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制剂技术;二次开发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11.044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11-0123-02
中药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对现有中药制剂技术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旨在重新定位课程目标,强化传统制剂操作技能,渗透中医药传统文化,体现中药制剂技术的传承性和应用性。
1 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1 政策背景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包括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在内的9个传统医药项目列入其中;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有传统医药项目8项;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入选的传统医药项目有4项,扩展项目名录中有传统医药项目7项,其中“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项下包括定坤丹制作技艺、六神丸制作技艺等传统制作技艺。
2007年,浙江省文化厅印发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工作方案》通知(浙文社〔2007〕48号),要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使学校真正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的重要阵地和示范“窗口”。可见,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强调中医药的传承。
1.2 技术应用背景
传统制剂方法是中医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传统制药技术因其不需要特殊设备即可制作,适宜用量较小的个体患者的制剂制备,可很好配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需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另有一些传统制剂如煎膏剂,因其药效确切,是很多现代剂型无法比拟的;有的传统剂型尚可为现代剂型的研究开发以启示[1]。因此,无论从保持中医的完整性还是从实际应用价值上考虑,中药传统制药技术都值得继承和发扬。
2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教育现状
2.1 重现代工艺创新,轻传统技术传承
长期以来,传统制剂方法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医药学自身的进步,传统制剂方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制药理论和独特的制作技术,包括中药材的采制技术、中药饮片的炮制技术和中药制剂(中成药)的制备技术,这些传统制药技术已被中国历代医药典籍所记述或由师徒间世代相传。
现有的课程标准中大多把中药剂型中现代片剂和注射剂列为讲述重点。以注射剂为例,中药注射液占中成药的品名比例不到3%,且不良反应较多,但因其制备复杂,属于中药的创新剂型,所以在讲授时所占课时比例较大;而传统剂型如汤剂、水丸、蜜丸、黑膏药、煎膏剂、药酒等内容讲授较少,且基本未安排相应的实践学时。
2.2 重技术操作,轻文化熏陶
中医药思维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以维护人体健康、防治疾病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中医药学反映了人体的客观规律,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同时中医学植根于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也含有大量的人文内容。人文思想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也是中医药学原创思维的重要体现。因此,学习中医理论不能忽视人文哲学对中医药原创思维的影响。
中医药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化性,既具有原生性又具有现代性,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和表现形式都具有显著的人文特征,也体现着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因此,脱离整体中医药文化下的传统制剂方法,其传承也必然会存在问题。
2.3 重课堂教育,轻师承教育
非物质文化的无形性和鲜活性是难以通过课堂教育而完全表现的,必须以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心领神会、耳濡目染及潜移默化等方式,即以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师承教育来表现和传承。因此,在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传统制剂方法的传承既不能忽视现代教育手段,也不能放弃传统师承教育。
3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二次开发目的
3.1 传授传统剂型制备知识,强化传统制剂操作技能
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优化项目内容,在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现代剂型基础上,突出传统剂型的历史沿革、常用术语、详细制备及现代应用等内容。另外,还应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并进行小组化和项目化实践,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提高学习兴趣,能按要求制备出相应的剂型。
3.2 渗透中医药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在技术传承的同时,加强人文素养的传承,增强学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坚持知识增长与道德提升相统一,提高学生的制药道德和专业责任感。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思考当前中药制药技术教育的定位,摒弃长期以来把该课程纳入单纯专业教育的观念,对教学中文化理念缺失、教学内容仅强调技术性等现状进行反思,重视中药制药技术教育的文化传承研究。这将有助于改变该课程的教育现状,充分发挥高校传统文化教学传承的作用,对实现真正意义上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对策
