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显伦:以刀代笔文心雕壶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llisjo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紫砂艺术,自清代陈曼生起,壶以字贵,字以壶传。金石造诣深厚的陈曼生,将诗、书、画、印入雕刻入壶,紫砂艺术就不再只是一般的生活实用器,而是一种寄托文人理想。抒发情志的艺术品。
  在当代,多有紫砂匠人机械刻壶,也有书画家玩票刻壶,鲜有人将紫砂陶刻作为一门艺术自觉追求。紫砂陶刻家陈显伦,自幼习练书法,后研习碑帖陶刻,又拜师王岳川,追求字外之功。他将全面的修养,对艺术的自觉追求,融汇于紫砂壶之上,由“艺”入“匠”,又由‘匠’入“艺”,创作出匠心独运的紫砂陶刻艺术。
  以艺会友
  “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这是1948年吴湖帆题刻于“相明石瓢壶”之上的诗句,取自白居易《题小桥前新竹招客》一诗。
  文人相会何由故,只因性近诗来牵。在广州繁华的珠江新城,陈显伦与郭剑林的紫砂陶刻工作室“显林斋”,每天迎来送往各路高朋,无论文人墨客,名人大咖,皆为他们的紫砂陶刻艺术驻足流连。显林斋内,茗香宜人,佳器陈列。逸兴之处,陈显伦常常挥毫,以书法题赠友人。
  陈显伦紫砂陶刻技艺之精,似乎无不可以入壶。“三希堂”之传世名帖、许鸿飞之雕塑作品“肥女”、作家蒋述卓逸兴诗作、乃至黄永玉的猴票,无论书法、国画、油画、雕塑,乃至版画、邮票,他皆能提取图像与线条,再现于紫砂之上。
  陈显伦的搭档陶艺家郭剑林,推崇历史上的经典壶型,遵循古法造壶,博采众长,创作出简练、大方,色泽淳朴、古雅的多样壶型。陈显伦陶刻,郭剑林制壶,二人合作,珠联璧合。
  凭借其精湛的陶刻技艺,陈显伦结交了大半个艺术圈。曾与其合作过的艺术家,如潘鹤、陈永正、周彦生、何满宗、张桂光、纪光明、颜奕端,陈初生,李远东,祁小春等20余位,而他刻过的名家作品,包括黄永玉、范曾、韩美林、刘文西、杨之光、何家英、范扬、陈金章、梁世雄、陈永锵、林丰俗等不下50余位。而这个长长的名单,还在不斷有新的名家加入。
  陈显伦的紫砂陶刻作品,曾与其导师王岳川教授的书法艺术一起,共同展览于“中国美术馆”这一中国最高美学殿堂。对于这位学生,王岳川并不掩饰喜爱之情,他说:“显伦是一个书法高手,也是一个陶刻高手。我的学生显伦把我的书法刻出来,不敢说我的书法有多么好,但是刻完了以后,确实壶更加有生命力,有精气神,而我的书法由于缩小了以后,显得更加精美,显伦帮我实现了书法进入紫砂器型的梦想,我心里面很开心。”
  作家蒋述卓与陈显伦一见如故,相交甚欢。他与显伦数度合作,将当代的诗歌与岭南书画名家入壶,创造出一种属于当代人的哲理、诗情或神韵。评论家、诗人胡红栓也成为显伦紫砂陶刻的粉丝,经常在朋友圈内晒壶,以紫砂配图发文“有时,将诗情、书情、艺情、文情融入友情,也能催生出另一种风情”。
  资深艺术市场评论人冯善书也经常往来于“显林斋”,并颇以入手陈显伦的书法紫砂而自得。在研究了当代名家书法陶刻的发展困境,上手过大量紫砂壶后,他对陈显伦的紫砂陶刻作品推崇备至。他说“艺术是美学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结合。显伦的紫砂陶刻既有布局的改变,又以刀代笔进行了再创作,甚至有时候他还会修理名家在纸上的一些局部败笔,他不是机械复刻,而是带有个人审美和思想的一种再创作”。
  由艺入匠
  陈显伦能够获得众多书画名家与专业人士的肯定与合作,并非易事。正如其导师王岳川所言:“将宣纸之上的书法完美呈现于紫砂之上,需要至少有四方面的能力:其一是具备深厚的书画功底;其二要具备老练精湛的篆刻刀法功力;其三要具备极高的美学素养;其四,要具备高超的陶器制作工艺。四种巧妙融合,构成了中国紫砂艺术巧妙相生的境界。”而陈显伦则幸运地具备了这四方面的条件。
  陈显伦6岁起,就跟父亲学习书法。幼时他从临摹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赵孟頫入手;初中时,他临摹魏碑、张猛龙,在汉隶上破费了一番功夫;大学时,他又临摹二王、孙过庭等。在长期学习经典之后,陈显伦厚积薄发,不但技术全面,且风格多样,讲究变化,既能进入高古,将大篆、汉隶、碑体的味道融入自己作品,又能跳出经典,形成自己雄强豪放、秀雅飘逸的风格。
  如果仔细观看他的书法作品,会发现他的书法线条尤其之美,率性而张扬,起承转合中,自有一份潇洒与从容。字如其人,陈显伦的字猛烈不失温润,古拙中透着灵气。与其合作过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何满宗评价,陈显伦的隶属书功夫很深,也就是传统功夫很深,他的作品有传统的精神在里面。他能够把书画的线条结构表达在陶艺上,这很不容易,在古代的书法陶刻上还没出现这样的作品,在当代也非常难得。
