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科学》教材中充满着生命的因素,因此在科学课堂进行“生命观”教育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以完成人格的独立而走向生命的自强。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命观
生命观,指的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它包括人对自身生命的态度、对他人生命的态度以及对所有生命的态度。科学课程的生命科学领域目标提到:“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和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物质系统。”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生命观的教育应是丰富多彩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命存在观教育
马克思曾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可见,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生命个体的存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于个体来说,其只有保持有生命存在这一特性,才能在社会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体现生命的社会性意义。因此中学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树立生命存在观。认识个体生命的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尤其是人的诞生、发展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生命的本质,认知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以《新生命的诞生》为原型,结合课文插图、视频影音等手段,逐步向学生展示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受精过程、胚胎在母体内逐渐发育的过程、婴儿诞生的录像片以及婴儿出生后第一次宏亮的哭声,来触动学生心理,逐步引导学生去认知自己的诞生历程。
以《走向成熟》为素材,向学生介绍男、女性在进入青春发育期后,身体外观和生殖器官上的种种变化,并让学生以此为参照,去感受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青春期变化,感受自身的生命发展。串联学生对新生命的诞生和青春期发育等过程的认知,形成人的生命周期的概念,从而认知人的生命发展历程。
二、生命责任观教育。
生命是一种责任,一种与生俱来或后天萌发的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和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生命因承担和履行着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而显得亮丽、充实和富有意义。而生命的自殒或恣意的挥霍、剥夺,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不符责任的行为。因此在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时候,应强化他们的生命责任意识。
《胚胎的发育》教学中,在向学生教授胚胎在子宫内发育过程的同时,我们可以旁白胎儿发育的不同时期对母亲的身体造成的负担,同时通过体验怀孕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于《婴儿诞生的录像》中感受母亲“一朝分娩”时的痛与苦,于《养育》中感受父母的恩与爱…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命孕育与成长的艰难,懂得“身之发肤,受之父母”的真正内涵,由此激起学生珍视宝贵生命的愿望和积极回报父母的生命责任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去感恩哪些直接或间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服务和帮助的人,感恩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的社会和自然,进而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和生命责任感。
三、生命死亡观教育
生与死是一体两面、不可分离的,死亡是依据生命而存在的,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开展生命教育不能撇开死亡教育。如果没有死亡,生命的整体性和有限性则无从体认,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无从估量。向死而生,人只有以死亡为参照物,才能全面反观生命存在的意义,才会对生命充满敬畏与热爱,从而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衰老和死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的衰老表现,乃至人的死亡場景,使他们意识到死亡是人的生命的终点,是完美生命的最终体现。再辅以《青蛙的一生》、《蚕的一生》、《蝗虫的一生》、《植物的一生》等动植物生命周期的意识强化,让同学们明白死亡是任何生命的必经时期和归宿,是自然规律的体现,进而能以坦然的心态面对死亡…
通过这样的“死亡教育”,揭开死亡的面纱,让每个孩子都懂得生命的有限性,意识到生活的紧迫感,从而学会直面生命过程,向死而思生,真正认识自己的人生位置,努力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四、生命的意志品质观教育
生命在存在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变异性,它可能是十分脆弱的,也可能是相当强大的。它的这种变异性取决于生命的意志品质。顽强的意志品质可以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坚守生命,也可以帮助置于平凡中的个体超越生命。因此,生命教育还应有对意志品质的教育,以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失意,促成他们形成生命智慧,实现个体生命的不断发展。
倡导奋斗,以增生命的亮度。大海因为有了汹涌波涛,才显出它生命的壮美,生命只有不断奋斗,才能更加充实和精彩。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可以借助“阅读材料”中众多科学家的奋斗历程,给学生以精神上的熏陶。如欧姆的故事:欧姆在没有一个稳压电源和能精确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电流表)的条件下迎难而上,先后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扭秤,找到了电压稳定的电源,又经历无数次的失败,花费了数十年的心血,才终于把U、I、R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段材料,一个故事,一份熏陶,让学生在科学家的那种执着追求、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熏陶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执着。
倡导奉献,以增生命的厚度。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们因所得的而得以存活于世界,却因所付出的而让生命有了价值。”可见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生命因奉献而壮丽。讲《SARS病毒》时,我们可以讲讲白衣战士的奉献:正是有了白衣战士的无私奉献,才使得我们夺取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讲《地震》时,我们可以讲讲人民子弟兵的奉献:正是有了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汶川和玉树大地震中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奇迹…
五、生命超越观教育
存在不是生命唯一的目的,超越才是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所在。生命从来都不满足于自身存在的现状,总是在不断否定自己、否定现在,同时它也不断通过生命本身的实践活动来超越自己的有限性和现实,以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更新生命存在的内容和方式。
霍金,一个全身无力地蜷缩在轮椅上的人,一个连看书都必须依赖于一种翻页器的人,一个残疾到只有几个乃至一个手指能动的人。然而,即使面对如此残疾的身体,霍金尚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科学理想,仍然坚持攀登科学高峰,并提出了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写出了《时间简史》等科学巨作。布鲁诺,为了捍卫“日心说”,即使面对教廷的火刑焚烧,仍不改坚持真理的信念。伽利略,即使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监禁,仍不悔对科学、对真理的追求……这些难道不是生命的超越吗?
