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副词“干”的去范畴化

来源 :阅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qlog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具有隐性否定意义的副词“干”是名词和形容词“干”发生去范畴化的产物。从历时角度看,副词“干”由名词—形容词—副词这一路径演变而来。从语义和句法两方面看,“干”的语义演变实质上是一种去范畴化过程。“干”在演变过程中存在语义的泛化和句法范畴模糊的现象,概念转喻触发了“干”的副词范畴的出现;同时,避免语义处理对人脑带来的巨大负荷是去范畴化得以实现的动因,这一过程符合人脑语义处理的扩散性激活模式。
  关键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干”;隐性否定;语义演变;语义泛化;去范畴化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7)06-0018-11
  一、隐性否定副词“干”的多义现象与去范畴化
  现代汉语中的“干”作副词使用时,有如下几个不同的意义。例如:
  (1)坐在场外的法国女队教练、原中国名将胡玉兰只有干着急,却无可奈何,最后,法国女队二比三负于瑞典队。(1995年《人民日报》)
  (2)如果等顾读把杨青、姚庭椿等三个人都问完了才溜上,戏就泄了;要是上得太早,干等著,戏也会显得松。(周信芳《周信芳舞台艺术》)
  (3)田贵急于摆脱这种穷追,站起身,虚伪地干笑道:“一好,好,我检讨,我检讨。”(刘绍棠《运河的桨声》)
  例(1)中“干着急”指着急却没有办法、无可奈何,“干”所修饰的述谓结构表示的事件完成后却没有结果,因而“着急”则变成了徒劳的。“干”的语义为“没有效果、徒然地”,表示事件主体付出辛劳却没有收获应有的效果,这是副词“干”的第一种意义。例(2)中“干等”表示不能做别的事而只能等,“干”所修饰的述谓结构表示的事件在一段时间内状态没有变化,“干”的语义为“无变化地”,这是副词“干”的第二种意义。例(3)中,“干笑”指本身不想笑而勉强装着笑,“干”所修饰的述谓结构表示的事件仅仅是表面上的,因而是虚假而不实在地。“干”的语义为“虚假地、形式上地”,表示事件主体完成事件时表里不一、流于形式,这是副词“干”的第三种意义。
  副词“干”所具有的三种不同意义的语义解释中都含有“没”“不”等否定性成分,也就是说,“干”表面没有否定形式,却隐含着一种否定性的语义。同时,“干VP”也可以衍推(entail)出具有显性否定词的语句,比如:
  干着急→着急却没有办法。
  干等→在一段时间内一直等而不做其他事。
  干笑→表面笑而不真实地笑。
  袁毓林(2014)曾对副词“白”进行研究,袁毓林:《概念驱动和句法制导的语句构成和意义识解——以“白、白白(地)”句的语义解释为例》,《中国语文》,2014年第5期,第402-417页。曾静涵、袁毓林(2015)进一步发现副词“白”具有隐性否定特征,将之称为隐性否定副词,曾静涵、袁毓林:《汉语“白”的隐性否定语义探析》,《澳门语言学刊》,2015年第2期,第4-14页。并进一步探索其形成动因。 Zeng Jinghan, Yuan Yulin, “The implicit negation and Counter-Expectation of bai in mandarin Chinese,” In Qin Lu and Helena Hong Gao (eds.),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Press, 2015, pp.47-61.我们发现,“干”具有的这种隐性的否定特征与“白”相似,因而我们同样把它称为隐性否定副词。张谊生(1999)将这类词称为预设否定副词。详见张谊生:《近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探微》,《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1期,第27-35页。那么,隐性否定副词“干”的特殊语义是从何而来的呢?经考察,我们发现“干”在上古时期没有副词用法,最初为名词。副词“干”与多数虚词一样,由实词虚化而来。在这一历时的语法化过程中,新范畴特征及新功能的出现,伴随着原有范畴特征的模糊、弱化。也就是说,副词“干”的形成经历了去范畴化过程。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人脑对事物进行分类的一种认知活动,在语言中对词进行分布(语法功能)的范畴化的结果就是词类的产生。去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与范畴化过程相对,由Hopper和Thompson(1984)提出,指原有范畴特征逐渐消失,新范畴特征逐渐产生的过程。Hopper, P. J., Thompson. S. A, “The discourse basis for 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 Language, vol.60, no.4(1984), pp.703-752.