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很多高校都把旅游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作为我国首批应用型高校的黄淮学院也是其中之一。但鉴于多方面的原因,旅游美学被认为是一门比较难教的课程。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为了寻找适当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以黄淮学院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对调查问卷汇总统计并进行分析后得出了多数学生希望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的结论。
关键词:旅游美学;课堂改革;教学方式
在当前趋势下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黄淮学院的特色专业更是首当其冲。基于教学改革的针对性,本文特于2013年11月以旅游管理专业的54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专门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调查问卷经过汇总和分析,得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旅游美学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现阶段存在问题分析
1.1教学方式单一
调查发现黄淮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程教学目前采用的是教材加多媒体的方式,但多媒体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只是把课本内容复制到多媒体,由“照本宣科”变成“照屏宣科”而已,实质上还是传统课堂教学,在这里老师是课堂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1],而且课堂的认知目标并未改变[2],仍较强调“分析”和“记忆”等低阶认知目标,而忽略了综合“判断”和“运用”等高阶认知目标。这就导致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差,比如在“作为景区导游员您能否结合所学的旅游美学专业知识向游客传递美?”的调查中,6.3%的学生持否定态度,64.6%的同学表示不确定,多数学生表示在陌生人面前会有羞怯心理。
1.2教育目的观落后
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并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感情、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岂不知它们不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将来从事旅游工作,都起着重要作用,当它们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学生就能自发自觉的进行学习,甚至离开了学校以后,仍能持续学习。
1.3课堂参与度低
调查发现,47.9%的学生不参与课堂教学,31.3%被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在互动环节,一般是被老师点到才参与,只有20.8%的学生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老师在讲台已口干舌燥,学生依旧埋首不语,甚至自娱自乐,看小说、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等现象非常普遍,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1.4教师课堂反馈方式不当
教师的反馈是学生了解自己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修正自己所讲内容的有效资源。教师的反馈可分为两种: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前者通常指肯定的评价或表扬,或是重复学生的正确回答。后者是指教师在学生无法回答自己的提问时自己给出答案或对学生的错误回答立即加以纠正等行为,实践证明前者比后者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现行的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虽也进行了比如“好”、“对”之类的积极表扬,但却过于笼统和单调。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更希望老师能给出具体的评价。
2.旅游美学课堂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未来合格的导游从业者,首先要能够发现美、感知美,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进而传达美、创造美提高游客的旅游质量[3]。旅游美学教学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但传统课堂教学又很难对症下药,因此课堂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由旅游美学课程特点、授课对象特点和黄淮学院办学定位所决定的。
2.1旅游美学的课程特点
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旅游美学是近年来才开设的新课,纵览已出版的旅游美学教材不难发现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主体内容主要分:旅游与美,包括旅游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审美对象:风景美、中国园林与观赏、中国画与欣赏、中国书法与欣赏、中国古建筑与欣赏、中国雕塑艺术与欣赏、中国旅游纪念品等。旅游者与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旅游审美心理、旅游者与导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旅游者与饭店员工的审美关系等。旅游者与旅游饭店:饭店环境艺术、饭店室内装饰、烹饪美学等内容。内容涉及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精神层面, 无论是对旅游主体活动的研究还是旅游客体美的研究, 都离不开体验和感受, 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 面对同一个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可以获得不同的美的感受,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它不同于史学等知识的累积也不同于哲学等人文科学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它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
2.2 授课对象特点
调查发现,在调查对象中97.9%的学生是90后。随着社会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以90后为主体的学生的审美观,包括审美认知能力、审美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因此研究90后学生的群体特点是很必要的,它既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适用, 也关系到教学效果。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审美认知能力普遍较高。首先,90后在审美认知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其次,信息技术的发达使90后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审美想象力丰富。审美价值取向多元化。90后学生有主见,喜欢表现自我,在审美活动中也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师生间存在审美差异。旅游美学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师生一般又有年龄差异,所以出现审美差异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要与学生及时交流沟通,不能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2.3 黄淮学院办学定位
黄淮学院以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为办学定位,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本身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当前的教学方式却与办学定位及专业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仅把学生局限在课堂内不注重实践能力提升,“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要求就会落空。
3.旅游美学课堂改革思考
