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的批判性引导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ji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考试制度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改革。中考命题的考查重点由原来的基础知识逐渐向个人能力的过渡。知识覆盖面越来越广,题型也越来越活。以语文中考试题为例,近几年更加倾向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把握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倾向于测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具有这些能力的同学,往往能在考试中夺得高分。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努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不盲从课本,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种教学可以叫做“批判性引导教学”。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文学底蕴,要有敬业精神和教学激情,还要有高效的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用批判继承的方法来学习语文,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展开讨论的话题。我们教师队伍也要围绕这个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研究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我的教学实验过程中,曾做过“批判性引导教学”的尝试,效果很明显。一次语文课,我把初中课文《白杨礼赞》印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让他们发挥批判精神,把自己想象是语文老师,在修改学生文章。或者自己模拟一个大编辑,在审一篇平常的稿件。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要把好的句子段落用红笔勾画出来,把不足之处挑剔出来。这可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家茅盾先生的著名散文。多年前就被选入初中教科书中。其中“它没有婆娑的姿态…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树中的好丈夫”等段落,是要求背诵的,学生们大部分还能记得。现在要求他们对名家“吹毛求疵”,抛开原来教材上对这篇文章的褒赞之词。虽然这很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冒险精神,但对他们提出这种要求,难度还是很大的。我先给他们30分钟,仔细阅读文章。要求首先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路,接着要从细节中发现闪光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第二节课堂上,再展开集体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要模仿风靡创意界的“头脑风暴法则”,即无论他人说什么,都不能表示反对,只管各抒己见,最大限度地鼓励创意和发散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们时刻保持批判继承的学习目的。批判别人后要先纠正自己、学习别人来提高认识。学生们在之后的讨论中表现得非常积极活跃。他们最终拿出了以下的几点修改建议。
  1.第二自然段:“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麦浪’,若不是妙手而得…”,铺垫过于冗长,有点偏离“白杨树”的主题。作者是想通过对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入手,再过度到白杨远景。但从对麦浪的赞叹和对无边无垠的雄壮感受,过渡到“单调”感觉,有点仓促突兀;
  2.第一、第四、第六自然段以及第八段的开头,全是在写“这是西北很普通的一种树,但很不平凡。”在文字上有点稍微显干涩,能语言和句式上再散一些会更好;
  3.反问和设问句不是很自然。譬如“那你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当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想不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联想不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就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近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作者想通过设问排比,一层层深入展开,来增加气势。但是从接受者的角度上感受,还是觉得有些牵强。不妨换成自己的角度去写,而非设问和反问。因为写自己的感受,无论如何都是真切的。
  4.最后一段是这样的:“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他本来是要赞美生命力强的白杨的,但却盲目攻击了楠木。还很不冷静地批判了赞美楠木的人们。赞美楠木的人并不一定看不起民众。“看不起民众”和“贱视民众”是并列的重复的,可以改为“忽视民众,鄙视民众”,在层次上有所递近。把“去鄙视”改成“去嘲笑”。把那些赞美楠木的人们加上“顽固的倒退的”的帽子是爱憎分明的表现,但以此衬托自己歌颂白杨是伟大和进步的,显得不那么具有说服力。
  5.一些具体词语和句式可以修改得更为通顺,更具有诗意。学生们挑战权威的勇气是被鼓舞了,但是一定要引导他们去继承。警惕他们批判成性,盲目地全盘否定。他们正处于情感不稳定的青春年代,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很不理性也不成熟。不能让他们认为自己的看法就是真理,自己没写就比人家写出来的要好。毕竟,《白杨礼赞》是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散文。它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茅盾先生曾搭乘朱德总司令的车,在开往延安的路上,对白杨树大加赞叹。但《白杨礼赞》不是取于一时一地,而是他在西北高原走了一圈后,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对比,在1941年于重庆写的。作者不仅是有感而发,而且是据可依。茅盾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具有典型性。他在选材时很重视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之一。《白杨礼赞》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写法,斥责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抗日人民,他们有着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文章由景及树,由树及人,描写了四幅生动的画面,分别是高原风光图,白杨远景图,白杨特写图和白杨联想图。《白杨礼赞》是一篇很优秀的散文。但如果敢于对这样的散文进行批判学习,那么对别的文章也不会盲目赞叹了。通过对《白杨礼赞》的批判学习,我让同学们领悟到了托物言志的如何运用,散文语言的节奏性和诗韵;文章整体的逻辑性;行文的布局巧妙性。课后我让每人仿写一篇《白杨礼赞》,学生们兴致很高,对写作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通过这两堂课,他们不再迷信课本,迷信老师的教授了。他们开始敢于怀疑权威。同时更加信任自己,增加认知的自主性,提高的学习的积极性。还明白了精益求精的道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死书不如不读书。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学习。学习他人的精华。发现不足之处,要参考自身,先矫正自己相关的不足。
  作为老师,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锻炼他们的批判学习能力。首先我们自己要敢于向权威提出疑问,然后要把握好批判的度,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有意义的批判。本着精益求精,睹人思己,扬长避短的宗旨。最终的目的不仅是让他们在高考语文中取得好成绩,而且能用这种态度来提高他们生活中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的青春,把握人生的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造能力是教育的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进行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教具和电化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课堂教学中变讲授为讨论式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培养 能力 素质  当今世界是新技术革命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基础好、素质高、有创造能力的新兴人才。教育社就必须深入开展教学教法的改革,寻求新的教学机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
进行土地整理开发,土地测绘是一项前置的技术环节,精准、严密的测量,对于提高土地整理开发的质量、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整理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目的:通过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ytolyticvaginosis,CV,胞溶性阴道病)的细胞学、炎症因子、乳酸杆菌和PH值的检测,观察不同药物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及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胞溶
目的:应用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TG)干预建立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研究氧化应激损伤作用下HT22神经细胞中Rab30的表达及高尔基体结构变化,探讨神经细胞中Rab30的表达变化
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组织机构,员工大多都是女同志,女同志有自身的特点,且幼儿园五脏六肺俱全。在管理过程中,首先作为园长更要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关心、理解、容忍和能说服人本领,善于了解下属的内心活动,成为下属的知音,这是激发教职工工作热情的大前提。这也是作为女园长的优势,因为更善于人际交往,善于合作,善于引导和善解人意。  教师是幼儿园工作的主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取决于教师的工作质量,而
摘要: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发准  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
一、形式的重要性  近来,因小女的关系,与儿童读物接触较多,日前偶然翻阅一本外国哲学著作(我曾一度迷恋哲学),突感面目可憎,竟难以卒读。掩卷沉思,一个多年来困扰我的问题一瞬间茅塞顿开。  我是一个有点书呆子气的人,虽然自觉素质还不错,然而在教学管理中总感事倍功半,有些吃力,当自己一腔热情对学生苦口婆心地教育时,有的学生非但不理解,有时还出言顶撞,对学生的这种反应,我总觉得不可理喻:老师的辛苦都是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其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也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到底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需要灵活运用“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一、充分认识“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之间的关系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它消耗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丧失了学习动力。学习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