  然而在书法领域里已有成绩的陈显伦,并不满足于此,他决心进入陶刻艺术领域,再探堂奥。他认为学习陶刻,古代遗存的碑刻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他潜心研究历代碑帖,数度访问泰山摩崖石刻、西安碑林,以古人为师,深入研读,反复揣摩。
  为了掌握陶刻技艺,陈显伦不介意进入一种匠人的状态。在练习陶刻之初,他经常以每天16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他说书法陶刻在技艺层面,无巧可取,必须投入相当的时间、工作量以及思考,在紫砂上反复临刻,养成肌肉记忆。一则紫砂陶壁很薄,如果没有足够的技巧,非常容易被刻穿。二则,陶刻者需“以刀代笔”,用刀表达笔意,刻出中国书画的特殊效果。三则紫砂空间有限,谋篇布局,考验功力。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金凯评价显伦的陶刻技艺认为,他的陶刻刀法吸取西安碑林三角底的经典刻法,点画飞动流畅,气脉生动,充满了音乐般的旋律感,同时能把三希堂原帖神形兼备表现出来,很难得。
  在对陶刻技艺有了相当的把握后,陈显伦对自己提出新的挑战,他将《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等10余幅历代名帖,缩小后复刻于紫砂壶之上。在常人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陈显伦却颇感到小小的兴奋。他说,纸寿千年,陶寿万年,希望最终将这批作品捐赠给故宫博物院,让中国的书法艺术精髓借由紫砂这一载体一直流传下去。   由匠入艺
  所谓“文人紫砂”与“刻壶匠”的本质区别,就是文人有艺术修养,如书法篆刻、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等的审美陶)台,会设计能创新;而一般的刻壶匠人只会依样画葫,只会单纯模仿,没有创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曾说过:“陶刻作者如果不加经营,或是仅以师传的稿本抄录摹写,在壶或盆上按样翻刻,忘记了不同的创作对象应有各自的形态、深度和空间的谋划,就不能求得施艺载体和画面的统一、和谐,也不能表达作者内心想表达的思想、意境,更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高水平陶刻艺术品,而只是一件普通商品。”
  显而易见,一名陶刻匠人如果受其掌握的知识局限,缺乏一定的美学修养和艺术功底,即使他的刀法再熟练,其陶刻作品也进不了艺术品的行列。如何实现由“匠”入“艺”的华丽转身,几乎是紫砂陶刻从业者的共同课题。
  在陈显伦眼中,书法艺术位于各种艺术的最高位,代表中国的美学,书法是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一支笔可以界破空虚,写出千变万化的线条。正因为他对书法艺术之美有深入的理解,所以他更能理解书法家的艺术精神。在陶刻之前,他会仔细研究其笔法与意境,达到与书画者高度共鸣。在陶刻中,他不但努力还原作品的笔墨细节,更忠实于原作的神韵,同时根据陶刻本身的特点加以调整。一旦取其形神,他便挥刀一蹴而就。
  “如果陶刻按照字形还原书法,就会像机器刻字,有形无韵。例如,在笔画重叠的地方,必须按照书写的动作进行陶刻;在笔画呼应的地方,必须还原这种呼应关系;在每一个笔画的书写中,都要把提按顿挫、轻重缓急,书法的韵味表现出来。”陈显伦硕说。
  他认为书法在宣纸和陶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材质上的转换,有两个难点:其一,呈现书法的书写性,即干、湿、浓、淡、焦墨再次呈现。其二,用古人的碑刻方法,用深浅、粗细、切刀、冲刀来实现。
  书法陶刻之外,陈显伦更多地学习“字外功”,探索书法与经典文化的结合。受到导师王岳川的影响,他不断深入经典,學习中国传统文化。所谓“字外功”,即艺术家应该追求艺术上的厚度和高度,厚度是人生的积累,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沉淀与发展。
  一个紫砂陶刻者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形式美学法则,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和艺术功底,再保持一颗匠人之心,才能在紫砂陶刻领域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1978年出生的陈显伦,正值艺术青春的勃发之年,他正在为创作更具生命力的作品不断前行。
  《收藏·拍卖》:紫砂融入了中国人的审美和情感。您如何理解紫砂陶刻之美?
