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建筑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关注的问题,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是实现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本文介绍了国内某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并着重阐述了该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及与自然融合设计方法。
【关键词】:生态建筑;一体化设计;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对自然的再造活动,如今已发展到了危及生态环境平衡,大量消耗自然能源的地步。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防灾设计,节能设计,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均应成为普受关注的建筑规划设计原则及创作方法。
近年来,全球许多城市建筑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第二届和第三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提出了指导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行动计划,即国际生态重建计划。生态建筑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城市建筑,建设理想中的21世纪城市建筑发展模式。生态建筑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调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了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佳、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既已确定,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建筑规划设计,指导城市建筑逐步实施。
2.项目简介
本工程项目建筑面积为38046m2,总投资1.5亿人民币。该项目针对旅游开发特长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节约能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生态建筑基本理念,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建筑设计与生态科技成果,共同融合到本地建筑特色中去。围绕生态建筑的基本理念,设计采用了自然通风、天然采光、遮阳系统、太阳能利用、围护结构节能、生态绿化、生态景观水土保持、雨水中水循环利用等各项技术。使得建筑达到了如下目标:拓展建筑设计的“生态词汇”,用建筑的形象与空间体现生态精神;综合能耗为同类建筑的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无污染、自然舒适。
3.整体布局
主体建筑位于山景观通道与城市干道相连。山中布满松竹杉等原生树木,四季常青,风景秀美,鸟语花香,触目皆景。所在地块为山中平阔地带,南北向平缓谷地,地势北高南低,靠南端有小湖,与两侧山景相映成趣,西側顶峰有崇文塔,可览湖光山色之胜。通道出口即为大型休闲广场,公交车途经此地,交通便捷,入室享清幽,出门见繁华。建筑主体成弧形围湖而建,依倚得天独厚的向阳坡地,整个建筑组团呈现灵动的格局,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与满山绿树真正实现开窗见景,建筑与景观共生。
在尊重传统与本土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渗入时尚元素。现代建筑,中式园林。立面、屋顶、阳台等建筑构件及每一处细节处理,都力求新颖精致,彰显独具个性的建筑精神。景观规划注重山与水的和谐:大小瀑布、观赏性植物与原生山林树木互为呼应、相映成趣,保证每间客房皆能同览山景水景。中央微波荡漾的西湖,成为统摄所有水景的中心,也是整个项目的“眼”,将整个项目烘托得风生水起、灵韵依依。
3.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
该项目邻接旅游区,如何将景观优势与该建筑融合一起是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景观与每栋建筑都有机融合,细微末节处也能见景,设计细致深入,环境才会丰富生动。
建筑本身就是景观,把建筑当作一个景观来设计,对建筑的细节,如单元入口,室外楼梯、走廊等等,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去修饰,使人们感觉亲切,美不胜收。整体采用L结构布局,主楼环绕于人工湖上,大厅直面湖光,并采用水榭连通两座附楼,营造出一个亲切的入口空间。周围辅以草木绿化,并点缀几处单体别墅,与背景青山合为一体,吸引人们的视线。阳台,屋顶,墙面采用立体绿化的方法,使之与自然结合,极大丰富了立面景观效果。
对于景观来说,不但应赋予其欣赏价值,也要赋予其使用价值,以增加建筑设计的内涵。设计者把景观作为建筑的室外延伸来处理,可以用建筑语言的形式向环境过渡,如建筑物外部构件;也可用自然语言过渡,如自然或流线型种植,以软化建筑生硬的边角,掩盖不美观的基础部分。在建筑的几何形体与自然环境的交汇处,两种景观之间语言丰富的融会对话,能产生丰富的内涵。例如,大厅与人工桥相接自然形成一观景平台,门外人工绿地与步行小径不但构筑起一个步行空间,而且丰富了中心通道的层次。在架空空间里,巧妙运用借景、框景等造园手法,让建筑空间向户外延伸,又互相渗透,景观与建筑的融合自然和谐。总而言之,设计理念所崇尚的是建筑与景观一体化的设计手法,追求和谐自然、舒适雅致的设计效果。
4.生态设计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选址、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过程)中,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建造最低环境负荷情况下,最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与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持续发展。生态建筑意味着建筑不仅被视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更被视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此,我们主要从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及环境绿化的应用这几方面来阐述。
