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启程前往印度的三周前,金砖国家刚刚结束了德里峰会,而就在两天前印度发射了“烈火一五”弹道导弹。在德里峰会上,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新兴国家就中东和叙利亚等一系列全球和地区问题刚表达了一致的立场和观点,并以一个共同宣言落下帷幕,但印度媒体在报道“烈火一五”的成功发射时,却多强调北京和上海位于其射程范围内,这引起了中国公众的警觉,并引发了中国媒体的强烈反应。
两国交往历史悠久关系跌宕起伏
这样的跌宕起伏在两国关系史上并非鲜有。这两个巨大邻邦之间的交往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直到当代两国既有共同发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甜蜜时刻,也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边界纠纷。尽管如此,回首过去的几十年,这两个人口总和占到全人类三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之间的关系,在60年代降到谷底后,目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现在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创下新纪录,达到617亿美元,是10年前的20倍。去年继续攀升至739亿美元。尽管中国仍保持了270亿美元的庞大顺差,印度对华出口也增长了12.26%之多。对印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例从2010年的2.06%上升到3.8%。
政治层面上,进入21世纪,中印关系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过去几年,中印关系取得了积极和丰硕的成果。2005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双方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印期间,两国制定了深化合作的“十项战略”。2008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华,两国宣布了《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2010年,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双方举办了“中国节”和“印度节”,印总统帕蒂尔和温家宝总理实现成功互访。2011年是“中印交流年”,旨在推动教育、文化、人文等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所有这些高层互访和交流活动增加了彼此互信,并为各领域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中印之间有2000公里的边界线。上世纪60年代,中印边界问题曾引发了一场战争,近年来边界问题谈判取得了一定进展。在2010年对印访问中,温家宝总理建议两国就边境问题建立一个磋商和协作工作机制,今年一月两国在新德里签署协议正式启动这一机制,两个月后,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两国代表一致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共同维护两国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如同辛格总理在中印建交60周年的祝辞中所说:“今天,中印关系已经扩展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已经高度成熟,这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促进了地区与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中印关系的发展前途掌握在青年人的手里
以上这些数字和互动无疑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但同时人们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在普通民众的层面上仍存在着巨大的“了解赤字”。
在2011年的一次演讲中,中国驻印大使张炎曾提及,2010年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人员往来高达1656万,中印之间只有不足60万。而中日韩三国人口总数仅是中印人口总和的60%。中印之间的人员往来增长很快,但目前远未达到与其庞大的人口总量及紧邻的地理位置相匹配的水平。去年11.8万中国人访印,比2010年增长19.1%,60万印度人访华,增长10.4%。
“了解赤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国公众之间的“互信赤字”。在别有用心人士的煽动下,这种互信缺乏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没有机会亲身体验另一个国度,媒体的报道就成为他们了解对方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有些情况下甚至是唯一的途径。整体而言,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是相当广泛和密集,但是他们驻华记者的人数却相当少,目前只有4个人。相比之下中国有10名驻印记者。
在新德里我住的酒店里,我注意到房间里的英文报纸上的涉华报道大多源自西方新闻机构,如美联社等。印度本国最大的新闻社印度新闻托拉斯只有一位驻华记者,据称可以讲中文,但不能读写。对于派驻海外的记者,精通当地的语言是首要的技能之一,这有助于他们第一手地了解事实真相,并将其放在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