在教材中生命超越的种种奇迹的熏陶下,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价值的,以激起本身的生命超越愿望,进而积极投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总之,初中《科学》教材中充满着生命的因素,我们要善于去挖掘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素材,并将之有机地融入科学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以完成人格的独立而走向生命的自强。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命观
生命观,指的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它包括人对自身生命的态度、对他人生命的态度以及对所有生命的态度。科学课程的生命科学领域目标提到:“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和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物质系统。”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生命观的教育应是丰富多彩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命存在观教育
马克思曾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可见,对于人类社会来说,生命个体的存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于个体来说,其只有保持有生命存在这一特性,才能在社会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体现生命的社会性意义。因此中学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树立生命存在观。认识个体生命的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尤其是人的诞生、发展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生命的本质,认知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以《新生命的诞生》为原型,结合课文插图、视频影音等手段,逐步向学生展示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受精过程、胚胎在母体内逐渐发育的过程、婴儿诞生的录像片以及婴儿出生后第一次宏亮的哭声,来触动学生心理,逐步引导学生去认知自己的诞生历程。
以《走向成熟》为素材,向学生介绍男、女性在进入青春发育期后,身体外观和生殖器官上的种种变化,并让学生以此为参照,去感受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青春期变化,感受自身的生命发展。串联学生对新生命的诞生和青春期发育等过程的认知,形成人的生命周期的概念,从而认知人的生命发展历程。
二、生命责任观教育。
生命是一种责任,一种与生俱来或后天萌发的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和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生命因承担和履行着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而显得亮丽、充实和富有意义。而生命的自殒或恣意的挥霍、剥夺,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不符责任的行为。因此在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时候,应强化他们的生命责任意识。
《胚胎的发育》教学中,在向学生教授胚胎在子宫内发育过程的同时,我们可以旁白胎儿发育的不同时期对母亲的身体造成的负担,同时通过体验怀孕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于《婴儿诞生的录像》中感受母亲“一朝分娩”时的痛与苦,于《养育》中感受父母的恩与爱…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命孕育与成长的艰难,懂得“身之发肤,受之父母”的真正内涵,由此激起学生珍视宝贵生命的愿望和积极回报父母的生命责任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去感恩哪些直接或间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服务和帮助的人,感恩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的社会和自然,进而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和生命责任感。
三、生命死亡观教育
生与死是一体两面、不可分离的,死亡是依据生命而存在的,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开展生命教育不能撇开死亡教育。如果没有死亡,生命的整体性和有限性则无从体认,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无从估量。向死而生,人只有以死亡为参照物,才能全面反观生命存在的意义,才会对生命充满敬畏与热爱,从而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衰老和死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的衰老表现,乃至人的死亡場景,使他们意识到死亡是人的生命的终点,是完美生命的最终体现。再辅以《青蛙的一生》、《蚕的一生》、《蝗虫的一生》、《植物的一生》等动植物生命周期的意识强化,让同学们明白死亡是任何生命的必经时期和归宿,是自然规律的体现,进而能以坦然的心态面对死亡…
通过这样的“死亡教育”,揭开死亡的面纱,让每个孩子都懂得生命的有限性,意识到生活的紧迫感,从而学会直面生命过程,向死而思生,真正认识自己的人生位置,努力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四、生命的意志品质观教育
生命在存在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变异性,它可能是十分脆弱的,也可能是相当强大的。它的这种变异性取决于生命的意志品质。顽强的意志品质可以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坚守生命,也可以帮助置于平凡中的个体超越生命。因此,生命教育还应有对意志品质的教育,以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失意,促成他们形成生命智慧,实现个体生命的不断发展。
倡导奋斗,以增生命的亮度。大海因为有了汹涌波涛,才显出它生命的壮美,生命只有不断奋斗,才能更加充实和精彩。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可以借助“阅读材料”中众多科学家的奋斗历程,给学生以精神上的熏陶。如欧姆的故事:欧姆在没有一个稳压电源和能精确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电流表)的条件下迎难而上,先后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扭秤,找到了电压稳定的电源,又经历无数次的失败,花费了数十年的心血,才终于把U、I、R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段材料,一个故事,一份熏陶,让学生在科学家的那种执着追求、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熏陶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执着。
倡导奉献,以增生命的厚度。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们因所得的而得以存活于世界,却因所付出的而让生命有了价值。”可见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生命因奉献而壮丽。讲《SARS病毒》时,我们可以讲讲白衣战士的奉献:正是有了白衣战士的无私奉献,才使得我们夺取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讲《地震》时,我们可以讲讲人民子弟兵的奉献:正是有了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汶川和玉树大地震中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奇迹…
五、生命超越观教育
存在不是生命唯一的目的,超越才是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根本属性和内在特质所在。生命从来都不满足于自身存在的现状,总是在不断否定自己、否定现在,同时它也不断通过生命本身的实践活动来超越自己的有限性和现实,以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更新生命存在的内容和方式。
霍金,一个全身无力地蜷缩在轮椅上的人,一个连看书都必须依赖于一种翻页器的人,一个残疾到只有几个乃至一个手指能动的人。然而,即使面对如此残疾的身体,霍金尚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科学理想,仍然坚持攀登科学高峰,并提出了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写出了《时间简史》等科学巨作。布鲁诺,为了捍卫“日心说”,即使面对教廷的火刑焚烧,仍不改坚持真理的信念。伽利略,即使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监禁,仍不悔对科学、对真理的追求……这些难道不是生命的超越吗?
在教材中生命超越的种种奇迹的熏陶下,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价值的,以激起本身的生命超越愿望,进而积极投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总之,初中《科学》教材中充满着生命的因素,我们要善于去挖掘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素材,并将之有机地融入科学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以完成人格的独立而走向生命的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