去范畴化是语言演变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去范畴化的结果之一,就是语言系统中衍生出新的词类范畴。例如,汉语的体标记“了”“着”“过”就是由动词“了”“着”“过”经历去范畴化而衍生出的新词类范畴。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去范畴化与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紧密相关。语法化通常指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只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的范畴产生必然伴随着一部分原有范畴成员范畴特征的消失。因此,去范畴化正是语法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法化研究从历时角度展开,其最终的研究目的在于解释共时的语言现象。但是,语法化研究着重探讨实词虚化的过程,而去范畴化则主要关注词类范畴的改变。去范畴化的结果之一,就是经过历时演变产生出新的词类范畴和新的语法意义,它们可能与旧范畴、旧意义同时保留在共时层面的语言系统中。因此,从历时材料出发也是研究共时语言现象的一种视角和途径。下面,我们将考察上古至近代汉语中“干”的意义和用法,通过分析它的语义演变来探讨“干”的词类从名词到隐性否定副词的去范畴化过程,并挖掘这一去范畴化过程产生的动因。   二、“干”的语义演变
  (一)名词“干”和形容词“干”
  “干”在上古时起初为名词,本义指天空。《说文·乙部》对“干”的训释为:“干(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说文通训定声》也对“干”有相同的训释:“达于上者,谓之干(乾)。”因此,“干”指在上方的天空。同时,“干”字的繁体字形为“乾”,在表示“天空”这一语义时,最初与八卦中“乾卦”的“乾”同形同音,《广韵·寒韵》对“干”字作的注音就是:“古寒切,平寒见。……干,本音虔,今借为干湿字”。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注释:“上出也。此干字之本义也。自有文字以后,乃用为卦名,而孔子释之曰:健也,健之义生于上出。上出为干,下注则为湿,故干与湿相对。俗别其音,古无是也,从乙。乙,物之达也。释从乙之恉,物达则上出矣。”段注解释了“干”的本义与后起义之间的关联:“干”原本指天空,进而引申为向上方突出。向上突出与向下注相反,而(水流)向下注表示“湿”,因此“干”则表示与之相对的语义:缺少水分,并逐渐出现形容词词性用法。
  “干”作形容词主要表示物体缺少水分,与“焦、燥”相近,《玉篇》對“干”的训释为:“干,燋也。”《希麟音义》对“干”的训释为:“干,亦燥也。”例如:
  (4)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孟子·尽心下》)
  (5)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干肉。(戴圣《礼记·间传》)
  例(4)中的“干”与“旱”同义,表示大地缺少水分。例(5)中的“干肉”指晒成的缺少水分的肉干儿。另外,形容词“干”还由“缺少水分”逐渐产生出另一个比较抽象的意义,表示缺少实际内容。例如:
  (6)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左传》著者相传为左丘明,本文不过多考证。下同。)
  例(6)中“外强中干”表示外表看似强大,实际内里虚弱,“干”是形容词,表示“缺少内在的实际内容的”。
  (二)副词“干”
  副词“干”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表示“虚假地、形式上地”。由于形容词“干”可以表示缺少实际内容、表里不一,因此,当其修饰动作行为时,则可以表示行为表里不一,形成“虚假地、形式上地”。例如:
  (7)晔妻先下抚其子,回骂晔曰:“君不为百岁阿家,不感天子恩遇,身死固不足塞罪,奈何枉杀子孙。”晔干笑云罪至而已。(沈约《宋书·范晔传》)
  (8)束骸北阙,请罪司寇,干施含宥,未加治考,中旨频降,制使还往,仰荷恩私,哀惶失守。(沈约《宋书·徐湛之传》)
  例(7)为南朝作品中的用例,“干笑”并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地笑,而仅仅是表面带有笑容实际内心悲痛,“干”表示“虚假地、形式上地”。例(8)中“干施含宥”表示表面上施加刑罚实际上内里含有宽宥,“干”的意义为“虚假地、形式上地”。
  表示“无变化”的“干”最早出现在唐代,表示动作行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变化。例如:
  (9)到彼永超生死,因兹渐得佛身。日晚且须归去,阿婆屋里干嗔。且人生一世,喻若漂蓬。贵贱虽殊,无常一盖。(《敦煌变文集·解座文汇抄》《敦煌变文集》著者尚没有定论,本文所采用的例子来自1957年出版的校勘本: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下同。)
