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可以说是作者蒲松龄抒愤言志的一部著作。在蒲松龄的创作过程中,从小耳濡目染的封建礼教会不自觉的闯入他的艺术世界,他扮演着传统的卫道士的角色。有时,连蒲松龄自己也觉得他是如此之合理与完美,这就让他陷入一种痛苦和矛盾之中,终生也未从中挣脱出来。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说“他体验到两种强烈的感情,历久不息的天才的声音告诉他要揭露,同时,我们又看到他怀有及其深沉的悲伤——悲叹自己无法冲出这座地狱,而必须寻求一条路经来迁就它。”
一、既宣扬人追求个性独立自由的一面,又对封建礼教中的严规戒律表是肯定
目前在《聊斋志异》中,最具魅力的是那些个性鲜明,摇曳多姿的女性形象,她们生活在世外桃源般的世界里,过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她们大胆追求爱情与幸福,追求自身独立的人格价值。婴宁、小翠、小谢、芳云等等哪一个不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呢?然而,当这些女子们一个个地来到尘世,经历了世俗和封建礼教的洗礼之后,却少了几分原先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勇气,多了几分被封建礼教这副沉重的精神枷锁重压出来的木讷与愚昧。她们在现实社会中,既失去了原来的自我,又难以找到与封建礼教相融洽之处,从而使她们的思想和内心世界陷入一种相互冲突的矛盾状态中。而蒲松龄对于这些自己亲手塑造的,也是大力赞美的追求个性自由的诸多人物命运的安排,则体现了作者内心相互冲突的思想意识。
《婴宁》中的婴宁,来自于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的世界,在这个美丽桃源生存的婴宁也许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爱笑的姑娘,她几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乃至不会笑的一切条条框框打破了。那时,封建闺训要求女子笑不露齿,目不斜视,“凡笑语,莫高声”“言词庄重,举止消停”。否则,就有悖纲常,有失检点。婴宁来到现实世界之后,竟“矢不复笑”,原因在于她用巧计惩罚了轻薄的西人子后,她的婆婆毫不留情的斥责了她。来到人间的婴宁,面对如此强大的封建制度及其对妇女的限制和压抑,再也无法展开笑颜。婆婆只允许她在封建礼教的范围内笑,像以前那种自由自在的笑是坚决禁止的。这种限制对婴宁来说,无异于扼杀她的天性,这种施加于她的无形的精神枷锁,使她哭还来不及,又哪能笑得出来?
婴宁自身的天性与封建礼教纲常的对立,使她在现实社会中惘然无所适从。而对于作者蒲松龄来说,他虽然对于婴宁这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极为赞美,直称“我婴宁”,却不能让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有始有终,原因无疑就在于作者本身并没有完全冲破封建清规戒律的勇气。
二、在崇拜科举追逐功名和批判科举逃离名场中苦苦挣扎
科举制度,可谓是造成蒲松龄一生沦落与苦闷的罪魁祸首。他从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到五十一岁赴济南应乡试几乎一生的时间都在苦苦追求功名。他和许多读书人一样,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然而却终生未及一第。可以说他是醉心科举而被科举抛弃,这使他失望又难以自拔。虽然,他不能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反动本质是为统治阶级选拔忠实奴才,但是,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所经历,已经让他对科举考试的弊病深有体会,因此,那种崇拜科举又不得不去批判科举的矛盾思想大量渗透在《聊斋志异》中。
蒲松龄认为导致科场黑暗的就是这些操纵着科举考试的考官们。同时,他更认为科举考试,仍然是读书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所以在《凤仙》里,像凤仙那样通达的人,也会对丈夫说出:“君已丈夫,不能为床头人吐气耶?黄金屋自在书中,愿好为之!”于是给丈夫留下一面镜子,如丈夫锐志稍减,则镜中形象“惨然若涕”,如闭户研读,昼夜不辍,则镜子可见笑容。《小倩》中的女鬼小倩也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借博封诰,以光泉壤”。可见,蒲松龄对科举始终抱有希望。他一生都在企盼有一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可以发现自己这匹千里马,使他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科举殿堂,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然而,他的命运中始终未出现这样一位他梦想中的伯乐。
在整部《聊斋志异》数以百计写到封建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中,把高官得中作为好人应得的善报。作者欣羡他们娇妻美妾,良田骏马应有尽有,宣扬他们荣华富贵的美满生活,这写正寄托着蒲松龄自己的理想,说明他自己虽然“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但对科举制始终抱有希望,是他充满矛盾的世界观的展现。
三、既有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支持,又有对封建传统婚姻观的维护
