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治理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
从上面的阐释不难看出,所谓的“教育治理”就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其依据则是制度。所以,个人认为,教育治理的关键在于参与管理主体的选择和参与管理的相关制度的制订。具体而言,教育治理在于通过制度使参与学校管理的多元主体明确责任,尽心尽责,共同承担起学校发展的责任。
明远教育书院实验小学由望京两所优质校整合后更名而成,目前,一校五址,129个教学班,4220多名学生,300多名教师。如何通过内部教育治理,实现学校的快速凝聚,以及各校区的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学校现状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两所优质校的强强联手,首先应是实现人心的凝聚,达成思想的共识和愿景的共绘。学校的管理首先应该是思想的引领。其次,五个校区如何既围绕学校办学理念使重点工作落地实施,又能根据校情创新特色,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校区干部和教师办学的自主性、积极性。高位设计,过程引领,扎实落实,是以干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和保障的。干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与激发,靠的是学校有效的管理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即内部的教育治理。为此,学校重点做了如下三项工作:
条块明责
横向,学校成立了发展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三个委员会均由专家、领导、社会代表、家长代表组成,共同负责学校的规划、决策及各项工作的推进。
纵向,学校站在教师、学生发展的视角设立了五个发展中心,即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发展中心、学术发展中心、资源发展中心,并通过岗位说明书的形式明确各级、各校区、各中心的职责要求。在此过程中充分放权,给予他们治校办学自主权,并以此成就学生发展自主权。同时做到责任明确,权力清晰,充分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放权的前提是思想引领的自始至终,这也是实现学校教育治理的前提。
闭环尽责
放权,不是管理无为,控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适时适度的控制,才能保证学校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也才能始终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追求教育的应有之义。这个“控制”不是某个人的控制,更不是书记、校长的人为干预,而是通过相关制度的制订,调动其自主管理、自主改善、自主发展。如对于各校区,我们制订并通过了管理办法、日常工作记录表、自查反馈改进表以及校区主管和校区的评价办法。对于五个中心,我们制定并通过了中心管理办法、工作实施过程控制表、中心主管及中心工作评价办法等,力求每“一横”“一纵”都能在“方案—实施—评价—改进”这样一个闭环自主管理模式下开展工作,避免工作的随意性。我们要求干部教师随时反思,及时改进,对每一件事尽心尽责。这样,每一位参与者的责任心得到了加强,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也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的局面。
学校制度不是挂在墙上、摆在案上的,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动态变化、不断完善的。但谁来执行,怎么执行,执行后效果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等,则需要机制保障。换句话说,让制度运行起来靠的是机制。从计划、实施、落实,到评价、归因、改进等,我们都放权于各校区、各中心,力求环节清晰,让他们在自我诊断、自主管理中改进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反思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及能力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多元同责
教育治理的典型特征是多元参与的共同治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高级形态,集中体现在学校管理的民主性上。一方面是指学校管理的群体复合性,既包括学校中人,又包括政府和社会人,多方参与,统一互补。另一方面就是要摒弃形式上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而是要在教育之外,加入“第三只眼”,真正以孩子的视角、家长的心情、政府的要求、社会的期待,实现真民主,集大家的智慧、公共的资源,让孩子们享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为此,学校各级、各条块的自主管理都采取了“N 社会”的形式,即各校区、各中心除教师、学生代表外,同时又有家长代表和社区、社会代表,共同参与学校管理,让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一份子,参与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直至问题的改进。为了有效监控各条块的自主管理状况和管理效果,学校成立了由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学校办学质量督查团,团长由学校委员会提名,行政会通过任命,成员包括党员代表、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一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和居民代表,以及政府和居委会代表等,同时涵盖五个校区。督查团的职责就是对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随时随地的监察和反馈,并跟踪改进情况。这些参与学校发展的复合人员,出于对孩子们成长的关爱,对学校发展的关注,一直活跃在学校各校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中,与学校同心同责,同荣同辱。这样,办学开放了,资源多了,学生的平台就多了。
这种纵向闭环、横向回环的学校纵横管理机制日趋成熟。同时,多元参与的管理主体,又让机制运行更加顺畅,更容易接近管理本质。问题发现随时,归因准确,解决及时,各主体间平等合作。在方案制订时就能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也使一些问题得到了源头性控制。學校纵横网络及社会、政府的参与使学校呈现出良好的立体教育生态,并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育人,育全人;全员育人,全员育全人。
