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hiaijiuj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布里,有母亲的辛劳和坚韧,有母亲的智慧和温度;老布里,还写着一家人不怨愤、不气馁、共赴时光的一个个故事。
  小时候只知道有老布。
  记得我曾自豪地告诉先生,只要给我母亲一粒棉花籽,她就能做出衣服来。先生很感兴趣,眼睛里充满了佩服,期待着我讲母亲纺纱织布的故事。

1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是大集体。农民都有自留地,但好像不种植棉花等经济类作物。母亲纺纱织布得先有棉花,从哪里来呢?一部分从生产队里来,一部分从市场上来。
  棉花收获在秋天,农民们要从绽放的棉花壳里一朵朵地取出雪白雪白的棉花。每个棉花壳绽放出几瓣,形似豆角。农民们要速度,“豆角”里的棉花往往取不彻底,角尖处多半会残留下一小团蓝莓大小的棉花,俗称“眼屎棉”。还有那些生长发育不好的花瓣,干瘪不蓬松,俗称“弱脚棉”,拿取速度慢,容易被农民们遗弃。白花花的棉花都收归到了生产队棉仓后,那些“眼屎棉”“弱脚棉”,就成了母亲眼里的宝贝。
  西风凄冷,白霜未退。母亲到了无人问津的棉田里,系上老布围裙,将两个裙角系在裙带上,权且作为口袋装盛棉花。母亲一手抓牢枯槁的棉花枝头,一手去抠挖花壳中的“眼屎棉”和“弱脚棉”。如果我们不上学,母亲还会带着我们一起去。
  农村人把这种活儿命名为“拾棉花”。拾完了自家生产队田里的,就去别的生产队拾。有时半天也拾不满一裙兜,我们谁也不气馁,也不觉苦,常常会比谁兜里的棉花更多,以获得母亲的表扬。偶尔也会在棉花丛中嬉戏打闹,即使不慎刮伤了衣裤,母亲也不责罚我们。一天下来,我们的双手被整得又糙又黑,母亲更甚。
  捡拾回来的棉花品质较差,弹出来的棉絮色泽和韧性都不太好。所以还要从市场里买一部分质量好的,将两者中和起来用。母亲请人用轧花机将这些棉花轧掉棉花籽,再请弹棉花师傅用弓一样的工具把无籽棉花弹蓬松。

2


  这些棉花拿回家后,要经过一道道工序,才能变成一匹匹老布。这些工序看似简单,却是十足的技术活。
  第一道工序是擀棉花条。母亲准备一根一米长、小手指一般粗、细圆形光滑竹条,把它放在蓬松的长方形棉花上,右手娴熟地用一块饭盒大小的长方形板子轻轻推起棉花,裹住竹条。之后,母亲左手转动竹条,右手同时力量适度地助推竹条滚动。大约卷到直径三四公分时,再用板子压住棉花条,抽出里面的竹条。一二十秒钟,一根十几公分长、粗细均匀的棉花条就擀好了。

  我也跟母亲学,想做个帮手。可擀出来的棉条总粗细不匀,而且卷不紧实,这样的棉条会导致纱线粗细不匀称。我最终没能出师门。
  擀棉花条算是快的,纺纱可就快不起来了。一根棉条纺成纱线,得用十分钟左右。但纺纱难度最小,也不要多大力气,只要手肩能够摇转纺车,就具备了纺纱的基本条件。于是我们还在捉迷藏踢毽子的年纪,无论男孩女孩,就都被母亲教会了纺纱。
  下雨天或不上學时,我们坐在纺车前纺纱,纺完规定的棉花条才能玩耍。母亲采取激励手段,我们得到一角钱或两角钱奖励,开心得不得了。记得小哥纺的纱又细又匀,我会赶速度,所以质量次。纱线粗细不匀,织出来的布便不平整。

