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今年67岁,退休以后住进了女儿家。经历了“一场磨练”之后,在“讨人嫌”中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积极调整心态,由开始的“不受待见”,到现在的“全家喜欢”,与女儿女婿“友好相处”,目前已做好了“迎接宝宝”当姥姥的准备。
我老伴儿走得早,唯一的一个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外地一家大公司做营销。她结婚以后,我搬过去和她一起住。有许多时候,我想了解了解她的工作情况,可是她回答我却是冷冰冰的:“别操心!”女婿不在家的时候,我向她打听“你们准备什么时候让我当姥姥?”她的回答还是三个字:“别操心!”
一次,我把满肚子苦水“倒”给好朋友马大姐。马大姐知书达理,她告诉我,年轻人和老年人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们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一是怕父母担心。二是即使说了,事情也得不到解决,莫不如不说。听马大姐这么一指点,我反思了自己,老人在孩子们小的时候,扮演“灯塔”,处处为孩子指引方向。可是,人老了,老年父母和年轻儿女在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上、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确实存在着代沟,有些事情老年人不如年轻人。所以,老年人要面对现实,当不了“灯塔”就当孩子们的“港湾”吧。
从此,我“少说多做”,帮助女儿女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女儿不但不撵我走,还表示“离不开您”。
我身体特别好,女儿家里的事情,基本上是“大包大揽”,用女儿的话说,我是婆婆妈妈,管东管西,俨然成为他们生活的“主宰”。
我看不惯他们花钱大手大脚。出去吃顿饭,花好几百块钱。去超市买东西,不看价就往筐里放。我更看不惯他们熬夜。有一天,女儿女婿夜里12点还在摆弄电脑,我催过几次,他们仍然当耳旁风,我一气之下拉了电闸。这下子,女儿女婿都火了,女婿说他苦苦赶写的文件没了,女儿喊我“秦始皇”……
我去社区找书记“倒苦水”。书记直言不讳地批评我:“家里不需要‘霸王’,要讲民主,有事要与孩子们商量。要有一个和睦大家庭观念,不要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孩子大了,该给他们一定的生活空间,不干涉他们的生活。”
回家后我也反思:本来想让他们多休息,可是不知道拉了电闸会丢失电脑里的文件。由于自己有些事情并不懂,所以会给孩子们添乱。
我感到自己不能再当什么“秦始皇”了,应该摈弃三个观念,一是不能不服老。我已经上了年纪,思维不比从前,遇到事情一下子转不过弯,记得和子女商量再做决定。二是不能凭经验。虽然“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多”,但对现代社会的认识与年轻人还是有视角上的差距,多与子女交流,就会与时俱进。三是不能放不下身段。年轻人新知识多,我该多向他们学习,经常“虚心求教”。不能事事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办,长者应当是指导者和参谋,不可以遇事独断专行。
树立“三观”后,女儿不抱怨我了,女婿更尊敬我了。
在女儿家生活,我其实就像“事儿妈”,整天“宅”在屋里洗洗刷刷,干完家务后,把所有的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盼望孩子回来。其实,我也知道女儿女婿忙碌得很,让他们天天与我如影随形不现实。可是他们上班一走,我就特别难受。
后来,在社区组织的一次“老友晚年幸福”交流会上,我看见有些老年人那么开心,听他们介绍快乐的退休生活,发现人家的寄托是多方面的,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快乐感可以被动接收,也可以主动去开发创造。
女儿发现我的孤独后,给我制定了“快乐计划”:她从书架里翻出一批书籍,并每天买来报刊,让我闲暇阅读,我的目光从个人、家庭转向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了解到很多高兴的事儿;她还给我“牵线搭桥”,希望我多和意气相投的邻居、好友们聚会、聊天。通过聚会摆脱孤寂,通过聊天远离苦闷,我从而得到更多快乐。女婿还给我报团,出去旅游,观赏名胜古迹,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我自己还去上老年大学,参加街道舞蹈班、歌唱团、健身队,并且学会了电脑……
以前,我离不开孩子是因为自己缺少“伴”。现在,我重新把朋友“组织”起来,给自己建立了一個“快乐圈”。因为有他们,我的话匣子始终保持“打开状态”。唠嗑的内容很多。一是谈过去事。老年人喜欢回忆年轻时代的事,对过去的事记忆犹新,谈起来往往滔滔不绝,还容易产生“共鸣”。在闲聊中,大家不但拉近了感情距离,而且能激发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二是谈单位事。退休以后,虽然离开单位,但有割舍不断的情结。与新朋老友聊聊单位发生的趣事,常常觉得自己还是“单位人”,还是那么年轻。大家还会聊起来周围人的变化,激起对生活的向往。三是谈天下事。大至国家大事、国际风云,小至凡人琐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远至天南海北、海阔天空,近处儿女亲情、弄孙情趣,漫无边际地聊,无拘无束地聊,你说、我听,我说、你听,在互动中,一扫孤独与寂寞,觉得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我的悄然改变让女儿女婿十分惊喜,女儿说:“以前的您,整天在家苦等我回来,给我增添压力,影响我的工作,您自己也陷入苦闷,影响身体健康。如今,您不再把我作为快乐的唯一源泉,积极开发快乐,不仅您自己排解寂寞,身心健康,而且对我的发展也是支持。说心里话,现在的您,更可爱,您未来的外孙女一定会特别爱您!”
