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中、高三个学段的词语教学不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如中年级段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高年级段的则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层出不穷,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实物演示、动作示范等。但是不管我们使用哪种方法,首先应引导学生找到理解词语的“切入点”,然后教师以此为突破由浅入深并从多个角度和维度来立体地解读词语,使学生把握、感悟词意的“落脚点”,从而自己领悟出揣摩词语的“训练点”,努力打造词语解读的三维空间,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
一、找准理解词语的“切入点”
课文是由一个个语句连贯而成,理解词句要表达的意思是课文学习的先决条件。而语句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因此,学生要想理解整篇课文的意思,必须理解组成课文的最基本要素——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基础层面。基础层面是指学生碰到不懂的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等理解字、词的表面含义,并逐步养成善用工具书的习惯。
第二,扩展层面。这是指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理解字、词的含义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语句的含义。最终以点带面,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
上述两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并因文章难度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一位老师在上《桂花雨》 时,就围绕着一个“浸”字大做文章,品味作者生动传神的遣词用字功底。教者巧借“浸”字,由具体到抽象从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感受桂花的迷人香气。这样的字词教学,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体现出了理解的层次性。学生对“浸”字的理解是深刻的,感悟是珍贵的。一个“浸”字浸出了浓香,浸透了文本,浸润了心灵。
二、找准感悟词语的“落脚点”
在高年级段词语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发掘关键词,巧妙预设,创设情境,让其反复呈现,从音、形、义、用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咀嚼,在咬文嚼字中深刻领悟。例如在讲授“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含义时,包括笔者在内的多数老师都先解释“卧”“薪”“尝”“胆”四个字的含义,然后依据课文内容,从勾践的行为来领悟“卧薪尝胆”的含义。这样虽然能使学生理解“卧薪尝胆”的字面含义,但没有进一步挖掘“卧薪尝胆”的内涵和价值,没有使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笔者在观看薛法根老师《卧薪尝胆》公开课时大受启发,薛老师的高明之处是不但让学生理解了“卧薪尝胆”的内涵,还引导学生理解其外延。薛老师的做法是先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再巧妙一转,问学生:“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需不需要卧薪尝胆?”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来说明,在讨论中,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这个看似简单的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有利于对这一词语的深入挖掘,同时也是一次临时课堂小测试,检验一下学生对“卧薪尝胆”的理解程度,一举两得。学生领悟到“卧薪尝胆”实质上指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师的循序渐进让学生从对“卧薪尝胆”的故事的领悟上升到对词语更深一层含义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别人还是自己,只要是实现想要达到的目标,都要具有“卧薪尝胆”的精神,学生不知不觉地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卧薪尝胆”一词。
三、找准揣摩词语的“训练点”
名家名篇是文学作品的瑰宝,无论其文学技巧还是其思想境界都堪称完美,其中有些名段、名句、名词的表述更是达到了无可替代、出神入化的地步,教学中要抓住这些智慧词语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挖掘。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知意思、悟情感,还要引导学会揣摩表达: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在刨根问底式的探究中,体会用词的准确、巧妙,逐步学会表达运用,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跃上一个新台阶。
词语教学不是机械地给予,也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领域息息相通的生命活动。笔者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越能打动学生精神世界的词语越容易被学生铭记于心,越容易被学生进行提取、延伸和运用,越容易融入孩子美好的精神生活里,并在孩子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成为学生精神的元素。当词汇逐渐积累成泥土砖石,再经过加工汇聚成精美的文学建筑时,汉语开始闪烁起不可思议的光芒。情感和心境像水一样,使一个个词汇变化了原来的印象,浸泡在一派新鲜的含义里。勇敢的突破制造了新词,牢牢地嵌上了非它不可的那个位置;深深的体会又发掘了旧义,使最普通的常用字亮起了一种朴素又强烈的本质之辉。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
一、找准理解词语的“切入点”
课文是由一个个语句连贯而成,理解词句要表达的意思是课文学习的先决条件。而语句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因此,学生要想理解整篇课文的意思,必须理解组成课文的最基本要素——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基础层面。基础层面是指学生碰到不懂的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等理解字、词的表面含义,并逐步养成善用工具书的习惯。
第二,扩展层面。这是指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理解字、词的含义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语句的含义。最终以点带面,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
上述两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并因文章难度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一位老师在上《桂花雨》 时,就围绕着一个“浸”字大做文章,品味作者生动传神的遣词用字功底。教者巧借“浸”字,由具体到抽象从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感受桂花的迷人香气。这样的字词教学,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体现出了理解的层次性。学生对“浸”字的理解是深刻的,感悟是珍贵的。一个“浸”字浸出了浓香,浸透了文本,浸润了心灵。
二、找准感悟词语的“落脚点”
在高年级段词语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发掘关键词,巧妙预设,创设情境,让其反复呈现,从音、形、义、用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咀嚼,在咬文嚼字中深刻领悟。例如在讲授“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含义时,包括笔者在内的多数老师都先解释“卧”“薪”“尝”“胆”四个字的含义,然后依据课文内容,从勾践的行为来领悟“卧薪尝胆”的含义。这样虽然能使学生理解“卧薪尝胆”的字面含义,但没有进一步挖掘“卧薪尝胆”的内涵和价值,没有使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笔者在观看薛法根老师《卧薪尝胆》公开课时大受启发,薛老师的高明之处是不但让学生理解了“卧薪尝胆”的内涵,还引导学生理解其外延。薛老师的做法是先结合语境让学生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再巧妙一转,问学生:“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需不需要卧薪尝胆?”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来说明,在讨论中,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这个看似简单的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有利于对这一词语的深入挖掘,同时也是一次临时课堂小测试,检验一下学生对“卧薪尝胆”的理解程度,一举两得。学生领悟到“卧薪尝胆”实质上指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师的循序渐进让学生从对“卧薪尝胆”的故事的领悟上升到对词语更深一层含义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别人还是自己,只要是实现想要达到的目标,都要具有“卧薪尝胆”的精神,学生不知不觉地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卧薪尝胆”一词。
三、找准揣摩词语的“训练点”
名家名篇是文学作品的瑰宝,无论其文学技巧还是其思想境界都堪称完美,其中有些名段、名句、名词的表述更是达到了无可替代、出神入化的地步,教学中要抓住这些智慧词语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挖掘。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知意思、悟情感,还要引导学会揣摩表达: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在刨根问底式的探究中,体会用词的准确、巧妙,逐步学会表达运用,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跃上一个新台阶。
词语教学不是机械地给予,也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领域息息相通的生命活动。笔者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越能打动学生精神世界的词语越容易被学生铭记于心,越容易被学生进行提取、延伸和运用,越容易融入孩子美好的精神生活里,并在孩子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成为学生精神的元素。当词汇逐渐积累成泥土砖石,再经过加工汇聚成精美的文学建筑时,汉语开始闪烁起不可思议的光芒。情感和心境像水一样,使一个个词汇变化了原来的印象,浸泡在一派新鲜的含义里。勇敢的突破制造了新词,牢牢地嵌上了非它不可的那个位置;深深的体会又发掘了旧义,使最普通的常用字亮起了一种朴素又强烈的本质之辉。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