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日渐推进,如何切实有效的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创业教育的概念入手,谈到我国创业教育的背景和我国目前的三种通行的创业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因为共青团服务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符合党政所望、符合社会所需、符合青年所求,所以,要把“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放到高校团组织第一要务的高度来看。最后,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了高校团组织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四个策略。
【关键词】团组织 高校 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04-02
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包括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和拓展的技能以及探索、冒险和创造的精神。[1]随着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也相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国毕业生由2006年的413万增加到2007年的495万,同比增加82万人,增幅达19。9%。尽管近年来过国家有关部门尽最大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仍无法满足毕业生逐年快速增长的需要,单纯依靠传统就业模式已经很难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寻求新型就业模式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据统计,在美国有超过60%的18岁至29岁的青年想拥有自己的企业,80%的18岁至34岁的青年想成为企业家。而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25%的学生有经营企业的想法,41%的学生希望成为自我雇佣者。[2]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已经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创业的内涵已经成为一种整合的概念,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而在我国,创业教育则刚刚兴起。
1 创业教育的背景
“创业”在英语中有两种表达方式:Enterprise和Entrepreneurship,意思是“从事……”。现代意义上的创业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在1934年提出的,他指出“执行一些新的组合,我们称之为创业;执行这些组合的人,就是创业者。”具体说来,新的组合包括:(1)开发新的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寻求新的供给来源;(5)实现新的组织形式。[3]从熊彼特提出有关“创业”的概念开始,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国外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创业教育研究直到创业投资到创业实践的成套的体系,1985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举办了第一届MBA学生举办的事业计划大赛。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活动与美国相比晚了15年,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行了中国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始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探索的步伐。1999年3月,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又主办了第二届创业大赛,通过大赛使一批学生公司崭露头角,清华大学在此基础上开辟了清华创业园,为学生公司的走向实际创造了条件。2000年4月,国家教育部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项政策: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大学生创业热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几所高校扩散到全国范围。与此同时,团中央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高校创业计划,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始普遍增强。
2 我国现有创业教育模式
1998年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宣言》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主要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从宣言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大课题。199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就明确提出,“就世界范围而言,21世纪有50%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该会议建议应把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加以培养。
创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正在逐渐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创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加快技术创新及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目前,美国和欧洲的大学大都有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而在中国,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只有很少的大学有创业教育的课程,并且还是选修课。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新现象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2003年10月底和2004年5月中旬,教育部高教司先后组织了两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300多名教师接受了培训。纵观目前全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基本上有一下几种模式:
2.1 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
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门类众多、领域广泛,每一门课程都蕴涵着丰富的创业素质内容,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主要侧重创业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职业知识等内容。如南京经济学院,根据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采取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设“创新思维”、“创造学”两门全校公选课,通过教学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结合起来。
2.2 在素质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
在这种模式中,做的最好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进行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第一课堂开设“风险投资”、“创业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入到个中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创业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4]
2.3 使实践课程与撰写创业计划书相结合
如果说学科课程在保证学生获取系统创业基础知识方面发挥着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话,那么实践课程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完善创业者知识构成、积累实际经验方面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实践中,撰写创业计划书也成为创业教育的核心。许多高校将撰写创业计划书作为创业教育的入门课程,同时围绕创业计划书而衍生出来的一些问题来设置程,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理想,纠正某些不恰当的观念与动机,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这些主要的创业模式是我国推行创业教育以来各个高校的实际做法,往往几种模式会交织在一起。尽管在创业教育中学术性课程与创业实践、专业教育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任何有效结合,究竟该开设哪些课程、任何构建以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确切答案,但毕竟我国高校已经走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一步。
3 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是高校团组织的第一要务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创业时间及现状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肩负着巨大的双重压力,既要满足社会青年上大学的需要,要将自己的“产品”——毕业生推销出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成为新形势下的新任务。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一直把党政所望、社会所需和青年所求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作为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既是一场攻坚站,也是共青团组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强团的机制建设,更好地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有力契机。服务于大学生创业与这一要求完全吻合。
首先,符合党政所望。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素质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只有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创业,投身经济建设大潮,才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充分创业有利于党凝聚团员青年,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其次,符合社会所需。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牵动了几百万个家庭,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全社会的需求。
