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物土里出,人靠土地养,土地是农民的铁饭碗。
李明性吴金印从小和土地打交道,对土地最有感情,知道土地对农民多么重要。一谈到土地,他双眼就流露出一种动人的光芒。他站在用石坝拦出的土地上感叹说:“普天下啥最珍贵?土地最珍贵。万物土里出,人靠土地养活,土地是农民的铁饭碗。”
一
早在30年前,为了增加土地,吴金印就想出许多造田的办法。如拦河造田,闸沟造田,圈洞造田,筑坝造田。我们在狮豹头乡的沧河滩,看到河滩上是一方方平展的麦田。这一块600多亩丰产田就是当年吴金印领导群众开凿的一个长162米、高8米、西宽40米、东宽20米的引水双洞,让沧河改道后造出来的。这块丰产田上面是海绵地,下面是石头拱圈的暗河。山洪到来时,大部分水通过羊湾河滚滚泻下,小部分导入暗河,上面的庄稼旱涝保收,一季小麦亩产就超过400公斤,加上一季秋,亩产超过800公斤。
吴金印调到唐庄后,一眼就瞄准唐庄西北有两条荒沟。他带领领导班子成员仔细查看两条荒沟的地形,制定了治理方案。
当年参加大会战的乡干部们,向我们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吴金印带领着全体乡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儿,拉着锅碗瓢盆和日常办公用品、劳动工具,开往杂草丛生的荒山沟安营扎寨。8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一齐动手,用玉米秆搭起40多个草庵,草庵上挂着醒目的牌子:乡党委办公室,乡政府办公室、书记办公室,乡长办公室……还有乡派出所、民政所、计生办等各站各所。乡党政机关临时迁到造田工地,所有公务一律在工地上处理。由于领导走在前,十里长沟十里工棚,一万多人的造田大军加上3000多台大小车辆,让沉寂多年的荒沟沸腾了。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吴金印总是第一个起床,步行到工地,和群众比着干。夜幕降临时,吴金印总是拉完最后一车土,最后一个返回住地。
我们问吴书记:“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分户经营,你们把全乡的劳力组织一起,搞这样的大会战真不容易啊。”
吴金印向我们解释说:“不错,现在和大集体时相比,组织群众搞大工程困难确实不少,但是还有不少有利因素。一是近些年由于大办乡镇企业和农民建房占地使耕地面积减少,农民有要求增加耕地的迫切愿望。二是乡里狠抓林果、蔬菜、高产粮棉区开发,农民对土地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三是乡党委制定的强乡富民战略深得民心,只要我们把道理讲明白,群众的积极性就起来了。”
二
为了节约耕地,吴金印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空心村”治理。为了解决“空心村”的问题,吴金
印走村串户听取群众意见。群众也认识到乱占耕地乱建宅院的危害性,但一说起统一规划统一建新村却觉得难办。但吴金印相信,群众最讲道理,只要把道理讲明白了,群众就会积极响应。
他去北京清华大学请建筑设计专家设计了几套新式农村住宅,全都是两层或三层的小楼。有厅堂,有餐厅,有卫生间,有大小居室,有阳台,造价也很适中。不仅美观大方,又十分适合农村家庭的居住。在建设新村时,对于不同村庄不同住家户,镇党委政府分别采取不同措施,通过不同渠道,解决农民建新村的经济来源。对那些确实困难的贫困户和五保户,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照顾。
走进代庄新村,只见水泥路面宽阔整齐,街边有小花圃、宣传栏。一排排的两层小楼整齐划一。院内花木葱茏,榆槐垂荫。屋内装修时尚,宽敞明亮。厨房、餐厅、卫生间、大小住室和城里套房没有任何差别,但按人均住房面积却比城里人大很多。
三
农村世代沿习用土烧砖盖房,一个砖窑最少占地50亩。年年烧砖,年年挖地,好端端的土地几年下来就烧成一个大窟窿。因此,建设部门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明令禁止取土烧砖。唐庄乡镇一下子拆除了19个砖窑,将砖窑侵占土地和挖废的土地进行了平整,全乡有1078亩土地恢复了原貌,变成了可耕地。