3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再难帮上母亲了,生产队里的阿姨奶奶们也没几人能胜任。因为太复杂,难度太大:要技术,要耐心,要细心,还要体力。
  第二道过纱。母亲将我们纺的纱绕到过纱车的轮子上。这个轮子形状像车轮,用木条制成。
  第三道浆纱。母亲把过好的纱浸到盛有自制的面浆锅里,再捞出来凉晒干使之浆挺,之后再借助过纱车,将纱绕到一根根筷子似的圆形竹签上。母亲称它们为筒管,学名大概叫纱锭。
  第四道经纱。将若干个筒管上的纱有序地排列,然后一起绕在一个手腕粗的轴上,形成一个水桶一般粗的大纱卷,再将此安置在织布机的一端。
  经纱难度最大,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所以母亲经纱时会请亲戚朋友过来协助,几个人手脚不停地忙上半天才能完工。
  第五道扣纱。将大纱卷上的若干个纱头一个个有序地扣到织布机另一端的扣夹上,作为经线。经线数量决定布幅的宽窄。作为纬线的纱绽做得较小,要镶嵌在两头尖尖的小船似的梭子里。有时为了我们穿得好看点,母亲将纬线染成彩色,这样可织出格子图案来,比一色的布漂亮许多。但这会增加许多工时,因为要不停在纯色与彩色间切换纬线。
  扣纱结束,母亲坐进织布机开始织布了。织布是最高难度的技术活,不同的水平,织的速度和织出来的布差异很大。母亲坐在织布机凳子上,双脚一上一下交替踩踏板,左手一前一后地推扣夹,右手一上一下地牵拉控制梭子左右来回跑的线,两眼盯着左右移动的梭子。可谓多方合作,协调并用。手脚动得快,眼睛就左右移动得快。最要紧的是心无旁骛,一开小差,梭子就出轨。
  母亲织布时我们都不敢打扰。织布这种技术活,真是劳力又劳心。

