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浙江省东阳市虎鹿镇中心小学,浙江 东阳)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很广,其中有些知识还颇具隐蔽性,许多概念既难于理解又容易混淆。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对错误,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份”激活,修正学生的思维过程,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
[关键词]:数学教学 直面错误 机智生成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很广,其中有些知识还颇具隐蔽性,许多概念既难于理解又容易混淆。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都和成人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够准确,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级教师李烈认为,出错是孩子的一种“权利”。教师要面对错误,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份”激活,修正学生的思维过程,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
一、精心预设,诱“误”生成
有效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一个显性的与隐性的错误不断作斗争的过程,是一个打“错”的过程。
1.试“误”
桑代克的“试误说”告诉我们,尝试与错误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在尝试错误中,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最终形成了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形成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的时候,在没有学习“假设法”的前提下,大部分学生会不自觉地应用枚举法来解决问题。在解答的过程中,大多是要碰几鼻子灰后方能得到正确答案的。此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尝试解答的过程,把“试验错误”的信息罗列出来,经过有意识地加工,列成一张错误信息不重复的“枚举法解题尝试表”并分析,得到一些对于枚举法和假设法解题均有帮助的信息。
2.诱“误”
小学生在理解概念、进行计算和解答问题时常常会产生一些规律性的错误,教师要把准这些错误的“脉搏”,在不便试“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诱“误”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呈现错误,以便充分利用这种隐性的资源。
3.摆“误”
在教学中,有时会发现学生学得特别好,是否学生真的已经掌握得这么好了?这时,教师可以用摆“误”的方法来试探一下。
例如,吕老师在教学了“倒数的意义”这一课后,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师:请同学们再举一些倒数的例子。
生:6
7和7
6互为倒数。
生:9是1
9的倒数。
……
师:你们举了这么多例子,而且都说得很好,我也想来举一个,7
8是倒数。
生1:不对,互为倒数必须是两个数,一个数不存在倒数关系。
生2:是的,互为的意思是互相,它们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说某个数是倒数。
师:哦,我明白了,如5
7的倒数是7
5(边说边板书:5
7=7
5)。
生3:不对,两个数互为倒数,只说明它们的乘积是1,它们并不相等,不能用等号连接的。
师:(故作为难的样子)那两个互为倒数该怎样表示呢?
生4:应该说清楚谁是谁的倒数,如1的倒数是1。
师:(看到新的“资源”生成,十分欣喜)你怎么知道1的倒数是1?
生5:根据倒数的意义,1和1相乘结果是1,所以1的倒数应该是1。
师:哦,原来这样,那么0的倒数也一定是0了?
生6:不对。0乘任何数不等于1,它好像没有倒数吧?
师:“好像”没有,那应该还有存在的可能了。
生7:(大声地)不对!0没有倒数。
上述案例中,吕老师在学生学习暂时未出现错误的情况下,为了探清虚实,采用摆“误”的方法一步步引导下来,既摸清了学生对知识的的理解、掌握情况,又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前馈控制,使课堂教学在“打靶”似的练习中妙趣横生,精彩不断。
二、面对错误,巧妙生成
发现错误,并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把这个“再生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才具有现实意义。辨“误”便是一个为“金子”擦拭尘垢的过程。辨“误”的手段主要有二:注重说理的叫辨“误”;注重计算或操作求证的叫证“误”。
1.辨“误”
所谓辨“误”,是指在教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让学生说理,达成既定的两个目标:一是“诊断”,即判断是否真的错了;二是“治疗”,即修正其错误。在辨“误”的环节中,教师应当跳出自己预设的圈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才能正确分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到底是错误还是创新思维。
2.证“误”
有些错误,光用嘴巴说也许道不清楚,而通过计算或动手操作就可以迅速搞定。这时,可以采用证“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案例:这是一节“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新授课,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了一道题目: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300千米,这辆汽车这天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教师请大家汇报。
“(270+300)÷(3+5)=71.25(千米)。”学生李阳说得非常自信、流利。
“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270÷3=90(千米),求汽车上午的平均速度,再用300÷5=60(千米),求出汽车下午的平均速度,最后用(90+60)÷2=75(千米),算出这辆车的平均速度。”王超说。
他的话刚说完,便招来一阵非议:“错了,错了。平均数不是那样求的,应该用总数÷总份数。再说,他的答案也跟我们不一样。”
师:“求平均数也不是非得用总数÷总份数吧!我们刚才不是已经学会了两种方法了吗?或许这是第三种解法呢?如果你认为王超的做法是错误的,就应该以理服人啊!”
