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设计弹性预案,让“预设”促进“生成与建构”,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体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认识钟表》的两个教学片段,由于受新旧理念的引导,设计预案的风格不一,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也截然不同.
片段A
1. 多媒体出示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个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钟面上有一根长针,一根短针.
师:长针还有个名字叫分针,短针也叫做时针. (板书:分针、时针)
生2:我发现钟面上有1~12个数字. (多媒体闪烁演示)
生3:我发现这个钟面是5点.
师(有些不自然地):是吗,你真聪明!
师:现在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面,在钟面上找一找时针、分针,同桌说一说.
2. 出示两个钟面(2时,9时).
师:你会看吗?
生4:2时,9时.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5(指着2时的那个钟面):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2,就是2时. 师:真了不起,已经学会看钟面了. 那这个为什么是9时呢? 生6: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9,就是9时.
3. 请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6时. 同桌说说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从6时到7时,要经过几小时?7时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请拨出12时,你发现了什么?
4. 刚才我们认识的都是整时,这些整时的钟面有什么共同特点,应该怎样来读呢?(小组讨论)
得出:读整时时,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片段B
1. 展示美丽的钟表世界.
师:从这些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钟面上都有一根长针和一根短针.
师:那根长针的另一个名字叫分针,短针也叫时针.
生2:我发现钟面上都有12个数字.
生3:我还知道那个小狗钟面上是5点.
师(略显兴奋地):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告诉大家吗?
生3:因为那个小狗钟面上的分针指着12,时针在5的地方,所以是5点.
师:大家认为他的说法对吗?(很多人都表示赞同)
师:看来很多小朋友已经有了看时间的经验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学习今天的知识了. 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共同制作一个钟表.
2. 小组活动.
(教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钟面(没有数字)、两根长针、两根短针、一个图钉、一块橡皮)
要求:(1) 四人合作,用材料制作一个钟面;
(2) 拨出一个你们认识的时刻.
3. 展示各组学生的作品:(有整时的也有半时的).
师:这些钟面你认为有不太合理的吗?
生4:我认为7号钟面不太合理,它的两根针一样长.
生5:4号钟面上的格子有大有小. 钟面上的每个格子应该是一样大的.
师:钟面上的格子应该是一样大的. 如果我们把从12到1看做是一大格的话,钟面上一共有几大格呢?(师生一起数出12大格)
生6:10号钟面只写了4个数字.
师:小朋友见过这样的钟面吗?
生:见过.
师:这组小朋友还把钟面上的其他数字给藏起来了,只写了3,6,9,12,小朋友认为对吗?
生:对.
4. 认读整时.
师(指着1号钟面):这个钟面是几点?(9点)9点也叫9时,刚好是整时. 哪些钟面上刚好也是整时呢?
(生指10时、7时、6时、11时)
师:你怎么那么快就看出是几时了?你用什么办法看的?
生7:它们的分针都指着12.
生8:我先看分针指着12,就不去管它了,再看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了.
师:看整时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反思
从以上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片段A精心预设了一条让学生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并按此设计忠实地加以实施,课堂教学成了教案的精致翻版. 这样的教学,只能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本分,越来越循规蹈矩. 这样的课堂有的只是人云亦云,失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精彩!
在片段B中,对于“发现钟面上是5点”这同一个问题,教师没有巧妙地规避,而是略带兴奋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告诉大家吗?”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也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接着让学生合作制作钟面,继续学习的材料由他们自己提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也为探究活动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在反馈中出现的各种小小的错误,生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他们在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中建构起整时的认读方法.
“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语)因此,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的预想目标. 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 ”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就会把学生引入幽深的峡谷,这显然有悖于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而纯粹的“生成”也属空中楼阁,矫枉过正. 因此,我们应设计弹性预案,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下面是《认识钟表》的两个教学片段,由于受新旧理念的引导,设计预案的风格不一,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也截然不同.
片段A
1. 多媒体出示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个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钟面上有一根长针,一根短针.
师:长针还有个名字叫分针,短针也叫做时针. (板书:分针、时针)
生2:我发现钟面上有1~12个数字. (多媒体闪烁演示)
生3:我发现这个钟面是5点.
师(有些不自然地):是吗,你真聪明!
师:现在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面,在钟面上找一找时针、分针,同桌说一说.
2. 出示两个钟面(2时,9时).
师:你会看吗?
生4:2时,9时.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5(指着2时的那个钟面):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2,就是2时. 师:真了不起,已经学会看钟面了. 那这个为什么是9时呢? 生6: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9,就是9时.
3. 请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6时. 同桌说说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从6时到7时,要经过几小时?7时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请拨出12时,你发现了什么?
4. 刚才我们认识的都是整时,这些整时的钟面有什么共同特点,应该怎样来读呢?(小组讨论)
得出:读整时时,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片段B
1. 展示美丽的钟表世界.
师:从这些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钟面上都有一根长针和一根短针.
师:那根长针的另一个名字叫分针,短针也叫时针.
生2:我发现钟面上都有12个数字.
生3:我还知道那个小狗钟面上是5点.
师(略显兴奋地):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告诉大家吗?
生3:因为那个小狗钟面上的分针指着12,时针在5的地方,所以是5点.
师:大家认为他的说法对吗?(很多人都表示赞同)
师:看来很多小朋友已经有了看时间的经验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学习今天的知识了. 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共同制作一个钟表.
2. 小组活动.
(教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钟面(没有数字)、两根长针、两根短针、一个图钉、一块橡皮)
要求:(1) 四人合作,用材料制作一个钟面;
(2) 拨出一个你们认识的时刻.
3. 展示各组学生的作品:(有整时的也有半时的).
师:这些钟面你认为有不太合理的吗?
生4:我认为7号钟面不太合理,它的两根针一样长.
生5:4号钟面上的格子有大有小. 钟面上的每个格子应该是一样大的.
师:钟面上的格子应该是一样大的. 如果我们把从12到1看做是一大格的话,钟面上一共有几大格呢?(师生一起数出12大格)
生6:10号钟面只写了4个数字.
师:小朋友见过这样的钟面吗?
生:见过.
师:这组小朋友还把钟面上的其他数字给藏起来了,只写了3,6,9,12,小朋友认为对吗?
生:对.
4. 认读整时.
师(指着1号钟面):这个钟面是几点?(9点)9点也叫9时,刚好是整时. 哪些钟面上刚好也是整时呢?
(生指10时、7时、6时、11时)
师:你怎么那么快就看出是几时了?你用什么办法看的?
生7:它们的分针都指着12.
生8:我先看分针指着12,就不去管它了,再看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了.
师:看整时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反思
从以上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片段A精心预设了一条让学生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并按此设计忠实地加以实施,课堂教学成了教案的精致翻版. 这样的教学,只能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本分,越来越循规蹈矩. 这样的课堂有的只是人云亦云,失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精彩!
在片段B中,对于“发现钟面上是5点”这同一个问题,教师没有巧妙地规避,而是略带兴奋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告诉大家吗?”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也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接着让学生合作制作钟面,继续学习的材料由他们自己提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也为探究活动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在反馈中出现的各种小小的错误,生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他们在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中建构起整时的认读方法.
“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语)因此,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可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活动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互动方式及产生的预想目标. 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 ”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就会把学生引入幽深的峡谷,这显然有悖于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而纯粹的“生成”也属空中楼阁,矫枉过正. 因此,我们应设计弹性预案,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