爱情婚姻的作品,在《聊斋志异》种占的比重最大。蒲松龄热情支持青年男女打破礼教的规范,自由的恋爱、结婚,建立美满的家庭。他们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受封建的婚姻观和妇女观的影响,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追求爱情。如《鸦头》塑造了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狐女形象。她在残酷贪婪的母亲的逼迫下沦为妓女,过着极其悲苦的生活。然而她不甘心作命运的奴隶,和自己的情人一起逃往异乡,开设小店,靠自身的劳动维持生活。又如《细侯》写妓女细侯与穷书生满生相爱,为了给她赎身,满生南下寻友借钱,不料蒙冤下狱。这时一个富商看上了细侯,便贿赂官吏久锢满生,又伪造满生的书信,骗娶了细侯。后来满生出狱,富商的阴谋被揭穿。细侯便乘富商他出,杀死了自己与富商的儿子,私奔满生。这在讲究“出嫁从夫”的封建社会,无疑是惊世骇俗的。而蒲松龄在结尾让细侯与满生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显然也表明了他对这种行为的赞赏。
蒲松龄虽然肯定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行为,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也的确在他思想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有的作品把封建的贞操观念与爱情专一混淆起来加以肯定,有的则把风流艳遇作为优美的情爱故事,把狎妓看作是高尚的行动等等,其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愛情、婚姻观的局限性的,如他对妻妾制度的态度。
从现代婚姻的眼光来看,妻妾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男权的基础之上的,妻与妾都必须为自己的男人服务,是不顾及女性生存感受的。很显然,蒲松龄在这一点上是崇尚一夫多妻制度,维护封建婚姻观的。在《聊斋志异》中有关婚姻,爱情的篇章中,无数次提到男主人公的纳妾。即使像《神女》、《凤仙》、《连城》、《小倩》等篇,男女主人公经过无数的磨难才能结合,彼此之间也建立了真挚的感情。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男主人公在婚后堂而皇之的纳妾,从蒲松龄轻描淡写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认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他是封建其妾制度的忠实拥护者。
《聊斋志异》是一部思想内容复杂精深的优秀短篇小说,其蕴涵的相互冲突而又彼此交织的思想意识,亦是多方面的,这些正反映了一个作家的创作意识既受他生活时代的思想影响,又对这一思想有突破性的表现。当然,仅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是远远不够的,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人生观,爱情观,事业观的探索和追求。尽管他的思想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是进步的,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又使他的思想不能实现。从而,《聊斋志异》中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相互矛盾冲突的思想意识,这恰恰说明它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者简介: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09级在职研究生,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现就职于哈尔滨市卫生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悉心研究教材,钻研业务,是学校的骨干教师。
一、既宣扬人追求个性独立自由的一面,又对封建礼教中的严规戒律表是肯定
目前在《聊斋志异》中,最具魅力的是那些个性鲜明,摇曳多姿的女性形象,她们生活在世外桃源般的世界里,过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她们大胆追求爱情与幸福,追求自身独立的人格价值。婴宁、小翠、小谢、芳云等等哪一个不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呢?然而,当这些女子们一个个地来到尘世,经历了世俗和封建礼教的洗礼之后,却少了几分原先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勇气,多了几分被封建礼教这副沉重的精神枷锁重压出来的木讷与愚昧。她们在现实社会中,既失去了原来的自我,又难以找到与封建礼教相融洽之处,从而使她们的思想和内心世界陷入一种相互冲突的矛盾状态中。而蒲松龄对于这些自己亲手塑造的,也是大力赞美的追求个性自由的诸多人物命运的安排,则体现了作者内心相互冲突的思想意识。
《婴宁》中的婴宁,来自于一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的世界,在这个美丽桃源生存的婴宁也许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爱笑的姑娘,她几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乃至不会笑的一切条条框框打破了。那时,封建闺训要求女子笑不露齿,目不斜视,“凡笑语,莫高声”“言词庄重,举止消停”。否则,就有悖纲常,有失检点。婴宁来到现实世界之后,竟“矢不复笑”,原因在于她用巧计惩罚了轻薄的西人子后,她的婆婆毫不留情的斥责了她。来到人间的婴宁,面对如此强大的封建制度及其对妇女的限制和压抑,再也无法展开笑颜。婆婆只允许她在封建礼教的范围内笑,像以前那种自由自在的笑是坚决禁止的。这种限制对婴宁来说,无异于扼杀她的天性,这种施加于她的无形的精神枷锁,使她哭还来不及,又哪能笑得出来?