第三,符合青年所求。大学生就业最急切的需求就是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发展自己。大学生创业往往从事的是自己最喜欢的项目,也最能体现个人才智,确立人生价值。
4 高校团组织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策略
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更要为大学生创业做好服务。高校共青团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把服务大学生创业和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紧密结合,构建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由于中国的从业文化十分厚实,因此,高校团组织有必要在校园里营造一个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意在进一步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充分激发老师实施创业教育的热情,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基本素质,使大学校园充满浓郁的创业文化气息。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橱窗、校报、校刊、校园电视等宣传工具,使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将一些成功创业的校友请回学校作讲座,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使学生有学习的目标,通过宣传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次,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大学生选择就业而不选择创业,外在因素的影响有:不知道怎么创业、家长不支持、创业风险太大、创业影响正常学习、创业政策不配套等;从大学生自身来说,主要由于自身专业能力局限、缺乏资金、不了解市场需求、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原因。高校团组织应该针对这一现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利用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社会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同时利用校外勤工助学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创业感悟。
第三、对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开展心理引导。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是否选择创业、进行何种形式的产业,到底是个人自主创业还是和不同类型的人合伙创业,这完全依主角的个性而定,37.1%的学生独立性较强,他们在创业形式的选择上会偏向于个人的打拼和能力的体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类型的人大多属于主动控制型;42.0%的学生认为自己某些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如果找与自己互补的人合作创业的话,成功的机率较大,但他们又不愿意被家庭这一附属所牵绊,这部分学生倾向选择家庭成员外的人员合作创业;对11.8%的学生来说,家庭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成功的推进器,他们不论做什么事都会把家庭的关系与影响因素摆在首位。通过心理引导,让广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潜在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创业设计,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第四、努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高校共青团组织要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帮助获奖的大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和申请专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组织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对具有较高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创业指导和辅导,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层次、多渠道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办法,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支持。
创业教育作为一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昭示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冒险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目的的新价值取向,创新教育是一条通向未来的路。同样,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搭建就业平台,促使大学生尽快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秀军.高校毕业生创业实践与思考,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 牛长松,菅峰.创业教育的兴起、内涵及其特征.高等农业教育,007年第1期.
[3]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3-74页.
[4] 黎江.对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模式的认识.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第12期.
【关键词】团组织 高校 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04-02
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包括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和拓展的技能以及探索、冒险和创造的精神。[1]随着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也相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国毕业生由2006年的413万增加到2007年的495万,同比增加82万人,增幅达19。9%。尽管近年来过国家有关部门尽最大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仍无法满足毕业生逐年快速增长的需要,单纯依靠传统就业模式已经很难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寻求新型就业模式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据统计,在美国有超过60%的18岁至29岁的青年想拥有自己的企业,80%的18岁至34岁的青年想成为企业家。而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25%的学生有经营企业的想法,41%的学生希望成为自我雇佣者。[2]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已经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创业的内涵已经成为一种整合的概念,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而在我国,创业教育则刚刚兴起。
1 创业教育的背景
“创业”在英语中有两种表达方式:Enterprise和Entrepreneurship,意思是“从事……”。现代意义上的创业概念是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在1934年提出的,他指出“执行一些新的组合,我们称之为创业;执行这些组合的人,就是创业者。”具体说来,新的组合包括:(1)开发新的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寻求新的供给来源;(5)实现新的组织形式。[3]从熊彼特提出有关“创业”的概念开始,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国外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创业教育研究直到创业投资到创业实践的成套的体系,1985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举办了第一届MBA学生举办的事业计划大赛。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活动与美国相比晚了15年,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行了中国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始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探索的步伐。1999年3月,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又主办了第二届创业大赛,通过大赛使一批学生公司崭露头角,清华大学在此基础上开辟了清华创业园,为学生公司的走向实际创造了条件。2000年4月,国家教育部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项政策: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大学生创业热潮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几所高校扩散到全国范围。与此同时,团中央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高校创业计划,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始普遍增强。
2 我国现有创业教育模式
1998年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宣言》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主要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从宣言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大课题。199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就明确提出,“就世界范围而言,21世纪有50%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该会议建议应把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加以培养。
