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几年来,我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把整个社会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适当运用信息技术。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信息技术
如今,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这个问题已成了每一个教师必须深入探究的课题。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应该充满情感,充满活力的。几年来,我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在此谈谈自己的愚见。
一、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彻底打破那种“理性的奴性”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构建多向互动的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语文学习向人生、社会、自然延伸。
课堂教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能力,即把重心由“教”转移到“学”。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法,都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会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环境,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其中有一处古文,没有标点,我就让孩子们给这段古文加标点,再读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很热烈的讨论,不仅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体会到文中主人公在学习这些古文时的感受。很轻松的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又如在教授《安塞腰鼓》一课时,我提出让学生分声部读课文,我当指挥,学生被这种新颖的方式吸引,按照我的指挥读的非常成功,学生即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有体会的了安塞腰鼓场面的热烈。这种情景教学法实际上是把学生引进了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气氛显得宽松和谐,学生的学习激情被大大地激活。
教师在教学中还有注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带领学生想上台阶一样,一步一步向上爬,并适当的予以鼓励,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是一个活动空间很大的学科,可以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如遇到有分歧的重要问题,我就让学生以辩论赛的方式讨论;还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或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多种兴趣活动等。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去快乐地体验生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形成和发展。
二、把整个社会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靠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积累获得。美国教育家卡尔罗杰斯说过:“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创新性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设参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机会,使其不断地积累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我在语文课上开展了说新闻和读美文的活动,每节语文课第一件事就是由一名学生播报新闻,然后学生们用2分钟的时间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更增强了学生爱国爱家的意识。第二件事是请一名学生读一篇美文。这不仅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时美文也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为课堂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透视社会生活,体验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大语文观,由“应试”变为“应时”。
三、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
1、运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三峡》一课,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览有关三峡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我在教学时播放了有关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的录像,让学生面对着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终生学习”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终生学习”的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教学争鸣录》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课堂教学艺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信息技术
如今,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这个问题已成了每一个教师必须深入探究的课题。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应该充满情感,充满活力的。几年来,我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在此谈谈自己的愚见。
一、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彻底打破那种“理性的奴性”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构建多向互动的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语文学习向人生、社会、自然延伸。
课堂教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能力,即把重心由“教”转移到“学”。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法,都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会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环境,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其中有一处古文,没有标点,我就让孩子们给这段古文加标点,再读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很热烈的讨论,不仅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体会到文中主人公在学习这些古文时的感受。很轻松的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又如在教授《安塞腰鼓》一课时,我提出让学生分声部读课文,我当指挥,学生被这种新颖的方式吸引,按照我的指挥读的非常成功,学生即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有体会的了安塞腰鼓场面的热烈。这种情景教学法实际上是把学生引进了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气氛显得宽松和谐,学生的学习激情被大大地激活。
教师在教学中还有注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带领学生想上台阶一样,一步一步向上爬,并适当的予以鼓励,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是一个活动空间很大的学科,可以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如遇到有分歧的重要问题,我就让学生以辩论赛的方式讨论;还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或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多种兴趣活动等。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去快乐地体验生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形成和发展。
二、把整个社会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靠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积累获得。美国教育家卡尔罗杰斯说过:“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创新性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设参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机会,使其不断地积累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我在语文课上开展了说新闻和读美文的活动,每节语文课第一件事就是由一名学生播报新闻,然后学生们用2分钟的时间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更增强了学生爱国爱家的意识。第二件事是请一名学生读一篇美文。这不仅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时美文也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为课堂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透视社会生活,体验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大语文观,由“应试”变为“应时”。
三、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
1、运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三峡》一课,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览有关三峡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我在教学时播放了有关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的录像,让学生面对着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终生学习”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终生学习”的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教学争鸣录》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课堂教学艺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