  郭剑林:抽象地讲紫砂的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辟面相”(即指第一眼的感觉);神,即神韵,一样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陶艺所蕴含的和谐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好的作品是拥有“四美”:生命活力之美,结构规律之美,物象和质地之美,精神和意境之美。具体而言,紫砂的形态美的基本要素,即点、线、面、空间等所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映,以及对点、线、面、空间形式意蕴的理解。也就是壶体、足、盖、嘴、钮、把所形成的虚实空间等。
  《收藏·拍卖》:在紫砂壶的工艺性与审美性上,您是怎么思考的?
  郭剑林:紫砂壶首先是工艺美术,是个手艺活,水准要高。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待清楚与流畅,尚须审视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技艺水准。但不能一味地追求工艺而忽略它的人文属性、审美属性,这就要工艺家们多读书,多穷理,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制作出工艺精湛,又具有传统文人审美品位的壶,即“文人壶”。
  《收藏·拍卖》:您从书法家进入到书法陶刻领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陈显伦:接触陶艺之后我深深地迷上了这门艺术。从书法篆刻进入陶刻领域相对容易,首先解决的是书写问题,就是要把书法作品从纸上搬到陶上,书写材料的改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其次是刊刻问题,篆刻的刀法与陶刻所用的刀法有一定的不同,需要有一个摸索适应的过程。纸上书法与陶刻书法,由于载体的差异性成为两种不同的专业艺术,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在学术上仍然是一脉同源的。不管是在宣纸上创作,还是在陶刻上创作,都需要经历文字学、美术学和书法学的专业训练。有所不同的是,宣纸上和陶器型上的线条艺术,创作工具和表现手法有所区别。纸上书法用的是笔,陶刻书法用的是刀。实际上,就近现代书法学研究来说,早已形成了帖学和碑学两个不同的流派,这两个流派刚好对应了上述两种不同艺术形态在专业技法上的要求。篆刻,拿刀在石头上刻字与在陶器上刻字可谓异曲同工。书法之美、紫砂之美、篆刻之美其实是可以融通而和谐共生的,关键需要艺术家有巧思,找到一个契合点。我常把隶书的审美倾注在紫砂制作艺术上,制出来的壶具有典重之美,不同于一般的工艺师的作品。
  《收藏·拍卖》:纸与紫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那么如何在紫砂上表达书法的书写性,如何呈现水墨的干、湿、浓、淡、焦墨?
  陈显伦:清代篆刻大师邓石如曾言“书从印入,印从书出”,讲的是篆刻,同样也适应于陶刻。就是要在刊刻的时候要尽量表现用笔的柔和之美,以刀代笔,而尽量避免斧劈刀削的痕迹。然而陶刻毕竟不同于宣纸,要想把用墨的干、湿、浓、淡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可以从古人经典碑刻寻找,以古为师,故应亲临名碑故地,观摩崖刻实景和碑林等,如泰山摩崖石刻人,西安碑林等。与古人接气,方可大成。 (编辑/董萍)
  陈显伦
  书法家,陶刻家。1978年出生于广东省红海湾,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天河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毕业于中山大学,进修于北京大学,师从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2017年获得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最高奖(金奖)和(铜奖),2017年获得“广轻工美”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五个银奖、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原创设计”主题展获得四个金奖。
其他文献
近日,专栏作家廖廖对当前国内艺术批评江湖化的现状进行了剥皮见骨的批评(见雅昌艺术网《论“艺术评论公司”的必要性》),直指“一些批评家不惜以自己的专业声誉为代价,为艺术家撰写种种夸张失实的‘批评文章’,刻意抬高艺术家的作品的地位”,使自己彻底沦为艺术品交易的附庸。  为治疗艺术圈罹患的这一恶疾,使批评界免于继续堕落腐化,廖廖开了一剂猛药:成立“艺术评论公司”,把“人情文章”、“收费文章”从现有批评系
期刊
收藏是以时间来换空间的投资行为。时间点没踩到位,哪十白是最资深的藏家,也未必知道自己能最终回报多少。哪十白我们遇到不一般的艺术品。  8年前,我在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区第33街住过一个星期,几次路过53街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座与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法国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齐名,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现当代美术博物馆之一,有着梵高、毕加索、达利、莫奈、马谛斯、蒙德里安、塞尚和卡萝等诸多艺术大师创作的
