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视媒体对外文化传播实践研究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chen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做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对于培养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电视频道(CCTV4)作为一个面向全球播出的中文电视频道,近年来在弘扬中华文化、沟通海外侨胞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其在中华文化传播方面的特色包括:平民化传播风格缩短海外受众距离、共通性话题引发海外受众共鸣、多元化内容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多样化呈现增强对海外受众黏性四个方面。在未来的对外文化传播实践中,需要进一步考虑海外受众差异,进行分众化传播;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场外受众密切互动;传播深层文化内容,提升价值认同感。
  【关键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华语电视
  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孕育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不仅有助海内外华人产生血浓于水的凝聚力,也是促使海内外华人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精神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学习、工作、生活。一直以来,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侨胞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既有爱国思乡的桑梓情怀,也有寻根问祖的拳拳之心;他们既渴望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也非常关心祖国的发展现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的当下,做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对于培养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的中文国际电视频道的相关探索展开研究。
  一、特色与创新策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电视频道(CCTV4,以下简称“中文国际频道”)作为一个面向全球播出的中文电视频道,在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服务海外华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年底,按照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中文国际频道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改版,将原来“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的定位拓展为“新闻、文化综合频道”①,突出了文化作为频道传播主体内容之一的地位,从而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的使命,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平民化风格拉近海外受众距离
  尊重人、关心人,肯定人的价值,是世界各国共同倡导的理念。中文国际频道的各类栏目始终以大众化的风格进行创作,以平民化的姿态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拉近了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距离。具体而言,这种平民化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传播语言的通俗化。虽然同属一个民族,但许多华人由于长期生活在海外,对祖国大陆汉语的表达习惯还不太适应。西方华语电视媒体大多用导语来引入故事和设置悬念,用正文陈述和总结新闻事实,因而导语较为具体化、语言表达较为口语化。而国内新闻的导语多是总结性内容,较为整体和笼统,并且多使用书面语。正是由于表达习惯的不同,对外传播难免产生隔阂。中文国际频道充分考虑海外华人的表达习惯,在节目中尽量使用短句和口语化的解说词,通俗易懂、逻辑清晰,有利于海外华人理解节目内容。
  二是传播叙述的故事化。与居高临下的“宣教式”叙述不同,故事化的叙述模式更加平易近人,也更能吸引受众的关注。中文国际频道的许多节目都采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通过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叙述,避免了单调的解说加采访的模式。即使一些栏目邀请专家进行点评,专家也大都扮演故事参与者、引导者、亲历者的角色,而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使整个节目浑然一体。比如《文明之旅》《国宝档案》等历史揭秘类栏目,开场都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引入主题,在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中传承中华文化。
  三是传播视角的平民化。普通人的生活往往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普通人的命运体现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因此更能牵动海外华人的心。中文国际频道的节目常常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入手,平等对话一个个普通的、鲜活的、有个性的人物,以小角度、小切口的个案来反映国家的发展进步。比如《外国人在中国》栏目通过记录一位位普通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故事,立足本土又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个性化的视角既展示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折射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和开放包容。
  (二)共通性话题引发海外受众共鸣
