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隐者之猴馔

来源 :饮食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mAir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猴子是灵动的象征,是吉祥的符号。在我国丰富的饮食文献中,猴馔鲜有记载。本文仅在非主流典籍里寻找梳理,以飨读者。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只有猴子是人类的近亲,按理说,既然沾亲带故,我们理所当然要将他高看一眼,对待它的情感应该超越其他动物,可是,咱们中国人对待猴子是不太友好的,在汉语中猴子体现出来的是丑陋、浮躁、无知、胆小的文化意象,人们把长着雷公脸的人形容为尖嘴猴腮,将矮小消瘦的人直接呼为瘦猴,把迫不及待的行为称为猴急,把调皮捣蛋喻为弄鬼掉猴,把心不在焉形容为心猿意马,把徒有其表的人或窃据名位的人形容为沐猴而冠,一个人被捉弄而不知是当猴耍了,杀鸡儆猴就是杀鸡给猴子看以震慑它,这是驯猴的人恐吓猴子的惯用伎俩,而猴子之所以中招是因为它的胆太小了,胆小也就有了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其实,猴子是灵动的象征,是吉祥的符号。世人皆知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原本是一只猴子,在西行取经的路上降妖伏魔的美猴王一直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曾经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猴”谐音“侯”,拜将封侯是中国古代英雄们人生价值最大化的标志,人们把猴子和加官进爵联系起来,塑造了猴子骑在马背上的形象,寓意“马上封侯”;“猴”又谐音“候”,人们为了祈求吉祥如意,往往雕刻一只栩栩如生的石猴子,用“好石猴”表示“好时候”,以寄托对太平岁月的憧憬。古代有白猿献寿题材的国画、戏剧、坠饰、奇石,现代有锻炼身体的溜猴游戏,国粹精髓中有备受练家子欢迎的猴拳和白猿通臂拳。猴子自然也是孩子们喜爱的动物之一,它是卡通形象里永远不会缺席的角色,到猴山看猴子是儿童逛动物园的保留节目。
  一、可怜盘中餐
  中国人在食用材料的选择上向来有点肆无忌惮,没有东西不敢吃,唯独在吃猴子这方面,古代中国人却不知何故表现得很是内敛,甚至在我们丰富的饮食文献中鲜有记载,只是在非主流典籍里留下一些雪泥鸿爪,才成为笔者梳理这篇文章的依据。 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里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先秦时吃猴肉的例子:有一个楚国人宰杀了一只猴子,经过精心烹调之后送给邻居品尝,以示乡党之间睦邻友好的关系。邻居不明真相,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觉得甘香异常,就吃了个碗底朝天。吃完之后,听到自己吃的是猴子肉便大惊失色,肠胃翻江倒海,吐得一塌糊涂。这位邻居既然在一吃之后觉得甘香异常,说明猴子肉如果烹调得法足以谋杀老饕的口水,并非难以下咽,而在得知吃的是猴肉后又恶心呕吐,这只能说明猴肉的享受并没有出现大众化、市场化、常态化,仅仅是少数有特殊癖好的人沉溺其中,大多数人对它还是相当的排斥。还有一个例子可以作为强化这个观点的注解,先秦元典《庄子》中讲了朝三暮四的故事:有一个宋国人养了许多猴子,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吃了,必须节约点。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欢呼雀跃,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胜利了。很显然,庄子所讲的故事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因为养猴人可能通过肢体语言与猴子进行沟通,却不可能与猴子开展对话。