唐庄西部山区自古以来十种九不收,是个“住不起瓦房住河沟,坐不起板凳坐石头”的穷地方。俗话说:靠山吃山。吴金印下决心抓石头经济。石头可以烧成石灰,也可以粉碎成石砟,石砟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建筑业用量大,不愁没有销路。乡里投资30万元,在老虎冲建起第一个石砟厂作示范,吸收山里农民进厂打工,群众一干就热上了,一人一天能挣20元,一个厂一年能赚几十万元。乡里为了鼓励建厂,宣布建一个石砟厂,奖励一台价值4万多元的碎石机。同时为了保证厂里用电,乡里又投资400万元,往山上架了高压线,投资300万元筑路架桥,修了三条水泥路,从107国道通到山里。沉寂的荒山一下子沸腾起来,呼呼拉拉冒出近百个石砟厂,85个石灰窑,500多个石料厂,每天生产石砟5万多立方米。光这一项,年收入可达3亿元。但石砟厂的飞速发展,不仅占用了大片耕地,还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粉尘污染。吴金印心想,不能用破坏环境、损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占用耕地换取经济效益,设法要拆除这些石砟厂。对拆除石砟厂,当地群众是一百个不乐意,这等于端掉了他们的金饭碗,断了他们的发财路。他们纷纷找吴金印说情,说这石砟厂是你动员我们搞起来的,哪个厂不投资数十万上百万,我们刚刚发了家,你又要我们拆掉。吴金印耐心说服他们,说我们对子孙后代不利的事是金娃娃也不能抱,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座青山。为了上环保型企业,吴金印带领厂家到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并购置了环保型设备,又到深山区选择场地。镇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7.5公里高质量的水泥路,建起8家无污染大厂。同时规定,新厂用石料开山必须间隔7天,生产时必须加水,车辆在运输时必须加盖篷布等,这些措施不但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难题,还腾出2200亩土地,经济效益也上来了。
在石砟厂的旧址我们看到原来堆放石砟的场地已经复耕,连旮旮旯旯的边角也栽上了树苗。
四
山上的土地过去叫“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产量很低。吴金印带领党委一班人,治理荒山,整理山区的土地。他总结出给山地“穿甲”“修唇”等措施。“穿甲”就是在山坡上修鱼鳞坑,“修唇”就是给“三跑田”围上石堰。光这两项措施就使唐庄乡(镇)所属的两块山区13000亩“三跑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三保田”。
在一个山坡上,我们看到密密麻麻的鱼鳞坑中生长着松树、柏树、黄荆、山楂等,数年之后,这里就会变成郁郁葱葱的林区。给山地“修唇”的围堰,全用方石垒起,高高低低,蜿蜒起伏。
经过多年的奋战,西山成了旅游的好地方。这天下午我们随吴金印一起上山,只见满山绿树成林,山风中带着丝丝凉意和花香。有人说这里成了树木的“联合国”,各种树木不下千种。
李明性吴金印从小和土地打交道,对土地最有感情,知道土地对农民多么重要。一谈到土地,他双眼就流露出一种动人的光芒。他站在用石坝拦出的土地上感叹说:“普天下啥最珍贵?土地最珍贵。万物土里出,人靠土地养活,土地是农民的铁饭碗。”
一
早在30年前,为了增加土地,吴金印就想出许多造田的办法。如拦河造田,闸沟造田,圈洞造田,筑坝造田。我们在狮豹头乡的沧河滩,看到河滩上是一方方平展的麦田。这一块600多亩丰产田就是当年吴金印领导群众开凿的一个长162米、高8米、西宽40米、东宽20米的引水双洞,让沧河改道后造出来的。这块丰产田上面是海绵地,下面是石头拱圈的暗河。山洪到来时,大部分水通过羊湾河滚滚泻下,小部分导入暗河,上面的庄稼旱涝保收,一季小麦亩产就超过400公斤,加上一季秋,亩产超过800公斤。
吴金印调到唐庄后,一眼就瞄准唐庄西北有两条荒沟。他带领领导班子成员仔细查看两条荒沟的地形,制定了治理方案。
当年参加大会战的乡干部们,向我们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吴金印带领着全体乡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儿,拉着锅碗瓢盆和日常办公用品、劳动工具,开往杂草丛生的荒山沟安营扎寨。8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一齐动手,用玉米秆搭起40多个草庵,草庵上挂着醒目的牌子:乡党委办公室,乡政府办公室、书记办公室,乡长办公室……还有乡派出所、民政所、计生办等各站各所。乡党政机关临时迁到造田工地,所有公务一律在工地上处理。由于领导走在前,十里长沟十里工棚,一万多人的造田大军加上3000多台大小车辆,让沉寂多年的荒沟沸腾了。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吴金印总是第一个起床,步行到工地,和群众比着干。夜幕降临时,吴金印总是拉完最后一车土,最后一个返回住地。
我们问吴书记:“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分户经营,你们把全乡的劳力组织一起,搞这样的大会战真不容易啊。”
吴金印向我们解释说:“不错,现在和大集体时相比,组织群众搞大工程困难确实不少,但是还有不少有利因素。一是近些年由于大办乡镇企业和农民建房占地使耕地面积减少,农民有要求增加耕地的迫切愿望。二是乡里狠抓林果、蔬菜、高产粮棉区开发,农民对土地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三是乡党委制定的强乡富民战略深得民心,只要我们把道理讲明白,群众的积极性就起来了。”
