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浅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614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生活,植根生活,捕捉学生兴趣点,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化 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严谨的、理性的学科,作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其已经成为其他各科学的基础,影响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以体现数学学科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基本教学理念的小学数学,如何贴近生活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植根生活,设计教学内容
  生活处处充满着数学,是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化教学就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教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说:“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虽联系了生活实际,但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现实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内容上表现仍较为单调、乏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仍然存在较大距离。根据教学要求,采撷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创设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对于“凑整、取整”知识学生很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例题,如4箱苹果,其中3箱每箱100个,另有1箱58个,让学生从中取出198个,鼓励学生自由地思考“取”的方法。结合不同取法的交流,电脑进行取苹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又深刻地体会到,先取2箱(200个),再放还2个的取法最为简便。在教学“列方程解一般应用题”时,我把教材中的例题改编并串成一个生活中帮妈妈买早点的场景:星期天的早上,小红带着妈妈给的钱买早点,买了3瓶牛奶,每瓶5.9元,口袋还剩2.3元钱。猜猜,小红带了多少钱?接着,小红又用剩下的钱买了3个茶叶蛋,找回了0.5元。每个茶叶蛋的价钱是多少元?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感知生活,分析现实问题
  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缺少关注数学知识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的学生某种类型的应用题做了几十遍,但一遇上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却表现得束手无策。一些学生在课堂内、考试时才感到数学有用,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后,就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更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和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高分低能”往往是这样造成的。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炼成为数学问题,或把数学中的一些原理还原成为生活现象,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如教师可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主题,请学生根据当家必须买菜、洗衣、做饭,缴电话费、煤气费,等等,结合金额、时间与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例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设计买哪些不同的菜,丰富自家的饭桌,等等。针对这一生活实际问题,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广泛地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寻求解答的正确思路。又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举例爸爸连续上3天班休息一天,妈妈连续上5天休息一天,大年初八起两人一同开始上班,请计算他们哪天能第一次同时休息?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只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活动和交流的平台,丰富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深入生活,捕捉学生兴趣点
  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能力形成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教师要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创设有趣的数学学习情境,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我表现欲,让学生全身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时,我给学生讲“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故事:一个小数点的计算错误,导致1967年8月23日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发生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在学习“统计表”后,我要求学生调查统计本校和社会上有意义的事物,如各班级为甘肃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数量,经过数据整理,制成能说明问题、有实际价值的统计表。
  我通过趣味故事、现实生活原型等的引入,让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感受,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投入,学得高效,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回归生活,体会数学应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数学教学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训练技能,是要引发学生对数学现实意义的足够关注,是要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教师应以现实生活中的课题和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帮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强化“数学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我让学生对商场“满300送200”促销活动进行思考,从商场的优惠促销活动中,设计发现数学问题,并利用学过的知识理性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优惠劵并不优惠”的本质问题。
  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的数学意识得到了增强,主动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如有和父母亲一起统计教育培养费用的,统计每天的生活开支的,合理开展储蓄、保险、股票投资的,有帮助计算家庭住房面积后提出购买地砖合理建议的,等等。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明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会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数学,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由此及彼,由近及远,使学生养成爱数学的情感和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学生答,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只有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变的高度有效。”因此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数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也就是说,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应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其次看教师教学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要想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
对45%吡唑醚菌酯·王铜悬浮剂的助剂进行了筛选,确定配方组成为15%吡唑醚菌酯、30%王铜、1%500LQ、2.5%D-409、1%分散润湿剂A、2%分散润湿剂B、1%硅酸镁铝、0.16%黄原胶、3%乙二醇、0.2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在问答式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推动人去认识新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兴趣对开发人的智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自然也是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合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达到这个目的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作者就此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过
学习数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这些都体现在数学学习活动当中。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实践者,我认为,在活动过程中,只有真正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才能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活”起来和“动”起来呢?  1.激发兴趣,让学生情感“活”起来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是内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