  数千万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而每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对外传播中寻找共通性话题作为切入点,既可以充分凝聚广大华人华侨,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虽然各国的国情不同,但人类的情感却是相通的。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在情感上也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都崇尚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因此在对外传播中,如果能抓住这些共通点,注重人文关怀,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2016年8月20日的《外国人在中国》栏目,介绍了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主持人的法国人朱力安在中国结婚、幸福生活的故事,爱情与亲情的主题引发了众多海外华人的共鸣。
  文化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拥有的宝贵资源。每一个民族都会对自身民俗与传统文化充满尊重和珍惜,同时也会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好奇和兴趣。比如2016年6月6日的《文化之旅》栏目,聚焦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嘉宾对节日来源、习俗、食物等做了详细的讲解,不仅满足了现场外国观众对中国节日的好奇心,也使海外华侨华人进一步了解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
  生存与健康是全人类共同的诉求。健康类节目不仅可以为受众寻医问药提供指导,也为人们传递了一种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生健康类话题是全世界民众共同接受的主题,有利于实现对外传播。国外有学者认为,整合了文化因素的健康信息传播更能引起传播对象的关注,刺激其接收处理和改变健康行为。②中文国际频道开设的《中华医药》栏目,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既呈现了中医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当代国际化进程中的旺盛生命力,同时也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独特價值观的传播, 可以使更多的海外华人和外国人认识并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多元化内容满足不同受众需求
  我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悠久灿烂的历史孕育出数不胜数的文物宝藏,广袤的神州大地具有不同的自然风光,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形成不同的风俗民情。这些自然或人文的特色资源为海外观众开启了一扇认识中国的窗户。为此,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了一系列历史、自然地理、人文生活等多元化的节目,满足了海外受众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需求。
  一是历史揭秘类栏目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档国史节目,《国家记忆》节目通过历史影像资料的呈现和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回溯了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领域的重大工程建设,揭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满足了海外受众了解新中国历史进程的需求。
  二是自然旅游类节目展示独特的人文内涵。《远方的家》栏目以城市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展现出各地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地域风采。一期期反映风土人情、民族习俗、名山大川、饮食文化的内容,使海外游子对故土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成为维系全球华人华侨情感的重要纽带。
  三是都市生活类栏目反映国家的新兴面貌。今天的中国不仅仅是历史厚重、传统积淀丰厚的文明古国,更是日新月异、文明进步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在对外传播中,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概貌。强调纪实性和现场感的《走遍中国》栏目,通过关注中国的新现象和新风貌,反映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从而将富于创新精神、洋溢现代时尚气息的中国形象呈现在海外观众面前,有助于海外华人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四是综艺类节目突显文化艺术价值。作为一档以音乐为主的综艺节目,《中华情》每期节目都选择在最具活力的现代都市或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举办。 演唱曲目既有动感时尚的新歌, 也有沉静舒缓的经典老歌,还有一些具有民族风情的民歌。歌手对经典怀旧曲目进行了全新演绎,使歌曲在保持浓郁的民族文化韵味的基础上, 融合了流行的国际音乐元素。全球华人既可以了解祖国的非物质文化,也能够感受到时代的脉动。
  (四)多样化呈现增强对海外受众的黏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增强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文国际频道各栏目结合自身的特点,采用了一系列形式新颖的表现手法和节目形态。
  《国宝档案》栏目以主持人演播室讲述为主,通过情景再现、专家点评、器物展示等方式,呈现国宝背后一段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对于历史事件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名诗佳句、出土地点等信息,《国宝档案》都会采用字幕、示意图和地形图等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
  《国家记忆》节目除了采用采访解说、情景再现、影像回顾等多种叙事方式之外,还积极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R),将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远方的家》节目外拍摄制采取“1+1”的体验模式。其中一人为栏目记者,另一人为当地的旅游达人。栏目突破了传统的“观光游览”模式,通过两位体验者的互动,感悟自然与人文之美,融入人文、艺术、风俗、美食等元素。
  《中华医药》栏目集故事性、知识性、服务性、文化性于一体,在演播室现场引入了包括人体穴位图示、人体脏器模型、中药饮片等各种道具,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医知识,充分发挥了电视直观形象的传播特点。
  《快乐汉语》栏目采用演播室课堂教学的方式,每期节目选取一个汉字,讲解其内涵、外延以及相关文化知识。参加节目的受众在生动幽默的情节里和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知识,寓教学于娱乐。
