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综合能力取胜的今天,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师在从事教学时,学科核心素养必须渗透进基础知识中,两者结合在一起,改革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能型人才。如何将课堂激活,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其中涉及到教学的很多方面。如,课堂评价——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样化、灵活化地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是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课堂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及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好的评价是冬日暖阳,温暖学生的内心,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之,不评价或“冷评价”则如一盆冷水,直接浇灭学生的兴趣火花,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着眼构建多角度、立体式语文教学课堂评价体系,从激励正向评价、学生横向评价、师生双向评价、前后纵向评价四个维度出发,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旨在更好地展示课堂评价的魅力,演绎课堂评价的精彩,增强课堂评价的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教学;课堂评价;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此理念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变得愈加丰富多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又有针对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要做到细微评价,多方位评价。在评价时,应以学生的感受为主,多鼓励,善于发现其闪光点,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正面、有价值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實际教学工作中,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评价要求,我们也看到,有些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还不够明显。如,在低年级的教学课堂中,当学生答对某个问题时,其他同学只会教条式地鼓掌说:“棒!棒!你真棒!”教师也只是用一些简单的字眼评价,如“很好”“好极了”“真聪明”等,甚至有些教师对于学生重复回答别人的答案时,认为学生年龄小、知识结构单一等,都给予了认同,而有时有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有独到见解时,由于答案过于个性,老师害怕课堂出现无法应对的状况,就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此外,有的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所谓的延迟评价或含糊评价,于是出现了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另一方面,重视结果,忽略过程。如,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一味地看重学生的答案和成绩,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思维方面不够重视。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错误时,只是简单地给予“不对,错了”或者“继续努力”的评价,并不能就问题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对错题的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而对学生回答对的问题时,也只是“很好,不错”地简单认可,不能就正确答案是怎样得出的?得出这一答案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过程和方法?这些问题延伸探讨。这种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教育评价,与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克服和解决,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情况,笔者认为,可以着重从激励正向评价、学生横向评价、师生双向评价、前后纵向评价四个方面,构建多角度、立体式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突出激励正向评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吝于表扬,认为学生做得对是应该的,学生表现优秀,也只会用“不错、好、对”等稍作肯定,极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教师对学生积极正面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投入感情的语言评价,即对学生到位的回答、精辟的朗读、独到的想法,乃至离奇的表现,都给予发自内心的热情赞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如,交流识字方法时,笔者对学生说:“我相信有一些小朋友对本课的生字是已经认识的,谁愿意上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勇于举手,想做小老师。有位同学在教“服”字时说:“‘服’字左右型结构,左边的‘月’字旁,跟人的身体有关系,右边部分就像衣服挂在挂钩上。”语言真是令人惊讶,笔者马上表扬他:“真棒!想象力很丰富呀,这真是一个好方法,老师都还没想到呢!”其他学生听了都开心地笑了,识字兴趣顿时大增,并跟着小老师起劲地读了起来。还有位同学在记“园”字时说道:“菜园是方的,所以用大口框围起来。”笔者马上表扬他:“嗯,不错,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能联系身边的生活来记生字,很了不起。”这样的评价不仅渗透了学法的指导,还会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广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增强。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对于学生——成长的“幼苗”,要细心呵护爱护,要精心“施肥浇水”,既要善待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给予耐心教育指导,也要留心学生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给予真诚的赞扬。平时,对待学习进步的孩子,笔者总会笑着对他说,“你确实进步了,继续坚持,会越来越好的,加油!”对作业书写得不太认真的孩子说:“你的作业本保护得真好,如果字写得再工整点儿就更好了,老师希望快些看到像你这么漂亮的字,好吗?”对回答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思维的孩子则说:“你的想象力出乎老师的意思,很奇特,很精彩,相信这一定跟你平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离不开。”等等。总之,教学时尽量做到“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个性来做相应的评价方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认识到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发展健康个性,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引导学生横向互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角,他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感受是最直接、最有发言权。过去,课堂评价有时比较片面,大都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得课堂教学评价还不够全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切地体会到,采用同桌互评和小组评议,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用赏识的眼光互相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笔者会上完每一课后,用2-3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同桌之间按照本课生字的读与记,进行互查,以此掌握情况。如果全对,就给同桌100分并得一面红旗;如有不会的字,就让同桌教他或让自己再进行学习,直至学会之后,可以补画一面红旗。