4.1自然通风
主楼的建筑朝向、中庭设计充分考虑了风力和日照的利用,建筑通风采用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结合的混合通风方式。主体建筑采用南北朝向,主楼和附楼之间的L型建筑结构是为了充分利用自然风的穿透。并且,可利用中庭加强自然通风,自然通风通过大门上部和中庭另一侧的屋顶下部的玻璃百叶窗,利用热压和穿堂风换气;机械通风则利用楼梯间作排风道,紧靠楼梯间设竖直的风井作为进风道,屋顶下的进气口处设风机引风,进入热交换室和排风换热后,通过竖井进入各楼层地板夹层送风。
4.2自然采光
由于地形优势,建筑被山水环绕,故设计者选择主楼开阔地朝向(南北朝向),附楼选择桥接在主楼的两侧使得该建筑极好的利用了山谷回旋气流,并尽量减少日光照射的遮挡。就算是炎炎夏日,直射的日光首先会被地势较高的青山过滤,穿透到的日光已不再灼热,故设计者不需采取特殊的防直射处理,并且通过保温和过度季节自然通风等手段大大降低了建筑空调的能耗。主楼为朝南略倾斜,开设玻璃天窗,冬季可为本楼更好引入日光。而附楼是采用桥接结构与主楼连通故附楼的日光不会被主楼所遮挡,并且附楼朝南面窗户通过电动式铝百叶调节,不但可以调节阳光的投向还能让室外人工池的反射光穿透入顶棚上。粼粼波光不但增加了顶部亮度,更加显示出建筑生态的一面。各桥接处开辟采光通风槽,这样整个建筑的自然采光在平面与立面方向都充足均匀,光线来自多个方向,柔和且不眩目,营造出一个优质的自然光场。该采光设计思路通过虚拟建筑软件的环境模拟,并进行了优化处理。
4.3环境绿化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把自然看作是人话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设计中注重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水景、树木)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主次分明的绿化布局,形成多层次庭院空间,绿化也建筑交融渗透,园林的空间穿插融合,使人更加亲近自然。另外,立体绿化、庭院结合架空层小花园、坡地上的观景平台以及住宅大露台和住宅屋顶花圃修饰成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并种以青竹、灌木、园林花卉及草坪配合,形成富于色彩与层次的花木景观,这些设计与生态绿化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
生态绿化研究涉及植物的释氧、吸尘、遮阳、固定二氧化碳等废害气体,以及维护、浇灌、共生等方面。因此,在东、南,西三面布置了多个屋顶花园。植物的景观作用对建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这些屋顶花园大都与室内空间有很好的交流。主楼前庭山水是整个建筑的中心景观,其影响可辐射至楼内多种空间,建筑绿化的浇灌主要使用中水。
5.结束语
总之,本工程建筑设计立足于展示生态设计思想和方法,注重内部功能与外部形象的统一,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建筑技术,学习地方传统建筑的生态设计手法,赋予建筑物丰富的生态化信息,并与建筑美的追求结合起来,力求达到展示、宣传和推广生态建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张祖刚.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建筑学报,2005年特刊.
【3】罗卿平,李雯.小区景观、规划、建筑的一体化设计【J】.新建筑,2005.1:79—81.
【关键词】:生态建筑;一体化设计;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对自然的再造活动,如今已发展到了危及生态环境平衡,大量消耗自然能源的地步。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防灾设计,节能设计,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均应成为普受关注的建筑规划设计原则及创作方法。
近年来,全球许多城市建筑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第二届和第三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提出了指导各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具体行动计划,即国际生态重建计划。生态建筑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城市建筑,建设理想中的21世纪城市建筑发展模式。生态建筑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调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了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佳、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既已确定,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建筑规划设计,指导城市建筑逐步实施。
2.项目简介
本工程项目建筑面积为38046m2,总投资1.5亿人民币。该项目针对旅游开发特长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节约能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生态建筑基本理念,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建筑设计与生态科技成果,共同融合到本地建筑特色中去。围绕生态建筑的基本理念,设计采用了自然通风、天然采光、遮阳系统、太阳能利用、围护结构节能、生态绿化、生态景观水土保持、雨水中水循环利用等各项技术。使得建筑达到了如下目标:拓展建筑设计的“生态词汇”,用建筑的形象与空间体现生态精神;综合能耗为同类建筑的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室内综合环境达到健康无污染、自然舒适。
3.整体布局
主体建筑位于山景观通道与城市干道相连。山中布满松竹杉等原生树木,四季常青,风景秀美,鸟语花香,触目皆景。所在地块为山中平阔地带,南北向平缓谷地,地势北高南低,靠南端有小湖,与两侧山景相映成趣,西側顶峰有崇文塔,可览湖光山色之胜。通道出口即为大型休闲广场,公交车途经此地,交通便捷,入室享清幽,出门见繁华。建筑主体成弧形围湖而建,依倚得天独厚的向阳坡地,整个建筑组团呈现灵动的格局,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与满山绿树真正实现开窗见景,建筑与景观共生。
