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专家提倡师生平等的合作研讨学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阅读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主体性,就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主导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的地位,包括引领、示范、调整、评价等行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生本、师生、生生之间主客体对话的过程。阅读过程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分析,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观就是对教师主导地位的有力说明。
一、中学语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纽带,是对教学思想、方法、结构整体设计的相对稳定的一种教学思路。基于对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实践而提出来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有: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习者的职责,学习者必须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这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优化,也包含着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的构建,是教师主导地位的完美体现。
3.阅读中心地位原则 “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梅圣俞),此谓书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明其义。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感知、理解、吸收的过程,正是“出之于口,入之于心”。
4.精讲少讲的原则 教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性质和学习水平影响教学效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是为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反客为主。教学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重在引导启发,切忌满堂灌,力主少讲、精讲,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5.遵循认知规律的原则 由初读浏览、再读探究、三读品析、四读感悟体现了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合乎认知的规律。
6.创造性原则 教学中要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育者应视培养学生创造力为自己的天职。
二、中学语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和过程
初读浏览——感知阅读
感知是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没有感知就不可能形成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凡是学生能理解和感知的一切,都应当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受。”(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阅读一篇文章,要求学生先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个总体的感知,初步的了解,大概的印象,这就是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了。
再读探究——思维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阶段,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是初步理解阶段,缸乏深层理解,属于认识性阅读,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疑点和难点。此时教师应针对问题,组织讨论,师生互动、生生联动,仔细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让学生反复揣摩,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读品析——思考阅读
教学的目的是要弄明白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文章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引发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美感,激发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强烈愿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在人性、人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是,要想做到准确解答语言品析问题,除了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经验之外,还要结合上下文,结合文章的主题去体味、分析,切忌断章取义。
四读感悟——想象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学会思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学生既要通过文本阅读掌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深入领会字里行间中渗透作者的情感,又要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人生理解来解读作品,从而实现认识上的再提高、再创造。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求异质疑,鼓励他们敢于质疑书本、挑战权威,培养学生对前人已有的观点、思想有大胆质疑的精神。
三、“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框架
“三位”是指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阅读的中心地位;“一体”是指:(1)初读浏览、再读探究、三读品析、四读感悟这个阅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连贯性与完整性。(2)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阅读的中心地位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
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阅读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体现阅读的中心地位:初读浏览、再读探究、三读品析、四读感悟。语文课堂要围绕阅读而展开,在阅读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和教师的主导价值。
一、中学语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纽带,是对教学思想、方法、结构整体设计的相对稳定的一种教学思路。基于对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实践而提出来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有:
1.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习者的职责,学习者必须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这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优化,也包含着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的构建,是教师主导地位的完美体现。
3.阅读中心地位原则 “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梅圣俞),此谓书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明其义。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感知、理解、吸收的过程,正是“出之于口,入之于心”。
4.精讲少讲的原则 教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性质和学习水平影响教学效率。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是为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反客为主。教学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重在引导启发,切忌满堂灌,力主少讲、精讲,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5.遵循认知规律的原则 由初读浏览、再读探究、三读品析、四读感悟体现了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合乎认知的规律。
6.创造性原则 教学中要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育者应视培养学生创造力为自己的天职。
二、中学语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和过程
初读浏览——感知阅读
感知是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没有感知就不可能形成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凡是学生能理解和感知的一切,都应当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受。”(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阅读一篇文章,要求学生先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个总体的感知,初步的了解,大概的印象,这就是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了。
再读探究——思维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阶段,对课文内容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是初步理解阶段,缸乏深层理解,属于认识性阅读,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疑点和难点。此时教师应针对问题,组织讨论,师生互动、生生联动,仔细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让学生反复揣摩,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读品析——思考阅读
教学的目的是要弄明白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文章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引发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美感,激发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强烈愿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在人性、人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但是,要想做到准确解答语言品析问题,除了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经验之外,还要结合上下文,结合文章的主题去体味、分析,切忌断章取义。
四读感悟——想象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学会思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学生既要通过文本阅读掌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深入领会字里行间中渗透作者的情感,又要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人生理解来解读作品,从而实现认识上的再提高、再创造。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求异质疑,鼓励他们敢于质疑书本、挑战权威,培养学生对前人已有的观点、思想有大胆质疑的精神。
三、“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框架
“三位”是指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阅读的中心地位;“一体”是指:(1)初读浏览、再读探究、三读品析、四读感悟这个阅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连贯性与完整性。(2)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阅读的中心地位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
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阅读为主线”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体现阅读的中心地位:初读浏览、再读探究、三读品析、四读感悟。语文课堂要围绕阅读而展开,在阅读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和教师的主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