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人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有人说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女皇,作为数学教育工作和,我们更应该引领学生感知到数学的这种魅力,搜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更应该在数学思想和方法上引领学生的成长,让孩子们在方法的指引下能够站在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最终能够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我们的数学教育便有了内涵和思想,充满了魅力和期待。
关键词:方法 数学角度 提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1-137-01
有人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有人说數学是所有学科的女皇,作为数学教育工作和,我们更应该引领学生感知到数学的这种魅力,搜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更应该在数学思想和方法上引领学生的成长,让孩子们在方法的指引下能够站在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最终能够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我们的数学教育便有了内涵和思想,充满了魅力和期待。
学生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问题的实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或是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机械,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厌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
一、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如我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出课题后,面带微笑亲切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呀?学生思考片刻后说:“角是什么样的?”、“角有名称吗?”、“角有大小吗?”、“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我通过课件演示实物的角、抽象出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又如我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联系了本校准备召开的运动会作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我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远?”、“两家相差多少米?”、“大生家比小华家离体育场远多少米”……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而且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亲自动手操作,亲身去体验、感知,从中发现新知识,学起来兴趣更大,更加积极主动、善于动脑,对学习新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应当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
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测量准备好的树叶的周长,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进行测量,只有一位学生眼盯着树叶不测量,就问:“你为什么不测量?”,这位学生说“我想把树叶对折一下,只量一半再乘2不知道行不行?”(树叶比较规范)我说:你大胆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一句话后,多数学生用这种方法把树叶对折后又一次进行测量,并通过比较两次测量的数据得出了同一结果。教学中教师及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以概括,渗透数学对称思想,发展了数学思考,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提出问题的同学有一种成就感,也鼓励其他学生敢于创新,思维不被书本所局限。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积极主动地探索,真正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四、强化问题意识,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变通性、深刻性。发散练习(开放性练习)往往是一节课的高潮,也是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具体体现。例题教学后,适当进行发散性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掌握规律、方法,还可以促进知识结构化,加强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提问步入更深的层面。
如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时,我这样设计:
动物种类 松鼠 熊猫 大象 孔雀
只数(只) 24 8 4 12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进行选择,提出相关的“倍”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关“倍”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提出加、减法一步、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学生用现有知识不能解决,但培养了学生收集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五、积极主动思考,培养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表扬他善于思考,赞扬他质疑问难的精神;对于想不出正确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从网上查找资料,从社会中学习。
总之,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会促进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拓展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数学教学本身更应该是一种引领,引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殿堂里求索追求,更在自己的能力下激发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育才会是走进学生内心的,解决学生的所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更从学生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出发,这样我们才会在方法上引领,让每个孩子学有用的数学,让每一次的数学旅行够变成一次与知识幸福的相遇。
关键词:方法 数学角度 提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1-137-01
有人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有人说數学是所有学科的女皇,作为数学教育工作和,我们更应该引领学生感知到数学的这种魅力,搜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更应该在数学思想和方法上引领学生的成长,让孩子们在方法的指引下能够站在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最终能够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我们的数学教育便有了内涵和思想,充满了魅力和期待。
学生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问题的实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或是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机械,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厌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
一、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如我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出课题后,面带微笑亲切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呀?学生思考片刻后说:“角是什么样的?”、“角有名称吗?”、“角有大小吗?”、“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我通过课件演示实物的角、抽象出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又如我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联系了本校准备召开的运动会作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我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远?”、“两家相差多少米?”、“大生家比小华家离体育场远多少米”……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进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而且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亲自动手操作,亲身去体验、感知,从中发现新知识,学起来兴趣更大,更加积极主动、善于动脑,对学习新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应当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
如在教学“周长是多少”一课时,我让学生动手测量准备好的树叶的周长,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进行测量,只有一位学生眼盯着树叶不测量,就问:“你为什么不测量?”,这位学生说“我想把树叶对折一下,只量一半再乘2不知道行不行?”(树叶比较规范)我说:你大胆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一句话后,多数学生用这种方法把树叶对折后又一次进行测量,并通过比较两次测量的数据得出了同一结果。教学中教师及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以概括,渗透数学对称思想,发展了数学思考,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提出问题的同学有一种成就感,也鼓励其他学生敢于创新,思维不被书本所局限。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积极主动地探索,真正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四、强化问题意识,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变通性、深刻性。发散练习(开放性练习)往往是一节课的高潮,也是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具体体现。例题教学后,适当进行发散性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掌握规律、方法,还可以促进知识结构化,加强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提问步入更深的层面。
如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时,我这样设计:
动物种类 松鼠 熊猫 大象 孔雀
只数(只) 24 8 4 12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进行选择,提出相关的“倍”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有关“倍”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提出加、减法一步、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学生用现有知识不能解决,但培养了学生收集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五、积极主动思考,培养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表扬他善于思考,赞扬他质疑问难的精神;对于想不出正确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从网上查找资料,从社会中学习。
总之,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会促进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拓展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数学教学本身更应该是一种引领,引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殿堂里求索追求,更在自己的能力下激发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育才会是走进学生内心的,解决学生的所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更从学生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出发,这样我们才会在方法上引领,让每个孩子学有用的数学,让每一次的数学旅行够变成一次与知识幸福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