“老师,如果汽车平均每小时行75千米,那它一天行了8小时,就应该行了600千米,可题中告诉我们,这辆汽车一天行了270+300=570千米。这明显不对嘛。”思维敏捷的张寒露说得振振有词。
“对!”同学们一齐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师:“王超,张寒露用反证法说明你的方法错了,你接受他的意见吗?”(王超点点头。)
师:“不过,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勇气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更何况,由于你那‘美丽的错误’出现,使大家学会了如何用反证法来检验解题的正误,你自己也因此消除了学习中的隐患,这真是皆大欢喜啊!”
综上所述,对数学教学而言,错误是一种不可避免而又充满“诱惑”的资源,是一颗颗未经擦拭的“金子”。
但愿我们所有的数学教师都能学得一手高超的“淘金”技术,也但愿我们所有的数学教师都能对这些“金子”呵护有加。那么,“金光”照亮的将不仅仅是我们的数学课堂,它也将同时洒向新课标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李烈.我教小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海燕.美丽的错误.教学月刊,2005,(11上).
[3]张秋爽.“试误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月刊,2005,(12上).
[4]吕艳霞.精彩缘于巧设“陷阱”.小学教学研究,2006,3.
[5]胡存宏.做一个有思想的数学教师”,小学教学研究,2006,2.
[6]闫瑞利.错误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小学教学研究,2006,7.
[7]高俊清.把课堂还给学生放飞思维的火花.小学数学教育,2008,5.
[8]王荣森.巧妙利用错误提高学生数学思考力.小学数学教育,2008.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很广,其中有些知识还颇具隐蔽性,许多概念既难于理解又容易混淆。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对错误,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份”激活,修正学生的思维过程,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
[关键词]:数学教学 直面错误 机智生成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很广,其中有些知识还颇具隐蔽性,许多概念既难于理解又容易混淆。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都和成人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够准确,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级教师李烈认为,出错是孩子的一种“权利”。教师要面对错误,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份”激活,修正学生的思维过程,助其迈向成功的道路。
一、精心预设,诱“误”生成
有效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一个显性的与隐性的错误不断作斗争的过程,是一个打“错”的过程。
1.试“误”
桑代克的“试误说”告诉我们,尝试与错误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方式,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在尝试错误中,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最终形成了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形成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的时候,在没有学习“假设法”的前提下,大部分学生会不自觉地应用枚举法来解决问题。在解答的过程中,大多是要碰几鼻子灰后方能得到正确答案的。此时,教师紧紧抓住学生尝试解答的过程,把“试验错误”的信息罗列出来,经过有意识地加工,列成一张错误信息不重复的“枚举法解题尝试表”并分析,得到一些对于枚举法和假设法解题均有帮助的信息。
2.诱“误”
小学生在理解概念、进行计算和解答问题时常常会产生一些规律性的错误,教师要把准这些错误的“脉搏”,在不便试“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诱“误”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呈现错误,以便充分利用这种隐性的资源。
3.摆“误”
在教学中,有时会发现学生学得特别好,是否学生真的已经掌握得这么好了?这时,教师可以用摆“误”的方法来试探一下。
例如,吕老师在教学了“倒数的意义”这一课后,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师:请同学们再举一些倒数的例子。
生:6
7和7
6互为倒数。
生:9是1
9的倒数。
……
师:你们举了这么多例子,而且都说得很好,我也想来举一个,7
8是倒数。
生1:不对,互为倒数必须是两个数,一个数不存在倒数关系。
生2:是的,互为的意思是互相,它们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说某个数是倒数。
师:哦,我明白了,如5
7的倒数是7
5(边说边板书:5
7=7
5)。
生3:不对,两个数互为倒数,只说明它们的乘积是1,它们并不相等,不能用等号连接的。
师:(故作为难的样子)那两个互为倒数该怎样表示呢?
