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我国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有用人才的战略举措,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方向。学科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素质教育应该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做法。
一、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要素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生今后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中学化学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基本知识。
化学课堂可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化学知识,再通过练习强化,使学生对新知识深刻理解,熟练应用,并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化学1的《氯气的制备》实验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总结初高中学过的所有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原理、检验方法、除杂方法、收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拓展与提升。再通过适量的反馈练习,学生的科学素质一定能得到提高。
二、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坚持、自信与自制力等性格特征影响着能力的发展,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学生自信和韧性素质提高的载体,为学生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化学课堂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
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手遮天”,要对传统的“讲解—接受”的教學模式加以“扬弃”。当然,我们也要正视课堂上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纠缠”的现实: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这些问题虽一时得不到彻底解决,但可以通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来缓解。
2.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环境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基础。老师在课堂上要自觉地倡导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这能融洽教育领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课堂体现必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甘做人梯,才能把学生推向化学自主学习的舞台。
在进行《化学选修1》“合金”的教学时,我面带疑惑地提出:合金是混合物,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主人翁意识被激发出来的学生,有的说,合金是几种金属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质;有的说,合金的形成不是两种金属简单地混合,它们之间的金属键要断裂,金属阳离子要重新排列,等等。最后,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认为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你很勇敢”等话语常挂在我的口头。我的赞许和鼓励的眼神,增进了师生感情,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了学生的课堂角色,激励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果老师的这种有意行动,变成了下意识的行为,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就会确立。
3.多种参与方式交叉进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
我在化学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然后总结出知识结论,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
为了让学生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将新制的氯水分别滴加到紫色石蕊试液、FeCl2(滴有KSCN溶液)、Na2CO3和AgNO3溶液中去观察现象。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全面提升,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创造力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
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我从两方面进行尝试。
1.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在化学课堂上,我重视对学生多问、多想、多说的启发。对主观题,我不轻易给出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民主的课堂氛围留给学生想、说、做、争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的激情。如,化学选修1的“生命的基础—蛋白质”课,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蛋白质的变性都是化学变化吗?如果都是化学变化,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这个问题虽然很尖锐,但我表扬了学生的“善思”。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和课后的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化学教学中,要为创新品质的培养创设情境。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要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首先立足课堂创设情境,如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原电池的课堂教学中,先在两支试管中分别装入2mol/LNaOH溶液,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投入一片铝片和铜片,观察现象:后者无气泡,前者有气泡产生。通过这一情境,我问:能否设计出比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的原电池?这一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联系上述实验,学生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1)用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镁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铝强,但镁不跟NaOH溶液反应,所以,铝作负极,镁作正极。
(2)根据铝遇冷浓HNO3钝化,有的学生设计出另一种方案: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铝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铜强,但铝被浓HNO3钝化,所以铝作正极,铜作负极。
这说明,化学实验促使学生打破常规、跳出知识框子的约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得到提升。
其次,我着眼课外,引导学生发现和利用情境。如,通过比较生活中的几种常见燃料,让学生分析出优质燃料,从而引出开发新能源的课题。“神舟”系列飞船用什么做电池的燃料?工作原理是什么?这些都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了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二十一世纪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要素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生今后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中学化学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基本知识。
化学课堂可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化学知识,再通过练习强化,使学生对新知识深刻理解,熟练应用,并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化学1的《氯气的制备》实验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总结初高中学过的所有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原理、检验方法、除杂方法、收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拓展与提升。再通过适量的反馈练习,学生的科学素质一定能得到提高。
二、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坚持、自信与自制力等性格特征影响着能力的发展,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学生自信和韧性素质提高的载体,为学生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化学课堂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
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手遮天”,要对传统的“讲解—接受”的教學模式加以“扬弃”。当然,我们也要正视课堂上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纠缠”的现实: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这些问题虽一时得不到彻底解决,但可以通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来缓解。
2.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环境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基础。老师在课堂上要自觉地倡导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这能融洽教育领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课堂体现必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甘做人梯,才能把学生推向化学自主学习的舞台。
在进行《化学选修1》“合金”的教学时,我面带疑惑地提出:合金是混合物,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主人翁意识被激发出来的学生,有的说,合金是几种金属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质;有的说,合金的形成不是两种金属简单地混合,它们之间的金属键要断裂,金属阳离子要重新排列,等等。最后,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认为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你很勇敢”等话语常挂在我的口头。我的赞许和鼓励的眼神,增进了师生感情,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了学生的课堂角色,激励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果老师的这种有意行动,变成了下意识的行为,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就会确立。
3.多种参与方式交叉进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
我在化学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然后总结出知识结论,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
为了让学生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将新制的氯水分别滴加到紫色石蕊试液、FeCl2(滴有KSCN溶液)、Na2CO3和AgNO3溶液中去观察现象。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全面提升,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创造力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
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我从两方面进行尝试。
1.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在化学课堂上,我重视对学生多问、多想、多说的启发。对主观题,我不轻易给出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民主的课堂氛围留给学生想、说、做、争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的激情。如,化学选修1的“生命的基础—蛋白质”课,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蛋白质的变性都是化学变化吗?如果都是化学变化,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这个问题虽然很尖锐,但我表扬了学生的“善思”。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和课后的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化学教学中,要为创新品质的培养创设情境。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要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首先立足课堂创设情境,如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原电池的课堂教学中,先在两支试管中分别装入2mol/LNaOH溶液,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投入一片铝片和铜片,观察现象:后者无气泡,前者有气泡产生。通过这一情境,我问:能否设计出比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的原电池?这一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联系上述实验,学生迸发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1)用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镁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铝强,但镁不跟NaOH溶液反应,所以,铝作负极,镁作正极。
(2)根据铝遇冷浓HNO3钝化,有的学生设计出另一种方案: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铝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铜强,但铝被浓HNO3钝化,所以铝作正极,铜作负极。
这说明,化学实验促使学生打破常规、跳出知识框子的约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得到提升。
其次,我着眼课外,引导学生发现和利用情境。如,通过比较生活中的几种常见燃料,让学生分析出优质燃料,从而引出开发新能源的课题。“神舟”系列飞船用什么做电池的燃料?工作原理是什么?这些都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了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二十一世纪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