我们所奇怪的是,位于今日河南商丘一带的宋国平畴无边,这个人为何养了许多只有山区才有的猴子?猴子既不能看家护院也不能耕田犁地,那位宋国人也没有教那些猴子们变戏法儿,那个时候恐怕还没有养宠物这个概念,那么,他大规模养殖猴子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于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古代的中国人肯定还不知道自己与猴子之间的亲戚关系,但由于猴子在天下苍生中与人神形兼似,吃猴子有着很多宗教或伦理上的顾忌,在心理上也有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馋嘴佬只能悄悄地偷偷地躲着吃,免得把自己推向浪尖风口而为千夫所指。那个楚国人能将猴肉烹调到甘香异常,可见平日里用功之深,搁在今天,这道秘制私房菜就是他纵横江湖的本钱,但彼时彼刻,他忌于人言啧啧而不敢炫技,即便在邻里之间也讳莫如深,其作派俨然是一个飘逸的美食隐士。
  虽然前人在文献中提到了猴肉的食疗功用,但猴肉并没有因此走进千家万户成为餐桌上的主宰,而是躲躲闪闪地羞于见人,像媒体曝光的江西资溪、广东从化等林区有人以猎猴为业,那些加工猴肉的餐馆白天关门闭户,晚上才敢亮灯经营,虽然这些猴肉经营者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但那些以吃猴为乐的食客却自在逍遥,而最应当受到谴责的恰恰是后者,因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其实,猴肉作为一种食用资源单纯从美食的角度去看,它真正不适合人类,按照前人的记载,猴肉的本味是酸的,如果烹调失当,这种酸味是一般人接受不了的,恐怕远非酸掉大牙所能形容,这也是古人很少有养猴子吃的原因。况且,猴子等灵长类动物是与人类关系最近的物种,按照圣人倡导的“君子远庖”理念,吃猴子是最不人道的行为,因为猴子的智商相对于猪马牛羊来说要高一些,有喜怒哀乐的内心感受,被宰杀时感受到的恐惧也更为深刻,所受的伤害更大。另外,由于猴子是野生动物,在捕获、运输、宰杀、加工、食用等各个环节都容易传播疾病,人们谈之色变的艾滋病据说就是非洲人吃猩猩等灵长类动物时沾染上的,“珍爱生命,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完成自我救赎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相煎何太急
  长期独占中国十大残忍菜之首的猴脑就是猴馔中最让人惊悚的一道菜,尽管吃猴脑历来饱受诟病,我们还是把它当作珍贵的食材加以利用,根据传统饮食观念“吃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国人错误地认为吃猴脑对开发我们的智力大有裨益,于是乎,那些很少用脑子的脑满肠肥的家伙为使自己聪明一些就向猴子下手。在清代,猴脑和熊掌、鹿茸、象鼻、驼峰、果子狸、豹胎、狮乳并称为“山八珍”,并在满汉全席中占有一席之地。最为人们广泛征引的吃猴脑的例子莫过于清代薛福成《庸绣笔记》中的记载,吃猴脑前要选择一只模样好看没有缺陷的猴子,给它穿上华美的衣服,然后把桌子凿一个刚刚能卡住猴子脑袋使其露出天灵盖的圆洞,将穿着锦衣美猴固定在桌子下面,猴头从圆洞里露出,用铁箍把它固定,将露出的天灵盖部分清洗干净,剃光毛发,揭掉头皮,用滚热的汤浇灌下去,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用铁槌锤破其头骨,用银刀撬开破碎的头盖骨,用银质的汤匙探取猴脑,放进滚烫的汤锅里涮一下就送进嘴里,之所以要用银质的器具取食猴脑是防止器具与猴脑接触时发生氧化反应,以保持猴脑的晶莹剔透。在猴子被绑住的一霎那它就预感大事不妙,拼命地挣扎,苦苦地哀号,但是,无论它怎样努力,都无法唤醒这些饕餮之徒的良知,不能激活他们的悲天悯人之心,在他们看来,猴子的惨叫声乃是撩拨他们食欲的曼妙音乐。