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理念,是探索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向成熟完善的根本指针,文化自觉能使大学生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文化自信能使大学生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文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強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问题,在文化时代、价值观博弈时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高校中,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在物质文化丰富的同时,精神领域出现了大脑盲从,信仰缺失,道德弱化,创新缺乏,价值观低靡等状况。因此,对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全面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有利于他们养成文化自觉,造就文化自信,自觉自信的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责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大致如下:
第一,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要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文化意识,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在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大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中心、传播中心和建设中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大学生心中,并开花结果。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高校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共由四门课程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和文化强国的要求具有统一性,教育者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三,高校社团活动的有力支持。大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为满足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以外对艺术、文艺、娱乐以及各种能力培养等需要而组成的群体。 高校教育者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紧密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以及能力发展需要,引导大学生围绕社团活动主题和基本要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并可通过经费、活动场所等必要条件支持以及授予个人或团体荣誉称号等手段,使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可引、可控、可持续、形成体系。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空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才干。 1990年江泽民在北京大学与学生代表座谈时,就特别要求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文化强国理念的统领下,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五,高校校园文化是主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信息畅通、正向传播。“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 高校要重视文化设施和文化符号建设。校徽、校旗等标志性文化符号是高校的形象表达。在高校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使大学生耳濡目染,有利于引导他们提高文化修养、向往崇高、远离低俗、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腐朽观念的影响,这对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推进本土文化经典教育,借鉴和吸收其它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本土文化经典教育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经院教育模式下,被广泛使用。经典教育方式在实际上成为古代知识分子重要的培养模式。近期,于丹通过电视媒体向大众推广传统经典,她对经典的现世价值的认识定位实际和中肯:“国学经典能提供给我们一种永恒牢固的价值根基,即立身处世最根本的准则或依据。真正的经典应该是在每一个时代这种当下解读中,去指导完成每一个生命的延伸或升华。经典的价值是永恒的。” 因此,要更好地推进经典教育,促进对优秀文化的吸收、借鉴和创新。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文化观,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其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系统地吸收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性、人民性、普遍性的文化精华。最后,不盲目排外,全盘否定西方文化,要正面引导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做对比,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第七,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网络教育模式。
网络是把双刃剑。互联网从诞生起,就对现代社会起着日新月异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显著,他们通过网络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但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快捷性,更加导致传播后果的不可控性,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大学生深受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可自拨,甚至导致犯罪。因此,要加强网络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高校要出产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高校网络教育的主旨,就是在符合网络化生存方式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平等的网络对话交流和探讨,强化对受教育者的信息消费导引,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消费行为达成自律与他律。 在实际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网络技术教育在方法上要创新,过滤不良信息,防止它们对大学生的思想腐蚀;运用校园网站大力宣传先进理论、传播科学文化,创新网络教育模式,更好的满足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需要。
第八,心理疏导工作的支撑。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无法正常开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就提出“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德育的目标之一;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中央16号文件要求:“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心理疏导”首次写入了17大报告。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人际、情感、就业、深造等众多竞争,自身排解不善,再加上心理疏导不力,很容易积在心里、难以排遣,进而形成輕重不一的心理疾病。比如这几年大学生自杀率逐年攀升,死因无非就是人际关系紧张、情感纠结、就业无门、考研失利等。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及时、适度、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具有较强的意志、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和改善环境、保持完整健康的人格、使自己的行为和年龄特征相符。 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的不可或缺环节。
在十八大的激励下,在文化强国理念的推动下,大学生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当今社会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大学生要自觉的根植于祖国的文化传统,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审视中国与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沟通中西、传统与现代、科学与文明的现代化新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强国的担当者,成为华夏儿女实现“中国梦”的活力新一代!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34
[3]杨学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145
[4]王嘉 戴艳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46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2.
[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79-380.
[8]董云川 周宏.大学的文化使命——文化育人的彷徨与生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2.
[9]黄蓉生.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3.