  例(9)为唐代作品中的用例,句中的“干嗔”表示在一段时间内一直持续地嗔怪,“干”表示无变化地、一直地。当这一意义同时陈述事件结果时,可以表示“在一段时间内状态没有变化却依旧没有结果”,逐渐与“没有效果、徒然”义合并,唐代之后的表示“没有效果、徒然”的“干”多数都同时具有“一直、总”的语义侧面(semantic facet)。例如:
  (10)师却回方丈曰:“适来这僧,将赤肉抵他干棒,有甚死急!(普济《五灯会元》)
  (11)便使尽些伎俩,干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关汉卿《谢天香》)
  (12)干忙虽是红尘冷,须听幽禽快活吟。(偶桓诗)
  (13)黛玉此时心中干急,又说不出来,哽哽咽咽,恍惚又象和贾母在一处似的,心中想道∶“此事惟求老太太,或还有救。”(《红楼梦》这一例句出自《红楼梦》第八十二回,由于《红楼梦》后四十回著者尚有争议,因此,这里没有写明著者。)
  例(10)为宋代作品中的用例,“干棒”指在一段时间内一直保持用棒子打的状态。例(11)为元代作品中的用例,“干愁”指一段时间内愁绪没有变化却最终没有效果。例(12)为明代作品中的用例,“干忙”指一段时间内一直忙却最终没有得到应有的结果。例(13)为清代作品中的用例,“干急”指在一段时间内虽然一直着急却想不出办法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干”的意义已经完全转变为“没有效果、徒然”了。
  此外,近代汉语中“干”还具有其他语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比如,唐代的副词“干”还可以表示“不添加外物地或不凭借其他方式地”。例如:
  (14)酒为(谓)茶曰:“阿你不闻道:剂酒、干和,博锦博罗。蒲桃、九酝,于身有润。”(《敦煌变文集·茶酒论》)
  例(14)中“干和”表示不添加水分或其他外物地搅拌。这一意义与表示缺少水分的形容词“干”有紧密联系,“干和”表示动作行为“和”不添加水分或其他材料。元代副词“干”也有新增意义,第一个表示“未达到更高量级”,这时“干”往往可以用副词“只、仅仅”来解释,表示“干”修饰的述谓结构是一个语用量级上较低的事件,没有达到更高的程度。例如:
  (15)官司检了尸,正贼捉不住,干把地主并侧近平人涉疑打拷。(《老乞大》《老乞大》为元末明初为了朝鲜人学习汉语,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编著的汉语课本,著者不详。)   例(15)中“干”修饰一个“把”字句构成的宾语,句子的语境表示:官员捉不住贼,破案的处理办法根据量级可能分为多个不同的事件:拷打询问地主身边的人,拷打询问地主本人,拷打询问所有涉及人员,等等。而实际上官司仅拷打询问地主身边的人,没有涉及更高量级的事件,“干”表示未达到更高量级。
  元代副词“干”还可以表示“无代价、无报偿”,事件主体完成“干”修饰的述谓结构表示的事件时获得收益之前没有付出应有的代价,或者获得收益之后没有给予应有的报偿。例如:
  (16)打二百文长钱酒来,我不这般干吃你的。来、来,我与你些碎金银做本钱。(《鲁智深喜赏黄花峪》《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为元杂剧,著者不详。)
  (17)臣舍性命出气力请将边庭镇守,秦桧没功劳请俸干吃了堂食御酒。(孔文卿《地藏王证东窗事犯》)
  例(16)中“干吃”表示吃酒之前没有付出应该付的代价——酒钱,“干”的意义为“无代价地”。例(17)中“干吃”表示吃了堂食御酒之后却没有为国家效力,“干”表示“无报偿地”。
  三、“干”的去范畴化过程
  通过对“干”的语义演变过程的梳理,我们发现从上古到现代,“干”的词性经历了“名词——形容词——副词”这样的变化,而语义却有内在的共性。副词“干”的这种演变过程在语义和句法上都有所体现:语义上,从上古时期的名词到近代产生的副词,“干”的意义逐渐抽象、空灵并泛化;句法上,原有的句法特征逐渐消失,范畴界限逐渐模糊而形成新的范畴,反应了“干”的去范畴化过程。下面,我们一一讨论。
  (一)语义泛化
  语义泛化(semantic overgeneralization)在去范畴化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去范畴化过程中新概念逐渐生成,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具体的意义逐渐中性化、剥离意义中的个性进而抽象成一个概括性的整体的过程。 Geeraerts, D, “Where does Prototypicality Come from,” In Rudzkaostyn, Topic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8.语义泛化主要指旧意义在演变为新意义的过程中部分概念内涵模糊或者消失的现象。语义的泛化构成了去范畴化的前提,Heine(1993)通过对have语义泛化的描述,说明了它在演变过程中由动词变为助动词的几个阶段。Heine, B, Auxiliaries: Cognitive Forces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例如:
  ① I have a letter.
