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以激发幼儿的美术活动兴趣为主要目标,兼顾家长教育的相关目标,注重家长的体验与参与。在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常需扮演多重角色。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应坚持生活化、趣味性的设计理念,确立亲子共同达成的活动目标,组织开展游戏化、体验式活动,注重开展多主体、互动式的学习指导。
【关键词】亲子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4-0010-03
一、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特点
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为发展0~3岁低龄幼儿(实际多以1~3岁幼儿为主)的美术经验而实施的美术教育活动,旨在提升低龄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以及情感体验。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课程目标、活动实施、教师指导方式等方面,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除了具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以激发幼儿的美术活动兴趣为主要目标
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接受美术教育的第一步,因此,这一阶段的美术教育目标是为幼儿未来的美术学习和发展作初步准备。3岁以下低龄幼儿尚处于无规则的涂鸦阶段或控制性涂鸦萌发阶段,为此,教师要根据其美术欣赏与创作的基本规律和需求,将活动目标定位于激发幼儿的美术活动兴趣,维持其创作自信,满足其身体运动与创作体验相结合的需求。
以涂鸦活动为例。涂鸦是绘画的基础,〔1〕幼儿喜欢涂鸦,把涂鸦当成一种游戏。虽说幼儿的涂鸦作品看起来只是随意的涂抹,但教师仍需鼓励幼儿自主创作,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充足的活动时间以及多样、有趣、安全、便于幼儿自主操作的材料,以逐步帮助幼儿产生活动兴趣和树立创作自信。考虑到获得感官快感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主要需求,教师可以设计诸如大块水彩涂鸦、脚印画、手印画、实物拓印画、彩纸撕贴、自由甩画、大型涂彩画之类的涂鸦活动,以满足其对创作的需求。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幼儿家长,让他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早期的创作经验。
2.兼顾家长教育的相关目标,注重家长的体验与参与
一般来说,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充分调动幼儿的创造潜能,拓展其审美经验。考虑到亲子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即家长的美术教育观念、指导水平等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因此,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不仅要关注幼儿美术经验的发展,还要注意对家长的积极引导,以促使家长的美术素养和美术活动指导水平有所提升。
首先,教师要采取相应措施,有目的、有步骤地激发家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家长的参与兴趣与投入状态不仅影响其自身的美术创作体验,对幼儿的美术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教师宜通过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活动,以支持、鼓励、引导家长激发出创作热情。
其次,考虑到每个家长的文化程度、美术教育观念及美术创作经验存在差异,教师要与家长进行适当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其对亲子美术教育的态度及其指导水平等信息,以利于教师在设计亲子美术活动时,综合考虑家长的情况,力求达到创作难度适宜、活动目标梯度明显、创作题材易于被家长和幼儿理解、材料便于选取和使用等,从而保证家长和幼儿能够开展有效的互动。
最后,教师要创设自由、和谐、有效的教育指导环境,让亲子美术活动变成一个结构化程度较低、幼儿自由快乐地获得美术体验的活动。为此,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帮助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指导水平,还要有意识地纠正家长的某些不当指导行为,以使幼儿得到有序、适时、适量的指导。教师要让家长明白: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不在于让幼儿获得技能、知识,而在于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在幼儿的创作过程中,家长不应过于在乎幼儿的创作结果和创作手法,不要阻断幼儿的创作进程,等等。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鼓励和支持家长的正确指导行为,以促使其在艺术知识、审美及教育指导策略等方面有所进步。
3.教师需扮演多重角色
亲子园的教师在由家长、幼儿、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教师是美术教育资源的挖掘者、家长美术教育观念的引导者、家长美术教育行为的支持者,同时又是幼儿美术创作兴趣的激发者、幼儿美术创作材料的提供者、幼儿美术潜能开发的推动者、幼儿美术作品的欣赏者。此外,亲子园教师还要注意与园所其他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
二、设计亲子园美术教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生活化、趣味性的活动设计理念
亲子园美术教育活动生活化是指,教师通过适宜的活动方案和教育策略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人、事、物,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亲子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趣味性是活动生活化的一种体现方式,凡来源于生活的美术教育活动必定是趣味横溢的,较容易激发幼儿和家长的创作兴趣。
