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
月7—8日,由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协办的“2013当代世界多边对话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以“未来十年全球发展趋势与中国”为主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理事会名誉主席、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王家瑞出席会议并致辞,中联部副部长兼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于洪君出席会议并主持开幕式。克罗地亚前总统梅西奇,匈牙利国会副主席乌伊海伊,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乌兹别克斯坦参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萨沃耶夫,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和国防生产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华集团主席兼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理事会副主席蔡冠深,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董事局总裁陈秋途等中外政要和学者出席并发表演讲。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30余个国家40多家智库的70多位中外代表围绕“全球经济:如何实现共赢发展”、“全球政治:完善国内与国际治理”、“全球安全:应对不确定性与冲突”以及“新全球环境与中国的对外战略”四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真诚对话。与会者普遍认为,未来十年,是全球经济、政治、安全格局经历调整与变革的关键时期,各国均需要对中长期的全球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判断,“当代世界多边对话会”为研讨世界格局的重大趋势性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以邻为壑全球经济难复苏
关于全球经济如何实现共赢发展问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发展趋势。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发达国家复苏缓慢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增长速度放缓。为确保世界经济稳健、可持续增长,相关国家应采取积极措施,有效解决债务问题,积极实施财政整顿,合理控制信贷增长,推动世界经济实质性复苏。历次经济危机的历史表明,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能实现共赢,只能导致双输。
目前,贸易保护主义已蔓延至一些新兴经济体,各国之间缺乏协调合作,不利于经济复苏和共赢发展。为实现共赢发展,各国应遵循“开放、包容、合作、创新”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二十国集团等平台,巩固和用好现有全球治理机制。同时,发达国家也应担负起大国相应的责任,在制定本国财政、金融政策时兼顾别国利益。世界经济增长,除依赖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制度创新之外,也有赖于新生动力的出现。
传统以要素投入为支撑、以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替代能源,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在国际经贸合作和全球治理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对贫困、气候、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完善全球治理要与时俱进
关于全球政治如何完善国内与国际治理问题,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多元。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国内议题与国际议题相互牵连,发展乏力问题和发展失衡问题同时存在,现有治理机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各国之间甚至国家内部治理理念尚不统一,治理理念落后于世界形势发展;治理机制代表性明显不足,相互间缺乏协调配合,机制有效性亟待加强;治理主体和治理模式相对单一,各国政府仍是主要治理主体,公民社会尚未纳入治理主体之中;各国更关注国内民意和国家战略,对全球利益考虑不够,国家间政策协调严重缺乏。
为切实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并兼顾人类长远发展,必须加强各国间的政策协调,推动现有机制的良性运转和渐进改革。一是建立国内与国际治理联动机制,二是寻求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三是注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解决各层次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四是注重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国际和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政府的治理经验和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表现出的政策调节能力可为他国提供有益借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但能有效改善各层次各领域治理,而且能为实现自身发展繁荣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这符合中国一贯奉行的外交理念。
全球化条件下一国难以独安
关于全球安全如何应对不确定性与冲突问题,与会人员普遍认为,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但人类仍然面临军事冲突、核扩散等传统安全问题和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影响,许多挑战已超越一国或一地区的范围,演变为全球性问题。目前,核扩散仍是世界安全焦点问题,能源安全问题仍为世界大国高度关注,领土领海争端成为影响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网络安全问题则成为各国面临的新挑战。此外,环境污染、难民、伊斯兰军事化、外太空军事化等也都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安全挑战。
从传统因素角度看,目前全球政治、经济权力正由西向东转移,以军事手段干预国际事务的行为有增无减,美国对自身全球战略进行“再平衡”,这些因素相互叠加,给全球和地区安全稳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当前国际社会仍处于无政府状态,许多安全威胁源于国际社会缺少有效管控威胁的制度机制,现存国际组织结构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在应对安全挑战时经常出现失灵问题。另外,文明、教派冲突自冷战结束后呈现集中迸发之势,目前这一趋势仍在延续。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加强与其他大国的安全合作,在遏制核扩散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并为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不渝选择
在“新全球环境与中国的对外战略”议题的讨论中,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力量的不断增强对世界是机遇而非挑战。传统现实主义关于权力转移必然导致战争的逻辑不适用于当今的形势。一方面,当今时代全球化深度前所未有,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前所未有,大国之间发生大规模冲突和战争变得不可想象。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平、互利、合作,而非冲突、暴力和扩张,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具有长期稳定性,不会走向强权扩张之路。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一系列外交举措足以证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性。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塑造周边安全环境,努力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生根发芽;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不断努力;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事业;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合作,努力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寻求互利共赢;中国将更加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维护核心利益。当然,中国国家安全也将面临一些挑战,地区动荡的外溢效应、三股势力的激进行为、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等问题都是需要中国在未来十年内着力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郑东超)