  ② I have a letter to mail.
  ③ I have a letter to write.
  ④ I have to write a letter.
  ⑤ I have to write.
  阶段①中have表示“拥有”,这时have还具有比较具体的语义,是实词。例(2)中通过添加表示目的的不定式附加语to mail来构成。例(3)中have表示需要完成的事件,这时have的“拥有”义已经开始消退。例(4)中have已经不能独立使用,而需要与to共同构成表示“义务”的结构,这时have已经完全失去了原先的“拥有”义,但还可以带宾语。例(5)中宾语letter已经消失,have完成了由拥有义动词向助动词的转化,与to构成一个整体。同时,由于语义泛化与概念内涵的减少相关,而内涵的减少往往带来语义外延的扩大,因此语义泛化与词义扩大也有一定联系。比如,一旦概念内涵限制变少,那么,它所能指称的个体(即外延)则相应地会增多。刘正光(2006)按照词语限定意义和中心意义的变化,将语义泛化类型分为三类,对本文所研究的语义泛化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简要加以概括如下:第一种,中心意义基本不变,但是限定意义有一部分消失甚至全部消失,进而概念内涵减少。比如,“场景”本来指电影或者戏剧中的情景布局等,中心意义为情景或布局,限定意义为电影、戏剧等,后来“场景”语义泛化后仅仅指情景布局,限定意义消失。第二种,限定意义基本不变,而中心意义的范围发生扩展,进而概念外延扩大。语义由具体逐渐变得抽象,由个别逐渐变成一般。比如,阿Q本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角色,意义泛化后逐渐可以表示具有某类像阿Q一样特征的人。第三种,限定意义和中心意义都有所改变,这时限定意义和中心意义的范围都发生扩展。比如,“代价”一词本来指为了获得某样东西而付出的钱财,限定意义为表示目的的状语“为了获得某样东西”,中心意义为钱财。语义泛化后“代价”表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的精力、人力或者财力等,限定意义由“获得某样东西”扩大为“获得某种目的”,中心意义也由“钱财”扩大为“精力、人力、财力”等。劉正光:《语言非范畴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副词“干”在演变过程中也存在语义泛化现象。“干”的繁体字形为“乾”,表示向上突出的天空。由于与水流向下注而变湿的方向相反,因此“干”表示缺少水分。名词“干”则表示缺少水分的事物,中心意义为“缺少”,而将缺少的内容作为限定意义。这一意义在形容词“干”中也广泛使用,表示缺少水分的状态,中心意义和限定意义变化不大。例如:
  (13)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慨其叹矣。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诗经·王风·中谷有蓷》《诗经》著者多不可考。)
  (14)有干肉折俎,二尹缩,祭半尹,在西塾。(《仪礼·士虞礼》《仪礼》著者尚存争议。)
  (15)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吕不韦《吕氏春秋·应同》《吕氏春秋》在吕不韦主持下编纂而成,本文暂且将著者写为吕不韦。下同。)   例(13)中“干”表示缺少水、被晒干的谷物,“干”为名词,中心语义为缺少水分。例(14)中“干肉”表示缺少水分的肉,例(15)表示缺少水的河流、沼泽。例(13-15)中“干”的词性不同,然而,词的中心意义与限定意义都基本相同:缺少水分。其中,“水分”是缺少的实际的内容。后来,形容词“干”的语义开始泛化,中心意义保持不变而限定意义缩小,缺少“水分”泛化成为缺少“实际内容”。形容词“干”则表示它所修饰的中心名词缺少应有的实际内容。发展到副词形式,这一意义保留下来,表示它所修饰的述谓结构陈述的事件只有形式而缺少实际内容,进而引申为表示“虚假地”。副词“干”的另一个意义表示“不添加外物地/不凭借其他方式地”,其语义核心“缺少”依旧保持不变而限定意义“缺少的‘内容’”进一步扩大、抽象。例如:
  (16)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彊中干。(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
  (17)翌日白上,以为不可。上干笑曰:“朕尝梦见蔡京作宰相,卿焉能遏邪?”(王明清《挥麈后录》)
  (18)蕲州四祖端禅师,法身颂曰:“灯心刺着石人脚,火急去请周医博。路逢庞公相借问,六月日头干晒却。”(普济《五灯会元》)
  例(16)中“外彊中干”表示表面强大而实际内里虚弱,“干”为形容词,表示缺少实际内容的状态。例(17)中“干笑”表示虚假地、不发自内心地笑,“干”为副词,语义为“没有实际内容地”,表示它所修饰的述谓结构“笑”只有表面形式而没有实际内容。这时“干”的中心意义“缺少”保持不变,而限定意义扩大为“与形式相匹配的内容”。例(18)中“干晒”指不添加材料、不凭借额外方式单用太阳暴晒,“干”的语义为“不添加外物地/不凭借其他方式地”,表示它所修饰的动词“晒”的方式缺少所有方式/内容。这时“干”的中心意义保持不变,而限定意义进一步扩大泛化。
