,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在和他一起玩,一起成长。
二、师幼互动方法
1.提供机会。
分组活动,减少幼儿的人数,能大大提高幼儿与教师交流、交往的频率,为师幼互动提供机会。如语言活动“蓝汽车”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回答问题,由于孩子能力的差异,课堂时间的约束,以及其他无关刺激的干扰,真正能进行师生互动的次数、人数都是不多的。一个问题往往能力强的孩子回答,能力弱的孩子失去思考和解答的机会。分组活动,减少幼儿的人数,无关刺激相对减少,时间不变,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有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可以充分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并可有目的地进行交流、交往。教师在分组教学中,可捕捉第一组幼儿的情况,调整后对下一组幼儿进行教学,在反思和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创设条件。
《纲要》指出: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生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知信任感的基本条件。任何行为得不到注意和关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都不会太大。如幼儿在教室里自由地游戏和交往,此时教师要组织集体活动,多数都选择拍铃鼓,如:幼儿不能按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多数教师采用的是“教育批评”的方法。好动,控制能力差,本来就是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反应在情理之中。我们通常采用一些智力游戏,如:“手指游戏”,“走迷宫”,“木头人游戏”等。其中“手指游戏”非常受孩子的喜欢,令他们情绪高涨,一个造型指令,教师相应的表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他们非常活跃,注意力非常集中。这是对幼儿日常活动的关注,当然还有对幼儿的行为和反应的关注。如在实践活动泥塑时,当发现幼儿发挥想象力,塑造自己喜欢的物体,还兴致勃勃地给其他同伴看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与他们交流是如何做的,有什么意义,有目的地将师生的交流拓展到生生的互动中,在老师同伴的支持信任下,幼儿有了目标,活动更积极了。
3.有效引导。
一开始我认为互动就是要解放孩子,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可是结果变得自由散漫,像一盘散沙。《纲要》明确指出:这种对幼儿放任自流,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或简单地组织一些让幼儿有机会动的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并无实质性的意义。在游戏时我的感受最深,如:组织孩子玩沙,按他们的意愿,常常是混乱一片,捣乱的,争吵的,孩子何来发展呢?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和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生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在幼儿玩沙时,我观察多数幼儿的实际情况及兴趣指向,发现他们都喜欢挖沙就引导想象挖什么,经商量确定主题,如:“濠河”,接着带领孩子参观濠河给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有感性的认识,在游戏中给予相应的特别的指导,使孩子在师生互动中真正得到发展。
《纲要》中所指的师幼互动不仅仅如此,教师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工作经验,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知识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变化和需要。尽量减少预设活动,更好地创造条件,提供条件,引导幼儿产生更多的与他们生活经验有关的生成活动,从而顺利实施素质教育。让我们在幼教改革的道路上,师幼携手,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