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灵敏的概念
灵敏是人体各种运动能力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体现,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灵活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良好的灵敏素质不但有助于青少年运动员更快、更好、更准确协调地掌握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使自身具备的各项身体素质能合理、有效地在比赛中得到发挥。
2 灵敏素质训练的原则
2.1 优先发展原则
从青少年年龄阶段训练特征看,灵敏素质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将力量、速度、柔韧等素质综合的表现出来。大脑神经系统是人体发展最快最早的系统,因此,青少年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过程中,要着重根据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发展灵敏素质,为其创造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2.2 循序渐进原则
青少年掌握更多的、更精确的技术动作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运动反射,对灵敏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地意义,但对于练习动作的难易程度来说,先练习相对简单的技术动作,再练习相对复杂多变的技术动作。最简单的单元动作是反射动作,如按口令做转身、抬腿、举手等最简单的单元动作。比较复杂的动作是由一系列的反射动作组成,也称其为基本-基础动作,如跑、跳、滚、抓等动作,这些动作需要运动员有意识地记录下来。组合性、复合动作是由一系列的基本-基础动作组合而成的,如跑、跳结合动作等,这些动作对提高运动员的敏捷性、协调性贡献最大。
2.3 一般和专项结合原则
灵敏素质分为一般灵敏素质和专项灵敏,一般靈敏性是指适应一般活动的敏捷性、协调性,专项灵敏是指符合所从事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需求的特殊敏捷性、协调性。结合青少年的运动项目特点切合实际的进行灵敏素质的训练,应从一般灵敏素质训练着手,结合专项运动项目动作的特点,设计一些符合专项技术动作需要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等。
2.4 趣味性原则
灵敏素质是由大脑神经系统去分析、接受完成的,而大脑皮层在神经肌肉活动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可塑性和灵活性。灵敏素质练习时,青少年运动员具有强烈的欲望,明确的追求目标时,才能获得最好的训练效果。因此,青少年运动员无论是进行一般灵敏素质训练,还是进行专项灵敏素质训练,在其训练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的设计、选择上都必须注重趣味性,让他们在活跃、轻松快乐的训练氛围中提高灵敏素质。
3 灵敏素质训练的注意事项
3.1 采用复杂多变的练习方法与手段
灵敏素质的发展与运动器官机能的改善有密切的关系。人体能否在运动中表现出准确的定向定时能力和准确、迅速变换的能力,都取决于各种运动器官功能的提高。而人体一旦对某一动作技能熟练到自动化程度时,再用该动作去发展灵敏素质的意义就不大了。为此,发展灵敏素质练习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要经常的改变。这样不仅可以使人掌握多种多样的运动技能,还可以提高人体内各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在运动中能够表现出高效、准确、迅速变化的能力。
3.2 掌握一定数量的基本动作
运动技能的本质是条件反射,这种在大脑皮层中建立的条件反射数量越多,临场时及时变换动作的连接就越迅速准确,在已掌握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可以快速形成新的动作来应付突发的情况。因此应尽量多掌握一些基本的动作、基本技术及战术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灵敏素质。由于灵敏素质是人体综合能力的表现,发展灵敏素质还必须从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入手,在练习中广泛采用发展其他身体素质的方法来发展灵敏素质,并培养掌握动作的能力、反应能力、平衡能力等等。
3.3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灵敏素质的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应该系统性的安排。但训练时间不宜过长,练习重复次数不宜过多。因为肌体疲劳时运动员力量水平会下降,速度将减慢节奏感被破坏,这些都不利于灵敏素质的发展。教练员在安排训练时都是根据不同训练过程的特点来安排灵敏素质的训练。赛前应当增加技术训练的比重,协调能力的训练也应相应加强。准备期以一般灵敏素质训练为主,比赛期以专项灵敏性训练为主。在一次训练课中应把灵敏素质的训练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让运动员处在体力充沛、精神饱满、运动欲望强的状态下进行练习。
3.4 充足的间歇时间
在进行灵敏素质的练习过程中应有足够的间歇时间,以保证发展灵敏素质所需能源物质,磷酸肌酸的合成。但休息时间又不可过长,休息时间过长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大幅度下降,在下次练习中就会减弱对运动器官的动员能力,使动作协调性下降、速度减慢,这必然影响练习的效果。一般地讲练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可控制在1:3的比例。
4 小结
灵敏素质是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和完成技术动作有重要的意义。具备良好的灵敏素质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快速学习、准确、协调的掌握各种技术动作,同时也能将已经具有的速度、力量、协调、耐力等身体素质综合有效地运用到运动或训练中去。因此,科学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灵敏素质,对其训练方法有较高要求。我们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结构特点,设计和实施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训练方法和内容,充分提高青少年灵敏素质,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灵敏是人体各种运动能力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体现,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灵活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良好的灵敏素质不但有助于青少年运动员更快、更好、更准确协调地掌握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使自身具备的各项身体素质能合理、有效地在比赛中得到发挥。
