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愁感知的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来源 :中国城市林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a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选取桂北5个典型村落为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以村民与游客的“乡愁”感知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建设“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研究发现,传统民居、自然环境和田园聚落是乡愁的主要景观载体,乡村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劳作形式最能引发乡愁记忆。受访者对美丽乡村乡愁文化景观建设基本满意,游客比村民具有更浓的乡愁情怀,村民则希望传承乡愁文化的同时又能有现代化的宜居环境,、乡愁具有情感性、地方性和空间性特征,应进一步提取浓缩地方乡愁文化基因进行符号化表达和创新性景观设计,为桂北及其他地区美丽乡村景观营建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乡愁,桂北地区
  何谓乡愁?如何让美丽乡村保得住傳统、留得住特色、记得住乡愁?国外关于乡愁(Nostalgia)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愁文学、乡愁心理机制、乡愁与城市复兴、乡愁与旅游发展等方面[1-3]。自2013年以来,冯骥才等[4-9]从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不同角度对乡愁进行了深入解析,认为乡愁具有文化和时间双重属性,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文化情感和精神追求,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承载中国最传统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叶强[10]提出中国乡村建设模式应能寄托乡愁。刘沛林等[11]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保留好乡愁文化。桂北地区自然环境优美,传统文化丰厚,民族特色明显,旅游发展迅速,在新型城镇化和旅游的双重影响下,如何让乡村留住乡愁,让游客记住乡愁,是桂北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任务。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文章选取桂北地区具有典型山水风貌特色的5个村落,从村民和游客感知视角探讨乡村景观建设的乡愁问题。5个村落分别是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村、灵川县雄村、灌阳县小龙村、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和秀峰区鲁家村,它们是不同发展阶段与发展类型的典型代表。龙脊村、雄村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小龙村为全国特色景观名镇名村:鲁家村为广西特色名村;红岩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从景观和乡村发展程度来看,龙脊村和小龙村传统风貌保持较好,乡村建设与旅游融合发展:雄村以本地居民生活居住为主体,自然性损坏较为严重,属于衰落中的传统村落;红岩村和鲁家村均属于广西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红岩村于2006年完成改造建设,获得“全国十大魅力乡村”等称号,是广西美丽乡村1.0版本的典范:鲁家村于2014年改造后旧貌换新颜,是广西美丽乡村建设2.0升级版,我国掀起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很多这类乡村的缩影。本文选取的5个村落类型多样、特色明显、民族特色浓厚,对“乡愁”的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于2016年10月、2017年2月对这5个村落展开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共发放400份问卷,每个村落80份,居民和游客各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0份(其中村民193份,游客187份),运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表1)。传统乡愁调查的主体包括常年生活在本地的居民以及从该地进城务T者,他们对乡村有着更多的了解和情感。广泛意义的主体包括“在异乡”的城市移民及不忘故乡与长辈的新一代城市人,他们对乡村有着特殊的怀旧和感情,也是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本文统一将这类人归为调查中的游客。问卷主要探讨3个层面问题:1)什么是美丽乡愁景观?村民和游客的乡愁是否相同?2)哪些景观能够唤起人们的乡愁记忆?3)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是否留住了乡愁?如何留住乡愁?考虑到当地村民的受教育程度,部分问卷填写是村民口述,调查者代填。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乡愁感知的美丽乡村景观偏好