期刊
文人作品的参与,让一把紫砂壶变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与中国传统书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人们常将诗、书、画、印巧妙地配合运用,构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中国艺术的诸多门类都由此相似的特性。也许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在艺术品上做加法,不拘泥于区分艺术的各门各类,而是更热衷艺术的叠加与融合。  本期封面作品为一把紫砂明珠壶。壶型浑圆,取意珍珠。饰以弦线,取意蚌壳。壶钮,如书法灵动的一笔。壶嘴上扬,壶把亦上扬,
期刊
近年来随着谢兰生的《常惺惺斋日记》得以点校出版,使我们能窥探这位省城名绅的日常生活。日记跨度在嘉庆二十四年至道光九年问大约十一年之间,恰好是鸦片战争前广州最后一段繁华安逸的升平时光。在此不妨从日记中辑出有关碑帖字画古玩诸条,既来看看这位翰林太史的个人品味雅好,也从中窥探嘉、道年问的广东社会如何孕育出一位书画大家。  谢兰生(1769-1831)是岭南书画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兰生字澧浦,南海人,世居
期刊
2012年上海博物馆纪念建馆60周年,举办“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展”,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捣练图》即为参展60件珍品之一,笔者有幸近距离欣赏到这件生动细致、韵味无穷仕女画。画中的人物细节、位置经营均暗藏着一些有趣的安排,细细品鉴,个中奥妙值得玩味。  天水画院摹写的张萱仕女  现藏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捣练图》(绢本,设色),传为宋徽宗领导下的天水画院摹中唐张萱所作。据宋《太平广记》卷二百十三引
期刊
长久以来国人以玉器喻意高雅非凡,以瓷器象征文化精髓,而探究漆器发展史之后便知其是古代当之无愧的奢侈品。以观感、以触觉,漆器都可以给人巨大的冲击力。《庄子·人世间》就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从获得大漆到制成漆器,工序繁复,周期长久,历来都是王侯将相之家使用,直至清末才飞入百姓家。2001年拍场上的漆器行情正式开启,单件拍品或精品专场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剔漆、雕填、戗金等工艺更是令
期刊
在中国古代,《诗经》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名句,对美女的好尚,促使描绘女性为主题的绘画在先秦时即已见雏形。在东西方绘画中,女性题材的绘画不计其数,艺术家们以女性为题材创造了风格迥异、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画作中的女性形象的创造不仅与艺术家生活的时代和艺术历程密切相连,也承载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本次拍场图解甄选了明星专场中的重量级拍品,全球及中国现当代艺术中的大家之作,以飨读者!  巴
期刊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LV、卡地亚、爱马仕、Prada等这些奢侈品牌都有自己的美术馆或者艺术基金会,而且比起他们卖的衣服、首饰,这些品牌的美术馆运营,要比他们的旗舰店的商品亲民得多,很多场馆的展览、表演都是免费的。  LV在北京的基金会今年夏天展出最当红的在世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展览的时候,不但免費还制作了精良的海报,免费送给现场来参观的人。可惜,很多人因为并不知道这一点,凡是买不起LV的人,都把自己自
期刊
老冯住在牛街,是个虔诚的穆斯林,在朋友圈里被称为“九爷”,这个“九爷”不是杨子荣的“老九”,而是从他家祖传的汉白玉“九龙闹海”石缸上得的名儿。  牛街上的穆斯林,祖上干古玩行的挺多,老冯的父亲以前也开过一间古玩铺子,所以家里留着一些老物件。话说到了20世纪90年代,胡同拆迁,九爷开始处理这些东西。老房子住了有几十年了,俗话说“破家值万贯”,要处理的东西太多了。一天,一个人上门来买东西,老冯看此人有
期刊
作为“稀缺资源”和“硬通货”,在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时候,现当代艺术呈现了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4月3日晚,香港苏富比2016年春季拍卖的第一场重头戏——“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率先开局。现场共完成84件艺术品的成交,总成交价6.05亿港元,成交率达87%,其中9位艺术家作品的成交纪录被刷新。苏富比用“强势开局”来形容这场2016年亚洲地区的现当代艺术首拍。  紧接着,在迟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