发现教学问题后,旅游美学课堂首开改革先河,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自主选择旅游美学相关课题并制成课件轮流授课,最后由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做出具体的点评。采用这种方式后,课堂出现了以下可喜现象: 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授课的学生热情高涨,甚至有同学为获取所选课题的一手资料而实地考察;听课的学生积极认真,点评也中肯到位。各小组成员在“礼尚往来”之间整个课堂就活跃起来了。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师生互动的机会增多,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针对课堂改革现状及调查对象反馈意见,本文又整理出了以下建议,以期使旅游美学课堂更加高效。
3.1教学模式多元化
真正将多媒体等先进科技应用到课堂教学,根据授课内容配以图片、视频、音乐等辅助教学资料使授课内容直观可感, 让抽象的课程内容更加具体,使学生获得真正获得美的体验;老师在课堂上也可播放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使课堂“有声有色”,调查中有66.7%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会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
3.2 建设教学实训基地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自然,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凹凸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老师吗?”调查也显示大部分学生愿意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所以学校可在市区或近郊寻找一处旅游景点作为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后进行实际体验和感受的场所。但所选的景点要与课程内容相关联,在这里无需老师讲解, 完全由学生自主体验,然后根据实际感受和观察从审美角度完成一个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印证和补充, 又能创新思维、表达审美个性,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理解与创造,丰富旅游美学的学科内容。
3.3 建设师生共同体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通常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了,师生关系是以知识或技能为纽带的,无视与学生的课外交流。 本文所说的师生共同体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多维纽带,在共同体中,教师要放下自己权威的架子,摒弃课堂教学中的一切尊卑贵贱,把学生真正纳入到教学的重要位置,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培育、发现学生的真正兴趣,辅之以情,导之以理,圆之以梦。
3.4 开设美学相关课程
任何素质的养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学素养也一样,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借助外在学习才能内化为一种气质。单纯的学习旅游美学很难撑起美学素养的大厦,本文建议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开设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相关的课程。
4.结论
首先,学习是为了应用,只在课堂纸上谈兵不是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其次,大学生已有十几年的学习经历,普遍已有自己的思想,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并且渴望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换言之,如果我们把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比作一个“呼吸”的过程,课外实践就是给学生一次自由“呼吸”的机会。总之,在教授旅游美学课程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亲历体验和实践参与。
参考文献
[1]雷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探析[A].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2]谢妮,姚江帆.个性化视野中的大学生学习状况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2):23-29.
[3]曹毓,胡美萍.论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新课程研究,2009(159).
课题:本文得到黄淮学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黄淮学院博士启动基金的共同资助,为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文斌,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旅游影响,旅游服务质量,
张瑞杰,女,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本科生。
关键词:旅游美学;课堂改革;教学方式
在当前趋势下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黄淮学院的特色专业更是首当其冲。基于教学改革的针对性,本文特于2013年11月以旅游管理专业的54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专门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调查问卷经过汇总和分析,得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旅游美学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现阶段存在问题分析
1.1教学方式单一
调查发现黄淮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程教学目前采用的是教材加多媒体的方式,但多媒体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只是把课本内容复制到多媒体,由“照本宣科”变成“照屏宣科”而已,实质上还是传统课堂教学,在这里老师是课堂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1],而且课堂的认知目标并未改变[2],仍较强调“分析”和“记忆”等低阶认知目标,而忽略了综合“判断”和“运用”等高阶认知目标。这就导致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差,比如在“作为景区导游员您能否结合所学的旅游美学专业知识向游客传递美?”的调查中,6.3%的学生持否定态度,64.6%的同学表示不确定,多数学生表示在陌生人面前会有羞怯心理。
1.2教育目的观落后
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并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感情、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岂不知它们不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将来从事旅游工作,都起着重要作用,当它们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学生就能自发自觉的进行学习,甚至离开了学校以后,仍能持续学习。
1.3课堂参与度低
调查发现,47.9%的学生不参与课堂教学,31.3%被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在互动环节,一般是被老师点到才参与,只有20.8%的学生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老师在讲台已口干舌燥,学生依旧埋首不语,甚至自娱自乐,看小说、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等现象非常普遍,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1.4教师课堂反馈方式不当
教师的反馈是学生了解自己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修正自己所讲内容的有效资源。教师的反馈可分为两种: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前者通常指肯定的评价或表扬,或是重复学生的正确回答。后者是指教师在学生无法回答自己的提问时自己给出答案或对学生的错误回答立即加以纠正等行为,实践证明前者比后者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现行的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虽也进行了比如“好”、“对”之类的积极表扬,但却过于笼统和单调。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更希望老师能给出具体的评价。
2.旅游美学课堂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未来合格的导游从业者,首先要能够发现美、感知美,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进而传达美、创造美提高游客的旅游质量[3]。旅游美学教学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但传统课堂教学又很难对症下药,因此课堂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由旅游美学课程特点、授课对象特点和黄淮学院办学定位所决定的。