“絮絮叨叨”不如“少说多做”
我老伴儿走得早,唯一的一个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外地一家大公司做营销。她结婚以后,我搬过去和她一起住。有许多时候,我想了解了解她的工作情况,可是她回答我却是冷冰冰的:“别操心!”女婿不在家的时候,我向她打听“你们准备什么时候让我当姥姥?”她的回答还是三个字:“别操心!”
一次,我把满肚子苦水“倒”给好朋友马大姐。马大姐知书达理,她告诉我,年轻人和老年人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们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一是怕父母担心。二是即使说了,事情也得不到解决,莫不如不说。听马大姐这么一指点,我反思了自己,老人在孩子们小的时候,扮演“灯塔”,处处为孩子指引方向。可是,人老了,老年父母和年轻儿女在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上、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确实存在着代沟,有些事情老年人不如年轻人。所以,老年人要面对现实,当不了“灯塔”就当孩子们的“港湾”吧。
从此,我“少说多做”,帮助女儿女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女儿不但不撵我走,还表示“离不开您”。
重新树“三观”不当“秦始皇”
我身体特别好,女儿家里的事情,基本上是“大包大揽”,用女儿的话说,我是婆婆妈妈,管东管西,俨然成为他们生活的“主宰”。
我看不惯他们花钱大手大脚。出去吃顿饭,花好几百块钱。去超市买东西,不看价就往筐里放。我更看不惯他们熬夜。有一天,女儿女婿夜里12点还在摆弄电脑,我催过几次,他们仍然当耳旁风,我一气之下拉了电闸。这下子,女儿女婿都火了,女婿说他苦苦赶写的文件没了,女儿喊我“秦始皇”……
我去社区找书记“倒苦水”。书记直言不讳地批评我:“家里不需要‘霸王’,要讲民主,有事要与孩子们商量。要有一个和睦大家庭观念,不要凡事都以自己为中心,孩子大了,该给他们一定的生活空间,不干涉他们的生活。”
回家后我也反思:本来想让他们多休息,可是不知道拉了电闸会丢失电脑里的文件。由于自己有些事情并不懂,所以会给孩子们添乱。
我感到自己不能再当什么“秦始皇”了,应该摈弃三个观念,一是不能不服老。我已经上了年纪,思维不比从前,遇到事情一下子转不过弯,记得和子女商量再做决定。二是不能凭经验。虽然“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多”,但对现代社会的认识与年轻人还是有视角上的差距,多与子女交流,就会与时俱进。三是不能放不下身段。年轻人新知识多,我该多向他们学习,经常“虚心求教”。不能事事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办,长者应当是指导者和参谋,不可以遇事独断专行。
树立“三观”后,女儿不抱怨我了,女婿更尊敬我了。
告别“事儿妈”营造“快乐圈”
在女儿家生活,我其实就像“事儿妈”,整天“宅”在屋里洗洗刷刷,干完家务后,把所有的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盼望孩子回来。其实,我也知道女儿女婿忙碌得很,让他们天天与我如影随形不现实。可是他们上班一走,我就特别难受。
后来,在社区组织的一次“老友晚年幸福”交流会上,我看见有些老年人那么开心,听他们介绍快乐的退休生活,发现人家的寄托是多方面的,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快乐感可以被动接收,也可以主动去开发创造。
女儿发现我的孤独后,给我制定了“快乐计划”:她从书架里翻出一批书籍,并每天买来报刊,让我闲暇阅读,我的目光从个人、家庭转向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了解到很多高兴的事儿;她还给我“牵线搭桥”,希望我多和意气相投的邻居、好友们聚会、聊天。通过聚会摆脱孤寂,通过聊天远离苦闷,我从而得到更多快乐。女婿还给我报团,出去旅游,观赏名胜古迹,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我自己还去上老年大学,参加街道舞蹈班、歌唱团、健身队,并且学会了电脑……
以前,我离不开孩子是因为自己缺少“伴”。现在,我重新把朋友“组织”起来,给自己建立了一個“快乐圈”。因为有他们,我的话匣子始终保持“打开状态”。唠嗑的内容很多。一是谈过去事。老年人喜欢回忆年轻时代的事,对过去的事记忆犹新,谈起来往往滔滔不绝,还容易产生“共鸣”。在闲聊中,大家不但拉近了感情距离,而且能激发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二是谈单位事。退休以后,虽然离开单位,但有割舍不断的情结。与新朋老友聊聊单位发生的趣事,常常觉得自己还是“单位人”,还是那么年轻。大家还会聊起来周围人的变化,激起对生活的向往。三是谈天下事。大至国家大事、国际风云,小至凡人琐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远至天南海北、海阔天空,近处儿女亲情、弄孙情趣,漫无边际地聊,无拘无束地聊,你说、我听,我说、你听,在互动中,一扫孤独与寂寞,觉得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我的悄然改变让女儿女婿十分惊喜,女儿说:“以前的您,整天在家苦等我回来,给我增添压力,影响我的工作,您自己也陷入苦闷,影响身体健康。如今,您不再把我作为快乐的唯一源泉,积极开发快乐,不仅您自己排解寂寞,身心健康,而且对我的发展也是支持。说心里话,现在的您,更可爱,您未来的外孙女一定会特别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