历史进入近现代以后,有些标榜文明的所谓高雅人士,接受不了吃猴脑的恐怖场景,对其中的一道工序作了小小的改进,在猴子绑住之前就给它吃哑药,失声了的猴子就不会发出惨叫,也就不会破坏他们享受美食时的好心情,似乎契合圣人所说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他们进食的环境诚然得到了优化,而猴子被戕害的境遇依然如故,也许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到这样惨无人道的做法使得其本性与禽兽有什么两样!   猴脑到底好不好吃?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得出来,只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猴脑的诱惑力不仅在其味,而在于它所展示出来的饮食中的暴力美学能够满足大部分食客畸形的、变态的人格需求,对猴子进行活体取脑,必然会因食材的稀缺而导致价格昂贵,高昂的价格才能体现食客让人艳羡的身份、地位、实力、财富、派头,才能体验刺激、猎奇、逐怪、炫富的快感。也许,食用猴脑的最好方式就像张国荣主演的电影《满汉全席》一样:用豆腐做成猴脑的形状,以各种调料模拟出动物大脑的口味。既考验了厨师的厨艺,也满足了消费者追求奇异的饮食心理。
  中国饮食文化讲求自然和谐之美,虽然并不是像佛家那样戒杀生,但也绝不是提倡采用虐杀的方式来满足变态的心理,猴肉乃至猴脑在饮食文献里的缺失正是由于人们认为吃猴脑只可偷偷地吃,绝不可以见诸笔端,传之后世,以免受人数落。这种想吃却又碍于道德束缚而不敢公开吃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近年有人在某个人烟稀少的林区里发现了121个猴头骷髅,均被切掉了天灵盖,很显然,肇事者不是将猴子的天灵盖取去当工艺品的,而是觊觎那天灵盖下白花花的脑浆,我们难以想象,青天白日,深山老林,在快乐王国自在逍遥的猴子们突然遭遇这罪恶的黑手该是多么的无助!人在做,天在看,我们不知道那些制造森林恐怖、森林血腥的凶手和那些隐藏在幕后的食客面对此情此景,情何以堪。
  三、寂寞身后事
  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由此可见,猴子在很多情况下拥有深山老林里的话语权,寂静的山林因之而灵动起来,因之而充满生命的意趣,自然而然,也因之烙上猴子的印记。我们就以饮食中的啜茶、品菜、饮酒、吃果顺序为线索,看一看印上猴子标记的饮食物产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猴茶。据相关文献记载,有一种茶品质极佳,无奈多生长在悬崖绝壁之上,上接青天,下临无地,非人力所能采摘,有的人就专门训练一群猴子,攀葛抓藤去采摘这种茶,因为这种茶主要靠猴子采摘而来,故名“猴茶”,这种猴茶在今天已经成了一种传说,需要穿越历史才能品尝。原产福建政和县的白毛猴茶因其外表酷似毛猴静伏,故而与猴子拉上了关系。浙江松阳县的银猴茶因茶叶状若猴爪,色呈银白而得名,安徽黄山的太平猴魁历来在中国名茶中占有一席之地,猴魁茶自古就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说法,品茗之时更有“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猴趣”,就像一只顽皮的小猴在你的舌尖上舞蹈。
  猴菜。猴菜其实与猴无关,但又不能把它跟猴完全撇清,用肉类称呼菜蔬,这种以荤托素的方法是中国人命名食用原料时的正常思维方式,像吉林等地把梅豆叫猪耳朵豆角,江南一带把荠菜叫做鸡脚菜,将蕨苔叫做鸡爪菜,其心理动机大致如此。与猴结缘的菜有两种:猴腿菜、猴头菇。猴腿菜是一种集药用和食用价值于一体的山野菜,因其外形类似猴子弯曲的脚爪而得名猴腿。猴头菇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它肉质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之荤”、“山野之王”的美称,与熊掌、海参、鱼翅并列四大名菜,明清时期被列为贡品,直达天庭。早在商代,中国人就开始食用猴头菇,民间更有“宁负千石粟,不负猴头羹”、“多食猴头,返老还童”之类的谚语。此外,诸如辣子猴头菇的火爆、三色猴头菇的光彩、虾酿猴头菇的鲜嫩、云腿熘猴头菇的香滑也都让食客引颈流涎,恨不得连同舌头一道咽下去。