2.1旅游美学的课程特点
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旅游美学是近年来才开设的新课,纵览已出版的旅游美学教材不难发现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主体内容主要分:旅游与美,包括旅游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审美对象:风景美、中国园林与观赏、中国画与欣赏、中国书法与欣赏、中国古建筑与欣赏、中国雕塑艺术与欣赏、中国旅游纪念品等。旅游者与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旅游审美心理、旅游者与导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旅游者与饭店员工的审美关系等。旅游者与旅游饭店:饭店环境艺术、饭店室内装饰、烹饪美学等内容。内容涉及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精神层面, 无论是对旅游主体活动的研究还是旅游客体美的研究, 都离不开体验和感受, 这就是它的特殊性所在, 面对同一个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可以获得不同的美的感受,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它不同于史学等知识的累积也不同于哲学等人文科学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它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
2.2 授课对象特点
调查发现,在调查对象中97.9%的学生是90后。随着社会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以90后为主体的学生的审美观,包括审美认知能力、审美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因此研究90后学生的群体特点是很必要的,它既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适用, 也关系到教学效果。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审美认知能力普遍较高。首先,90后在审美认知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其次,信息技术的发达使90后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审美想象力丰富。审美价值取向多元化。90后学生有主见,喜欢表现自我,在审美活动中也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师生间存在审美差异。旅游美学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师生一般又有年龄差异,所以出现审美差异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要与学生及时交流沟通,不能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2.3 黄淮学院办学定位
黄淮学院以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为办学定位,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专业本身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当前的教学方式却与办学定位及专业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仅把学生局限在课堂内不注重实践能力提升,“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要求就会落空。
3.旅游美学课堂改革思考
发现教学问题后,旅游美学课堂首开改革先河,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自主选择旅游美学相关课题并制成课件轮流授课,最后由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做出具体的点评。采用这种方式后,课堂出现了以下可喜现象: 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授课的学生热情高涨,甚至有同学为获取所选课题的一手资料而实地考察;听课的学生积极认真,点评也中肯到位。各小组成员在“礼尚往来”之间整个课堂就活跃起来了。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师生互动的机会增多,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针对课堂改革现状及调查对象反馈意见,本文又整理出了以下建议,以期使旅游美学课堂更加高效。
3.1教学模式多元化
真正将多媒体等先进科技应用到课堂教学,根据授课内容配以图片、视频、音乐等辅助教学资料使授课内容直观可感, 让抽象的课程内容更加具体,使学生获得真正获得美的体验;老师在课堂上也可播放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使课堂“有声有色”,调查中有66.7%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会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
3.2 建设教学实训基地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自然,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凹凸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老师吗?”调查也显示大部分学生愿意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所以学校可在市区或近郊寻找一处旅游景点作为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后进行实际体验和感受的场所。但所选的景点要与课程内容相关联,在这里无需老师讲解, 完全由学生自主体验,然后根据实际感受和观察从审美角度完成一个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印证和补充, 又能创新思维、表达审美个性,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理解与创造,丰富旅游美学的学科内容。
3.3 建设师生共同体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通常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了,师生关系是以知识或技能为纽带的,无视与学生的课外交流。 本文所说的师生共同体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多维纽带,在共同体中,教师要放下自己权威的架子,摒弃课堂教学中的一切尊卑贵贱,把学生真正纳入到教学的重要位置,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培育、发现学生的真正兴趣,辅之以情,导之以理,圆之以梦。
3.4 开设美学相关课程
任何素质的养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学素养也一样,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借助外在学习才能内化为一种气质。单纯的学习旅游美学很难撑起美学素养的大厦,本文建议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开设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相关的课程。
4.结论
首先,学习是为了应用,只在课堂纸上谈兵不是学习知识的终极目的;其次,大学生已有十几年的学习经历,普遍已有自己的思想,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并且渴望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换言之,如果我们把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比作一个“呼吸”的过程,课外实践就是给学生一次自由“呼吸”的机会。总之,在教授旅游美学课程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亲历体验和实践参与。
参考文献
[1]雷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探析[A].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2]谢妮,姚江帆.个性化视野中的大学生学习状况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2):23-29.
[3]曹毓,胡美萍.论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新课程研究,2009(159).
课题:本文得到黄淮学院旅游管理特色专业、黄淮学院博士启动基金的共同资助,为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文斌,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旅游影响,旅游服务质量,
张瑞杰,女,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