在我们与印度媒体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中,很多人引用北京的一家英文报纸的某些报道来说明中国的“侵略性”。由于对事件的迅速反应及其鲜明的观点,这家报纸在国外的关注度恐怕仅次于新华社。但是事实上,中国有约1.2万家报刊,其中英文媒体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它们对事情的看法各异,单独一家报纸仅体现了自家的观点和立场,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观点。
印度媒体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我们曾就一些印度媒体对华流露出的敌意向印度外交部外宣司司长唐嘎尔先生提出过疑问,他的回答是,印度市场上有大量的出版物,品种繁多,有些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而在报道中夸大其辞,但相当多的媒体还是秉承真实、均衡报道的原则。世界报纸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印度国内有2700家付费日报。“‘烈火一五’的发射是美丽的,但(媒体的)评论是丑陋的,”唐嘎尔先生说,“包括项目负责人在内,没有一位科学家曾说过‘我们是针对中国’的话。”
中国媒体对印报道也有不少工作要做。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提及印度,脑子里出现的画面首先是严重超载的火车或公共汽车,车顶上和敞开的车门旁都挤满了人,看了让人心惊胆战。多年以来,我们的媒体将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于欧美等传统大国,只顾远眺,而对我们的邻居关注不足(边境和军事问题除外)。在目前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正是包括我们的邻邦印度在内的新兴国家承担着稳定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
目前中国有1万多名印度留学生,而在印度学习的中国人只有1600人。对此现象,印度中国留学生会的负责人认为是多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中国国内对印度报道不足,导致中国学生对印度了解很少。其他原因还有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恶劣的气候和签证困难等。
在我们对国大党发言人特瓦里先生的采访中,他认为两国之间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双方可以积极合作的领域之一就是增进两国青年一代之间的了解,这不只是针对官员,而应该涵盖技术人员、工程师和医生等各个行业。” 在这方面,双方已经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2011年是中印交流年,一个由500名青年人组成的印度代表团访华,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在欢迎致辞中,温总理说中印两国有理想、有抱负的年青一代应该深刻认识两国关系的重大战略意义,坚定和平、合作和共赢的信念。他说:“中印关系的发展前途掌握在青年人的手里。我相信,当中印两国青年携起手来,并肩前行,亚洲的天空将更加璀璨,世界的未来会更加光明!”今年2月,中国也派出一个500人的青年代表团访印。
足够大的世界可容中印共同发展
由于之前从未到过印度,我在印度访问期间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犯“瞎子摸象”式的错误。这个古老的寓言多年来一直入选中国的小学教材,而它据称就是源自印度。事实证明保持一个开放式的思维对我的印度“发现之旅”是极其有益的。
在旅途中我把令我有感触的所见所闻都随时记在了笔记本中。在新德里我记录过一句话,没有见到任何女驾驶员。而到了孟买,我数次见到开车的女士,其中包括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出租车司机。在路上也能不时看到公司高管模样的女士坐在豪车的后座上,在喧嚣的车流中专心地阅读手中的文件。有一天当地的报纸上报道了这么一条消息,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年龄在13到19岁之间的印度青少年(不论男女)认为丈夫打老婆是正当的,而就在旁边的版面上是对“烈火-5”的首席设计师中的一位女科学家的采访,标题是“科学没有性别”。我们在印度的交流中也接触了很多在知名研究机构和媒体担任高级职务的女性,风度和学识都让人印象深刻。
赴印之前,因为考虑到这个国家比较保守,而且宗教繁多(据称在印度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因而在收拾服装的时候费了很大心思,诸如膝上两寸和领口开得较大的衣服一律不敢带。然而到达印度后发现,尽管街上99%的妇女仍身着传统的纱丽,但如果你打开电视,却也经常能看到衣着热辣不输LadyGaga的本国歌手,拥抱接吻的画面也时有出现……对于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印度是一个极富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社会,其中传统与现代并存。
在印度的外国人大多对其落后的基础设备,拥挤的人流和城市里大量的极端贫困人口印象深刻。从德里到泰姬陵只有220公里,由于没有高速公路,开车单程需要6个多小时,同样的距离在中国两个小时就够了。但是作为一名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我能够理解在强劲的GDP增长数字以外,“发展中”和“新兴”这样的字眼还意味着什么。
印度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现状。在孟买我们居住的酒店附近有两个在建的高架桥。在我们对印度政要的采访中也了解到政府有一系列针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的项目,如修建乡村公路,为农民安装卫星电视,减免学费和书本费,提供免费校服和午餐,为低收入家庭修建保障房等。中国也有类似的措施。
