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本身的质量、口碑固然很重要,但要想获得商业成功,很多时候还要看怎么推广。”
在这批年龄相仿的导演中,张杨被视为“媒体最容易打交道的导演”。 与两年前《无人驾驶》上映前相比,张杨略显憔悴:“本来现在应该创作新的剧本,但为了配合《飞越老人院》的上映,这半年的计划全部推后了。”
“又两年过去了,大家都有很大变化,不仅是我,还有整个电影业,包括观众。”谈起电影、市场和观众,张杨都显得比以往更加“淡定”,“没办法,现在导演不能只盯着创作了,毕竟投资方和观众对影片的诉求,与以前都不一样了。”
一帮老头老太太的故事,仅从题材看,很难对现在的年轻观众有吸引力,投资也要冒很大风险,“但影片其实有很多喜剧元素,整个影调也偏暖色,节奏很欢快。影片表现的内容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很佩服投资方的勇气,也很珍惜这次机会。影片加入了不少西部公路片的元素,希望给观众的感受既欢快又辽阔,这是一部接地气的影片。”
“坚持自己,但从不张扬”,这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看完《飞越老人院》后对张杨的评价,也是张杨作品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但这次,我想飞越一把。”5月8日,张杨将再次面对观众的检验。
“这么纯粹的故事非我莫属”
张杨在采访中多次强调,“这是一部表现一群老年人如何面对疾病、死亡,如何寻求更有意义的生活和自我超越的故事。我们都会老去,关心他们,就是关心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非要归到某一类型的话,这应该算是一部‘励亲情志’片。”
通过老人们的生活来表现生命和亲情的温度,对张杨来说并非第一次。
从《昨天》《洗澡》到《向日葵》,张杨似乎对父子关系这类题材格外关注:“也许是源于自己的成长环境吧,跟家人的沟通并不顺畅,所以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以往,老人在张杨影片里并非绝对主角,“这次完全不一样。老人是电影的灵魂,而且不是一个,是一群。”
张杨透露,早在2006年创作《落叶归根》时,《飞越老人院的故事》就有了雏形。那时他与朋友聊故事,聊到一群老人逃出老人院去看大海,看日出。“从那时起,《飞越老人院》就已经在心里开始酝酿。这么纯粹、这么疯狂的故事非我莫属。”电影的名字和主要故事情节也从那时开始成形。不过后来由于制片方和投资方的介入,剧本做了不少调整,“为了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加大了亲情和情感的篇幅与力度,减弱了老人们面对自我的因素,包括一些黑色幽默。”张扬话语之中略带一丝遗憾,这使电影朝另一个方向发展,但“整体效果还是很接近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有了故事和创作冲动,资金问题接踵而至。
“现在的投资环境跟十年前不一样,现在的投资者比导演还懂市场,知道什么样的影片能赚钱。”回忆整个融资过程,张杨仍心有余悸,“大家都觉得剧本很好,但都担心这一题材很难让年轻观众接受,对市场回报不乐观。其中的种种曲折坎坷,就不细说了。”
幸运的是,张杨的执著打动了制片人安晓芬。“我很清楚投资这部影片冒着多大风险。但这个故事实在让我太感动了。我做过《锦衣卫》,也做过《叶问》。但为了我们的父母,为了都要老去的每一个人,我决定说服其他投资人帮导演完成这部影片。” 这位个头不高,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女制片人最终促成了这部影片的面世。
在安晓芬的努力下,影片最后由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麦颂影视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大盛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市电影学院现代创意传媒学院和青年电影制片厂等共同出资完成。除了许还山、吴天明、斯琴高娃、刘江、田华、仲星火、陶玉玲和管宗祥等老艺术家组成的豪华阵容外,陈坤、徐帆、廖凡、颜丙燕等年轻演员也先后加盟,“对这些老艺术家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集体谢幕的演出。”
不光得拍,还得卖电影
张杨直言,对导演来说现在做电影更难了,“已经不再是那个票房多少无所谓,只关注拿奖和追求电影艺术性的年代了。” 张扬对变化有着清晰认识,“票房成了评判一个导演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观众追求影片的可看性,投资方的投资回收压力也很大。”从1997年上映的《爱情麻辣烫》开始,张扬就尝试适应这种变化。
虽然近年来电影投资火热,导演们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缺钱”,但张扬认为现阶段年轻导演并不是投资者的“宠儿”。“投资者都喜欢投那些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大片。”另一方面,钱多了,“事也难办了”,“以前投资人看中一个导演,只要故事有意思就投了,导演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拍就行。”导演跟投资者之间的合作很轻松,但今天做电影已经完全变成了市场行为,投资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市场回报,导演也必须为投资方负责,“关键是观众得买账。”
张扬认为自己这两年最大的变化是思路改变了。“以前只负责拍电影,现在还得配合卖电影。”尤其是经历过《无人驾驶》票房失意后,张杨对市场越来越有感触,“电影本身的质量、口碑固然很重要,但要想获得商业成功,很多时候还要看怎么推广。”他把“翻身”的希望寄托在《飞越老人院》身上,“电影的营销推广是一门学问。如果找对路子,时间做得足够长,足够饱满,一定会有好的市场回报。”
除了市场因素,张杨说自己拍摄的影片,一个重要前提是不变的:首先要有能打动自己的剧本。《飞越老人院》中颜丙燕饰演的院长有一句台词:“以我自己来说,父母最多能再活20年。这20年,自己每年也就和他们一起五六天,这五六天满打满算待在他们身边20多个小时。想想真是可怕。”
张杨希望记者把下面这句话放到稿子里:“满打满算几十天。这是我们这代人从现在开始真正待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所以才有了这部影片。”