为巩固所学的生字,每周五下午利用时间复查上一周的生字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自查,如果被检查的某个同学的生字全部过关,则让小组长给该同学在所读生字旁印个小星星的章;如果被查同学还有不过关的生字,小组同学就齐心协力帮助他,直至过关,组长再为他印一个章,并鼓励他说:“太棒了,祝贺你过关,希望你继续努力,谢谢你为咱们组争光。” 刚开始,有的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的朗读时,喜欢挑毛病、找缺点,会使被评价的同学感到不自在,甚至难堪,影响其读书、发言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注意及时对学生这种倾向性评价加以正确引导。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有个学生把“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读成“小白兔赶紧加快步子往家跑。”读完后,同学们马上举起手,七嘴八舌地说他加字了。笔者马上引导学生说:“咱们先夸夸他,说说他的优点,再帮他找找不足,提出希望,好吗?”同学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有的说:“××同学,你的声音真宏亮,还把‘小白兔’的心理读得很着急,我真想向你学习。如果再认真些,不加‘赶紧’两个字就更好了。”这个同学听了后,高兴地接受,还很谦虚地说:“谢谢你的鼓励,我以后一定会注意。”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的次数多了,同学们对如何开展好互相评价,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运用也更加熟练,大部分学生都懂得了在评价对方时要先找对方的优点,再向对方提出不足和希望。许多学生对笔者说,他们很喜欢这种互评的方式,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自己既发现了其他同学哪些地方做的好,也看到了自己哪些地方还有差距。通过加强学生双向互评,同学们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去赞扬和鼓励别人,同时自身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鼓舞,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欲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帮助。
三、探索师生双向评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无论是学生之间亦或是师生之间,平等都是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的切入点。过去,一讲到课堂教学评价,给人的第一印象,大都是老师唱“独角戏”,对学生进行单向评价。鼓励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来,这既是“生本”教学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老师以学生为“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很重要的一环。从实践看,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处在学生的地位听听学生的评价,往往会促使学生在欣喜和“受宠若惊”之余,抓住机会好好表现一番,并从中得到更多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鼓励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变原来的老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师生双向评价,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质量效果得到提升。比如,在教《四季》一课时,笔者在范读课文前,用征求的目光向全班巡视了一下,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想对老师提什么要求吗?”孩子们先是一愣,接着大胆地说:“我希望老师读得比以前更有感情。”“老师读课文的时候要读出喜欢四季的感情。”“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读时有个别地方感情不够好,‘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这句话我觉得读得还不够顽皮。”对于学生的评价,笔者没有回避,而是保持谦虚的心态,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你们,我一定会注意。”接着,笔者又饱含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们高兴地不约而同鼓起掌来,有的开心地露出笑容,有的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他们开心,因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老师的重视。通过让学生评价老师,构建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闭合式循环回路,有利于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相融相长,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四、强化前后纵向评价,增强学生进步的内驱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笔者在教学中重视将学生的现在与过去作比较,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又爱表现自己、喜欢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注、爱听激励性表扬性的语言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一点一滴进步、日积月累的成长,增强自信、激发动力,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
為使学生在听写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每次听写前,笔者都让学生先把要听写的词复习一遍,然后再听写。如果本次听写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太满意,可要求听写第二遍,第二次成绩比第一次好,那就按第二次成绩予以表扬。无论是听写还是测试,我都采用这种办法,注重鼓励、激励和奖励,从而大大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不再害怕听写和测试,而是喜欢上了听写和测试,经常主动要求老师给他们听写和测试,因为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这对于学生持之以恒的积极主动学习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作业评价的效果,笔者也注重采用这种前后对比的评价方式。除每周在展示栏中展评有进步的作业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外,对学生作业本上出现的错字,从不打“×”,只圈出来或写个“改”字。对作业书写比前一天有提高的,就批注上“进步了”“继续努力”、画笑脸或画花等鼓励的形式。作业评价形式不再依循传统的批改模式,更多地体现语文教育的时代性、“人文性”以及核心素养,尊重学生,同时也让学生直观可见自己的进步,感受进步的喜悦。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正确看待、客观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以及取得的进步,也是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内在需要,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的艺术就是唤醒年轻的心灵积极向上的艺术,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积极性在学习中得到体现。成功的教师,不是逼着学生学习,而是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在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不管采取哪种评价方式,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始终坚持正面引导、正向激励,注重让学生积极开展彼此之间的评价,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评价,善于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长进步中,敏锐地捕捉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其不断积极向上,坚定学习的信心,确保语文教学评价取得好的效果,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宗祥,许双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J].教育科学,2013( 09) :54.