  (二)句法功能模糊
  “干”在演变过程中语义发生泛化,句法范畴特征也随之模糊。正如袁毓林(1995)所提出的,词类范畴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第154-170页。名字“干”表示缺少水分的事物,多指缺少水分的肉(肉干)或谷物,具有指称功能,指称该事物(缺少水分的肉干)。然而有些名词“干”开始逐渐具有陈述功能,逐渐出现形容词范畴特征。例如:
  (19)“噬干胏”者,干胏,是脔肉之干者,履不获中,居其非位,以斯治物,物亦不服,犹如“噬干胏”然也。(孔颖达《周易正义孔颖达疏》)
  (20)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湿之则为干;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吕不韦《吕氏春秋别类》)
  例(19)中“干胏”表示连带着骨头的干肉,“干”充当向心结构“脔肉之干者”的中心语,具有名词范畴特征,但具有陈述功能,陈述“脔肉”的属性为缺少水分,逐渐带有形容词范畴特征。例(20)中“干”单独充当宾语,但有谓词性的陈述功能,陈述与“湿”相反的属性。
  其实,名词“干”的数量并不多,“干”主要陈述“缺少水分或缺少其他内容”的状态,具有典型的形容词范畴特征,附加在名词前充当定语或者单独充当谓语。例如:
  (21)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干肉。(戴圣《礼记间传》)
  (22)县吏尹世苦四支烦,口中干,不欲闻人声,小便不利。(陈寿《三国志魏书二十九华佗传》)
  (23)肤腠营胃,外彊中干。精气内伤,神沮脉殚。(柳宗元《愈膏肓疾赋》)
  例(21-22)中的“干”表示“缺少水分的”,分别充当定语和谓语。例(23)中“干”表示内在缺少实际内容,外表强大而内里空虚,“干”的语义发生泛化但句法范畴依旧保留了形容词范畴的典型特征,可以单独充当谓语。由于语义的虚化(由缺少水分泛化为缺少实际内容)和句法位置的相似(充当修饰语),“干”所修饰的内容由被指称的名词转变为被陈述的动作时,则可以充当状语,具有了副词范畴的特征。
  (24)或用符,或用水,或符水兼用。或用干枣,日九枚,酒一二升者。(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
  (25)米曲干吃,损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粝(剺)破喉咙。(《敦煌变文集茶酒论》)
  (26)潞河发书,知反为所悔,干笑而置之,迹于无用,于是豪气亦稍折。(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27)看官听说,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当下那妇人干号了一歇,却早五更。(施耐庵《水浒传》)
  例(24-25)中的“干”的核心语义都表示缺少水分,例(24)中“干”充当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枣”,具有形容词范畴的典型特征。而例(25)中“干”修饰动词“吃”,充当了状语,表示事件“吃”完成时缺少水分,没有伴随喝水这一动作,“干”具有副詞的范畴特征。例(26-27)中“干”的核心语义泛化,表示动作缺少实际内容,“干笑”表示完成事件“笑”时内心缺少真正的快乐情绪,“干号”表示完成事件“号”时没有伴随真正悲伤的情绪。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缺少实际内容”的“干”也同时可以修饰名词或者动词,既有形容词范畴特征,也有副词范畴特征。例如:
  (28)语文课上的一声干笑——今早在初一5班上课的时候,赵老师双手撑在讲台上,讲着讲着突然干笑起来,“同学们,我觉得自己很可笑,我在这里讲着你们知道的东西,而你们也回答着我所知道的”。(博客)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语文课上的一声干笑》,2016年3月17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2497d00102w7g6.html,2017年9月25日。
  (29)苏小小无意义地叫了几声,声音干干的,笑容也干干的。“你可以走了!”(林如是《只爱你一个》)   (30)他哑哑地干笑起来,我恶心得周身痒麻。(张承志《金牧场》)
  (31)“一声干嚎”当为“新伤痕文学的号角——《就业》”的“本义”了!(博客)扎木河:《一声干嚎:“新伤痕文学”的号角——〈就业〉》,2010年4月6日,http://ycj0931.blog.163.com/blog/static/933459352010366145351/?hasChannelAdminPriv=true,2017年9月25日。
  (32)父亲是标准的干嚎,两只眼睛又枯又呆,光打劈雷不下雨,这种干嚎比湿哭更动人,无数的看殡百姓都被我父亲感动了。(莫言《红高粱家族》)