月7—8日,由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协办的“2013当代世界多边对话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以“未来十年全球发展趋势与中国”为主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理事会名誉主席、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王家瑞出席会议并致辞,中联部副部长兼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于洪君出席会议并主持开幕式。克罗地亚前总统梅西奇,匈牙利国会副主席乌伊海伊,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乌兹别克斯坦参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萨沃耶夫,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和国防生产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华集团主席兼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理事会副主席蔡冠深,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董事局总裁陈秋途等中外政要和学者出席并发表演讲。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30余个国家40多家智库的70多位中外代表围绕“全球经济:如何实现共赢发展”、“全球政治:完善国内与国际治理”、“全球安全:应对不确定性与冲突”以及“新全球环境与中国的对外战略”四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真诚对话。与会者普遍认为,未来十年,是全球经济、政治、安全格局经历调整与变革的关键时期,各国均需要对中长期的全球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判断,“当代世界多边对话会”为研讨世界格局的重大趋势性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以邻为壑全球经济难复苏
关于全球经济如何实现共赢发展问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发展趋势。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发达国家复苏缓慢且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增长速度放缓。为确保世界经济稳健、可持续增长,相关国家应采取积极措施,有效解决债务问题,积极实施财政整顿,合理控制信贷增长,推动世界经济实质性复苏。历次经济危机的历史表明,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能实现共赢,只能导致双输。
目前,贸易保护主义已蔓延至一些新兴经济体,各国之间缺乏协调合作,不利于经济复苏和共赢发展。为实现共赢发展,各国应遵循“开放、包容、合作、创新”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二十国集团等平台,巩固和用好现有全球治理机制。同时,发达国家也应担负起大国相应的责任,在制定本国财政、金融政策时兼顾别国利益。世界经济增长,除依赖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制度创新之外,也有赖于新生动力的出现。
传统以要素投入为支撑、以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替代能源,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在国际经贸合作和全球治理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对贫困、气候、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完善全球治理要与时俱进
关于全球政治如何完善国内与国际治理问题,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多元。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国内议题与国际议题相互牵连,发展乏力问题和发展失衡问题同时存在,现有治理机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各国之间甚至国家内部治理理念尚不统一,治理理念落后于世界形势发展;治理机制代表性明显不足,相互间缺乏协调配合,机制有效性亟待加强;治理主体和治理模式相对单一,各国政府仍是主要治理主体,公民社会尚未纳入治理主体之中;各国更关注国内民意和国家战略,对全球利益考虑不够,国家间政策协调严重缺乏。
为切实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并兼顾人类长远发展,必须加强各国间的政策协调,推动现有机制的良性运转和渐进改革。一是建立国内与国际治理联动机制,二是寻求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三是注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解决各层次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四是注重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国际和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政府的治理经验和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表现出的政策调节能力可为他国提供有益借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但能有效改善各层次各领域治理,而且能为实现自身发展繁荣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这符合中国一贯奉行的外交理念。
全球化条件下一国难以独安
关于全球安全如何应对不确定性与冲突问题,与会人员普遍认为,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但人类仍然面临军事冲突、核扩散等传统安全问题和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影响,许多挑战已超越一国或一地区的范围,演变为全球性问题。目前,核扩散仍是世界安全焦点问题,能源安全问题仍为世界大国高度关注,领土领海争端成为影响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网络安全问题则成为各国面临的新挑战。此外,环境污染、难民、伊斯兰军事化、外太空军事化等也都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安全挑战。
从传统因素角度看,目前全球政治、经济权力正由西向东转移,以军事手段干预国际事务的行为有增无减,美国对自身全球战略进行“再平衡”,这些因素相互叠加,给全球和地区安全稳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当前国际社会仍处于无政府状态,许多安全威胁源于国际社会缺少有效管控威胁的制度机制,现存国际组织结构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在应对安全挑战时经常出现失灵问题。另外,文明、教派冲突自冷战结束后呈现集中迸发之势,目前这一趋势仍在延续。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加强与其他大国的安全合作,在遏制核扩散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并为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不渝选择
在“新全球环境与中国的对外战略”议题的讨论中,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力量的不断增强对世界是机遇而非挑战。传统现实主义关于权力转移必然导致战争的逻辑不适用于当今的形势。一方面,当今时代全球化深度前所未有,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前所未有,大国之间发生大规模冲突和战争变得不可想象。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平、互利、合作,而非冲突、暴力和扩张,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具有长期稳定性,不会走向强权扩张之路。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一系列外交举措足以证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性。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塑造周边安全环境,努力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生根发芽;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不断努力;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事业;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合作,努力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寻求互利共赢;中国将更加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维护核心利益。当然,中国国家安全也将面临一些挑战,地区动荡的外溢效应、三股势力的激进行为、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等问题都是需要中国在未来十年内着力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郑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