编辑 _ 于萍
从上面的阐释不难看出,所谓的“教育治理”就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其依据则是制度。所以,个人认为,教育治理的关键在于参与管理主体的选择和参与管理的相关制度的制订。具体而言,教育治理在于通过制度使参与学校管理的多元主体明确责任,尽心尽责,共同承担起学校发展的责任。
明远教育书院实验小学由望京两所优质校整合后更名而成,目前,一校五址,129个教学班,4220多名学生,300多名教师。如何通过内部教育治理,实现学校的快速凝聚,以及各校区的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学校现状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两所优质校的强强联手,首先应是实现人心的凝聚,达成思想的共识和愿景的共绘。学校的管理首先应该是思想的引领。其次,五个校区如何既围绕学校办学理念使重点工作落地实施,又能根据校情创新特色,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校区干部和教师办学的自主性、积极性。高位设计,过程引领,扎实落实,是以干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和保障的。干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与激发,靠的是学校有效的管理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即内部的教育治理。为此,学校重点做了如下三项工作:
条块明责
横向,学校成立了发展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三个委员会均由专家、领导、社会代表、家长代表组成,共同负责学校的规划、决策及各项工作的推进。
纵向,学校站在教师、学生发展的视角设立了五个发展中心,即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发展中心、学术发展中心、资源发展中心,并通过岗位说明书的形式明确各级、各校区、各中心的职责要求。在此过程中充分放权,给予他们治校办学自主权,并以此成就学生发展自主权。同时做到责任明确,权力清晰,充分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放权的前提是思想引领的自始至终,这也是实现学校教育治理的前提。
闭环尽责
放权,不是管理无为,控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适时适度的控制,才能保证学校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也才能始终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追求教育的应有之义。这个“控制”不是某个人的控制,更不是书记、校长的人为干预,而是通过相关制度的制订,调动其自主管理、自主改善、自主发展。如对于各校区,我们制订并通过了管理办法、日常工作记录表、自查反馈改进表以及校区主管和校区的评价办法。对于五个中心,我们制定并通过了中心管理办法、工作实施过程控制表、中心主管及中心工作评价办法等,力求每“一横”“一纵”都能在“方案—实施—评价—改进”这样一个闭环自主管理模式下开展工作,避免工作的随意性。我们要求干部教师随时反思,及时改进,对每一件事尽心尽责。这样,每一位参与者的责任心得到了加强,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也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的局面。
学校制度不是挂在墙上、摆在案上的,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动态变化、不断完善的。但谁来执行,怎么执行,执行后效果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等,则需要机制保障。换句话说,让制度运行起来靠的是机制。从计划、实施、落实,到评价、归因、改进等,我们都放权于各校区、各中心,力求环节清晰,让他们在自我诊断、自主管理中改进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反思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及能力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多元同责
教育治理的典型特征是多元参与的共同治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高级形态,集中体现在学校管理的民主性上。一方面是指学校管理的群体复合性,既包括学校中人,又包括政府和社会人,多方参与,统一互补。另一方面就是要摒弃形式上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而是要在教育之外,加入“第三只眼”,真正以孩子的视角、家长的心情、政府的要求、社会的期待,实现真民主,集大家的智慧、公共的资源,让孩子们享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为此,学校各级、各条块的自主管理都采取了“N 社会”的形式,即各校区、各中心除教师、学生代表外,同时又有家长代表和社区、社会代表,共同参与学校管理,让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一份子,参与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直至问题的改进。为了有效监控各条块的自主管理状况和管理效果,学校成立了由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学校办学质量督查团,团长由学校委员会提名,行政会通过任命,成员包括党员代表、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一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和居民代表,以及政府和居委会代表等,同时涵盖五个校区。督查团的职责就是对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随时随地的监察和反馈,并跟踪改进情况。这些参与学校发展的复合人员,出于对孩子们成长的关爱,对学校发展的关注,一直活跃在学校各校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中,与学校同心同责,同荣同辱。这样,办学开放了,资源多了,学生的平台就多了。
这种纵向闭环、横向回环的学校纵横管理机制日趋成熟。同时,多元参与的管理主体,又让机制运行更加顺畅,更容易接近管理本质。问题发现随时,归因准确,解决及时,各主体间平等合作。在方案制订时就能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也使一些问题得到了源头性控制。學校纵横网络及社会、政府的参与使学校呈现出良好的立体教育生态,并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育人,育全人;全员育人,全员育全人。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