婴宁自身的天性与封建礼教纲常的对立,使她在现实社会中惘然无所适从。而对于作者蒲松龄来说,他虽然对于婴宁这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极为赞美,直称“我婴宁”,却不能让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有始有终,原因无疑就在于作者本身并没有完全冲破封建清规戒律的勇气。
二、在崇拜科举追逐功名和批判科举逃离名场中苦苦挣扎
科举制度,可谓是造成蒲松龄一生沦落与苦闷的罪魁祸首。他从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到五十一岁赴济南应乡试几乎一生的时间都在苦苦追求功名。他和许多读书人一样,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然而却终生未及一第。可以说他是醉心科举而被科举抛弃,这使他失望又难以自拔。虽然,他不能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反动本质是为统治阶级选拔忠实奴才,但是,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所经历,已经让他对科举考试的弊病深有体会,因此,那种崇拜科举又不得不去批判科举的矛盾思想大量渗透在《聊斋志异》中。
蒲松龄认为导致科场黑暗的就是这些操纵着科举考试的考官们。同时,他更认为科举考试,仍然是读书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所以在《凤仙》里,像凤仙那样通达的人,也会对丈夫说出:“君已丈夫,不能为床头人吐气耶?黄金屋自在书中,愿好为之!”于是给丈夫留下一面镜子,如丈夫锐志稍减,则镜中形象“惨然若涕”,如闭户研读,昼夜不辍,则镜子可见笑容。《小倩》中的女鬼小倩也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借博封诰,以光泉壤”。可见,蒲松龄对科举始终抱有希望。他一生都在企盼有一个慧眼识英才的伯乐可以发现自己这匹千里马,使他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科举殿堂,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然而,他的命运中始终未出现这样一位他梦想中的伯乐。
在整部《聊斋志异》数以百计写到封建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中,把高官得中作为好人应得的善报。作者欣羡他们娇妻美妾,良田骏马应有尽有,宣扬他们荣华富贵的美满生活,这写正寄托着蒲松龄自己的理想,说明他自己虽然“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但对科举制始终抱有希望,是他充满矛盾的世界观的展现。
三、既有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支持,又有对封建传统婚姻观的维护
爱情婚姻的作品,在《聊斋志异》种占的比重最大。蒲松龄热情支持青年男女打破礼教的规范,自由的恋爱、结婚,建立美满的家庭。他们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受封建的婚姻观和妇女观的影响,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追求爱情。如《鸦头》塑造了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狐女形象。她在残酷贪婪的母亲的逼迫下沦为妓女,过着极其悲苦的生活。然而她不甘心作命运的奴隶,和自己的情人一起逃往异乡,开设小店,靠自身的劳动维持生活。又如《细侯》写妓女细侯与穷书生满生相爱,为了给她赎身,满生南下寻友借钱,不料蒙冤下狱。这时一个富商看上了细侯,便贿赂官吏久锢满生,又伪造满生的书信,骗娶了细侯。后来满生出狱,富商的阴谋被揭穿。细侯便乘富商他出,杀死了自己与富商的儿子,私奔满生。这在讲究“出嫁从夫”的封建社会,无疑是惊世骇俗的。而蒲松龄在结尾让细侯与满生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显然也表明了他对这种行为的赞赏。
蒲松龄虽然肯定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行为,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也的确在他思想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有的作品把封建的贞操观念与爱情专一混淆起来加以肯定,有的则把风流艳遇作为优美的情爱故事,把狎妓看作是高尚的行动等等,其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愛情、婚姻观的局限性的,如他对妻妾制度的态度。
从现代婚姻的眼光来看,妻妾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男权的基础之上的,妻与妾都必须为自己的男人服务,是不顾及女性生存感受的。很显然,蒲松龄在这一点上是崇尚一夫多妻制度,维护封建婚姻观的。在《聊斋志异》中有关婚姻,爱情的篇章中,无数次提到男主人公的纳妾。即使像《神女》、《凤仙》、《连城》、《小倩》等篇,男女主人公经过无数的磨难才能结合,彼此之间也建立了真挚的感情。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男主人公在婚后堂而皇之的纳妾,从蒲松龄轻描淡写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认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他是封建其妾制度的忠实拥护者。
《聊斋志异》是一部思想内容复杂精深的优秀短篇小说,其蕴涵的相互冲突而又彼此交织的思想意识,亦是多方面的,这些正反映了一个作家的创作意识既受他生活时代的思想影响,又对这一思想有突破性的表现。当然,仅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是远远不够的,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人生观,爱情观,事业观的探索和追求。尽管他的思想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是进步的,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又使他的思想不能实现。从而,《聊斋志异》中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相互矛盾冲突的思想意识,这恰恰说明它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者简介: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09级在职研究生,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现就职于哈尔滨市卫生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悉心研究教材,钻研业务,是学校的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