4.1 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重新审视中药制药技术课程对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重要意义。在技术传承的同时,加强人文素养的传承,坚持知识增长与道德提升相统一,坚持文化传承与技能训练相统一,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统一[2]。在强调现代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同时,重视传统制药道德,以及中医传统哲学思想、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伦理素养。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建立起由文化熏陶、技术传承、课外活动、素质拓展和社会推广等组成较完整的梯次递进教学内容[3]。总之,教学过程已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和塑造人,通过教育使美德彰显,达到“传授知识,强化技能,渗透文化”的目的。 4.2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打破现行死记硬背的传统考试形式,增加灵活理解内容和中医药文化传承方面的知识。考核总目标是能根据中药制剂规范,了解该剂型的历史沿革、相关传统术语和剂型特点,初步设计出制备方案,并能制备出产品,且能对制剂过程作出评价;同时,在课程学习中培养文化传承精神和诚信意识,具有专业荣誉感。
4.3 体现中药制剂技术的应用性和社会服务性
在落实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利用中药制剂技术服务社会不仅能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后备力量的培养探索有效途径。中医药传统文化渗透在课程教育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沿着贯穿中药制剂技术教育的主干线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文化讲座-课外锻炼-素质拓展-社会推广,层层推进,渗入到校园的各个层面,并将中医药的文化推广到社会,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人格修养、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并在社会中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5 小结
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需要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观念,需要具有推广中医药文化的意识。笔者认为,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中药制剂技术课程的二次开发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意义,在授课中注意中医认知方法和思维理念的渗透;二是增强学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使命感、责任感与自豪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后备力量的培养探索有效途径;三是利用中药传统制剂技术服务社会,增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中药制剂技术作为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化性,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中药制剂技术课程的二次开发,有利于中医药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承与创新,为促进中医药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俢彦凤,张永太,冯年平.中医专业开设《中药传统制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5):14-15.
[2] 陈俊敏,马重阳,谢军.论构建基于中医文化背景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6):719-720.
[3] 王明军,史志超.中药学科高技能型人才“传承与创新”内涵的培养与实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300-302.
(收稿日期:2013-05-21)
(修回日期:2013-08-29;编辑:梅智胜)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11.044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11-0123-02
中药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对现有中药制剂技术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旨在重新定位课程目标,强化传统制剂操作技能,渗透中医药传统文化,体现中药制剂技术的传承性和应用性。
1 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1 政策背景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包括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在内的9个传统医药项目列入其中;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有传统医药项目8项;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入选的传统医药项目有4项,扩展项目名录中有传统医药项目7项,其中“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项下包括定坤丹制作技艺、六神丸制作技艺等传统制作技艺。
2007年,浙江省文化厅印发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工作方案》通知(浙文社〔2007〕48号),要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使学校真正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的重要阵地和示范“窗口”。可见,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强调中医药的传承。
1.2 技术应用背景
传统制剂方法是中医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传统制药技术因其不需要特殊设备即可制作,适宜用量较小的个体患者的制剂制备,可很好配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需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另有一些传统制剂如煎膏剂,因其药效确切,是很多现代剂型无法比拟的;有的传统剂型尚可为现代剂型的研究开发以启示[1]。因此,无论从保持中医的完整性还是从实际应用价值上考虑,中药传统制药技术都值得继承和发扬。
2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教育现状
2.1 重现代工艺创新,轻传统技术传承
长期以来,传统制剂方法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医药学自身的进步,传统制剂方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制药理论和独特的制作技术,包括中药材的采制技术、中药饮片的炮制技术和中药制剂(中成药)的制备技术,这些传统制药技术已被中国历代医药典籍所记述或由师徒间世代相传。
现有的课程标准中大多把中药剂型中现代片剂和注射剂列为讲述重点。以注射剂为例,中药注射液占中成药的品名比例不到3%,且不良反应较多,但因其制备复杂,属于中药的创新剂型,所以在讲授时所占课时比例较大;而传统剂型如汤剂、水丸、蜜丸、黑膏药、煎膏剂、药酒等内容讲授较少,且基本未安排相应的实践学时。
2.2 重技术操作,轻文化熏陶