【作者简介】
雷彬(1977—),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西安翻译学院基础部专职教师。思政部党支部书记。
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理念,是探索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向成熟完善的根本指针,文化自觉能使大学生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文化自信能使大学生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文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強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问题,在文化时代、价值观博弈时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高校中,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在物质文化丰富的同时,精神领域出现了大脑盲从,信仰缺失,道德弱化,创新缺乏,价值观低靡等状况。因此,对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全面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有利于他们养成文化自觉,造就文化自信,自觉自信的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责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大致如下:
第一,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要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文化意识,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在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大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中心、传播中心和建设中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大学生心中,并开花结果。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高校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共由四门课程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和文化强国的要求具有统一性,教育者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三,高校社团活动的有力支持。大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为满足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以外对艺术、文艺、娱乐以及各种能力培养等需要而组成的群体。 高校教育者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紧密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以及能力发展需要,引导大学生围绕社团活动主题和基本要求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并可通过经费、活动场所等必要条件支持以及授予个人或团体荣誉称号等手段,使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可引、可控、可持续、形成体系。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空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才干。 1990年江泽民在北京大学与学生代表座谈时,就特别要求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文化强国理念的统领下,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五,高校校园文化是主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信息畅通、正向传播。“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的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 高校要重视文化设施和文化符号建设。校徽、校旗等标志性文化符号是高校的形象表达。在高校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使大学生耳濡目染,有利于引导他们提高文化修养、向往崇高、远离低俗、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腐朽观念的影响,这对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推进本土文化经典教育,借鉴和吸收其它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本土文化经典教育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经院教育模式下,被广泛使用。经典教育方式在实际上成为古代知识分子重要的培养模式。近期,于丹通过电视媒体向大众推广传统经典,她对经典的现世价值的认识定位实际和中肯:“国学经典能提供给我们一种永恒牢固的价值根基,即立身处世最根本的准则或依据。真正的经典应该是在每一个时代这种当下解读中,去指导完成每一个生命的延伸或升华。经典的价值是永恒的。” 因此,要更好地推进经典教育,促进对优秀文化的吸收、借鉴和创新。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文化观,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其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系统地吸收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性、人民性、普遍性的文化精华。最后,不盲目排外,全盘否定西方文化,要正面引导大学生对中西文化做对比,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第七,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网络教育模式。
网络是把双刃剑。互联网从诞生起,就对现代社会起着日新月异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显著,他们通过网络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但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快捷性,更加导致传播后果的不可控性,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大学生深受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可自拨,甚至导致犯罪。因此,要加强网络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高校要出产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高校网络教育的主旨,就是在符合网络化生存方式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平等的网络对话交流和探讨,强化对受教育者的信息消费导引,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消费行为达成自律与他律。 在实际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网络技术教育在方法上要创新,过滤不良信息,防止它们对大学生的思想腐蚀;运用校园网站大力宣传先进理论、传播科学文化,创新网络教育模式,更好的满足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需要。
第八,心理疏导工作的支撑。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无法正常开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就提出“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德育的目标之一;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中央16号文件要求:“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心理疏导”首次写入了17大报告。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人际、情感、就业、深造等众多竞争,自身排解不善,再加上心理疏导不力,很容易积在心里、难以排遣,进而形成輕重不一的心理疾病。比如这几年大学生自杀率逐年攀升,死因无非就是人际关系紧张、情感纠结、就业无门、考研失利等。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及时、适度、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具有较强的意志、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和改善环境、保持完整健康的人格、使自己的行为和年龄特征相符。 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的不可或缺环节。
在十八大的激励下,在文化强国理念的推动下,大学生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当今社会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大学生要自觉的根植于祖国的文化传统,站在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审视中国与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沟通中西、传统与现代、科学与文明的现代化新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强国的担当者,成为华夏儿女实现“中国梦”的活力新一代!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34
[3]杨学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145
[4]王嘉 戴艳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46
[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2.
[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79-380.
[8]董云川 周宏.大学的文化使命——文化育人的彷徨与生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2.
[9]黄蓉生.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3.
【作者简介】
雷彬(1977—),女,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西安翻译学院基础部专职教师。思政部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