首先,教师设计亲子美术教育活动时所选择的创作主题宜来源于幼儿和家长熟悉的生活情境,创作对象应是幼儿认识、熟悉的东西。如,涂鸦小汽车、撕贴水果、粉刷房子、装饰全家福等就是与幼儿和家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和家长将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美术创作中来,从而发挥自己的创作想象,获得美好的创作体验。
其次,教师要做好活动准备。活动前要先注意引导幼儿认识和感知相关事物。如,在开展亲子撕贴水果画美术活动前,教师可先带领幼儿和家长一起去户外观察柿子树,从柿子的形状差别、颜色异同、大小差异等几个方面引导其进行观察,随后一起品尝柿子,并边观察品尝边讨论。这些准备工作可为幼儿和家长的撕贴画创作提供充足的视知觉经验,从而为亲子创作作好充分铺垫。
最后,教师宜发动亲子共同收集来自生活或大自然的材料。如,在“秋天的画报”活动中,亲子创作要用到的材料,可以是幼儿和家长在大自然中寻得的,如落叶、树枝、小果实、石子、玉米棒等,可以是生活中的废旧物,像小牙刷、小盆子,彩条等。幼儿可将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长卷白布上,以描绘秋天的色彩。又如,在“滚过来、滚过去”活动中,教师可将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带到创作现场,如轮胎、弹珠、滚刷、皮球、鸡蛋等,帮助幼儿了解这些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的创作材料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自由创作。一旦那些原本毫不起眼的物品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颇具创意的美术作品时,幼儿和家长的创作自信便油然而生了。这种内在的满足会推动幼儿继续创作的积极性,而这恰恰是幼儿艺术成长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2.确立亲子共同达成的活动目标
教师设计的亲子园美术活动一定要是幼儿和家长易于并乐于参与的活动,因此,亲子共同达成的亲子园美术教育目标应贯穿始终。教师在设计亲子园美术活动时宜注意提供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提供适宜、安全、多样的活动材料,并创设宽松、自由的美术创作空间。材料是开展亲子美术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亲子在剪切、撕贴、压印、组合、涂画、滚动、刷印材料的过程中可获得一定的肢体运动体验;另一方面,多样化的操作材料更能满足亲子不同层次的创作需求,更便于亲子的共同探究和操作。另外,亲子园提供的安全、有序的美术创作环境及氛围,有鼓励亲子共同探索和创作的积极作用。
其次,教师宜设定适当的活动难度。低龄幼儿的艺术创作能力尚很有限,如果他们面对较为复杂的操作任务,家长难免会上前包办或操纵。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考虑活动的难度。一般来说,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中既要设计有幼儿独自操作的环节,也要设计有亲子协同创作的环节。
最后,教师在活动中要给予幼儿和家长充分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对于低龄幼儿以及初次或很少接触美术创作活动的家长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对材料及使用方法的介绍、对创作要义的指导、对家长和幼儿消极情绪的排解、对亲子自由创意的支持以及亲子共同探索行为的鼓励等,都能有效地激发亲子的创作积极性。
3.开展游戏化、体验式的活动
游戏化、体验式的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原则。游戏是点燃幼儿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的火种。〔2〕在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中,游戏化的活动实施策略主要体现在导入、指导、评价三个方面。游戏化导入是指可以通过音乐律动、手指游戏、猜谜语、动作表演等形式导入活动主题,以引发亲子参与活动的兴趣。游戏化指导是指教师的指导语言、表情、动作要富有童趣,可适当夸张,活动情境要体现游戏氛围,以避免指导过程的单调乏味。游戏化评价是一种开放、互动式评价。如,在“秋天的画报”活动评价阶段,教师借鉴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形式,设计了击鼓传“秋”的游戏环节,写着“秋”字的卡片传到哪个幼儿手里,幼儿就要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着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学习欣赏、评价同伴的作品。
4.进行多主体、互动式的教师指导
面对学习气质类型或性格特征差异很大的幼儿和年龄、性格、文化素养、知识能力各不相同的家长,教师宜采取富有层次的互动式的指导方式。
首先,教师要注意创设符合低龄幼儿身心特点的美术创作环境,以发挥环境作为“不说话的老师”的隐形指导作用,让环境对幼儿产生情感与心理影响。如,利用墙面展示亲子作品和记录亲子创作过程的照片,有序、分类摆放创作材料等,都可成为教师的有效教育指导策略。
其次,教师要注意设计有利于指导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环境,注意加强与幼儿和家长的有效互动。如,教师宜综合考虑幼儿和家长的创作水平,设计层次不同的创作难度及教师指导梯度;活动结构清晰明朗,欣赏、演示、创作、评价等环节环环相扣。
最后,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需灵活、及时,以保持和幼儿、家长间真实、流畅的互动。教师要随时观察亲子创作的状态,并自由地穿梭于指导者、组织者、评价者、观众、欣赏者等角色之间,对活动中的幼儿和家长进行指导。
综上所述,关于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活动实施与活动评价,教师需明确一点:幼儿发展是核心,家长既是直接的教育参与者,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ROSE FLECK BANGERT.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M〕.程巍,许玉梅,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2〕B·A·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4.
