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作过程
2007年1月,导演黄荣嵘和我在北京参加过影网的一个颁奖活动时,聊起了合作一部短片的想法,前后不过半小时。当时我有两个想拍的题材,一个是科幻片《猎人》,另一个是恐怖片《小广告》。黄荣嵘也说了他的想法,就是想回他的家乡江苏角直拍部有关水乡生活的短片。他把故事讲给我,其中一个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
黄荣嵘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对生活在船上的兄弟,哥哥因为在陆地上经常受人欺负不敢下船,弟弟倾尽全力帮助哥哥,最终使哥哥战胜自我,战胜对水面以外世界的恐惧,从生活了多年船上走下来。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踏上陆地。
当时我就认为,这个情节非常精彩,很有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很多人而言,他们生活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陆地”,“陆地”相对于水面,相对于水上的船是“危险”的禁区。能否涉足那些曾经或正在被我们认为是有危险或者不利于我们生活的领域,需要极大的勇气。因而我立即放弃了我的两个短片,《水上的日子》的梗概已在我脑海中迅速形成。我预计短片在15分钟(实际片长15分36秒)上下,按照这个长度撰写剧本,整个动笔的过程在3个小时左右,后来又花了 些时间做了些许调整和润色。这个剧本最为动人的一幕就是结尾那一场戏——整个池塘的水被弟弟抽干,哥哥醒来后发现池塘已经干涸,于是试探着踏上池塘底部的淤泥,第一步、第二步……
我认为,短片也好,影视广告也好,都必须像利刃一样能够刺入观众的思维,也就是说要有说服力,要能够让人记住,当然最好在意料之外。为了让《水上的日子》的结尾更具冲击力,更像刀锋,我在结尾之前做了大量铺垫。铺垫的另外一层意思是,迷惑观众,尽量不让观众猜到故事的结尾。
《水上的日子》把这种与水相依的生活夸张放大,塑造了一个不敢下船的人。为什么不敢下船?谁能帮他下船?于是有了和他相依为命的弟弟。弟弟为了让哥哥下船抽干了池塘的水。哥哥对水有依赖,而弟弟要破坏哥哥与水之间的关系。现代化文明的进程正如哥哥与弟弟的行为,一个守护,一个破坏。在“守”和“破”之间我们反思。就譬如周杰伦这位来自台湾的歌手,用美国学来的曲风唱中国的歌词,偶尔还模拟改良中国的戏曲一样。我们的短片中也使用了周杰伦的歌曲,因为小镇上的少男少女们几乎人人传唱他的歌,这个现象本质上是彻头彻尾符号化的现代文化,与片头身着传统水乡服饰吟唱着吴歌的船娘形成对比,但又和谐共存。越来越发达的陆地交通也侵袭着一直过传统生活的角直入,这其实也好比片中哥哥的被迫上岸。岸上的风景也有更加美好的一面,看见哥哥的最后一个表情就知道了。
最终的成片和剧本有些许不同。比如,剧本中设定弟弟已经成年在小县城打工,而片中呈现的是弟弟未成年。再如,哥哥在船上生活的戏份被删除了一些。
制片方面的几点体会
剧本基本确定后,我主动联系了制片人邓硕。邓硕对本片表示出兴趣,并决定共同投资。这样,我和邓硕就以联合制片人的身份制作该片,邓硕还是本片的出品人。
虽然剧组不大,主创人员只有5名(包括两位主演),但是我们在建组前,还是签订了简单的协议。协议由邓硕起草,这有赖于他在为华纳、米高梅、迪士尼等公司服务期间积累的发行经验。
拍摄短片的摄像机用的是索尼HVR-V1C。由于摄像机是在一月份V1C刚到货时购买的,市面上用V1C的还不多,所以起初还有对摄像机磨合的担心。但是因为V1C又回归了索尼家族PD150的经典造型,所以摄像黄荣嵘面对新机器很快就上手了。轻巧的机身在大部分是外景的拍摄中提供了很多优势,特别是在小船上摇晃的镜头。20倍的变焦也让短片增色不少。录音器材用的是SenhiserMKH416,强指向性让细节声音有更完美的体现。整个制片过程按照拍摄计划顺利进行,没有什么大问题。
现提出制片过程中的一些小问题供大家参考,也算没有白忙活。
1.需要签订相关协议。剧组再小也要考虑这一点。
2.做好预算,不该支出的款项坚决不支出。
3.天气影响士气。邓硕和王星都是北方人,春节前后到了江苏都深感阴冷的气候难以接受,好在有美食陪伴。另外阴雨等天气可能影响制片计划,优秀的制片人应该尽量了解制片环节以外的事情。
4.做好道具的准备。无论小道具还是大道具都要严格按照导演工作台本的要求准备。道具是反映时代、人物性格、剧情的重要部分,一个错误的道具可能让整部影片崩溃,或者给实拍带来巨大麻烦。
5.和导演紧密配合。导演在现场往往会有灵感进发,制片人应该全力支持导演的工作,但是应该时刻牢记剧本的存在,剧本和导演都需要受到尊重,有时候让导演按照自己的想法多设计一种拍法或者充分沟通是不错的办法。
6.拍摄前把能想到的事情都想清楚。