  2.1.1 游客“乡愁”景观偏好
  通过“问题:您游览本村后印象最深是什么?”调查游客对乡村景观建设的整体偏好。结果表明(表2),选择聚落空间和传统民居的最多,所占比例分别为25.4%.19.0%:其次是田园风光(18.5%)和山水环境(13.3%)。游客对桂北村落“乡愁”景观感知偏好总体相同,但由于每个村落景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部分差异,如游客认为小龙村和雄村的民居建筑、龙脊村与红岩村的田园风光、鲁家村的风物特产印象比较深刻。
  2.1.2 村民“乡愁”景观偏好
  通过“问题:您认为家乡最美的景观是什么?”得知,村民总体认为排序为前3的是传统民居(21.4%)、聚落空间(16.1%)和田园风光(15.2%),这反映了村民眼中乡村中最美的、最值得保护的景观元素,也说明桂北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各村落村民对该问题的感知差异性较小。与此同时,通过访谈也印证了村民普遍认为乡村最美的、令他们最难忘的就是过去的老房子、生活景象和自然田园景象。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改变更为敏感,也更希望通过这些景观让乡村记得住“乡愁”。
  2.2 基于乡愁感知的美丽乡村景观记忆
  2.2.1 游客心中的“乡愁”景观记忆
  为了探寻游客“乡愁”景观记忆感知,设置了2个问题:“在乡村旅游中最能勾起您‘乡愁’的习性或者方式是什么?您认为哪些场景最令您感受到乡村气息?”表3调查结果显示.1)最能勾起游客“乡愁”情感的是家乡生活方式(31.4%)、饮食习惯(25.8%)和劳作方式(24.3%),影响最小的是家乡语言习惯(18.5%);2)最令游客感到乡村气息的场景是生活场景(32.4%)和耕种场景(30.7%).感受较弱的是休闲场景(如树下聊天)和娱乐场景(如庙会、赶集)。但每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如龙脊村的耕种场景、鲁家村的生活场景更能引发游客的乡愁景观记忆。
  2.2.2 村民心中的“乡愁”景观记忆
  通过“最让您念念不忘的是乡村的什么地方?”这一问题了解在村民内心最令他们难忘的乡愁记忆。调查可知(表4),排前4位的分别是老房子(21.3%)、老街巷(15.5%)、饮食(14.8%)和旧习俗(14.7%),这反映了令村民留恋的“乡愁”文化元素主要是传统民居、风俗习惯和食物。每个乡村由于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不同,对记忆深刻的“乡愁”文化景观元素也存在差异。小龙村和龙脊村的老房子、雄村的老街巷、红岩村的旧习俗、鲁家村的特色美食,这些元素无不体现村落不同的景观与文化特色,在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中可以得到有效利用。   2.3 基于乡愁感知的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效果
  2.3.1 游客视角下的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效果
  设置“您认为本村落符合您想象中乡村的样子吗?”这一问题,以“0-5分”表示游客对此“完全不同意一完全赞同”。结果显示(表5),游客在浏览后认为龙脊村和小龙村比其他村落更加符合想象中乡村的样子。实地调研也发现,两个乡村的乡土气息更加浓郁,“乡愁”文化保存较好,反映出游客乡村体验的满意度与“乡愁”文化直接相关。
  2.3.2 村民视角下的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效果
  为了了解村民对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效果的感知,设置7个小问题,结果见表6。在乡村居住环境方面,村民普遍认为老房子应该保留,并认为要根据本地特色改造,同时希望有个现代化、城市化的居住環境。有一半以上的村民认为如果有条件盖新房,会按桂北传统民居(坡屋面、白粉墙、小青瓦、马头墙、木花格窗、青石墙裙)的样式盖房。
  村民普遍认为乡村文化要流传下去(得分高达4.11分).也有责任保护和恢复以前的面貌(3.79分)。但在建设实践中,仍面临乡村文化和乡村记忆消失的困境。通过深度访谈发现,由于资金、经验不足等原因,大多数村民表示自己没有能力承担这样的责任,但若有政府牵头、有技术人员指引,村民还是愿意投入到村落景观保护中。调研和走访也发现,绝大多数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生活环境,总体较为满意,但对未来乡村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乡土文化的缺失表示出一定的担忧。
  3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启示
  3.1 谁的乡愁?——“乡愁”感知的共性与差异
  1)游客对美丽乡愁的感知具有一致性。田园风光、传统民居和生活场景是最能让游客感知到“乡愁”的景观元素,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应加强乡土田园、乡土文化氛围保护与营造。
