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影片《斗牛》故事叙述中的人物关系及其背后所涉及的人性碰撞和意识形态争斗相对复杂,通过一个无奈生存的底层小人物视角去看待这场战争,是一个荒诞的大历史与悲壮的个体生命之间的嫁接。从总体上看,电影在个体历史书写的过程中,通过诚信价值观的建构、社会本位主义下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性别策略下主流男权话语体系的维护三个方面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价值观的“询唤”功能。
[关键词] 意识形态批评 个体历史书写 询唤
一、引言
电影《斗牛》的情节线单纯而简洁:抗战期间,马牧池村的普通农民牛二接受了组织和村民托付给他的任务,负责保护和照顾共产国际赠予抗日根据地的一头荷兰奶牛。在经历了日军扫荡等一系列变故之后,全村仅有牛二和奶牛孤独相伴地幸存了下来。然而,影片故事叙述中的人物关系及其背后所涉及的人性碰撞和意识形态争斗又是相对复杂的,通过一个无奈生存的底层小人物视角去看待这场战争,“是一个荒诞的大历史与悲壮的个体生命之间的嫁接”[1]。
二、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综述
在阿尔都塞的重要论文《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他将意识形态归结为一种表象系统,其中个人及其生存状况之间是一种想象性关系,是一次再现,但是这种再现往往与社会权力的维持和再生产有某种关系,它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生产过程。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有四点著名论断:首先,意识形态没有历史,它超越了经济基础的制约,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又与弗洛伊德的命题——无意识是永恒的,即它没有与历史结合在一起,强调了意识形态贯穿于人类全部的历史形态之中,表征了意识形态的普遍存在;第二,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一种想象关系,它超越了具体的历史阶段;第三,意识形态是物质的存在,其中“‘物质[质料]是在多种意义上而言的’,确切地说,它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中,而所有这些形态归根到底都源于‘物理上的’物质”[2]。意识形态的存在、表征总是以物质的国家机器以及国家机器所规定的实践活动来维系,在此过程中,人按照意识形态的规定来行动,人们只有信仰和行动,而没有思想;第四,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个体的互认过程。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参与到二次同化的过程中,把无数个人询唤为主体,同时,也使个人臣服于意识形态,形成对于秩序的认同,保证了既定的社会关系——制度的再生产。把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引入电影批评当中我们便可将电影直接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它是一套意识形态的符号系统,编导把要传达的意识形态编码进影像符码中,从而使意识形态隐藏于电影语言中。这里可以借鉴让-路易
[关键词] 意识形态批评 个体历史书写 询唤
一、引言
电影《斗牛》的情节线单纯而简洁:抗战期间,马牧池村的普通农民牛二接受了组织和村民托付给他的任务,负责保护和照顾共产国际赠予抗日根据地的一头荷兰奶牛。在经历了日军扫荡等一系列变故之后,全村仅有牛二和奶牛孤独相伴地幸存了下来。然而,影片故事叙述中的人物关系及其背后所涉及的人性碰撞和意识形态争斗又是相对复杂的,通过一个无奈生存的底层小人物视角去看待这场战争,“是一个荒诞的大历史与悲壮的个体生命之间的嫁接”[1]。
二、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综述
在阿尔都塞的重要论文《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他将意识形态归结为一种表象系统,其中个人及其生存状况之间是一种想象性关系,是一次再现,但是这种再现往往与社会权力的维持和再生产有某种关系,它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再生产过程。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有四点著名论断:首先,意识形态没有历史,它超越了经济基础的制约,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又与弗洛伊德的命题——无意识是永恒的,即它没有与历史结合在一起,强调了意识形态贯穿于人类全部的历史形态之中,表征了意识形态的普遍存在;第二,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一种想象关系,它超越了具体的历史阶段;第三,意识形态是物质的存在,其中“‘物质[质料]是在多种意义上而言的’,确切地说,它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中,而所有这些形态归根到底都源于‘物理上的’物质”[2]。意识形态的存在、表征总是以物质的国家机器以及国家机器所规定的实践活动来维系,在此过程中,人按照意识形态的规定来行动,人们只有信仰和行动,而没有思想;第四,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个体的互认过程。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参与到二次同化的过程中,把无数个人询唤为主体,同时,也使个人臣服于意识形态,形成对于秩序的认同,保证了既定的社会关系——制度的再生产。把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引入电影批评当中我们便可将电影直接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它是一套意识形态的符号系统,编导把要传达的意识形态编码进影像符码中,从而使意识形态隐藏于电影语言中。这里可以借鉴让-路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