【关键词】亲子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4-0010-03
一、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特点
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为发展0~3岁低龄幼儿(实际多以1~3岁幼儿为主)的美术经验而实施的美术教育活动,旨在提升低龄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以及情感体验。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课程目标、活动实施、教师指导方式等方面,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除了具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以激发幼儿的美术活动兴趣为主要目标
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接受美术教育的第一步,因此,这一阶段的美术教育目标是为幼儿未来的美术学习和发展作初步准备。3岁以下低龄幼儿尚处于无规则的涂鸦阶段或控制性涂鸦萌发阶段,为此,教师要根据其美术欣赏与创作的基本规律和需求,将活动目标定位于激发幼儿的美术活动兴趣,维持其创作自信,满足其身体运动与创作体验相结合的需求。
以涂鸦活动为例。涂鸦是绘画的基础,〔1〕幼儿喜欢涂鸦,把涂鸦当成一种游戏。虽说幼儿的涂鸦作品看起来只是随意的涂抹,但教师仍需鼓励幼儿自主创作,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充足的活动时间以及多样、有趣、安全、便于幼儿自主操作的材料,以逐步帮助幼儿产生活动兴趣和树立创作自信。考虑到获得感官快感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主要需求,教师可以设计诸如大块水彩涂鸦、脚印画、手印画、实物拓印画、彩纸撕贴、自由甩画、大型涂彩画之类的涂鸦活动,以满足其对创作的需求。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幼儿家长,让他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早期的创作经验。
2.兼顾家长教育的相关目标,注重家长的体验与参与
一般来说,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充分调动幼儿的创造潜能,拓展其审美经验。考虑到亲子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即家长的美术教育观念、指导水平等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因此,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不仅要关注幼儿美术经验的发展,还要注意对家长的积极引导,以促使家长的美术素养和美术活动指导水平有所提升。
首先,教师要采取相应措施,有目的、有步骤地激发家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家长的参与兴趣与投入状态不仅影响其自身的美术创作体验,对幼儿的美术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教师宜通过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活动,以支持、鼓励、引导家长激发出创作热情。
其次,考虑到每个家长的文化程度、美术教育观念及美术创作经验存在差异,教师要与家长进行适当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其对亲子美术教育的态度及其指导水平等信息,以利于教师在设计亲子美术活动时,综合考虑家长的情况,力求达到创作难度适宜、活动目标梯度明显、创作题材易于被家长和幼儿理解、材料便于选取和使用等,从而保证家长和幼儿能够开展有效的互动。
最后,教师要创设自由、和谐、有效的教育指导环境,让亲子美术活动变成一个结构化程度较低、幼儿自由快乐地获得美术体验的活动。为此,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帮助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指导水平,还要有意识地纠正家长的某些不当指导行为,以使幼儿得到有序、适时、适量的指导。教师要让家长明白: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不在于让幼儿获得技能、知识,而在于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在幼儿的创作过程中,家长不应过于在乎幼儿的创作结果和创作手法,不要阻断幼儿的创作进程,等等。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鼓励和支持家长的正确指导行为,以促使其在艺术知识、审美及教育指导策略等方面有所进步。
3.教师需扮演多重角色
亲子园的教师在由家长、幼儿、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教师是美术教育资源的挖掘者、家长美术教育观念的引导者、家长美术教育行为的支持者,同时又是幼儿美术创作兴趣的激发者、幼儿美术创作材料的提供者、幼儿美术潜能开发的推动者、幼儿美术作品的欣赏者。此外,亲子园教师还要注意与园所其他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
二、设计亲子园美术教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生活化、趣味性的活动设计理念
亲子园美术教育活动生活化是指,教师通过适宜的活动方案和教育策略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人、事、物,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亲子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趣味性是活动生活化的一种体现方式,凡来源于生活的美术教育活动必定是趣味横溢的,较容易激发幼儿和家长的创作兴趣。
首先,教师设计亲子美术教育活动时所选择的创作主题宜来源于幼儿和家长熟悉的生活情境,创作对象应是幼儿认识、熟悉的东西。如,涂鸦小汽车、撕贴水果、粉刷房子、装饰全家福等就是与幼儿和家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和家长将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美术创作中来,从而发挥自己的创作想象,获得美好的创作体验。