  (33)严怒猛然一震,声音哑哑的、干干的:“什么人来过?”(简璎《怒汉勇出击》)
  (34)不知怎的,他的喉咙却说不出话来,只是对着胡杏干嚎咆哮,象一只饿了一冬的瘦狼一样。干嚎一通之后,看看没什么可做的,就拿起一个玻璃水杯,走进套间里。(欧阳山《苦斗》)
  例(28-30)中的“干”和“干干的”都具有陈述功能,陈述“笑”“声音”和“笑容”只具有表面形式而没有实际内容。但是,例(28)中“干”为形容词充当定语修饰“笑”,例(29)中“干”为形容词充当谓语陈述“笑容”的状态,例(30)中“干”为副词修饰动词“笑”,陈述“笑”完成的方式。例(31-34)中的“干”也都具有陈述功能,表示“嚎”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其他方式、状态无变化。但“干”却充当不同的成分,具有不同的词性,例(31-32)中“干”为形容词修饰名词“嚎”;例(33)中“干”为形容词作谓语陈述“声音”的性质,例(34)中“干”为副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嚎”的方式。
  四、“干”的去范畴化动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现代汉语中具有隐性否定语义的副词“干”实际上是名词和形容词“干”在语义上泛化和句法上去范畴化的结果。“干”在演变中去范畴化的实质是:人们在使用时,基于“干”的语义核心概念,作了语义泛化和用法扩张,结果突破了其原有的句法范畴边界,忽略了应有的范畴特征。因此,使得具有不同范畴特征的“干”共享相似的语义核心,却呈现出不同的句法分布特点。下面,我们将讨论这一去范畴化过程产生的原因。
  (一)修辞动因:用具体概念临时转喻抽象概念
  副词“干”的出现是形容词去范畴化的结果,然而,这一意义并不是任意延伸而产生的引申义,去范畴化的促动因素之一是修辞上的转喻。转喻(metonymy)是传统修辞研究的重要辞格之一,但是,作为一种概念现象,学术界普遍采用的概念转喻定义由Radden & Kvecses(1999)提出,认为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的认知操作过程,同时,一个概念为另一个概念提供心理通道(mental access)。Radden, Kvecses,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In Panther, G. Radden (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pp.17-59.例如:
  (35)The buses are on strike.
  巴士司機都罢工了
  例(35)中bus和bus-drivers处在同一个认知模型(驾驶公交汽车)中,同时bus为bus driver提供了可以转指的心理通道(bus一定会有相应的bus driver,二者的核心概念都与公交驾驶有关),所以,可以用bus转喻bus driver。因此,转喻实际上是基于核心概念义的一致或高度相关而发生的心理认知过程。隐性否定副词“干”的去范畴化也是转喻的结果。
  根据前文语义演变的梳理,“干”作副词使用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表示动作只有表面形式而缺少实际内容,语义为“虚假地、形式上地”。但是,陈述动作具有这样的实现方式过于抽象、难以表达。同时,在语义上,“干”经历了这样的历程:向上突出的天空→缺少水分→缺少实际内容。形容词“干”可以表示“缺少实际内容的”这样的语义(如:外强中干),刚好具有与“只有表面形式而缺少实际内容”相似的概念。因此,基于概念义的高度相关和认知域的一致,形容词“干”发生了临时转类,用具体明确的事物状态来转喻抽象模糊的动作方式。当然,最初的“干”是基于转喻的临时转类,但触动了(trigger)去范畴化的起点。随着这一概念义的出现,作状语的“干”的使用频率逐渐升高,发展出典型的副词词类。
  (二)认知动因:语义的经济化与扩散激活便于大脑在线处理
  词汇是心理语言的基本单位,正常人脑在处理词汇的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复杂信息。早期的神经科学界认为,大脑的布洛卡区(Brocas area)和威尔尼克区(Wernickes area)与语言有关,其中,威尔尼克区与语义的处理高度相关。但是,近年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人脑没有一个专门的区域处理语义,语义的表征广泛地分布于整个大脑。例如,处理与动词有关的语义信息,活跃的脑区往往是运动神经区域,处理与颜色词有关的语义,活跃的脑区往往是视觉神经区域。单保慈(2003)单保慈等:《汉语语义加工的相关脑区》,《科学通报》,2003年第21期,第2257-2260页。、恽虹(2005)恽虹等:《汉字词语语音、语义处理相关脑区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第5期,第699-702页。等通过功能核磁成像研究语义的处理脑区,发现左侧大脑额叶下回、颞叶下回,右侧大脑颞叶、枕叶以及大脑皮层下的核团等部位都与语义处理有关。