[2]卢慕稚.编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教学;课堂评价;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此理念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变得愈加丰富多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又有针对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要做到细微评价,多方位评价。在评价时,应以学生的感受为主,多鼓励,善于发现其闪光点,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正面、有价值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實际教学工作中,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评价要求,我们也看到,有些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还不够明显。如,在低年级的教学课堂中,当学生答对某个问题时,其他同学只会教条式地鼓掌说:“棒!棒!你真棒!”教师也只是用一些简单的字眼评价,如“很好”“好极了”“真聪明”等,甚至有些教师对于学生重复回答别人的答案时,认为学生年龄小、知识结构单一等,都给予了认同,而有时有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有独到见解时,由于答案过于个性,老师害怕课堂出现无法应对的状况,就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此外,有的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所谓的延迟评价或含糊评价,于是出现了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另一方面,重视结果,忽略过程。如,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一味地看重学生的答案和成绩,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思维方面不够重视。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错误时,只是简单地给予“不对,错了”或者“继续努力”的评价,并不能就问题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对错题的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而对学生回答对的问题时,也只是“很好,不错”地简单认可,不能就正确答案是怎样得出的?得出这一答案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过程和方法?这些问题延伸探讨。这种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教育评价,与新课程标准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克服和解决,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情况,笔者认为,可以着重从激励正向评价、学生横向评价、师生双向评价、前后纵向评价四个方面,构建多角度、立体式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突出激励正向评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吝于表扬,认为学生做得对是应该的,学生表现优秀,也只会用“不错、好、对”等稍作肯定,极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教师对学生积极正面地给予肯定和评价,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投入感情的语言评价,即对学生到位的回答、精辟的朗读、独到的想法,乃至离奇的表现,都给予发自内心的热情赞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如,交流识字方法时,笔者对学生说:“我相信有一些小朋友对本课的生字是已经认识的,谁愿意上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勇于举手,想做小老师。有位同学在教“服”字时说:“‘服’字左右型结构,左边的‘月’字旁,跟人的身体有关系,右边部分就像衣服挂在挂钩上。”语言真是令人惊讶,笔者马上表扬他:“真棒!想象力很丰富呀,这真是一个好方法,老师都还没想到呢!”其他学生听了都开心地笑了,识字兴趣顿时大增,并跟着小老师起劲地读了起来。还有位同学在记“园”字时说道:“菜园是方的,所以用大口框围起来。”笔者马上表扬他:“嗯,不错,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能联系身边的生活来记生字,很了不起。”这样的评价不仅渗透了学法的指导,还会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加广阔,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增强。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对于学生——成长的“幼苗”,要细心呵护爱护,要精心“施肥浇水”,既要善待学生学习中的不足,给予耐心教育指导,也要留心学生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给予真诚的赞扬。平时,对待学习进步的孩子,笔者总会笑着对他说,“你确实进步了,继续坚持,会越来越好的,加油!”对作业书写得不太认真的孩子说:“你的作业本保护得真好,如果字写得再工整点儿就更好了,老师希望快些看到像你这么漂亮的字,好吗?”对回答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思维的孩子则说:“你的想象力出乎老师的意思,很奇特,很精彩,相信这一定跟你平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离不开。”等等。总之,教学时尽量做到“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个性来做相应的评价方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样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认识到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发展健康个性,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引导学生横向互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角,他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感受是最直接、最有发言权。过去,课堂评价有时比较片面,大都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得课堂教学评价还不够全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深切地体会到,采用同桌互评和小组评议,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用赏识的眼光互相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笔者会上完每一课后,用2-3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同桌之间按照本课生字的读与记,进行互查,以此掌握情况。如果全对,就给同桌100分并得一面红旗;如有不会的字,就让同桌教他或让自己再进行学习,直至学会之后,可以补画一面红旗。为巩固所学的生字,每周五下午利用时间复查上一周的生字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自查,如果被检查的某个同学的生字全部过关,则让小组长给该同学在所读生字旁印个小星星的章;如果被查同学还有不过关的生字,小组同学就齐心协力帮助他,直至过关,组长再为他印一个章,并鼓励他说:“太棒了,祝贺你过关,希望你继续努力,谢谢你为咱们组争光。” 刚开始,有的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的朗读时,喜欢挑毛病、找缺点,会使被评价的同学感到不自在,甚至难堪,影响其读书、发言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注意及时对学生这种倾向性评价加以正确引导。