  2)村民与游客对美丽乡愁的感知不同。游客对农田、务农人、文化景观感知较深,而村民对此不敏感:游客喜欢原汁原味的乡土民居,村民希望能有新的居住环境。因此,在美丽乡村景观营建中不能只追求游客的乡愁,应根据不同需求有所侧重,在保留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的同时满足村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
  3)“乡愁”感知具有普遍的情感性。“乡愁”是人们对某个地方情感的投射,如何以物化的景观要素勾起或强化观者的情感记忆,是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关键内容。
  3.2 愁归何处?——“乡愁”感知的地方性与空间性
  1)“乡愁”感知的地方性。乡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地域环境与文化,独特的白然、田园景象和文化认同感是“乡愁”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建设应凸显地方特色景观与文化建设。
  2)“乡愁”感知的空间性。乡村特有的空间与场所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理认同感,一棵古树、一口古井、一片院落都能给人强烈的冲击力,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应注重乡愁文化空间营造。
  3.3 何处系乡愁?——“乡愁”符号提取与景观表达
  1)“乡愁”的符号化。乡愁具有能被人们所感知的客观形式,如乡土环境、建筑形式、乡村格局、民俗文化、观念信仰等载体能寄托乡愁,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加强“乡愁”文化符号的挖掘提取、重塑与创新运用。
  2)“乡愁”文化符号提取。白然环境是乡愁符号的重要构成要素,乡愁符号也与当地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应从乡村自然生态、地景地貌、乡土聚落、民俗风情中提取乡愁文化符号基因,尤其应注重提取古树、青砖、老墙、石拱桥等乡村景观意象符号。
  3)“乡愁”符号重塑与表达。通过对相关景观元素进行提炼、重组、变形、抽象等艺术化处理,并在功能、结构、形态、材料等方面进行重塑,使地域传统的“乡愁”文化符号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同时,注重美丽乡村景观营建中的意境表达,强化农耕、农家院子、树下聊天、井边洗衣淘米、孩子玩闹场所等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空间保护与利用,让美丽乡村记忆得到活态传承,营造“记得住乡愁”的乡土景观意境。
  4 结语
  保护和传承乡村记忆,使得“乡愁”文化在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中得到有效保护和更新是新形势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在未来研究中,可以通过更加广泛的案例调查丰富“乡愁”研究内容,提出适宜的乡愁文化景观营建模式与路径,探讨美丽乡村景观营建中保护与更新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WEN T,KINCHI L,CHENC C,et al.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digenous culture, and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J].MonthlyReview,2012,63(9):29-35.
  [2] WILSON JL.Here and now,there and then: Nostalgia as a timeand space phenomenon[J].Symholic、Interaction,2015,38(4):478-492.
  [3] ALIANA M,WAI L.Nostalgia as travel motivation and its impacton tourists' loval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5, 68(1):81- 86
  [4]张健.返回乡愁的起点——冯骥才:不要忘记我们之所由来的地方[N].人民日报,2015-06-11( 24)
  [5]陆邵明.留住乡愁[N].人民日报,2016-07-24(5)
  [6]李畅.从乡居到乡愁:文化人类学视野下中国乡土景观的认知概述[J].中H同林,2016,32(09):29-32
  [7]党东雨,余广超.“记得住乡愁”理念下的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改造研究:以临沂市竹泉村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5,13(6):55-59.
  [8]刘爱华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J].民俗研究,2016(6):118-125,160
  [9]赵旭东,孙笑非.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119-127,148
  [10]叶强,谭怡恬,张森.寄托乡愁的中国乡建模式解析与路径探索[J].地理研究,2015,34(7):1213-1221.
  [11]刘沛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地理研究,2015,34(7):1205-1212.