在尊重传统与本土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渗入时尚元素。现代建筑,中式园林。立面、屋顶、阳台等建筑构件及每一处细节处理,都力求新颖精致,彰显独具个性的建筑精神。景观规划注重山与水的和谐:大小瀑布、观赏性植物与原生山林树木互为呼应、相映成趣,保证每间客房皆能同览山景水景。中央微波荡漾的西湖,成为统摄所有水景的中心,也是整个项目的“眼”,将整个项目烘托得风生水起、灵韵依依。
3.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
该项目邻接旅游区,如何将景观优势与该建筑融合一起是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景观与每栋建筑都有机融合,细微末节处也能见景,设计细致深入,环境才会丰富生动。
建筑本身就是景观,把建筑当作一个景观来设计,对建筑的细节,如单元入口,室外楼梯、走廊等等,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去修饰,使人们感觉亲切,美不胜收。整体采用L结构布局,主楼环绕于人工湖上,大厅直面湖光,并采用水榭连通两座附楼,营造出一个亲切的入口空间。周围辅以草木绿化,并点缀几处单体别墅,与背景青山合为一体,吸引人们的视线。阳台,屋顶,墙面采用立体绿化的方法,使之与自然结合,极大丰富了立面景观效果。
对于景观来说,不但应赋予其欣赏价值,也要赋予其使用价值,以增加建筑设计的内涵。设计者把景观作为建筑的室外延伸来处理,可以用建筑语言的形式向环境过渡,如建筑物外部构件;也可用自然语言过渡,如自然或流线型种植,以软化建筑生硬的边角,掩盖不美观的基础部分。在建筑的几何形体与自然环境的交汇处,两种景观之间语言丰富的融会对话,能产生丰富的内涵。例如,大厅与人工桥相接自然形成一观景平台,门外人工绿地与步行小径不但构筑起一个步行空间,而且丰富了中心通道的层次。在架空空间里,巧妙运用借景、框景等造园手法,让建筑空间向户外延伸,又互相渗透,景观与建筑的融合自然和谐。总而言之,设计理念所崇尚的是建筑与景观一体化的设计手法,追求和谐自然、舒适雅致的设计效果。
4.生态设计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选址、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过程)中,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建造最低环境负荷情况下,最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与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持续发展。生态建筑意味着建筑不仅被视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更被视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此,我们主要从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及环境绿化的应用这几方面来阐述。
4.1自然通风
主楼的建筑朝向、中庭设计充分考虑了风力和日照的利用,建筑通风采用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结合的混合通风方式。主体建筑采用南北朝向,主楼和附楼之间的L型建筑结构是为了充分利用自然风的穿透。并且,可利用中庭加强自然通风,自然通风通过大门上部和中庭另一侧的屋顶下部的玻璃百叶窗,利用热压和穿堂风换气;机械通风则利用楼梯间作排风道,紧靠楼梯间设竖直的风井作为进风道,屋顶下的进气口处设风机引风,进入热交换室和排风换热后,通过竖井进入各楼层地板夹层送风。
4.2自然采光
由于地形优势,建筑被山水环绕,故设计者选择主楼开阔地朝向(南北朝向),附楼选择桥接在主楼的两侧使得该建筑极好的利用了山谷回旋气流,并尽量减少日光照射的遮挡。就算是炎炎夏日,直射的日光首先会被地势较高的青山过滤,穿透到的日光已不再灼热,故设计者不需采取特殊的防直射处理,并且通过保温和过度季节自然通风等手段大大降低了建筑空调的能耗。主楼为朝南略倾斜,开设玻璃天窗,冬季可为本楼更好引入日光。而附楼是采用桥接结构与主楼连通故附楼的日光不会被主楼所遮挡,并且附楼朝南面窗户通过电动式铝百叶调节,不但可以调节阳光的投向还能让室外人工池的反射光穿透入顶棚上。粼粼波光不但增加了顶部亮度,更加显示出建筑生态的一面。各桥接处开辟采光通风槽,这样整个建筑的自然采光在平面与立面方向都充足均匀,光线来自多个方向,柔和且不眩目,营造出一个优质的自然光场。该采光设计思路通过虚拟建筑软件的环境模拟,并进行了优化处理。
4.3环境绿化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把自然看作是人话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设计中注重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水景、树木)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主次分明的绿化布局,形成多层次庭院空间,绿化也建筑交融渗透,园林的空间穿插融合,使人更加亲近自然。另外,立体绿化、庭院结合架空层小花园、坡地上的观景平台以及住宅大露台和住宅屋顶花圃修饰成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并种以青竹、灌木、园林花卉及草坪配合,形成富于色彩与层次的花木景观,这些设计与生态绿化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
生态绿化研究涉及植物的释氧、吸尘、遮阳、固定二氧化碳等废害气体,以及维护、浇灌、共生等方面。因此,在东、南,西三面布置了多个屋顶花园。植物的景观作用对建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这些屋顶花园大都与室内空间有很好的交流。主楼前庭山水是整个建筑的中心景观,其影响可辐射至楼内多种空间,建筑绿化的浇灌主要使用中水。
5.结束语
总之,本工程建筑设计立足于展示生态设计思想和方法,注重内部功能与外部形象的统一,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生态建筑技术,学习地方传统建筑的生态设计手法,赋予建筑物丰富的生态化信息,并与建筑美的追求结合起来,力求达到展示、宣传和推广生态建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张祖刚.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建筑学报,2005年特刊.
【3】罗卿平,李雯.小区景观、规划、建筑的一体化设计【J】.新建筑,2005.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