由于发展经历相似并在发展道路上面临共同的挑战,中国和印度在很多国际问题上观点一致,也同样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极的国际格局。两国之间的相似性造就了共同立场,而差异性也彰显出两国之间巨大的互补性。就如同温家宝总理和辛格总理都曾经说过的,这个世界足够大,可容中印共同发展。
两国交往历史悠久关系跌宕起伏
这样的跌宕起伏在两国关系史上并非鲜有。这两个巨大邻邦之间的交往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直到当代两国既有共同发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甜蜜时刻,也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边界纠纷。尽管如此,回首过去的几十年,这两个人口总和占到全人类三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之间的关系,在60年代降到谷底后,目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现在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创下新纪录,达到617亿美元,是10年前的20倍。去年继续攀升至739亿美元。尽管中国仍保持了270亿美元的庞大顺差,印度对华出口也增长了12.26%之多。对印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例从2010年的2.06%上升到3.8%。
政治层面上,进入21世纪,中印关系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过去几年,中印关系取得了积极和丰硕的成果。2005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双方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印期间,两国制定了深化合作的“十项战略”。2008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华,两国宣布了《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2010年,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双方举办了“中国节”和“印度节”,印总统帕蒂尔和温家宝总理实现成功互访。2011年是“中印交流年”,旨在推动教育、文化、人文等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所有这些高层互访和交流活动增加了彼此互信,并为各领域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中印之间有2000公里的边界线。上世纪60年代,中印边界问题曾引发了一场战争,近年来边界问题谈判取得了一定进展。在2010年对印访问中,温家宝总理建议两国就边境问题建立一个磋商和协作工作机制,今年一月两国在新德里签署协议正式启动这一机制,两个月后,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两国代表一致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共同维护两国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如同辛格总理在中印建交60周年的祝辞中所说:“今天,中印关系已经扩展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已经高度成熟,这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促进了地区与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中印关系的发展前途掌握在青年人的手里
以上这些数字和互动无疑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但同时人们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在普通民众的层面上仍存在着巨大的“了解赤字”。
在2011年的一次演讲中,中国驻印大使张炎曾提及,2010年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人员往来高达1656万,中印之间只有不足60万。而中日韩三国人口总数仅是中印人口总和的60%。中印之间的人员往来增长很快,但目前远未达到与其庞大的人口总量及紧邻的地理位置相匹配的水平。去年11.8万中国人访印,比2010年增长19.1%,60万印度人访华,增长10.4%。
“了解赤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国公众之间的“互信赤字”。在别有用心人士的煽动下,这种互信缺乏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没有机会亲身体验另一个国度,媒体的报道就成为他们了解对方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有些情况下甚至是唯一的途径。整体而言,印度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是相当广泛和密集,但是他们驻华记者的人数却相当少,目前只有4个人。相比之下中国有10名驻印记者。
在新德里我住的酒店里,我注意到房间里的英文报纸上的涉华报道大多源自西方新闻机构,如美联社等。印度本国最大的新闻社印度新闻托拉斯只有一位驻华记者,据称可以讲中文,但不能读写。对于派驻海外的记者,精通当地的语言是首要的技能之一,这有助于他们第一手地了解事实真相,并将其放在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
在我们与印度媒体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中,很多人引用北京的一家英文报纸的某些报道来说明中国的“侵略性”。由于对事件的迅速反应及其鲜明的观点,这家报纸在国外的关注度恐怕仅次于新华社。但是事实上,中国有约1.2万家报刊,其中英文媒体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它们对事情的看法各异,单独一家报纸仅体现了自家的观点和立场,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观点。