二
为了节约耕地,吴金印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空心村”治理。为了解决“空心村”的问题,吴金
印走村串户听取群众意见。群众也认识到乱占耕地乱建宅院的危害性,但一说起统一规划统一建新村却觉得难办。但吴金印相信,群众最讲道理,只要把道理讲明白了,群众就会积极响应。
他去北京清华大学请建筑设计专家设计了几套新式农村住宅,全都是两层或三层的小楼。有厅堂,有餐厅,有卫生间,有大小居室,有阳台,造价也很适中。不仅美观大方,又十分适合农村家庭的居住。在建设新村时,对于不同村庄不同住家户,镇党委政府分别采取不同措施,通过不同渠道,解决农民建新村的经济来源。对那些确实困难的贫困户和五保户,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照顾。
走进代庄新村,只见水泥路面宽阔整齐,街边有小花圃、宣传栏。一排排的两层小楼整齐划一。院内花木葱茏,榆槐垂荫。屋内装修时尚,宽敞明亮。厨房、餐厅、卫生间、大小住室和城里套房没有任何差别,但按人均住房面积却比城里人大很多。
三
农村世代沿习用土烧砖盖房,一个砖窑最少占地50亩。年年烧砖,年年挖地,好端端的土地几年下来就烧成一个大窟窿。因此,建设部门为了保护土地资源,明令禁止取土烧砖。唐庄乡镇一下子拆除了19个砖窑,将砖窑侵占土地和挖废的土地进行了平整,全乡有1078亩土地恢复了原貌,变成了可耕地。
唐庄西部山区自古以来十种九不收,是个“住不起瓦房住河沟,坐不起板凳坐石头”的穷地方。俗话说:靠山吃山。吴金印下决心抓石头经济。石头可以烧成石灰,也可以粉碎成石砟,石砟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建筑业用量大,不愁没有销路。乡里投资30万元,在老虎冲建起第一个石砟厂作示范,吸收山里农民进厂打工,群众一干就热上了,一人一天能挣20元,一个厂一年能赚几十万元。乡里为了鼓励建厂,宣布建一个石砟厂,奖励一台价值4万多元的碎石机。同时为了保证厂里用电,乡里又投资400万元,往山上架了高压线,投资300万元筑路架桥,修了三条水泥路,从107国道通到山里。沉寂的荒山一下子沸腾起来,呼呼拉拉冒出近百个石砟厂,85个石灰窑,500多个石料厂,每天生产石砟5万多立方米。光这一项,年收入可达3亿元。但石砟厂的飞速发展,不仅占用了大片耕地,还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粉尘污染。吴金印心想,不能用破坏环境、损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占用耕地换取经济效益,设法要拆除这些石砟厂。对拆除石砟厂,当地群众是一百个不乐意,这等于端掉了他们的金饭碗,断了他们的发财路。他们纷纷找吴金印说情,说这石砟厂是你动员我们搞起来的,哪个厂不投资数十万上百万,我们刚刚发了家,你又要我们拆掉。吴金印耐心说服他们,说我们对子孙后代不利的事是金娃娃也不能抱,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座青山。为了上环保型企业,吴金印带领厂家到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并购置了环保型设备,又到深山区选择场地。镇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7.5公里高质量的水泥路,建起8家无污染大厂。同时规定,新厂用石料开山必须间隔7天,生产时必须加水,车辆在运输时必须加盖篷布等,这些措施不但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难题,还腾出2200亩土地,经济效益也上来了。
在石砟厂的旧址我们看到原来堆放石砟的场地已经复耕,连旮旮旯旯的边角也栽上了树苗。
四
山上的土地过去叫“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产量很低。吴金印带领党委一班人,治理荒山,整理山区的土地。他总结出给山地“穿甲”“修唇”等措施。“穿甲”就是在山坡上修鱼鳞坑,“修唇”就是给“三跑田”围上石堰。光这两项措施就使唐庄乡(镇)所属的两块山区13000亩“三跑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三保田”。
在一个山坡上,我们看到密密麻麻的鱼鳞坑中生长着松树、柏树、黄荆、山楂等,数年之后,这里就会变成郁郁葱葱的林区。给山地“修唇”的围堰,全用方石垒起,高高低低,蜿蜒起伏。
经过多年的奋战,西山成了旅游的好地方。这天下午我们随吴金印一起上山,只见满山绿树成林,山风中带着丝丝凉意和花香。有人说这里成了树木的“联合国”,各种树木不下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