其次,教师要做好活动准备。活动前要先注意引导幼儿认识和感知相关事物。如,在开展亲子撕贴水果画美术活动前,教师可先带领幼儿和家长一起去户外观察柿子树,从柿子的形状差别、颜色异同、大小差异等几个方面引导其进行观察,随后一起品尝柿子,并边观察品尝边讨论。这些准备工作可为幼儿和家长的撕贴画创作提供充足的视知觉经验,从而为亲子创作作好充分铺垫。
最后,教师宜发动亲子共同收集来自生活或大自然的材料。如,在“秋天的画报”活动中,亲子创作要用到的材料,可以是幼儿和家长在大自然中寻得的,如落叶、树枝、小果实、石子、玉米棒等,可以是生活中的废旧物,像小牙刷、小盆子,彩条等。幼儿可将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长卷白布上,以描绘秋天的色彩。又如,在“滚过来、滚过去”活动中,教师可将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带到创作现场,如轮胎、弹珠、滚刷、皮球、鸡蛋等,帮助幼儿了解这些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的创作材料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自由创作。一旦那些原本毫不起眼的物品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颇具创意的美术作品时,幼儿和家长的创作自信便油然而生了。这种内在的满足会推动幼儿继续创作的积极性,而这恰恰是幼儿艺术成长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2.确立亲子共同达成的活动目标
教师设计的亲子园美术活动一定要是幼儿和家长易于并乐于参与的活动,因此,亲子共同达成的亲子园美术教育目标应贯穿始终。教师在设计亲子园美术活动时宜注意提供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提供适宜、安全、多样的活动材料,并创设宽松、自由的美术创作空间。材料是开展亲子美术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亲子在剪切、撕贴、压印、组合、涂画、滚动、刷印材料的过程中可获得一定的肢体运动体验;另一方面,多样化的操作材料更能满足亲子不同层次的创作需求,更便于亲子的共同探究和操作。另外,亲子园提供的安全、有序的美术创作环境及氛围,有鼓励亲子共同探索和创作的积极作用。
其次,教师宜设定适当的活动难度。低龄幼儿的艺术创作能力尚很有限,如果他们面对较为复杂的操作任务,家长难免会上前包办或操纵。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考虑活动的难度。一般来说,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中既要设计有幼儿独自操作的环节,也要设计有亲子协同创作的环节。
最后,教师在活动中要给予幼儿和家长充分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对于低龄幼儿以及初次或很少接触美术创作活动的家长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对材料及使用方法的介绍、对创作要义的指导、对家长和幼儿消极情绪的排解、对亲子自由创意的支持以及亲子共同探索行为的鼓励等,都能有效地激发亲子的创作积极性。
3.开展游戏化、体验式的活动
游戏化、体验式的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原则。游戏是点燃幼儿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的火种。〔2〕在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中,游戏化的活动实施策略主要体现在导入、指导、评价三个方面。游戏化导入是指可以通过音乐律动、手指游戏、猜谜语、动作表演等形式导入活动主题,以引发亲子参与活动的兴趣。游戏化指导是指教师的指导语言、表情、动作要富有童趣,可适当夸张,活动情境要体现游戏氛围,以避免指导过程的单调乏味。游戏化评价是一种开放、互动式评价。如,在“秋天的画报”活动评价阶段,教师借鉴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形式,设计了击鼓传“秋”的游戏环节,写着“秋”字的卡片传到哪个幼儿手里,幼儿就要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着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学习欣赏、评价同伴的作品。
4.进行多主体、互动式的教师指导
面对学习气质类型或性格特征差异很大的幼儿和年龄、性格、文化素养、知识能力各不相同的家长,教师宜采取富有层次的互动式的指导方式。
首先,教师要注意创设符合低龄幼儿身心特点的美术创作环境,以发挥环境作为“不说话的老师”的隐形指导作用,让环境对幼儿产生情感与心理影响。如,利用墙面展示亲子作品和记录亲子创作过程的照片,有序、分类摆放创作材料等,都可成为教师的有效教育指导策略。
其次,教师要注意设计有利于指导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环境,注意加强与幼儿和家长的有效互动。如,教师宜综合考虑幼儿和家长的创作水平,设计层次不同的创作难度及教师指导梯度;活动结构清晰明朗,欣赏、演示、创作、评价等环节环环相扣。
最后,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需灵活、及时,以保持和幼儿、家长间真实、流畅的互动。教师要随时观察亲子创作的状态,并自由地穿梭于指导者、组织者、评价者、观众、欣赏者等角色之间,对活动中的幼儿和家长进行指导。
综上所述,关于亲子园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活动实施与活动评价,教师需明确一点:幼儿发展是核心,家长既是直接的教育参与者,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ROSE FLECK BANGERT.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儿童画与儿童心理解读〔M〕.程巍,许玉梅,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2〕B·A·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