这说明,对于语义的处理要调动整个脑网络协同工作。下面两张图中的红色部分显示了大脑处理语义时的活跃区域。此图截取自恽虹(2005)。   既然语义的处理如此复杂,那么,人们在选择词汇语义的使用时势必会尽量精简。在“干”的语义演变过程中,旧词义在引申出新词义的同时并没有消亡,还继续保留在共时平面中,这就造成在同一时期同一个语言形式承载着大量不同的语义信息。比如,先秦的“干”就有名词、形容词两种词性,而现代汉语中的“干”则同时有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三种词性,同时概念意义高度相似。大量的语义信息对于大脑处理势必会造成负担,因此,在新范畴出现的同时,大脑会本能地弱化范畴特征,而专注于语义特征本身。这也正是语言的经济性要求。
  同时,去范畴化过程符合人类大脑对语义的处理方式。近年的神经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词汇的语义表征是一种激活-扩散的模式(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这一模式假设,大脑处理语义的部分是由相互连接的结点构成的脑网络,脑网络中的每一个结点都储存和表征一个关于目标词的特殊概念。毕彦超、周晓林、舒华:《心理词典中不同表征间的激活扩散》,《心理学报》,1998年第3期,第262-268页。在加工一个目标词时,脑网络中与目标词相关的启动词结点得到激活,并逐渐扩散至目标词。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义联想性越高,那么,二者在脑网络中被激活所需的连结就越紧密。以“干”为例,即使“干”的词性、语义内容各不相同,但是,无论是名词“干”、形容词“干”,还是演变到后来的副词“干”,都有共同的概念基础。名词“干”指称向上突出的事物,进而转指与“水流向下”相反的语义“缺少水分的事物”,形容词“干”表示缺少水分的或者空虚的、没有内容的,副词“干”表示“虚假地、形式上地”(没有内容)、状态无变化地(没有变化)、没有效果、徒然地(没有结果),这些语义都共同指向具有[+否定]成分的隐性否定特征,这一特征是“干”的各类词性间的语义联想的基础。新的范畴出现时,旧范畴词义作为启动词,具有语义联想性特征[+否定]。新范畴语义作为目标词,也带有语义联想性高度相关的[+否定],因此,被启动词激活。新范畴与旧范畴共享了共同的[+否定](即“没有xxx、缺少xxx”)这种概念基础,而范畴特征被弱化,形成了在现代漢语中“干”所呈现出的特殊的语义和句法特征。
  五、结 语
  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种层面,对汉语“干”的语义演变和范畴转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综合考察了上古至近代汉语的名词“干”、形容词“干”和副词“干”的意义和用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为“干”由名词到形容词再到副词的演变是去范畴化的过程。副词“干”主要有三种意义,分别为“没有效果、徒然地”“无变化地”“虚假地、形式上地”,这些意义共同具有隐性的否定特征,在语义上,来源于上古汉语名词“干”及形容词“干”的意义泛化和用法扩张。名词“干”本来指向上突出的天空,进而引申为表示缺少水分,逐渐出现形容词词性。南北朝时期,修饰名词性中心语的形容词“干”逐渐修饰动词性成分,语义表示“没有内容的、空虚的”,陈述动作行为只有表面形式而没有实际内容,进而出现副词词性,语法功能可以充当状语。“干”的去范畴化的实质是一种基于词汇的语义核心进行扩张使用,从而打破了原有的范畴边界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受语用修辞和神经认知两方面原因驱动。其中,概念转喻是副词“干”出现的最初机制;同时,去范畴化符合语言的经济性要求,也与人脑处理语义的扩散激活模式相适应。
其他文献
我再次系统地阅读陈启文的“共和国国情报告”系列报告文学时,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刚被控制,世界的疫情却正在泛滥;窗外气候也早就过了梅雨季节,可雨却总是下个不停;洞庭湖水位已超过了警戒线,三峡大坝已开闸泄洪,长江流域下暴雨已达月余,中央气象台已是频频预警,这已经与1998洪水很有些相似了。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陈启文的那个电话,当时,他正在进行长篇报告文学《命脉》的写作,他问我岳阳的水情,我告诉他,没事,
期刊
摘要:作为人类日常活动的交流媒介,语言文字即是符号工具和知识系统,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认知系统,承载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经验表达。语言文字的历史与现状既是文学创作的环境,也是文学创作的要素,在中国,从古至今不同语言文字使用量最多、共存时间最长的地区在环珠江三角洲,在大湾区文学共同体想象语境下,语言文字尤其应该成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关注对象。  关键词:环珠三角湾区;语言和文字;历史与现状  环珠三角湾区