  二、建议与提升路径
  作为对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中文国际频道通过不断创新,极大地增强了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媒介急剧变革、受众急剧变化的新媒体时代,中文国际频道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考虑海外受众差异,进行分众化传播
  中文国际频道对外传播的目标受众主要是海外华侨华人。与国内受众相比,海外受众的异质性较强,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于知识结构不同,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之间存在着代际差异;二是由于地域不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华人、华侨之间存在着群体差异;三是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文化理念与种族认同上存在着差异;四是由于地域文化和语言习得环境不同,中文水平存在着差异。虽然海外华人大都能听懂汉语,但汉语水平并不相同。一般来讲,从中国大陆到国外去的华人受众,习惯听汉语普通话,看简体中文。而从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到国外去的华人受众,习惯听粤语(或闽南语),看繁体中文。而那些出生在海外的华人受众,可能中文基础不是很好,但是对所在国的语言却比较熟悉。③
  因此,电视的对外传播需要更新传统的受众观念。如果不考虑受众“内”“外”之间的差别,仍以对内的思维和方式开展对外传播,则难以获得海外受众的认同。目前,中文国际频道已经分为亚洲版、欧洲版和美洲版三个不同版本播出,但仍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如果能像CNN那样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目标受众的不同编排节目内容,将会极大地提升传播效果。与此同时,中文国际频道还可参照华语电视媒体的做法,通过电视的左右声道技术,同时用普通话和粤语(或闽南语)播出节目。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场外受众密切互动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凭借跨越国界和快速到达等特点,是与生俱来的全球传播载体。因此,利用新的传播手段和载体进行国际传播,是电视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当前中文国际频道的大多数栏目都开通了微博、微信,但在新媒体平台运营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这些官微中发布的内容基本上是以节目预告为主,鲜有其他新鲜的资讯。诚然,一个栏目的微博、微信应该以推送自己的主打节目为主,但如果仅仅限于节目预告,就无法吸引受众。在资讯异常发达的当下,观众不仅关注一档节目本身,也关心节目的制作过程和采编人员的工作狀态。如果各栏目的官微能够推出一些节目拍摄中的花絮等,将会更具有吸引力。   二是各栏目官微中发布的信息收到的回复有限,网友转发和评论的次数很少。这固然与栏目仅仅发布预告类的单一信息有关,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一个严肃的问题:电视媒体如何将传统平台上的受众转移到新媒体平台上?除了在节目中的推广宣传以外,更重要的是重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不仅需要及时更新微博、微信上的信息,而且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受众进行精确定位,从而根据受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关的资讯。
  三是各栏目的新媒体平台很少与受众进行互动。本来官微发布后评论量就很少,但即使面对为数不多的网友评论和问题,许多栏目组也没有及时回复和解答。长期如此必然导致栏目亲和力的降低和忠实粉丝的流失,因此栏目组应进一步做好与受众的互动。
  (三)注重传播深层的文化内容,提升价值认同感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精神层面的文化,也有国宝文物、建筑遗址等物质层面的文化。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的深层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是弘扬中华文化、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
  从中文国际频道近10档文化类节目来看,包括《远方的家》《走遍中国》《华人世界》《城市1对1》《中华情》等栏目,大多是以展示饮食起居、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等浅层文化为主,只有《文明之旅》《中华医药》等少数栏目涉及部分深层的文化内容。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传播中的重要内容。2016年10月8日的《文明之旅》栏目以《打招呼的学问》为题,请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华礼仪文化,通过讲解使海内外观众重温了先贤留下的文化传统。当然,传播深层的文化内容并不意味着节目就一定是深奥晦涩的,而是要用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通俗地讲述深层的文化内涵。
  三、结语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饱经忧患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牢固精神纽带。中文国际频道为全球华人搭建了一个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桥梁,使海外华人了解和熟悉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特色和发展趋势,从而有利于实现先贤倡导的“文化自觉”④。在未来的国际传播实践中,中文国际频道需要继续秉承“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的宗旨,实施差异化策略,实现精准化传播,努力提升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注释:
  ①王广令:《打造海外第一华语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电视研究》2013年第7期。
  ②Matthew W. Kreuter & Lorna T. Haughton. Integrating Culture Into Health Information for African American Women[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6,49:794
  ③張春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235页。
  ④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其他文献
