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原是万年县郊区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多年来同周围的许多教师一样,依着经验教书,按着常规办事,为了考分忙碌。虽也有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也曾在现场聆听名师讲座,但校本教研对于我而言是那样陌生,那样遥远。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就像是黑夜里航行的一叶孤帆,慢慢摸索着前行。
校本教研来引路
2007年9月,郊区小学正式被六0小学“托管”。教师托管机制为教师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来到六0小学,我正好和王文芳老师同组。每周二,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乍听到“校本教研”一词时,我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心想:这又是个什么新鲜事物?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专门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的一种教研形式。
以前,我从未想过一堂课有许多种上法,拿着一本教材,凭着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一节课懵懵懂懂就上完了。进入六0小学这个全新的环境,如果还不去思考和钻研,真的是“混”不过去了。星期二教研活动,是六0小学校本教研的特色。开学伊始,我们组就开展了关于《去年的树》一课的同课异构活动。同课异构重在“异”,要求教师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教材,确定教学策略。组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研读课文,谈自己的设想。新来乍到的我,听着老师们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觉得既新鲜,又有压力。几天后,教案成形了。我认真地学习了大家的教案,感觉真是角度新颖、设计精妙,而我的教案显得那么平常。属于我的新路子在哪里?我脑子里混沌一片。几周下来,一节节课精彩纷呈:老教师的课精炼,青年教师的课创新。听着听着,我心中豁然开朗:何不从两个“看了一眼”入手,让学生体会鸟儿对大树的深情呢?于是,我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向组里的老师们请教。就这样,在大家的关注和帮助下,我完成了来到六0小学后的第一堂课。
课后的议课辩课环节,同事们对我的课作了充分的肯定,夸我的课语文味儿浓厚,语言训练很扎实,也给我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比如“教学语言不够丰富”“学生主体意识还不够强”等。所有的评论都一针见血,点醒了我。从那以后,每当星期二教研活动时,我都虚心聆听大家的发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困惑,并把会议的点滴思考记录在本子上。就这样,我走上了一条真正的教研之路。
名师同伴常帮助
“要熟悉新课标,要钻研新教材。”这是校本教研活动中王文芳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我认真聆听王老师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揣摩、品味她为我们执教的一堂堂精彩的课,吮吸、消化着她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渐渐地,迷茫的我感觉找到了航向。我利用工作闲暇仔细研读新课标,关注教育新动态,主动学习,及时反思,一个个观点逐渐明朗,一个个理念逐渐清晰。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后,同事们推荐我参加学校语文优质课展示。我们在教研组内集体备课,说课,听课,上课,评课,辩课。同组的老师个个为我出谋划策,从教材的深度挖掘到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从课改理念的体现到教具的准备,一次次给我意见和建议。我的朗读能力不够强,王老师还一句一句地领着我念课文,纠正我的发音,矫正我的方言腔调。在大家的帮助下,我获得了那次优质课比赛的一等奖。
六0小学有着优良的阅读写作传统,每年都有大批老师论文发表、获奖,让我深感羡慕,也激励我拿起笔来。2010年,我的教育叙事《闯进课堂的小蜜蜂》在《上饶教研》发表。我还被王老师推荐给《课程导报》,成为该报的签约作者,这是过去的我想也不敢想的。一个个小小的喜悦,一次次小小的成功,让我渐渐自信起来,参与校本研究的劲头更足了。
实践校本路更宽
不记得是谁说过,一个好老师一定是善于捡拾鹅卵石的,随手捡起的鹅卵石,会在一夜之间变成钻石;平常一点一滴的积累,将会成为你教学的财富。我把这句话当成我的教育箴言。
我将同事们针对公开课提出的宝贵意见整合、补充到自己的教案中去,使教案更加完美;我将课件保存下来,稍加修改,使自己的课件更实用;我将自己对一堂课的思考写成教学反思文章,和同事们交流。这些材料上交到学校“369”工程后,被收录为校本教研的宝贵资料。外出观摩学习,校内教师交流,课间办公室同事间的畅谈,自己上课后的感悟,我都记录下来;学生的优秀习作、试卷和作业本,我也尽量保存下来。当学校征集论文、课件、教学反思时,我总能从中找到有用的资料,就像是从布袋里取出一块块已变成钻石的鹅卵石。
今年开学初,学校领导布置给我一项紧急任务,让我指导学生参加全县的研究性学习比赛。我爽快地接受了任务,上个学期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诗海拾贝”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所有的资料都是现成的。比赛时,县教研室领导看着学生呈现给他们的一本本诗集、手抄报,连连赞叹:这个活动抓得实!
