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朗书声响彻语文课堂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P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作为一种语言的教学,应该要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的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不仅能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真正体现语文作为语言的一种魅力。
  【关键词】朗读;语文课堂;审美情趣
  朗读,就是要大声地、清晰地、用标准的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语文教学注重“读、听、说、写”,从中不难发现,“读”是放在这四个步骤中的首位,凸现其重要性。我们从教育实践来看,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強欣赏的能力,丰富其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借助语气和表情表达文章的神韵,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善用朗读,以此来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性。
  从古到今,朗读的重要性都不容忽视。笔者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发现,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为我们语文课堂上进行朗读训练指明了方向。但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当中,有些教师往往把讲解作为上课最重要的部分,一味滔滔不绝地讲,完全没有理会到坐在下面的学生的思想已经飞到九霄云外。“一言堂”通常是不受欢迎的,试问学生能从这样的课堂当中,真正领略到语文的趣味和魅力吗?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象,要让朗朗的读书声响彻语文课堂。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一、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
  文字本来就是躺在书本上的“死物”,它索然无味,是朗读把躺着的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并且赋予它丰富的思想感情,让这毫无生气的“死物”变成可感、可亲、震撼人心的“活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眼、脑、口、耳互相协同活动,把眼睛所看到的文字传输到大脑,把口中读出的内容送到了耳朵,不断进行内外循环,这样就大大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他们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接受到最直接的、最强烈的感染。
  例如,笔者在教学《背影》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浓浓的父子之爱,引导他们学会珍爱亲情。我要求学生对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流泪的文字反复诵读。通过读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等外貌描写,读父亲为了帮我买橘子,“攀、缩、微倾”等细节描写,学生发挥想象力,把文字变成了真实的景象,眼前仿佛出现父亲做动作时吃力的神态,父亲去爬月台的窘迫样子,从而深刻地感受父亲甘心为儿子奔波费劲的吃苦情态。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多次朗读四次流泪的内容,着重情景的重现,让学生跟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因伤心落泪、因感动落泪、因离别落泪、因思念落泪的情感升华,强烈地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情。通过这样的形式,笔者把品味语言、体会感情与朗读有机结合,让学生真切地理解父亲为了儿子不辞劳苦,儿子明白父亲的真正内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引发学生的兴趣
  朗读就像穿过时光隧道的穿梭机,引领着学生走进神奇美妙的境界。语文课文的内容贯穿古今,感情错综复杂,只有经过朗读,才能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人生杂味,领略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笔者觉得朗读充满了美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在朗读的语境中,读者把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让深邃的思想、深刻的感情,美好的憧憬钻进读者的脑海中,激荡着他们的心田,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开阔了他们的胸怀。
  例如,笔者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第一个班上课时,试图让学生阅读文段,并在文中根据不同的景象,从感官的角度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再进行理解分析,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很长时间都不能体会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甚至觉得无聊透顶。于是,笔者课后思考了一下,决定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改变策略,不单纯只是用眼看,还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模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这一段文字。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慢慢地进入了情境之中,化身为主人公,有的一边读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有的读着读着,眼睛会发光,好像发现了什么“新大陆”。鲁迅先生笔下的这幅情趣盎然的“美景图”“音乐图”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然后笔者再调动了他们的想象力,唤起了学生对儿时美好时光的联想。于是“百草园”的形象变得具体真实,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不必过多地解释,就能理解这百草园会成为作者儿时的乐园的原因,能感受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了解到爱玩是所有孩子的美好天性。两个班不同的授课模式,明显突显出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三、朗读是一支兴奋剂,活跃课堂的气氛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的,朗读不但可以让人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的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玩是他们的天性,想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学得更有滋有味,就必须依靠朗读。
  又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朗读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首先,笔者自己进行范读。范读后,在文中挑选一些特别适合朗读的句子,指导学生注意重音,注意停顿,注意抑扬顿挫;然后选几个同学起来单独读,让大家来评价,于是,学生都集中精神,细心体会。再接着,笔者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选出同一个段落,进行小型的朗读比赛。在这种强而有力的竞争机制下,学生上课的热情相当高涨,无论是朗读者还是聆听者,大家都是非常投入,专心一致。聆听者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读不准的语音语调都一一指出,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认真地做好每一个细节。事实证明,朗读的效果是不错的,整个课堂都充满了快乐与激情。通过训练,《安塞腰鼓》在学生的朗读中有气势、有感情,极具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上课模式激发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每次遇到适合朗读的文章,学生都会自告奋勇地进行朗读比赛,课堂效果非常好。
  古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能够重视朗读教学,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用心地去指导学生朗读,把朗读运用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就可以重现朗读之美,让朗朗书声响彻语文课堂吧!
  参考文献:
  [1]冯颖艳.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J].教学与管理,2002.
  [2]刘天成.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05).
其他文献
【摘要】统编版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更重视孩子的发展,着重于孩子的情感体验,更符合一、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语文老师可以借助文本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帮助低年级的孩子慢慢进入状态,唤起阅读的兴趣。如何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引起孩子们的读书兴趣?笔者将结合两节二年级的阅读课例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统编教材;深度;阅读兴趣  常言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因此,在不同的课例中,我们往往可
一、建构主义下的STEM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唯一固定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单向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对问题进行某种解释,不同的认知带来不同的观点,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发生和进行。 
【摘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词语教学面临着较大的困境,我们必须针对现状进行反思并积极探寻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本文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有效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和积累各种词语,同时能提高学生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词语教学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重视
【摘要】新課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要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基于信息技术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功能,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让教学活动更加直观、形象化,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中难以实现的知识传递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就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更新自身教学方式和手段,借助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结合笔者《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一课的新教法尝试,对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章节课堂教学,更全面地反映高中化学的实用价值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假想问题;角色扮演  “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而作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如何改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学内容和思想观点被学生接受并用以规范他们自己的行为,已成为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觉得改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理念  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我国特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也要重视学生的德育,这样才能满足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人才需求。小学德育改革的逐步深化,要求小学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探讨,旨在为小学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时
本报综合消息 7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7月1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意见》进行了解读,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指出,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第一个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  一、素质教育量化了、可操作了,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文件的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设计问题要把握好课文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的设计不在多,尽量要做到少而精,最好是从大处着眼,更要有统领全文的广度,向40分钟要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提问;课堂的时效性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在平时的常规课和公开课课堂中对于提问的观察,发现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并没有落实真正的主体地位,发挥的作用微乎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错题,这些错题其实就是学习漏洞,是学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减少错题,同时让错题归纳更有效果,对知识进行高度的总结概括并编制高质量的母题是有效的方法之一。而通过错题归纳和知识总结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更是时代要求。  一份好的母题应该具备基础性、代表性、拓展性三个基本特征.基础性是指母题来源于课本或者平时所做的基础性练习题,难度适中,对于任何一个合格的学生来说,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