印度媒体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我们曾就一些印度媒体对华流露出的敌意向印度外交部外宣司司长唐嘎尔先生提出过疑问,他的回答是,印度市场上有大量的出版物,品种繁多,有些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而在报道中夸大其辞,但相当多的媒体还是秉承真实、均衡报道的原则。世界报纸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印度国内有2700家付费日报。“‘烈火一五’的发射是美丽的,但(媒体的)评论是丑陋的,”唐嘎尔先生说,“包括项目负责人在内,没有一位科学家曾说过‘我们是针对中国’的话。”
中国媒体对印报道也有不少工作要做。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提及印度,脑子里出现的画面首先是严重超载的火车或公共汽车,车顶上和敞开的车门旁都挤满了人,看了让人心惊胆战。多年以来,我们的媒体将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于欧美等传统大国,只顾远眺,而对我们的邻居关注不足(边境和军事问题除外)。在目前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正是包括我们的邻邦印度在内的新兴国家承担着稳定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
目前中国有1万多名印度留学生,而在印度学习的中国人只有1600人。对此现象,印度中国留学生会的负责人认为是多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中国国内对印度报道不足,导致中国学生对印度了解很少。其他原因还有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恶劣的气候和签证困难等。
在我们对国大党发言人特瓦里先生的采访中,他认为两国之间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双方可以积极合作的领域之一就是增进两国青年一代之间的了解,这不只是针对官员,而应该涵盖技术人员、工程师和医生等各个行业。” 在这方面,双方已经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2011年是中印交流年,一个由500名青年人组成的印度代表团访华,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在欢迎致辞中,温总理说中印两国有理想、有抱负的年青一代应该深刻认识两国关系的重大战略意义,坚定和平、合作和共赢的信念。他说:“中印关系的发展前途掌握在青年人的手里。我相信,当中印两国青年携起手来,并肩前行,亚洲的天空将更加璀璨,世界的未来会更加光明!”今年2月,中国也派出一个500人的青年代表团访印。
足够大的世界可容中印共同发展
由于之前从未到过印度,我在印度访问期间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犯“瞎子摸象”式的错误。这个古老的寓言多年来一直入选中国的小学教材,而它据称就是源自印度。事实证明保持一个开放式的思维对我的印度“发现之旅”是极其有益的。
在旅途中我把令我有感触的所见所闻都随时记在了笔记本中。在新德里我记录过一句话,没有见到任何女驾驶员。而到了孟买,我数次见到开车的女士,其中包括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出租车司机。在路上也能不时看到公司高管模样的女士坐在豪车的后座上,在喧嚣的车流中专心地阅读手中的文件。有一天当地的报纸上报道了这么一条消息,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年龄在13到19岁之间的印度青少年(不论男女)认为丈夫打老婆是正当的,而就在旁边的版面上是对“烈火-5”的首席设计师中的一位女科学家的采访,标题是“科学没有性别”。我们在印度的交流中也接触了很多在知名研究机构和媒体担任高级职务的女性,风度和学识都让人印象深刻。
赴印之前,因为考虑到这个国家比较保守,而且宗教繁多(据称在印度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因而在收拾服装的时候费了很大心思,诸如膝上两寸和领口开得较大的衣服一律不敢带。然而到达印度后发现,尽管街上99%的妇女仍身着传统的纱丽,但如果你打开电视,却也经常能看到衣着热辣不输LadyGaga的本国歌手,拥抱接吻的画面也时有出现……对于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印度是一个极富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社会,其中传统与现代并存。
在印度的外国人大多对其落后的基础设备,拥挤的人流和城市里大量的极端贫困人口印象深刻。从德里到泰姬陵只有220公里,由于没有高速公路,开车单程需要6个多小时,同样的距离在中国两个小时就够了。但是作为一名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我能够理解在强劲的GDP增长数字以外,“发展中”和“新兴”这样的字眼还意味着什么。
印度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现状。在孟买我们居住的酒店附近有两个在建的高架桥。在我们对印度政要的采访中也了解到政府有一系列针对农村和弱势群体的项目,如修建乡村公路,为农民安装卫星电视,减免学费和书本费,提供免费校服和午餐,为低收入家庭修建保障房等。中国也有类似的措施。
由于发展经历相似并在发展道路上面临共同的挑战,中国和印度在很多国际问题上观点一致,也同样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极的国际格局。两国之间的相似性造就了共同立场,而差异性也彰显出两国之间巨大的互补性。就如同温家宝总理和辛格总理都曾经说过的,这个世界足够大,可容中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