中医药思维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以维护人体健康、防治疾病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中医药学反映了人体的客观规律,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同时中医学植根于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也含有大量的人文内容。人文思想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也是中医药学原创思维的重要体现。因此,学习中医理论不能忽视人文哲学对中医药原创思维的影响。
中医药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化性,既具有原生性又具有现代性,中医药学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和表现形式都具有显著的人文特征,也体现着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因此,脱离整体中医药文化下的传统制剂方法,其传承也必然会存在问题。
2.3 重课堂教育,轻师承教育
非物质文化的无形性和鲜活性是难以通过课堂教育而完全表现的,必须以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心领神会、耳濡目染及潜移默化等方式,即以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师承教育来表现和传承。因此,在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传统制剂方法的传承既不能忽视现代教育手段,也不能放弃传统师承教育。
3 中药制剂技术课程二次开发目的
3.1 传授传统剂型制备知识,强化传统制剂操作技能
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优化项目内容,在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现代剂型基础上,突出传统剂型的历史沿革、常用术语、详细制备及现代应用等内容。另外,还应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并进行小组化和项目化实践,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提高学习兴趣,能按要求制备出相应的剂型。
3.2 渗透中医药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在技术传承的同时,加强人文素养的传承,增强学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坚持知识增长与道德提升相统一,提高学生的制药道德和专业责任感。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思考当前中药制药技术教育的定位,摒弃长期以来把该课程纳入单纯专业教育的观念,对教学中文化理念缺失、教学内容仅强调技术性等现状进行反思,重视中药制药技术教育的文化传承研究。这将有助于改变该课程的教育现状,充分发挥高校传统文化教学传承的作用,对实现真正意义上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对策
4.1 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重新审视中药制药技术课程对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重要意义。在技术传承的同时,加强人文素养的传承,坚持知识增长与道德提升相统一,坚持文化传承与技能训练相统一,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统一[2]。在强调现代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同时,重视传统制药道德,以及中医传统哲学思想、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和伦理素养。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建立起由文化熏陶、技术传承、课外活动、素质拓展和社会推广等组成较完整的梯次递进教学内容[3]。总之,教学过程已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和塑造人,通过教育使美德彰显,达到“传授知识,强化技能,渗透文化”的目的。 4.2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打破现行死记硬背的传统考试形式,增加灵活理解内容和中医药文化传承方面的知识。考核总目标是能根据中药制剂规范,了解该剂型的历史沿革、相关传统术语和剂型特点,初步设计出制备方案,并能制备出产品,且能对制剂过程作出评价;同时,在课程学习中培养文化传承精神和诚信意识,具有专业荣誉感。
4.3 体现中药制剂技术的应用性和社会服务性
在落实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利用中药制剂技术服务社会不仅能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后备力量的培养探索有效途径。中医药传统文化渗透在课程教育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沿着贯穿中药制剂技术教育的主干线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文化讲座-课外锻炼-素质拓展-社会推广,层层推进,渗入到校园的各个层面,并将中医药的文化推广到社会,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人格修养、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并在社会中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5 小结
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需要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观念,需要具有推广中医药文化的意识。笔者认为,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中药制剂技术课程的二次开发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意义,在授课中注意中医认知方法和思维理念的渗透;二是增强学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使命感、责任感与自豪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后备力量的培养探索有效途径;三是利用中药传统制剂技术服务社会,增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中药制剂技术作为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化性,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中药制剂技术课程的二次开发,有利于中医药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承与创新,为促进中医药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俢彦凤,张永太,冯年平.中医专业开设《中药传统制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5):14-15.
[2] 陈俊敏,马重阳,谢军.论构建基于中医文化背景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6):719-720.
[3] 王明军,史志超.中药学科高技能型人才“传承与创新”内涵的培养与实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300-302.
(收稿日期:2013-05-21)
(修回日期:2013-08-29;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