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工作难见实效,其影响因素有诸多方面。作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主体之一的教师,如何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直接关系到德育能否取得实效。本文将对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进行探究,以期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更好的帮助,使德育工作尽快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道德教育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5-0223-01从古至今,教师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绝大部分青春时光都是在学校与教师一起度过的,而这段时光正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操纵在老师手里。因此教师的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谓“为人师表”,正是说明教师这一职业在主观和客观上都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虽然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上都做了许多工作,但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仍然折射出了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规范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面对如此多的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我们在惋惜的同时更要思考其内在原因。长久以来,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印象是学校极为重视但仅仅流于形式。在应试教育的大教育背景下,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稍显冷漠。在德育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只在考试前夕死记硬背德育教材上的知识点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时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德育课是在一个相对封闭,脱离了具体实际的环境中完成的,有的德育教师也仅仅是照本宣科,教授考试要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以通过考试。
种种现象都显示着学校德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就急需对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让道德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是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让之前的悲剧不再重演。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教师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国家、社会、集体对学生发展的目标要求进行恰当的角色定位,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此处,笔者将从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
在小学阶段,教师是德育教育的“领导者”。由于小学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感知事物比较笼统;记忆特点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表达直接而明确;自我控制力较差,随意性大。这些特点决定着教师在德育教育中“领导者”的角色定位。由于这段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初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各个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是非对错的道德观念。这不仅仅是每周一次的思想品德课可以完成的任务,这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因此,这对教师本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小学阶段的课业负担较轻,同时又不面临升学压力,因此德育教育应成为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具有较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学生在之后的教育阶段才能更好地发展。
在中学阶段,教师是德育教育的“指导者”。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比较复杂,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进入叛逆期,在意识上追求独立,反对家长和老师干涉自己的生活。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师不能再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帮助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
大学阶段,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关系。这一阶段的学生不论在思想上,还是生理上都已完全成熟,并具有完整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高校教师无需对学生进行“保姆式”的德育教育,高校教师在学生德育行为中的作用就不是那么明显了。但教师仍然可以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自主构建价值观时产生的疑问,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合理的建构道德价值观念。
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社会、政府、学校管理者都应该关心教师的成长,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为教师自身精神的拓展创造条件。社会、舆论也应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同时,教师自己不能以各种理由推脱应付德育责任。应努力调整自己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以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更好的帮助,使德育工作尽快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云峰.对教师角色的再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道德教育 教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5-0223-01从古至今,教师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绝大部分青春时光都是在学校与教师一起度过的,而这段时光正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操纵在老师手里。因此教师的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谓“为人师表”,正是说明教师这一职业在主观和客观上都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虽然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上都做了许多工作,但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仍然折射出了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规范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面对如此多的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我们在惋惜的同时更要思考其内在原因。长久以来,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印象是学校极为重视但仅仅流于形式。在应试教育的大教育背景下,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稍显冷漠。在德育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只在考试前夕死记硬背德育教材上的知识点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时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德育课是在一个相对封闭,脱离了具体实际的环境中完成的,有的德育教师也仅仅是照本宣科,教授考试要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以通过考试。
种种现象都显示着学校德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就急需对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让道德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是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让之前的悲剧不再重演。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教师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国家、社会、集体对学生发展的目标要求进行恰当的角色定位,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此处,笔者将从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
在小学阶段,教师是德育教育的“领导者”。由于小学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感知事物比较笼统;记忆特点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表达直接而明确;自我控制力较差,随意性大。这些特点决定着教师在德育教育中“领导者”的角色定位。由于这段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初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各个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是非对错的道德观念。这不仅仅是每周一次的思想品德课可以完成的任务,这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因此,这对教师本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小学阶段的课业负担较轻,同时又不面临升学压力,因此德育教育应成为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具有较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学生在之后的教育阶段才能更好地发展。
在中学阶段,教师是德育教育的“指导者”。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比较复杂,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进入叛逆期,在意识上追求独立,反对家长和老师干涉自己的生活。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师不能再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帮助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
大学阶段,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关系。这一阶段的学生不论在思想上,还是生理上都已完全成熟,并具有完整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高校教师无需对学生进行“保姆式”的德育教育,高校教师在学生德育行为中的作用就不是那么明显了。但教师仍然可以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自主构建价值观时产生的疑问,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合理的建构道德价值观念。
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社会、政府、学校管理者都应该关心教师的成长,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为教师自身精神的拓展创造条件。社会、舆论也应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和监督。同时,教师自己不能以各种理由推脱应付德育责任。应努力调整自己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以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更好的帮助,使德育工作尽快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云峰.对教师角色的再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