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的一次仰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gsdf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前,我赴京参加散文年会,不意间的一个偶然,与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的家乡来个零距离接触,感觉十分幸运。
  年会的住宿地是在北京通州一个叫太子府小村附近的“运河人家”别墅区。
  别墅区位于老京津公路南行的一处路边,从川流不息的主路拐进一条小路,从太子府车行2分钟就开到了别墅区的大门前,只见一栋白墙青瓦的楼的正中上方,十分儒雅大气地书写者“运河人家”四个大字。其他,花草树木,庭院楼宇,竹林曲径,竟也与一般的度假山庄别无二致了。
  与工作人员闲聊,方知这里就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家刘绍棠的家乡儒林村的地界了。
  刘绍棠,当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出生于河北通县(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儒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其代表作《蒲柳人家》一经发表,就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下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1980年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就是这样一篇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无论洗三、百家衣,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大量的乡土风俗体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像一幅幅风俗画,增加了这部小说作品的民族气息,构成了刘绍棠小说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对刘绍棠先生的崇拜不止于此。曾经听说,这位与丁玲、冯雪峰等齐名的“右派”颇具风骨和才气。
  读过先生的很多故事,我对其始终仰视有加。
  孙犁先生说他是“幼年成名、才气横溢、后遭波折、益增其华”。
  他16岁读高中一年级时,发表了短篇小说《青枝绿叶》,随即被选入全国通用教材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当他自己升入高二时,自己的作品反而成了自己的教材,一时被传为佳话。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这恐怕也是前无古人的趣闻了。
  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一直在他的家乡奔流不息。也正是这条奔流不息的古运河,孕育了他奔流不息的创作灵感与热情。他一直称自己为“运河之子”。
  他推崇肖洛霍夫和他的《静静的顿河》,推崇他那种和顿河、和土地、和人民结合在一起又倾心去反映它们生活的精神。他为自己的家乡有条古运河而骄傲。
  1957年他被错划成“右派”,被剥夺写作权利,先是在京郊铁路工地和水利工地劳动,后来回到家乡当社员,一去就是20年。厄运之时,他依然扎根于芬芳的泥土中,收集材料,体验民情,不停地写作。家乡人民同情他,保护他,抚慰他,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给了他创作的动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趴在荒屋寒舍的土炕和炕沿上一字一字写出长篇小说《地火》、《春草》和《狼烟》等。
  据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家家都搭了防震棚,夜间每户还须有一个人值班。他值班时,室内孤灯一盏,坦然处之,文思泉涌,笔不停挥。那时,他正在赶写第二部长篇小说《狼烟》。当人们发出地震报警时,他还沉浸在写作之中,直到大家招呼他才醒过梦来,持笔挟书快步从房门跑出来。
  他曾诗曰:芬芳故乡土,深深扎我根;运河水灵秀,哺育我成人。弄文违世情,无辜赤子心;仲永实堪伤,江郎岂才尽。……恶竹根除去,雨后发新笋;请君试目看,花开二度春。
  不论环境如何艰难,遭遇如何坎坷,他绝不自甘沉沦,依然埋头写作。他说,在中国作家中,他有两个独一无二:一是所有作品都是写自己的乡土;一是先后在一个小村里生活了三十年。他把自己的笔伸向普通的农家。
  1979年,他重返文坛,随即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他创作了《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27部作品,接连获奖。
  他常说,作家要想到老百姓,别故意玩深沉、玩让人看不懂的东西,要写就写识字人爱看,不识字的人爱听的。所以他的作品有个性,老百姓爱读。从1984年到1988年,他先后写了《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絲》、《十步香草》等七部长篇小说。
  最令人称奇称道的是,1988年8月,由于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作家突发脑血栓。虽经抢救治疗,他的左半部身体仍然不听使唤,所幸没有影响到他的大脑和言语功能,以及用来握笔的右手。大病之后的刘绍棠,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信念,继续写作。而且,他还时常笑着说:“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病魔吓倒,我如果不是坐在轮椅上,你们看不是跟正常人一样嘛!”心态平和而坚定。
  大作家刘绍棠生在通州,长在通州,写的也是通州,堪称“铁心务农”的乡土文学大师。他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二十世纪风貌,为二十一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