创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正在逐渐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创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加快技术创新及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目前,美国和欧洲的大学大都有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而在中国,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只有很少的大学有创业教育的课程,并且还是选修课。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新现象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2003年10月底和2004年5月中旬,教育部高教司先后组织了两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300多名教师接受了培训。纵观目前全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基本上有一下几种模式:
2.1 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
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门类众多、领域广泛,每一门课程都蕴涵着丰富的创业素质内容,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主要侧重创业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职业知识等内容。如南京经济学院,根据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采取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设“创新思维”、“创造学”两门全校公选课,通过教学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结合起来。
2.2 在素质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
在这种模式中,做的最好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进行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第一课堂开设“风险投资”、“创业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入到个中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创业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4]
2.3 使实践课程与撰写创业计划书相结合
如果说学科课程在保证学生获取系统创业基础知识方面发挥着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话,那么实践课程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完善创业者知识构成、积累实际经验方面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实践中,撰写创业计划书也成为创业教育的核心。许多高校将撰写创业计划书作为创业教育的入门课程,同时围绕创业计划书而衍生出来的一些问题来设置程,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理想,纠正某些不恰当的观念与动机,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这些主要的创业模式是我国推行创业教育以来各个高校的实际做法,往往几种模式会交织在一起。尽管在创业教育中学术性课程与创业实践、专业教育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任何有效结合,究竟该开设哪些课程、任何构建以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确切答案,但毕竟我国高校已经走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一步。
3 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是高校团组织的第一要务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创业时间及现状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肩负着巨大的双重压力,既要满足社会青年上大学的需要,要将自己的“产品”——毕业生推销出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成为新形势下的新任务。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一直把党政所望、社会所需和青年所求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作为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既是一场攻坚站,也是共青团组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强团的机制建设,更好地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有力契机。服务于大学生创业与这一要求完全吻合。
首先,符合党政所望。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素质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只有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创业,投身经济建设大潮,才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充分创业有利于党凝聚团员青年,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其次,符合社会所需。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牵动了几百万个家庭,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全社会的需求。
第三,符合青年所求。大学生就业最急切的需求就是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发展自己。大学生创业往往从事的是自己最喜欢的项目,也最能体现个人才智,确立人生价值。
4 高校团组织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策略
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更要为大学生创业做好服务。高校共青团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把服务大学生创业和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紧密结合,构建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由于中国的从业文化十分厚实,因此,高校团组织有必要在校园里营造一个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意在进一步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充分激发老师实施创业教育的热情,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基本素质,使大学校园充满浓郁的创业文化气息。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橱窗、校报、校刊、校园电视等宣传工具,使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将一些成功创业的校友请回学校作讲座,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使学生有学习的目标,通过宣传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次,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大学生选择就业而不选择创业,外在因素的影响有:不知道怎么创业、家长不支持、创业风险太大、创业影响正常学习、创业政策不配套等;从大学生自身来说,主要由于自身专业能力局限、缺乏资金、不了解市场需求、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原因。高校团组织应该针对这一现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利用寒、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社会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同时利用校外勤工助学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创业感悟。
第三、对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开展心理引导。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是否选择创业、进行何种形式的产业,到底是个人自主创业还是和不同类型的人合伙创业,这完全依主角的个性而定,37.1%的学生独立性较强,他们在创业形式的选择上会偏向于个人的打拼和能力的体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类型的人大多属于主动控制型;42.0%的学生认为自己某些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如果找与自己互补的人合作创业的话,成功的机率较大,但他们又不愿意被家庭这一附属所牵绊,这部分学生倾向选择家庭成员外的人员合作创业;对11.8%的学生来说,家庭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成功的推进器,他们不论做什么事都会把家庭的关系与影响因素摆在首位。通过心理引导,让广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潜在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创业设计,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第四、努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高校共青团组织要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帮助获奖的大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和申请专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组织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对具有较高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创业指导和辅导,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层次、多渠道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办法,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支持。
创业教育作为一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昭示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冒险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目的的新价值取向,创新教育是一条通向未来的路。同样,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搭建就业平台,促使大学生尽快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秀军.高校毕业生创业实践与思考,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 牛长松,菅峰.创业教育的兴起、内涵及其特征.高等农业教育,007年第1期.
[3]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3-74页.
[4] 黎江.对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模式的认识.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