2017年5月27-2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新闻学博士生学术年会”在北京如期举办,50余位来自两岸三地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海外知名院校的新闻学者、学生参加了学术讲座、分组论坛以及媒体交流等環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袁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长江学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在相关学者对公交移动电视所作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城市公交移动电视的发展状况及传播效果,寻求其值得借鉴的发展之道,探究福州公交移动电视的发展方向。就福州公交移动电视而言,已有人对其广告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其基础上研究了福州公交移动电视的整体传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公交移动电视在福州的发展状况,从受众、传播环境和技术层面等角度分析其传播效果,找出其传播过程中的问题所
期刊
【内容摘要】反法西斯,是除了反恐之外,当前全球范围屈指可数的具有普遍共识的世界性文化主题。如何呈现作为法西斯形象化身的侵略者形象,是所有反法西斯题材影片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侵略者形象的全面、系统识别,是直面新世纪以来中国反法西斯题材影片困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反法西斯;后冷战;侵略者形象;人性论;民族主义  反法西斯,恐怕是除了反恐之外,当前全球范围屈指可数的具有普遍共识的世界性主题。然而,
期刊
我本科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就职于福建省广播电视系统,原以为会在广播电视系统“奋斗终身”。但后来由于工作变动,还是离开了福建广播电视系统,来到了高校工作,没想到后来又和高校宣传、高校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2年,我先到了南开大学,在南开大学有线电视台工作。1999年底,不满36岁的我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电视台工作,一晃,近20年了。這20年,是北师大改
期刊
【内容摘要】“精准化”乃是各类营销达成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文化旅游精准营销”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将包括但不限于“泸定桥精神”在内的红色文化发扬光大等问题,指出要促进泸定桥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有效对接,搭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传播平台,开展红色旅游大数据精准营销等。  【关键词】泸定桥;精神;文化旅游;整合营销  引言  2018年是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83周年,我们不仅要铭记“飞夺泸定桥”精神,更需要
期刊
【内容摘要】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通过明确大类培养的教学理念、借助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弘扬区域特色的文化传统、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潮流,在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过程中做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探索,为中国影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创新;人才  一、引言  “在大学的诸多任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其首要任务。”①但是如何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同的时
期刊
【内容摘要】红色文化具有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聚合中华民族力量的重大意义。在过往的红色文化传播中,基本都遵循“傳递观”的主导模式。在新的传播与接受环境中,要增强红色文化的接受度,增大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影响,从思维上更需引入传播“仪式观”的理念,并通过相关场域的建构与叙事模式的改变,使红色文化传播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求产生更好的契合度。  【关键词】场域;叙事;红色;文化;传播  引言  红
期刊
周鸿铎,1940年出生,河南濮阳人,国家二级教授。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荣誉所长,博士生导师,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中国传媒经济终身成就奖和世界传媒经济特别贡献奖。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先后在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北京日报社和中国传媒大学工作。曾担任中国传媒大学社会管理系、管理系主任、中国劳动学会理事、北京市劳动学会副会长、《现代传播》编委、“第7届世界传媒经济大会”学术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泸定桥精神的由来”切入,描摹了泸定桥故事的传播变迁与传播变异,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指出了对于包括但不限于“飞夺泸定桥”在内的红色历史的集体记忆面临被解构乃至颠覆的危险绝不应掉以轻心,并且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新复杂语境中赓续红色记忆的相关传播策略建议。主要包括:“从单一的传统媒体传播向多媒体传播乃至泛媒体传播转变”“从单次传播向多次传播乃至N次传播转变”“从表层传播与深度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对《中国艺考》节目的观感,提出打好“首都”和“教育”两张牌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艺考》;首都;教育  到现在,《中国艺考》系列节目已经开办两年了。键入“《中国艺考》系列节目”作为关键短语在百度上进行搜索,找到相关结果约1,420,000个。应当说,这个系列节目已经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在我所工作的单位,也有很多人看过这个系列节目。这一点是许多其他同类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