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有个学生把“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读成“小白兔赶紧加快步子往家跑。”读完后,同学们马上举起手,七嘴八舌地说他加字了。笔者马上引导学生说:“咱们先夸夸他,说说他的优点,再帮他找找不足,提出希望,好吗?”同学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有的说:“××同学,你的声音真宏亮,还把‘小白兔’的心理读得很着急,我真想向你学习。如果再认真些,不加‘赶紧’两个字就更好了。”这个同学听了后,高兴地接受,还很谦虚地说:“谢谢你的鼓励,我以后一定会注意。”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的次数多了,同学们对如何开展好互相评价,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运用也更加熟练,大部分学生都懂得了在评价对方时要先找对方的优点,再向对方提出不足和希望。许多学生对笔者说,他们很喜欢这种互评的方式,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自己既发现了其他同学哪些地方做的好,也看到了自己哪些地方还有差距。通过加强学生双向互评,同学们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去赞扬和鼓励别人,同时自身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鼓舞,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欲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帮助。
三、探索师生双向评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无论是学生之间亦或是师生之间,平等都是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的切入点。过去,一讲到课堂教学评价,给人的第一印象,大都是老师唱“独角戏”,对学生进行单向评价。鼓励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来,这既是“生本”教学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老师以学生为“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很重要的一环。从实践看,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处在学生的地位听听学生的评价,往往会促使学生在欣喜和“受宠若惊”之余,抓住机会好好表现一番,并从中得到更多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鼓励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变原来的老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师生双向评价,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质量效果得到提升。比如,在教《四季》一课时,笔者在范读课文前,用征求的目光向全班巡视了一下,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想对老师提什么要求吗?”孩子们先是一愣,接着大胆地说:“我希望老师读得比以前更有感情。”“老师读课文的时候要读出喜欢四季的感情。”“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读时有个别地方感情不够好,‘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这句话我觉得读得还不够顽皮。”对于学生的评价,笔者没有回避,而是保持谦虚的心态,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你们,我一定会注意。”接着,笔者又饱含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们高兴地不约而同鼓起掌来,有的开心地露出笑容,有的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他们开心,因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老师的重视。通过让学生评价老师,构建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闭合式循环回路,有利于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相融相长,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四、强化前后纵向评价,增强学生进步的内驱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笔者在教学中重视将学生的现在与过去作比较,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又爱表现自己、喜欢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注、爱听激励性表扬性的语言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一点一滴进步、日积月累的成长,增强自信、激发动力,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
為使学生在听写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每次听写前,笔者都让学生先把要听写的词复习一遍,然后再听写。如果本次听写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太满意,可要求听写第二遍,第二次成绩比第一次好,那就按第二次成绩予以表扬。无论是听写还是测试,我都采用这种办法,注重鼓励、激励和奖励,从而大大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不再害怕听写和测试,而是喜欢上了听写和测试,经常主动要求老师给他们听写和测试,因为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信心。这对于学生持之以恒的积极主动学习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作业评价的效果,笔者也注重采用这种前后对比的评价方式。除每周在展示栏中展评有进步的作业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外,对学生作业本上出现的错字,从不打“×”,只圈出来或写个“改”字。对作业书写比前一天有提高的,就批注上“进步了”“继续努力”、画笑脸或画花等鼓励的形式。作业评价形式不再依循传统的批改模式,更多地体现语文教育的时代性、“人文性”以及核心素养,尊重学生,同时也让学生直观可见自己的进步,感受进步的喜悦。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正确看待、客观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以及取得的进步,也是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内在需要,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的艺术就是唤醒年轻的心灵积极向上的艺术,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积极性在学习中得到体现。成功的教师,不是逼着学生学习,而是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在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不管采取哪种评价方式,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始终坚持正面引导、正向激励,注重让学生积极开展彼此之间的评价,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评价,善于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长进步中,敏锐地捕捉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其不断积极向上,坚定学习的信心,确保语文教学评价取得好的效果,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宗祥,许双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J].教育科学,2013( 09) :54.
[2]卢慕稚.编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