2 灵敏素质训练的原则
2.1 优先发展原则
从青少年年龄阶段训练特征看,灵敏素质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将力量、速度、柔韧等素质综合的表现出来。大脑神经系统是人体发展最快最早的系统,因此,青少年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过程中,要着重根据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发展灵敏素质,为其创造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2.2 循序渐进原则
青少年掌握更多的、更精确的技术动作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运动反射,对灵敏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地意义,但对于练习动作的难易程度来说,先练习相对简单的技术动作,再练习相对复杂多变的技术动作。最简单的单元动作是反射动作,如按口令做转身、抬腿、举手等最简单的单元动作。比较复杂的动作是由一系列的反射动作组成,也称其为基本-基础动作,如跑、跳、滚、抓等动作,这些动作需要运动员有意识地记录下来。组合性、复合动作是由一系列的基本-基础动作组合而成的,如跑、跳结合动作等,这些动作对提高运动员的敏捷性、协调性贡献最大。
2.3 一般和专项结合原则
灵敏素质分为一般灵敏素质和专项灵敏,一般靈敏性是指适应一般活动的敏捷性、协调性,专项灵敏是指符合所从事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需求的特殊敏捷性、协调性。结合青少年的运动项目特点切合实际的进行灵敏素质的训练,应从一般灵敏素质训练着手,结合专项运动项目动作的特点,设计一些符合专项技术动作需要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等。
2.4 趣味性原则
灵敏素质是由大脑神经系统去分析、接受完成的,而大脑皮层在神经肌肉活动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可塑性和灵活性。灵敏素质练习时,青少年运动员具有强烈的欲望,明确的追求目标时,才能获得最好的训练效果。因此,青少年运动员无论是进行一般灵敏素质训练,还是进行专项灵敏素质训练,在其训练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的设计、选择上都必须注重趣味性,让他们在活跃、轻松快乐的训练氛围中提高灵敏素质。
3 灵敏素质训练的注意事项
3.1 采用复杂多变的练习方法与手段
灵敏素质的发展与运动器官机能的改善有密切的关系。人体能否在运动中表现出准确的定向定时能力和准确、迅速变换的能力,都取决于各种运动器官功能的提高。而人体一旦对某一动作技能熟练到自动化程度时,再用该动作去发展灵敏素质的意义就不大了。为此,发展灵敏素质练习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要经常的改变。这样不仅可以使人掌握多种多样的运动技能,还可以提高人体内各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在运动中能够表现出高效、准确、迅速变化的能力。
3.2 掌握一定数量的基本动作
运动技能的本质是条件反射,这种在大脑皮层中建立的条件反射数量越多,临场时及时变换动作的连接就越迅速准确,在已掌握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可以快速形成新的动作来应付突发的情况。因此应尽量多掌握一些基本的动作、基本技术及战术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灵敏素质。由于灵敏素质是人体综合能力的表现,发展灵敏素质还必须从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入手,在练习中广泛采用发展其他身体素质的方法来发展灵敏素质,并培养掌握动作的能力、反应能力、平衡能力等等。
3.3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灵敏素质的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应该系统性的安排。但训练时间不宜过长,练习重复次数不宜过多。因为肌体疲劳时运动员力量水平会下降,速度将减慢节奏感被破坏,这些都不利于灵敏素质的发展。教练员在安排训练时都是根据不同训练过程的特点来安排灵敏素质的训练。赛前应当增加技术训练的比重,协调能力的训练也应相应加强。准备期以一般灵敏素质训练为主,比赛期以专项灵敏性训练为主。在一次训练课中应把灵敏素质的训练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让运动员处在体力充沛、精神饱满、运动欲望强的状态下进行练习。
3.4 充足的间歇时间
在进行灵敏素质的练习过程中应有足够的间歇时间,以保证发展灵敏素质所需能源物质,磷酸肌酸的合成。但休息时间又不可过长,休息时间过长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大幅度下降,在下次练习中就会减弱对运动器官的动员能力,使动作协调性下降、速度减慢,这必然影响练习的效果。一般地讲练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可控制在1:3的比例。
4 小结
灵敏素质是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和完成技术动作有重要的意义。具备良好的灵敏素质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快速学习、准确、协调的掌握各种技术动作,同时也能将已经具有的速度、力量、协调、耐力等身体素质综合有效地运用到运动或训练中去。因此,科学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灵敏素质,对其训练方法有较高要求。我们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结构特点,设计和实施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训练方法和内容,充分提高青少年灵敏素质,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