生4:应该说清楚谁是谁的倒数,如1的倒数是1。
师:(看到新的“资源”生成,十分欣喜)你怎么知道1的倒数是1?
生5:根据倒数的意义,1和1相乘结果是1,所以1的倒数应该是1。
师:哦,原来这样,那么0的倒数也一定是0了?
生6:不对。0乘任何数不等于1,它好像没有倒数吧?
师:“好像”没有,那应该还有存在的可能了。
生7:(大声地)不对!0没有倒数。
上述案例中,吕老师在学生学习暂时未出现错误的情况下,为了探清虚实,采用摆“误”的方法一步步引导下来,既摸清了学生对知识的的理解、掌握情况,又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前馈控制,使课堂教学在“打靶”似的练习中妙趣横生,精彩不断。
二、面对错误,巧妙生成
发现错误,并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把这个“再生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才具有现实意义。辨“误”便是一个为“金子”擦拭尘垢的过程。辨“误”的手段主要有二:注重说理的叫辨“误”;注重计算或操作求证的叫证“误”。
1.辨“误”
所谓辨“误”,是指在教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让学生说理,达成既定的两个目标:一是“诊断”,即判断是否真的错了;二是“治疗”,即修正其错误。在辨“误”的环节中,教师应当跳出自己预设的圈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才能正确分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到底是错误还是创新思维。
2.证“误”
有些错误,光用嘴巴说也许道不清楚,而通过计算或动手操作就可以迅速搞定。这时,可以采用证“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案例:这是一节“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新授课,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了一道题目: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300千米,这辆汽车这天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教师请大家汇报。
“(270+300)÷(3+5)=71.25(千米)。”学生李阳说得非常自信、流利。
“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270÷3=90(千米),求汽车上午的平均速度,再用300÷5=60(千米),求出汽车下午的平均速度,最后用(90+60)÷2=75(千米),算出这辆车的平均速度。”王超说。
他的话刚说完,便招来一阵非议:“错了,错了。平均数不是那样求的,应该用总数÷总份数。再说,他的答案也跟我们不一样。”
师:“求平均数也不是非得用总数÷总份数吧!我们刚才不是已经学会了两种方法了吗?或许这是第三种解法呢?如果你认为王超的做法是错误的,就应该以理服人啊!”
“老师,如果汽车平均每小时行75千米,那它一天行了8小时,就应该行了600千米,可题中告诉我们,这辆汽车一天行了270+300=570千米。这明显不对嘛。”思维敏捷的张寒露说得振振有词。
“对!”同学们一齐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
师:“王超,张寒露用反证法说明你的方法错了,你接受他的意见吗?”(王超点点头。)
师:“不过,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勇气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更何况,由于你那‘美丽的错误’出现,使大家学会了如何用反证法来检验解题的正误,你自己也因此消除了学习中的隐患,这真是皆大欢喜啊!”
综上所述,对数学教学而言,错误是一种不可避免而又充满“诱惑”的资源,是一颗颗未经擦拭的“金子”。
但愿我们所有的数学教师都能学得一手高超的“淘金”技术,也但愿我们所有的数学教师都能对这些“金子”呵护有加。那么,“金光”照亮的将不仅仅是我们的数学课堂,它也将同时洒向新课标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李烈.我教小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海燕.美丽的错误.教学月刊,2005,(11上).
[3]张秋爽.“试误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月刊,2005,(12上).
[4]吕艳霞.精彩缘于巧设“陷阱”.小学教学研究,2006,3.
[5]胡存宏.做一个有思想的数学教师”,小学教学研究,2006,2.
[6]闫瑞利.错误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小学教学研究,2006,7.
[7]高俊清.把课堂还给学生放飞思维的火花.小学数学教育,2008,5.
[8]王荣森.巧妙利用错误提高学生数学思考力.小学数学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