我是校本教研的受益者。2008年至2010年间,我分别参加了市思品课和录像作文大赛,分获一、二等奖。2011年,我被评为“县骨干教师”。我的成长离不开校本教研。她犹如冬日的暖阳,驱走我内心的迷雾,照耀着我前行的航程。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六0小学)
责任编辑:王芸
校本教研来引路
2007年9月,郊区小学正式被六0小学“托管”。教师托管机制为教师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来到六0小学,我正好和王文芳老师同组。每周二,学校组织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乍听到“校本教研”一词时,我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心想:这又是个什么新鲜事物?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专门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的一种教研形式。
以前,我从未想过一堂课有许多种上法,拿着一本教材,凭着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一节课懵懵懂懂就上完了。进入六0小学这个全新的环境,如果还不去思考和钻研,真的是“混”不过去了。星期二教研活动,是六0小学校本教研的特色。开学伊始,我们组就开展了关于《去年的树》一课的同课异构活动。同课异构重在“异”,要求教师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教材,确定教学策略。组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研读课文,谈自己的设想。新来乍到的我,听着老师们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觉得既新鲜,又有压力。几天后,教案成形了。我认真地学习了大家的教案,感觉真是角度新颖、设计精妙,而我的教案显得那么平常。属于我的新路子在哪里?我脑子里混沌一片。几周下来,一节节课精彩纷呈:老教师的课精炼,青年教师的课创新。听着听着,我心中豁然开朗:何不从两个“看了一眼”入手,让学生体会鸟儿对大树的深情呢?于是,我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向组里的老师们请教。就这样,在大家的关注和帮助下,我完成了来到六0小学后的第一堂课。
课后的议课辩课环节,同事们对我的课作了充分的肯定,夸我的课语文味儿浓厚,语言训练很扎实,也给我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比如“教学语言不够丰富”“学生主体意识还不够强”等。所有的评论都一针见血,点醒了我。从那以后,每当星期二教研活动时,我都虚心聆听大家的发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困惑,并把会议的点滴思考记录在本子上。就这样,我走上了一条真正的教研之路。
名师同伴常帮助
“要熟悉新课标,要钻研新教材。”这是校本教研活动中王文芳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我认真聆听王老师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揣摩、品味她为我们执教的一堂堂精彩的课,吮吸、消化着她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渐渐地,迷茫的我感觉找到了航向。我利用工作闲暇仔细研读新课标,关注教育新动态,主动学习,及时反思,一个个观点逐渐明朗,一个个理念逐渐清晰。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后,同事们推荐我参加学校语文优质课展示。我们在教研组内集体备课,说课,听课,上课,评课,辩课。同组的老师个个为我出谋划策,从教材的深度挖掘到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从课改理念的体现到教具的准备,一次次给我意见和建议。我的朗读能力不够强,王老师还一句一句地领着我念课文,纠正我的发音,矫正我的方言腔调。在大家的帮助下,我获得了那次优质课比赛的一等奖。
六0小学有着优良的阅读写作传统,每年都有大批老师论文发表、获奖,让我深感羡慕,也激励我拿起笔来。2010年,我的教育叙事《闯进课堂的小蜜蜂》在《上饶教研》发表。我还被王老师推荐给《课程导报》,成为该报的签约作者,这是过去的我想也不敢想的。一个个小小的喜悦,一次次小小的成功,让我渐渐自信起来,参与校本研究的劲头更足了。
实践校本路更宽
不记得是谁说过,一个好老师一定是善于捡拾鹅卵石的,随手捡起的鹅卵石,会在一夜之间变成钻石;平常一点一滴的积累,将会成为你教学的财富。我把这句话当成我的教育箴言。
我将同事们针对公开课提出的宝贵意见整合、补充到自己的教案中去,使教案更加完美;我将课件保存下来,稍加修改,使自己的课件更实用;我将自己对一堂课的思考写成教学反思文章,和同事们交流。这些材料上交到学校“369”工程后,被收录为校本教研的宝贵资料。外出观摩学习,校内教师交流,课间办公室同事间的畅谈,自己上课后的感悟,我都记录下来;学生的优秀习作、试卷和作业本,我也尽量保存下来。当学校征集论文、课件、教学反思时,我总能从中找到有用的资料,就像是从布袋里取出一块块已变成钻石的鹅卵石。
今年开学初,学校领导布置给我一项紧急任务,让我指导学生参加全县的研究性学习比赛。我爽快地接受了任务,上个学期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诗海拾贝”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所有的资料都是现成的。比赛时,县教研室领导看着学生呈现给他们的一本本诗集、手抄报,连连赞叹:这个活动抓得实!
我是校本教研的受益者。2008年至2010年间,我分别参加了市思品课和录像作文大赛,分获一、二等奖。2011年,我被评为“县骨干教师”。我的成长离不开校本教研。她犹如冬日的暖阳,驱走我内心的迷雾,照耀着我前行的航程。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六0小学)
责任编辑:王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