2007年1月,导演黄荣嵘和我在北京参加过影网的一个颁奖活动时,聊起了合作一部短片的想法,前后不过半小时。当时我有两个想拍的题材,一个是科幻片《猎人》,另一个是恐怖片《小广告》。黄荣嵘也说了他的想法,就是想回他的家乡江苏角直拍部有关水乡生活的短片。他把故事讲给我,其中一个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
黄荣嵘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对生活在船上的兄弟,哥哥因为在陆地上经常受人欺负不敢下船,弟弟倾尽全力帮助哥哥,最终使哥哥战胜自我,战胜对水面以外世界的恐惧,从生活了多年船上走下来。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踏上陆地。
当时我就认为,这个情节非常精彩,很有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很多人而言,他们生活中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陆地”,“陆地”相对于水面,相对于水上的船是“危险”的禁区。能否涉足那些曾经或正在被我们认为是有危险或者不利于我们生活的领域,需要极大的勇气。因而我立即放弃了我的两个短片,《水上的日子》的梗概已在我脑海中迅速形成。我预计短片在15分钟(实际片长15分36秒)上下,按照这个长度撰写剧本,整个动笔的过程在3个小时左右,后来又花了 些时间做了些许调整和润色。这个剧本最为动人的一幕就是结尾那一场戏——整个池塘的水被弟弟抽干,哥哥醒来后发现池塘已经干涸,于是试探着踏上池塘底部的淤泥,第一步、第二步……
我认为,短片也好,影视广告也好,都必须像利刃一样能够刺入观众的思维,也就是说要有说服力,要能够让人记住,当然最好在意料之外。为了让《水上的日子》的结尾更具冲击力,更像刀锋,我在结尾之前做了大量铺垫。铺垫的另外一层意思是,迷惑观众,尽量不让观众猜到故事的结尾。
《水上的日子》把这种与水相依的生活夸张放大,塑造了一个不敢下船的人。为什么不敢下船?谁能帮他下船?于是有了和他相依为命的弟弟。弟弟为了让哥哥下船抽干了池塘的水。哥哥对水有依赖,而弟弟要破坏哥哥与水之间的关系。现代化文明的进程正如哥哥与弟弟的行为,一个守护,一个破坏。在“守”和“破”之间我们反思。就譬如周杰伦这位来自台湾的歌手,用美国学来的曲风唱中国的歌词,偶尔还模拟改良中国的戏曲一样。我们的短片中也使用了周杰伦的歌曲,因为小镇上的少男少女们几乎人人传唱他的歌,这个现象本质上是彻头彻尾符号化的现代文化,与片头身着传统水乡服饰吟唱着吴歌的船娘形成对比,但又和谐共存。越来越发达的陆地交通也侵袭着一直过传统生活的角直入,这其实也好比片中哥哥的被迫上岸。岸上的风景也有更加美好的一面,看见哥哥的最后一个表情就知道了。
最终的成片和剧本有些许不同。比如,剧本中设定弟弟已经成年在小县城打工,而片中呈现的是弟弟未成年。再如,哥哥在船上生活的戏份被删除了一些。
制片方面的几点体会
剧本基本确定后,我主动联系了制片人邓硕。邓硕对本片表示出兴趣,并决定共同投资。这样,我和邓硕就以联合制片人的身份制作该片,邓硕还是本片的出品人。
虽然剧组不大,主创人员只有5名(包括两位主演),但是我们在建组前,还是签订了简单的协议。协议由邓硕起草,这有赖于他在为华纳、米高梅、迪士尼等公司服务期间积累的发行经验。
拍摄短片的摄像机用的是索尼HVR-V1C。由于摄像机是在一月份V1C刚到货时购买的,市面上用V1C的还不多,所以起初还有对摄像机磨合的担心。但是因为V1C又回归了索尼家族PD150的经典造型,所以摄像黄荣嵘面对新机器很快就上手了。轻巧的机身在大部分是外景的拍摄中提供了很多优势,特别是在小船上摇晃的镜头。20倍的变焦也让短片增色不少。录音器材用的是SenhiserMKH416,强指向性让细节声音有更完美的体现。整个制片过程按照拍摄计划顺利进行,没有什么大问题。
现提出制片过程中的一些小问题供大家参考,也算没有白忙活。
1.需要签订相关协议。剧组再小也要考虑这一点。
2.做好预算,不该支出的款项坚决不支出。
3.天气影响士气。邓硕和王星都是北方人,春节前后到了江苏都深感阴冷的气候难以接受,好在有美食陪伴。另外阴雨等天气可能影响制片计划,优秀的制片人应该尽量了解制片环节以外的事情。
4.做好道具的准备。无论小道具还是大道具都要严格按照导演工作台本的要求准备。道具是反映时代、人物性格、剧情的重要部分,一个错误的道具可能让整部影片崩溃,或者给实拍带来巨大麻烦。
5.和导演紧密配合。导演在现场往往会有灵感进发,制片人应该全力支持导演的工作,但是应该时刻牢记剧本的存在,剧本和导演都需要受到尊重,有时候让导演按照自己的想法多设计一种拍法或者充分沟通是不错的办法。
6.拍摄前把能想到的事情都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