期刊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路自信”居于首要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方向性规定下,以“中”“道”“中道”为核心理念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借用中国特色的“中”的思维方式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社会主义”的“道”的思维方式尝试性地提出:中道思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
葛亮以《朱雀》和《北鸢》为代表的“南北书”,是现代家族叙事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既书写了大历史推动下悲怆的家族命运,又展示了小历史视域下温情的亲人相处,以及塑造了“外冷内暖”的母亲与子女形象,总的来说,其荡气回肠的家族史叙述中凝聚着冷暖交织的色调。  一、大历史下家族命运:悲怆的“冷”  葛亮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历史意识的作家。他曾经说过:“我写中国的每一个当下,都希望是放置在历史的语境中的。因为对于具
期刊
特区之设立,源于世界各国为协调全局关系、带动整体发展而赋予某些区域特殊地位的政策和法规。如果认为人类社会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的话,那么,世界上的特区可以相应划分为三类:一是经济特区。它的早期形式之一是自由贸易园区,如13世纪法国的马赛港自由贸易区,英属时期的香港自由港(1842)、葡属时期的澳门自由港(1911)等。我国出于大三线建设的需要,在1965年设立了六枝特区(矿区)。它直属
期刊
近年,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热词。该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即“9+2城市群”。这是21世纪初跨界融合的国家级大项目:跨体制、跨区域、跨经济、跨文化,实现三种体制、三种货币、三种法律、三种教育、三种文化格局的多维跨越整合,其中至关重要且有难度的是打造人文湾区,融界于无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期刊
摘要:2020年广东纪实文学创作在多个方面交出了令人欣慰的答卷,庚子抗疫、小康社会、脱贫攻坚,这些属于时代的关键记忆,被第一时间捕捉、记录、书写;而红色记忆、人物传记、生态文明等其他主题的作品也在稳步推进。综观这些作品,广东纪实文学创作的深度、广度与自由度,以及时效性、思考性都有不俗呈现,在反映现实、揭示生活本质的同时也展现了岭南风貌、广东精神。  关键词:纪实文学;抗疫书写;小康叙事;广东精神 
期刊
较之前几年的迅猛扩张,网络文学在2019年的发展渐趋平稳,甚至可说是有些艰难。这种情况缘于多重因素。首先,网络文学的体量已经足够庞大,基于这个基数,写手和读者数量的几何级增长已不可能。其次,近年的相关政策也不无影响。网络小说的野蛮生长虽然带来不少弊病,但也是网络小说的生气所在,对于部分有争议性的作品,不该一禁了之,而应加强批评、研究等评价机制的引导功能。不过,更深层原因还是资本市场的紧缩,网络小说
期刊
科学与文学,科学理性,文学感性;科学抽象,文学形象,可以说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这并不妨碍古今中外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科学。在此意义上,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笔下也出现了不少包含科学题材、元素的作品,如《天狗》等诗歌,《狂人日记》《铁鱼的腮》《围城》等小说,《法西斯细菌》《岁寒图》等戏剧。平心而论,中国现代文学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叙事文学中的“科学之难”的主题。  一、知识层面的“科学之难”  中国现代文
期刊
所谓“世界图景”指的是人关于世界的存在与演化的图景式的认识和把握,它是将世界的构成及其运转方式进行一种简易表达的方式。除此之外世界图景具有一种方法论的作用,人们总是通过他们所接受的一幅世界图景去观察对象、去解释现象。因此每次世界图景的变换就会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进而引发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系列的变化,文学也与这种变化密切相关。  世界图景类似于一个收纳世界的缩微沙盘,通过它,人将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