其他文献
摘要:为探究景观色彩对人的心理感受产生的影响,该研究从环境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11个评价因子对闽江公园南园3个空间维度探究色彩特征对游客感知心理的影响;通过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环境评价因子与心理评价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环境色彩对游客心理影响度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心理因子都与协调度互为相关;2)对沉闷感影响最大的是吸引度且不受环境空间类型影响;3
期刊
摘要:文章从山地型乡村绿道选线设计角度出发,以浙江省临安市为范本,通过对临安市资源现状分析,提出了山地型乡村绿道构建的评价体系和选线布局模式,以期为山地地区乡村绿道的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山地型乡村绿道,选线设计,临安  DOI: 10.3969/j.issn.1672-4925.2019.04.004  19世纪欧洲国家出现了乡村旅游的设计,发展历史已过百年[1]。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期刊
摘要:中国经济经历了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正进入中低速发展的新常态,城市建设也从增量扩张逐步转向存量发展,围绕解决城市病,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城市双修工作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心。在过去的20多年中,日本也面临了经济的整体衰退,但是东京的城市建设仍然讲求协调、追求完美,值得我国借鉴。文章立足规划视角,对新世纪以来东京的城市绿地规划体系进行梳理,明晰各规划的要点和特色,从发展阶段、土地制度、开发模式
期刊
摘要:文章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研究了5种不同结构植物群落的温湿度调节效应,并初步分析了绿量与降温增湿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季和秋季乔灌草结构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益最为显著,而夏季乔草结构的群落降温效益最明显,乔木群落的增湿效益最好;绿量与降温增湿强度均为正相关关系,春季和夏季绿量与降温强度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绿量主要影响降温强度,对增湿强度的影响较小。
期刊
摘要:为探究口袋公园如何满足使用者,运用使用后评价(POE)理论对杭州中大广场花园进行研究。采用行为注记的观察方法和SD评价的问卷方法,总结使用者的行为特征、使用需求和评价情况。结果表明:使用者主要为附近居民,以不宜远行人群为主,使用频率高、时间长;使用者日到访量较高,主要活动类型为休息交流,使用时间集中在早晨和晚上,使用空间集中在林缘旷地和广场空间;使用者满意度较高,其中“休息设施”“安全程度”
期刊
摘要:自众多的工业废弃地出现之后,后工业景观改造应运而生。时至今日,大量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改造经验。文章阐述了后工业景观改造艺术化表达的具体含义,对9个成功的改造案例从工业设施、工业地貌、色彩应用3方面总结艺术化表达的改造方法,为今后的后工业景观改造提供参考与思路。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景观改造,艺术化表达  后工业景观自19世纪中期至今,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成熟期和普及期4个阶段[1],设计地
期刊
小时候,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沿着湘江株洲段北上,扑入眼帘的是一根根直插云霄的烟囱,他们喷出滚滚浓烟,黄的、黑的、蓝的、紫的,色彩斑斓,煞是壮观。一座座冷却塔矗立在湘江之滨,旁边蜿蜒而過的是条被卡车压得犬牙参差的水泥马路,雨天一洼洼大水坑,行人都是像袋鼠一样跳着行走;晴天里附近的村庄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一阵大风吹来,满天灰雾迷漫。因为污染这地方基本上没有乔木,只有参差不齐的灌木丛在风中坚强地支撑。这里
期刊
摘要:文章立足于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与新时代节约型绿地建设的背景,以节水型城市郊野公园营建为研究目标,以石家庄西山郊野公园为例,采用基于汇水和植物需水量计算的研究方法,平衡公园景观用水与灌溉用水,并根据数据量化植物种类和种植面积,提出仅依靠雨水满足郊野公园景观与灌溉需求的节水型植物景观规划策略,以期为节约型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节水,植物景观,规划,郊野公园  DOI:10.39
期刊
摘要:文章从现代消费选择理论出发,分析居民对洪山区城市绿色生态系统休闲娱乐服务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并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洪山区城市绿色生态系统休闲娱乐服务价值进行定量测算。结果表明:1)经济因素对支付行为有显著的正影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支付意愿越强烈(P=0.005),支付金额也随之增加(P=0.000)。支付意愿除了与收入水平有关外,还与居民再次游憩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呈显著正相关(P=0
期刊
摘要:社区发展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重要问题,对社区价值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认知,直接关系到风景区规划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文中以(氵+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从生活价值、游憩价值、保护价值等3个方面建立了风景区社区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将社区的价值特征与风景区生态敏感性、景观资源重要性进行用地叠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风景区社区调控的类型,并结合经济发展引导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控措施。通过资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