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产物,“言为心声”,只有表达真情实感,文章才能感人。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会为学生“言不由衷”的作文而头痛,学生对写作文也是紧皱眉头,犹如天灾降临,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没有把握好心态,对学生的作文要求很苛刻。我们常说“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披文而见情”,强调的都是写作中情绪的引发及情感调动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写作是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因此我们在对待学生作文时,要善于调动他们内心写作的积极情感因素,还要怀有一颗宽容之心,多肯定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关爱,才能让他们的情思从笔端流淌出来。新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中特别强调情感态度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愿意写作,喜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手写我心”,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放宽高考作文阅卷的尺度,为考生作文真情的放飞插上飞翔的翅膀
高考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近年的高考语文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一元性的思维方式渗透到了作文的写作模式、价值判断、文学审美乃至语言文字的运用之中,这使得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不得不套用模式化的语言来表达模式化的思想内容,从而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新八股”作文,成为当今高考作文的一大顽疾。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很多考生以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思辨力去直面社会现实的敏感尖锐话题,进而在笔下阐述他们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如果阅评卷老师能正确看待这些观点,不以“与传统的道德观或是正统的主流观不匹配”来评判,在文章中多关注考生独到新颖的见解,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与抒发,会极大激发考生内心天性的释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阅卷宽容尺度的放宽。如在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他们》的答卷中,很多“非主流”的90后将目光投向了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子女、理发店小姐、甚至同性恋和性变态现象。当年有篇作文触及农民工子女问题,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时尚的包装,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还写出了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了满分。随着评卷尺度的进一步放宽,对于考生作文中所涉及的敏感尖锐问题,只要理解独到、逻辑缜密、自成体系,都会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因为只有宽容,才能为考生作文真情的放飞插上飞翔的翅膀。
二、作文训练要开放,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尽情抒情言志
叶圣陶曾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现今的作文教学中出现“人”与“文”的严重脱节,教师用成人过于世故化的心态和处世原则去要求学生,造成作文中的假话、大话、套话、空话连篇,作文内容严重“失真”。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写作时,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必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唯有重视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敢于用自己的手、自己的话、自己的心,去写他们自己的生活,方能更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发表他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情,这样的作文训练才是一种真实的写作,才是对学生心灵的尊重,才不会成为一种急功近利的,对学生心灵残害的作文训练。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真实而真诚的,不是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的,文章有了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如有次我给学生布置一道《心中那缕阳光》的作文训练题,很多学生就是 从身边生活写起,用心去体验和感悟,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因为学生能勇敢地袒露自己的真情,文章才能写得真挚感人,给人一种心灵的交融与共鸣,从而达到训练的效果。
三、作文教学应在理性的宽容中张扬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考生作文个性得不到张扬,甚至出现人格严重扭曲的现象,这与现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学生有着追求生活的独特个性,如果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人格严重扭曲,思想错位,势必造成写作的困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自身的发展甚至人与自然之间体现着生活的哲理,能引起人的深入思索。如在给学生进行有关生命的作文训练时,我就引用课本教材上从《兰亭集序》中的“死生亦大矣”的哀伤到《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对生死的顿悟,焕发对生命的渴望等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重新审视: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达到我们人生的高度。2009年的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也是极具思辨力的,能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张扬学生的个性,极大地发散考生的思辨能力。
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就是以“我”为写作的中心,在文章中表达“我”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喜、怒、哀、乐和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如果对“我”不宽容,那么心灵就不能得到释放,内心的肺腑之言就无从表达,学生的天性、个性和情思就不能自由放飞,作文教学就成为学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和负担。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心怀宽容,要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的教学模式,激励和唤醒学生去关注、感受、体察生活,努力表 达他们的真性情、真感受,自由地去写作,放飞他们的心灵!
(责任编辑 吕 行)
一、放宽高考作文阅卷的尺度,为考生作文真情的放飞插上飞翔的翅膀
高考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近年的高考语文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一元性的思维方式渗透到了作文的写作模式、价值判断、文学审美乃至语言文字的运用之中,这使得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不得不套用模式化的语言来表达模式化的思想内容,从而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新八股”作文,成为当今高考作文的一大顽疾。多元化的社会使得很多考生以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思辨力去直面社会现实的敏感尖锐话题,进而在笔下阐述他们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如果阅评卷老师能正确看待这些观点,不以“与传统的道德观或是正统的主流观不匹配”来评判,在文章中多关注考生独到新颖的见解,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与抒发,会极大激发考生内心天性的释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阅卷宽容尺度的放宽。如在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他们》的答卷中,很多“非主流”的90后将目光投向了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子女、理发店小姐、甚至同性恋和性变态现象。当年有篇作文触及农民工子女问题,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时尚的包装,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还写出了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了满分。随着评卷尺度的进一步放宽,对于考生作文中所涉及的敏感尖锐问题,只要理解独到、逻辑缜密、自成体系,都会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因为只有宽容,才能为考生作文真情的放飞插上飞翔的翅膀。
二、作文训练要开放,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尽情抒情言志
叶圣陶曾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现今的作文教学中出现“人”与“文”的严重脱节,教师用成人过于世故化的心态和处世原则去要求学生,造成作文中的假话、大话、套话、空话连篇,作文内容严重“失真”。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写作时,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必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唯有重视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敢于用自己的手、自己的话、自己的心,去写他们自己的生活,方能更直接触及他们的心灵,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发表他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情,这样的作文训练才是一种真实的写作,才是对学生心灵的尊重,才不会成为一种急功近利的,对学生心灵残害的作文训练。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真实而真诚的,不是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的,文章有了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如有次我给学生布置一道《心中那缕阳光》的作文训练题,很多学生就是 从身边生活写起,用心去体验和感悟,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因为学生能勇敢地袒露自己的真情,文章才能写得真挚感人,给人一种心灵的交融与共鸣,从而达到训练的效果。
三、作文教学应在理性的宽容中张扬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考生作文个性得不到张扬,甚至出现人格严重扭曲的现象,这与现今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学生有着追求生活的独特个性,如果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人格严重扭曲,思想错位,势必造成写作的困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自身的发展甚至人与自然之间体现着生活的哲理,能引起人的深入思索。如在给学生进行有关生命的作文训练时,我就引用课本教材上从《兰亭集序》中的“死生亦大矣”的哀伤到《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对生死的顿悟,焕发对生命的渴望等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重新审视: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达到我们人生的高度。2009年的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也是极具思辨力的,能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张扬学生的个性,极大地发散考生的思辨能力。
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就是以“我”为写作的中心,在文章中表达“我”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喜、怒、哀、乐和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如果对“我”不宽容,那么心灵就不能得到释放,内心的肺腑之言就无从表达,学生的天性、个性和情思就不能自由放飞,作文教学就成为学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和负担。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心怀宽容,要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的教学模式,激励和唤醒学生去关注、感受、体察生活,努力表 达他们的真性情、真感受,自由地去写作,放飞他们的心灵!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