在这批年龄相仿的导演中,张杨被视为“媒体最容易打交道的导演”。 与两年前《无人驾驶》上映前相比,张杨略显憔悴:“本来现在应该创作新的剧本,但为了配合《飞越老人院》的上映,这半年的计划全部推后了。”
“又两年过去了,大家都有很大变化,不仅是我,还有整个电影业,包括观众。”谈起电影、市场和观众,张杨都显得比以往更加“淡定”,“没办法,现在导演不能只盯着创作了,毕竟投资方和观众对影片的诉求,与以前都不一样了。”
一帮老头老太太的故事,仅从题材看,很难对现在的年轻观众有吸引力,投资也要冒很大风险,“但影片其实有很多喜剧元素,整个影调也偏暖色,节奏很欢快。影片表现的内容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很佩服投资方的勇气,也很珍惜这次机会。影片加入了不少西部公路片的元素,希望给观众的感受既欢快又辽阔,这是一部接地气的影片。”
“坚持自己,但从不张扬”,这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看完《飞越老人院》后对张杨的评价,也是张杨作品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但这次,我想飞越一把。”5月8日,张杨将再次面对观众的检验。
“这么纯粹的故事非我莫属”
张杨在采访中多次强调,“这是一部表现一群老年人如何面对疾病、死亡,如何寻求更有意义的生活和自我超越的故事。我们都会老去,关心他们,就是关心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非要归到某一类型的话,这应该算是一部‘励亲情志’片。”
通过老人们的生活来表现生命和亲情的温度,对张杨来说并非第一次。
从《昨天》《洗澡》到《向日葵》,张杨似乎对父子关系这类题材格外关注:“也许是源于自己的成长环境吧,跟家人的沟通并不顺畅,所以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以往,老人在张杨影片里并非绝对主角,“这次完全不一样。老人是电影的灵魂,而且不是一个,是一群。”
张杨透露,早在2006年创作《落叶归根》时,《飞越老人院的故事》就有了雏形。那时他与朋友聊故事,聊到一群老人逃出老人院去看大海,看日出。“从那时起,《飞越老人院》就已经在心里开始酝酿。这么纯粹、这么疯狂的故事非我莫属。”电影的名字和主要故事情节也从那时开始成形。不过后来由于制片方和投资方的介入,剧本做了不少调整,“为了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加大了亲情和情感的篇幅与力度,减弱了老人们面对自我的因素,包括一些黑色幽默。”张扬话语之中略带一丝遗憾,这使电影朝另一个方向发展,但“整体效果还是很接近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有了故事和创作冲动,资金问题接踵而至。
“现在的投资环境跟十年前不一样,现在的投资者比导演还懂市场,知道什么样的影片能赚钱。”回忆整个融资过程,张杨仍心有余悸,“大家都觉得剧本很好,但都担心这一题材很难让年轻观众接受,对市场回报不乐观。其中的种种曲折坎坷,就不细说了。”
幸运的是,张杨的执著打动了制片人安晓芬。“我很清楚投资这部影片冒着多大风险。但这个故事实在让我太感动了。我做过《锦衣卫》,也做过《叶问》。但为了我们的父母,为了都要老去的每一个人,我决定说服其他投资人帮导演完成这部影片。” 这位个头不高,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女制片人最终促成了这部影片的面世。
在安晓芬的努力下,影片最后由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麦颂影视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大盛国际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市电影学院现代创意传媒学院和青年电影制片厂等共同出资完成。除了许还山、吴天明、斯琴高娃、刘江、田华、仲星火、陶玉玲和管宗祥等老艺术家组成的豪华阵容外,陈坤、徐帆、廖凡、颜丙燕等年轻演员也先后加盟,“对这些老艺术家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集体谢幕的演出。”
不光得拍,还得卖电影
张杨直言,对导演来说现在做电影更难了,“已经不再是那个票房多少无所谓,只关注拿奖和追求电影艺术性的年代了。” 张扬对变化有着清晰认识,“票房成了评判一个导演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观众追求影片的可看性,投资方的投资回收压力也很大。”从1997年上映的《爱情麻辣烫》开始,张扬就尝试适应这种变化。
虽然近年来电影投资火热,导演们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缺钱”,但张扬认为现阶段年轻导演并不是投资者的“宠儿”。“投资者都喜欢投那些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大片。”另一方面,钱多了,“事也难办了”,“以前投资人看中一个导演,只要故事有意思就投了,导演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拍就行。”导演跟投资者之间的合作很轻松,但今天做电影已经完全变成了市场行为,投资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市场回报,导演也必须为投资方负责,“关键是观众得买账。”
张扬认为自己这两年最大的变化是思路改变了。“以前只负责拍电影,现在还得配合卖电影。”尤其是经历过《无人驾驶》票房失意后,张杨对市场越来越有感触,“电影本身的质量、口碑固然很重要,但要想获得商业成功,很多时候还要看怎么推广。”他把“翻身”的希望寄托在《飞越老人院》身上,“电影的营销推广是一门学问。如果找对路子,时间做得足够长,足够饱满,一定会有好的市场回报。”
除了市场因素,张杨说自己拍摄的影片,一个重要前提是不变的:首先要有能打动自己的剧本。《飞越老人院》中颜丙燕饰演的院长有一句台词:“以我自己来说,父母最多能再活20年。这20年,自己每年也就和他们一起五六天,这五六天满打满算待在他们身边20多个小时。想想真是可怕。”
张杨希望记者把下面这句话放到稿子里:“满打满算几十天。这是我们这代人从现在开始真正待在父母身边的时间。所以才有了这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