  遗憾的是,这位“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作家,1997年3月12日病逝于京。更为遗憾的是,会议居所的突然调换,使得我们不及去近在咫尺的先生的墓地拜谒。后来,只是在一位文友的笔记中,我看到了他对绍棠先生墓地的描摹:
  刘绍棠的墓地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很小。墓坐北朝南,在一块刻有刘绍棠手迹“大运河之子刘绍棠1936-1997”的花岗岩上,再垒起一米多高像假山盆景似的东西,后面的坟包几乎还不成形。绕着墓穴,用大石头砌了半圈围墙,西边的围墙上,立了块墓碑,题有“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一篇几百字的碑文。
  作家刘绍棠是个大名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多次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和《中国共产党名人录》。但他更是一个有风格、风骨和痴情的作家。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1978年10月,我接到了鄂西北一所师范院校中文高师班的录取通知书。于是,一只箱子,一卷铺盖,一张半价火车票,我就踏上了改变命运的求学之路。  在师范学院,老师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我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古典文学。全班四十五个同学,只有六个女生。年龄最小的不到十五岁,像我们二十岁左右的学生最多,年龄最大的是我们的班长三十二岁。因为老婆是本校77届的学生,实在是按捺不住寂寞,把两个孩子交给老人托管,追随
期刊
读过不少文学作品,想象牵手的内容应该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或丰满貌美的少妇牵着风烛残年老母亲的手,在淅沥的细雨中打着花折伞,或在骄阳似火的烈日下打着一把亭亭的遮阳伞, 牵着年迈、步履蹒跚的母亲在路上风雨兼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惑之年的我牵着年过七旬母亲的手,在生产队里转了一大圈,颇有一番情愫,感慨颇多。  那是过年的日子,初八那天,下午我就要乘车回建三江了。母亲一大早起来,吃罢饺子拉着我的手说:“
期刊
我怀着朝圣的心态靠近都江堰。  登上长城的时候,没有这种心态;走进故宫的时候,没有这种心态;面对兵马俑的时候,同样没有这种心态。唯有面对都江堰,我真切感受到了这份虔诚。  一对父子,离去两千年之后依旧让无数后来人缅怀追忆;一个居于西南一隅的水利项目,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和景观之一。  我没有理由不虔诚。  都江堰是壮观的。  站在伏龙馆前,只见江水浩浩荡荡、汹涌澎湃,如脱缰野马,势不可挡,直到撞
期刊
前几日回老屋,居然发现老石磨不在堂屋里了,老石磨原来稳居的那个角落,空无一物。  我便问父亲:“我们家的那盘老石磨哪里去了?”  父亲说:“这么多年没有用,一直摆在堂屋里。上前年你外婆去世的时候,你幺舅家抬石磨去开路出煞,应该就在这房团房转哪个角落里摆着吧!”  幺舅家的房子就在老屋左近百余米。原来幺舅家在格子麻窝居住,虽离这里只有两华里,但那里交通不便,满山满坎的石旮旯,土地有骨无肉。后来建议幺
期刊
自从炮儿不幸中暑夭亡后,身边就剩下一条比尔了。每天它孤零零跟着我,一直很想再给它找个伴。在各种狗里,我最喜欢黑背。因为军犬里这种狗最多。它们以聪明、善战、勇敢和忠诚著称。我是个军品迷,对黑背情有独钟。  兵团战友蔡小珍知道我的想法后,就跟她的闺蜜礼女士说了。此女是个狗粉,花重金从俄国买了三条纯种高加索犬。她一出差就把狗寄放在昌平的俊鹏狗场,她受蔡小珍之托,跟老板说想替朋友要条小黑背,老板痛快答应。
期刊
那时候,这个坐落在灞渭三角洲上的小村不算太大,也就七八十户人家。  我比较特殊,从小体弱多病不说,就在刚满周岁时,母亲因积劳成疾而撒手人寰,任由嗷嗷待哺的我挤着眼睛、蹬着双腿、喊破喉咙地嚎哭,她再也不会亲吻我、嫌弃我再也不会为我换尿布擦屁股了……  我分贝很高的哭声自然强烈刺激着家人的耳膜,令人既忧烦,又怜惜,如何处置我成了家里的头发等大事,让我总喝糖水或盐水也不是长久之计。我二姨看到这情况,就想
期刊
晚秋时节,一个雨后的下午。五点刚过,库齐肯和孩子们整理完一切——她们准备第二天出发,转场迁往冬牧场。从昨天收拾家当开始,她的嘴就是紧抿着的。她时不时放下手中的东西,站到高一些的土堆上,把手搭在额头前,向着远处张望。她这么做了许多次,有三四十次了吧,好像。看起来,像是什么珍贵的东西遗漏在了那儿,或者有重要事情等着她去处理。这让孩子们感到不安。  这回张望之后,她松开身上的帆布花围裙,团了团,塞进一个
期刊
气温低的时候,感觉曾经温软的空气便僵硬了身子,变得如冰一样的硬,如冰一样的凉了。  脚下是雪,满眼是雪,心里也是雪,这洁白的世界让我惊诧。冰凉的雪花落在头发上,落在大衣上,它们从天际而来,就是为了告诉我冬天的消息吗?像终于寻找到了母亲的小鸟,雪花驻足在我温热的肩膀,又悄悄地融化,完成联络天地间的使命。于是加快了脚步,宁肯雪花落在地上,免得它消失。可是,雪花还是少不了被行人的脚步践踏。那么雪花落在哪
期刊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种了几十年的葱茏突兀的松树盆景的吟颂,也是对自己颠沛流离、广种薄收一生的感慨。关于盆景,从前于我除了感觉到造型奇特外,再没有旁的感受。尽管工作在中国盆景之乡,也有多次机会接触盆景,因为行色匆匆的缘故,从来没有听说过盆景的故事,由此对盆景这种生物只能是熟视无睹。这天,因为要组织书
期刊
那是“文革”期间,我的父母亲被打成“走资派”,被抓到牛棚里改造去了。那年我10岁,弟弟8岁,没有成年,自己照顾不了自己,便有亲戚把我们送回农村姑妈家。  姑妈家的那头大水牛,养了十多年了,全身皮毛乌黑,极通人性。我们刚到姑妈家不久的一天早上,刚刚吃过姑妈煮过的番薯稀粥,姑妈便大叫一声:黑牛过来!那全身乌黑的大水牛便从牛栏里乖乖地走到姑妈跟前,嘴里还不停地咀嚼着一把稻草呢,憨憨的,极像画里的牛。姑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