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68-01
语文是一门反映人们现实与精神生活的深刻性、丰富性与广阔性的学科,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与个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堂不但要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厚实而凝重的人文气息中接受熏陶,塑造学生的精神和灵魂。然而在中考的驱使下,教师与学生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教材上,把重点放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上,对文章进行注释式、肢解式的分析;学生应有的课外读物被种类繁多的辅导书、参考资料占据;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造成“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的局面。这样的教学只会将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而不可能塑造出具有人文素养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本文基于初中语文的课堂特点,阐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简要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第一,从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来看,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这就更加突显出语文这门课程的人文性质。语言应该是一种实践性的、现实性的意识,无论何时都离不开它要表达的思想与内容。初中语文课程就是要教会学生有情感地表达,若是将重心完全放在应付考试上,语文课程将失去其意义。
第二,从人文内涵来看,语文教材由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学生读完后能够获得人生的启迪和心灵的激荡。基于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该能在审美上给人愉悦、在感情上给人熏陶,就此看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多姿多彩、深刻而细腻。
第三,从教学过程来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是语言表达与思想交融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先让学生在字、词、句、段、篇这五个方面层层推进地理解全文内容,循文求意;接着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将以上五个步骤反过来,了解文章的布局以及中心思想,因意悟文。如果只是对文本本身进行机械的分析和讲解,而不深入理解其包含的思想内涵,就只能是肤浅的教学,不能达到人文教育的效果。
第四,从语言的影响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风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文化修养与思想内涵。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作风的教育,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是人文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其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人文教育的关键性作用,教师的思想倾向、言行举止与道德修养都是初中生学习与模仿的榜样。因此,想要加强对初中生的人文教育,就应首先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构建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队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通过自身道德修养、思想品质、治学态度、精神风貌的提升来提高综合素养。教师通过这些品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真谛、洗涤净化心灵,达到自身素养的提高。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价值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文章大多贴近生活,目的是让学生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美好。教师在授课时应抓住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深入分析,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讲授《我与地坛》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章所表现的母爱的伟大,还可以将同样讲述母爱的课文《合欢树》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比这两篇同样写母爱的文章所表达出的不同层次,教会学生理解课文中母亲历经磨难逆境求生的坚强,让学生学会感恩。同时,让学生仿写一篇歌颂母亲的作文,使其更加深刻地体会母爱的伟大。这样,人文教育就能落到实处了。
(三)崇尚“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让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课程结束后,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正面的评价,让学生获取自信心,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可以引用教材中的例子来正确引导学生平时的行为,例如《五人墓碑记》一文的主旨是基于义而死,教师可以适时教导学生凡事三思后行,切莫意气用事,鼓励学生以宽容大度、正义勇敢的态度面对事情,做一个志向高远的正人君子。通过人文教育的渗透,学生会逐渐修正自身言行,形成深厚的人文素养。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这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文化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才能让语文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的基石。
(责编 周翠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68-01
语文是一门反映人们现实与精神生活的深刻性、丰富性与广阔性的学科,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与个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堂不但要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厚实而凝重的人文气息中接受熏陶,塑造学生的精神和灵魂。然而在中考的驱使下,教师与学生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教材上,把重点放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上,对文章进行注释式、肢解式的分析;学生应有的课外读物被种类繁多的辅导书、参考资料占据;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造成“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的局面。这样的教学只会将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而不可能塑造出具有人文素养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本文基于初中语文的课堂特点,阐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简要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人文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第一,从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来看,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这就更加突显出语文这门课程的人文性质。语言应该是一种实践性的、现实性的意识,无论何时都离不开它要表达的思想与内容。初中语文课程就是要教会学生有情感地表达,若是将重心完全放在应付考试上,语文课程将失去其意义。
第二,从人文内涵来看,语文教材由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学生读完后能够获得人生的启迪和心灵的激荡。基于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该能在审美上给人愉悦、在感情上给人熏陶,就此看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多姿多彩、深刻而细腻。
第三,从教学过程来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是语言表达与思想交融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先让学生在字、词、句、段、篇这五个方面层层推进地理解全文内容,循文求意;接着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将以上五个步骤反过来,了解文章的布局以及中心思想,因意悟文。如果只是对文本本身进行机械的分析和讲解,而不深入理解其包含的思想内涵,就只能是肤浅的教学,不能达到人文教育的效果。
第四,从语言的影响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风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文化修养与思想内涵。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作风的教育,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是人文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其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人文教育的关键性作用,教师的思想倾向、言行举止与道德修养都是初中生学习与模仿的榜样。因此,想要加强对初中生的人文教育,就应首先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构建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队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通过自身道德修养、思想品质、治学态度、精神风貌的提升来提高综合素养。教师通过这些品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真谛、洗涤净化心灵,达到自身素养的提高。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价值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文章大多贴近生活,目的是让学生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生命的美好。教师在授课时应抓住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深入分析,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讲授《我与地坛》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章所表现的母爱的伟大,还可以将同样讲述母爱的课文《合欢树》进行比较,让学生对比这两篇同样写母爱的文章所表达出的不同层次,教会学生理解课文中母亲历经磨难逆境求生的坚强,让学生学会感恩。同时,让学生仿写一篇歌颂母亲的作文,使其更加深刻地体会母爱的伟大。这样,人文教育就能落到实处了。
(三)崇尚“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让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课程结束后,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正面的评价,让学生获取自信心,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可以引用教材中的例子来正确引导学生平时的行为,例如《五人墓碑记》一文的主旨是基于义而死,教师可以适时教导学生凡事三思后行,切莫意气用事,鼓励学生以宽容大度、正义勇敢的态度面对事情,做一个志向高远的正人君子。通过人文教育的渗透,学生会逐渐修正自身言行,形成深厚的人文素养。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这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文化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才能让语文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的基石。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