  猴酒。山林中猿猴会酿酒,古人笔记杂著里多有记述。清代学者徐珂在《清稗类钞》记述了在广西的见闻: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至于“猴儿酒”是猿猴有意酿造还是无意得之,我们不得而知,但反应猴儿酒存在的事实在时间上跨越了几千年,在地域上涵盖了南方各省,品尝过的人认为它或香或辣,清香芳冽,别具风味。
  猴果。吃过了猴菜,饮过了猴酒,照例要上一盘水果以解除肠胃的油腻、冲淡血液里的酒精,那就呈上号称水果之王的猕猴桃吧!果皮覆盖了一层细毛而被称为猕猴桃的“桃”集草莓、香蕉、凤梨三味于一身,演绎了猴果的精彩华章。据测定,一颗猕猴桃维生素C的含量就是一个人每日所需维生素C的两倍,是营养密度最高的水果,“水果之王”绝非浪得虚名,它可生吃,可榨汁,可制脯,更可炒菜,实在是一种万能植物。
  相比于吃猴肉而言,品一杯香甜的猴茶,吃一盘喷香的猴菜,喝一杯芳冽的猴酒,尝一颗养人的猴果才是真正享受美食的选择,也才是对猴子应有的尊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吃猴子并非只是中国人才有的野蛮行径,非洲人在吃猴子上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广袤的非洲原野是猿猴类的天堂,而天堂和地狱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因为许多非洲人将灵长类动物看作是养育家人的菜肴,在非洲的某些地区,猴肉的价格只有牛肉的几分之一,是典型的“穷人的蛋白质”,尤其是肌肉健壮的猴腿常常被当地人腌制后像中国的腊肉一样悬挂起来慢慢享用。更有一道原始地道的美食——猴肉蘸蚂蚁酱,先把猴肉用当地独特香料熏熟,然后用早已准备好的大黄蚂蚁酱蘸食,这种让一般中国人望而却步的恐怖食物却被当地人视作无上美味。而在非洲的另一些地方,吃一盘猴肉和大象肉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非洲人对猴肉的疯狂追求直接导致了灵长动物的锐减,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给猴子们一个祥和的生存空间,因为,我们的家园会因它们而美丽。
  责任编辑/邹佳璇
其他文献
那天中午,放学回到家的女儿来不及放下书包便迫不及待地对我说:“妈妈,刚才我们班有个女生居然在电话里骂她妈妈!”  极小的事,却让女儿的心泛起了波澜。我知道,这年头,孩子对家长不恭的现象并不鲜见。不过,面对女儿不解的表情,我还是装作很惊讶的样子看着她,问道:“不会吧,那么严重?”“真的,因为她妈妈告诉她,现在没工夫听她说话,有什么事回来再说。她还说,她妈妈经常这样跟她说话,所以她很伤心。”  女儿困
不冬有个好爸爸,就像《好爸爸坏爸爸》里唱的那样:“我有一个好爸爸,做起饭来锵铛铛,洗起衣服嚓嚓嚓,高起兴来哈哈哈,打起屁股啪啪啪,真是稀里哗啦……”当然,现实和歌声还是有出入的,不冬的爸爸不做饭,不洗衣,但绝对没打过不冬,最喜欢的就是逗着她玩。有时候,看着爷俩亲昵的样子,我不得不相信了那句话:“女儿就是爸爸前世的小情人。”不冬曾豪言,长大以后非爸爸不嫁,谁都别想跟她抢,包括我!  在女儿心中,爸爸
我国的水工碾压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技术发展很快,但一直没有统一的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为了做好工程质量的控制、检查、评定和验收工作,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施工行为以保
“十月获稻,为此舂酒”,《诗经》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酒最初是在生产粮食的乡下出产的。  我老家村子里,家家都有一只酒甑。或大或小,用松木解成的板材,经箍桶师傅巧手,就制成酿酒的甑子。老家的阳光把荞麦与玉米炙烤得营养丰富,人们就用这些五谷杂粮来酿造酒,没想到这些土法酿制的酒,居然可以与那些站在柜台上贴着商标的名酒一比高低。  老家的酒浓烈,至少在五十度以上,喝着它,口里仿佛不是喝着粮食酿造的酒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