4


  母亲的织布机就安在她自己的房间里,应该是为了少影响我们吧。母亲织布几乎都是在夜间,或是下雨天。织布机上飞出“嗑嗒嗑嗒”清脆的声音融进夜色,或风雨声里,我们就在这有节奏的声音里入睡,心里觉得极安稳。
  早晨起床后,我们见到母亲头发和眉毛上都落了一层棉絮,活脱脱一个白毛女,鼻孔被煤油灯熏得黑乎乎。母亲夜里不知劳动到何时,应该是到了困乏至极,顾不得洗漱,上床倒头便睡了吧。
  经历无数个紧张劳碌的日日夜夜,一个水桶般粗的大纱卷就变成一摞摞棉布。母亲把自己织的布称作老布、老粗布。
  物质匮乏时期,母亲用她的织布机,为我们织出一匹匹制衣的老布;又用她的巧手和缝纫机,把老布变成我们一家老小可身的衣服,还有被套、蚊帐、书包、鞋帽;更用她的老布,为我们换来学费和生活费……老布为我们抵御了寒冷,温暖着身心,和睦着全家人的生活。
  如今面料品种繁多,真丝绸缎,纯棉麻毛,有的吸汗透气、悬垂挺括,有的视觉高贵、触觉柔美,不似老布那般粗糙厚重,色彩单调。但在我内心深处,永远怀念母亲的老布。
  老布里,有母亲的辛劳和坚韧,有母亲的智慧和温度;老布里,还写着一家人不怨愤、不气馁、共赴时光的一个个故事。
  编辑 东篱
其他文献
抄诵法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背诵诗词或短文时,可以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再抄,抄完再读。  这样下来,不仅会背也可以顺利完成古诗文的默写要求,一举两得。情节法  记住要背内容中表示时间、方位顺序的词语。掌握事情的发展过程、结果等具体情节。比如背诵《观潮》三四段,结合观潮时间变化、潮水位置变化、人群反应变化,列出这样的关键词:“
期刊
三年级时,杨老师刚来教我们班,介绍自己名字叫杨聪,我惊讶不已,怎么会把炒菜吃的“洋葱”当名字呢?当他把名字写在黑板上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同音不同字呀,这名字真有趣。  杨老师喜欢读书,也常常会推荐一些书给我们看。但是,我都没去书店买,也没去学校图书室借,因为我没有看课外书的习惯,对课外书并不感兴趣。  有一次,杨老师批改我的一篇作文,说写得不错,就送了我一本《皮皮鲁与梦中人》。我本来不想看,后
期刊
这个夏天和朋友之间出现频率最高的对话是:  “好快啊,桃桃幼儿园毕业了!”  “桃桃是老二吧?”  “是的啊。”  “啊?连老二都毕业啦,怎么这么快!”  桃桃与幼儿园的深厚缘分,可能要从六年前——她还不到一岁时算起。姐姐刚入园,还被抱在手里的桃桃,就经常跟着大人一起接送姐姐,每次都会眼睛瞪得圆圆的,轉着脑袋四处打量。随着渐渐长大,她越来越爱粘着姐姐当小尾巴,最喜欢的莫过于班级开放日及幼儿园举行各
期刊
1  小(6)班是我今年带的新小班。开学第一个月,全班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让我和搭班老师窃喜,我们遇上了一批乖宝宝。伊伊就是其中之一,她听话懂事,很让我们省心。  国庆节长假后,伊伊来上幼儿园,我热情地和她打招呼,拉她的手,没想到,之前一向乖巧的伊伊使劲甩开了我的手,双手揉着眼睛,不停地抽泣。我带她在小椅子上坐下,心想等一等就没事了。但不论是吃点心,还是玩游戏,她始终紧闭着眼睛,动也不动,如果你主
期刊
1  今天是班级发成绩单的日子,看着孩子们胸前佩戴着“五彩陶娃”的奖章,个个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这时,小雨捧着一本绘本走到我身边,奶声奶气地说:“老师,这本书还给你,里面有惊喜哦。”我接过,是前一阵子借给她的《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我立即打开,两张醒目的彩纸展现在我眼前,原来是小雨亲手制作的贺卡,一张层层叠叠贴着十多个爱心拼成的图案,上面写着“老师,您辛苦了!”另一张是一封
期刊
初秋,阳光透过树梢露出俏皮的脸来。我悄悄把右手挡在眼前,抬头,就能看见蓝蓝的天空。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我和五十一个孩子的相遇故事。  记得去年暑期伊始,我在黑板上写着一份特殊的数学作业:暑期里要给老师写一份信,汇报你的暑期学习、生活,尤其是作业完成情况,通过邮局寄给老师。  “老师,还要写信?”“通过邮局寄啊?”  “是的,孩子們,老师想知道你们在暑期里究竟干啥呢。在家里两个月,不会想我吗?” 
期刊
父母教育孩子要恰到好处,引而不发。  ——周弘  一个从小到大,从来不被父母鼓励肯定,一直都生长在否定和打击中的孩子,如何向阳而生?  ——语言不是伤害孩子的武器  父母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专家,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总是迫不及待给孩子正确的答案。  ——給小孩独立思考的机会  孩子没按自己的期待发展,是父母要面对的结局,但偏离轨道不代表他们过不好这一生。  ——请让孩子去尝试  合格父母的标志:发
期刊
读书明心,学以致远。阅读已成为我们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纸墨间见沧海桑田、品人生百味,时而为思想的光芒激动,时而为素美的诗词流连。恰是这一抹书香,伴随我们全家成长。  有广度的“趣读”。我小时候,读物有限,几本小人书可以倒背如流,后来就去翻大人的书柜。那时父亲买了很多中医类书籍,我最喜歡看中草药图谱,如获至宝般拿到野外比对各种植物,觉得甚是有趣。  “有趣”是个好东西,我因此认识了很多中草药
期刊
江其臻:今天看见一个白头发的人,我叫他爷爷,大人们问我为什么不叫他叔叔,我说他头发都白了呀,大人们听了都笑起来。看到大人笑,我也笑。  陆峙潼:我今天吃了一种很奇怪的蛋,蛋壳上有很多点点,像长着芝麻。哈哈,好玩。  周昊阳:今天和国旗合影,我高兴坏了。长大我要当解放军,保家卫国!  陆鸣骏:妈妈冲我笑的时候,我发现了她眼睛里藏了小月亮。  施昊琪:枇杷樹上结了好多大大小小的枇杷,像小灯笼一样。我和
期刊
1  我小时候,大伯家里常年有《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半月谈》这样的报刊杂志。一到周末,我就到大伯家西厢房里读书看报,一待就是大半天。我一张一张、一页一页地翻看那些报刊,一个字都舍不得落下。白纸黑字呈现出来的另一个世界,让我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那时候,对阅读如饥似渴的我,还有一个阅读途径,就是每年过年时家家户户贴在墙上的年画。除了老寿星和胖娃娃,有一类故事年画特别吸引我。  故事年画大多取材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