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应当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不可偏废。
关键词:《纲要》教学 真善美 统一
一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都要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使之成为大学生能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其自身所特有的规律性。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课,《纲要》与同类课程一样,充满着真、善、美的因素;稍有不同的是,《纲要》讲述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而不断探索、艰苦奋斗的史实,所渗透的是救国与兴国的真理,不妨概括为“真”,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爱国、爱党的教育,可以概括为“善”。这门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课一样,与以前所学有不少重复的内容。但其它几门课偏重于理论,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去剖析,而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很难像其它课程那样深析其理,由于重复的内容过多,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少“美”。美的本质是感性的。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世界上第一部美学专著是德国鲍姆嘉通(A. G. Baumgarten)的《?sthetik》,现今一般译作《美学》,它曾一度被按字面意义直译作《感性学》。德语?sthetik,由希腊语aisthesis演化而来,aisthesis意为“感受”,本来就是感性的。我们的做法是以艺术的手段呈现历史事实。艺术是感性的,它的本质是形象。以反映近现代史的美术作品、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去艺术地讲述逝去的历史,往往能够创造出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历史,接受真理,受到教育,从而达到合规律性(真)、合目的性(善)与可愉悦性(美)的统一。
一、求真
《纲要》从字面意思上看来是一门历史课,但它同时更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是为了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和压迫之苦,深知和平的珍贵。按照我们的理解,所有的历史教学都要引导学生在从史料中寻求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受到教育。但《史纲》作为一门思想政治课,它更强调其思想性,而这种思想性又是从史实中引发出来的,追求的是从准确无误的历史事实中证实真理,并在此基础上传播真理。为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一丝不苟,哪怕一个年份甚至是一个日期都要准确无误。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理、教人做真人,但其前提是自己必须求真理、做真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着扎实的史学知识、广博的视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和对共产主义真理的不懈追求,真正做到“学高为师”。扎实的史学知识有助于向学生传达准确的历史信息,特别能够具体说出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日期,有利于学生精准地把握历史事实,也利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广博的视野有助于教师在更广的历史背景下传达史实,了解历史真相,不被各种伪史所迷惑,不被各种反动思潮所蛊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能够使得教师在无意中就能够具有真理化身的形象,使得教师一旦在讲坛上出现,就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
二、崇善
《史纲》要引导学生从真事引发出来的真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教育,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善”。
培养学生的善德,前提是自己率先垂范,做到“身正为范”。教育无小事,教师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一举手一投足都要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例如,上完课后要把自己的留在黑板上的字擦干净,这虽是小事,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心。再如,下课时要吩咐学生离开前要把所有的用电器关掉,以节约能源,并告诉学生这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表现。这些虽貌似分外的小事,但也会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教育。我们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臧否评论历史人物,要教育学生崇善抑恶,让学生明确,历史是人民写的,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员,无论是谁,无论他曾有何不幸的遭遇,但历史最终都会给予他们公正的评价。对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要的罪恶要理直气壮地去批判,对于把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献给党和人民事业的革命先烈和领袖要热情讴歌。
在这个网络盛行、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历史信息、历史评论,各种不健康的思潮泛滥,其中真伪难辨,有不少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虚妄之说,这些论调大多采取数无中生有、颠倒主次、本末倒置、骇人听闻的做法,其本身具有很强的迷惑性、煽动性,要积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明白主次。
三、尚美
人是理智的动物,是善良的动物,又是情感动物、感性动物。美,古今中外,不同的人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也不是没有共识的,自18世纪“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一词以来,它就是感性的。
教师的言行举止又要是美的,教学要声情并茂,有激情,有魅力。要把课堂当作传播共产主义理想的殿堂,以自己的热情感染人,否则怎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
做到以情感人,以美动人,除了要注意自己的服饰整洁、庄重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面部表情,据研究,学生课堂上获取的信息55%源自于教师的面部表情。一部中国近史,就是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起抗争的历史,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教师表情的哀戚与奋激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
教学手段也要是多种多样,有感染力。要适时适当地播放革命歌曲、历史短片,是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用历史短片,因为如果影视资料过长的话,就容易使得学生感到劳倦不堪。我们强调适时,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播放短片,艺术手段只能是手段而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不可颠倒主次,冲淡主题,把历史课上成艺术鉴赏课。
教学方式要有魅力。我国古代有“诗教”的传统,毛泽东同志擅长运用诗教,他对许多古诗都是烂熟于心,能够脱口而出,对干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也擅长作诗,经常以所作之诗教育他人,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史纲》教学要熟练运用诗词特别是近现代诗词,使课堂诗意葱茏,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会见俄罗斯老战士代表发表讲话[N].人民日报,2005-5-9(1)
作者简介:
苏成爱,男,1978年生,200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讲师。
关键词:《纲要》教学 真善美 统一
一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都要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使之成为大学生能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其自身所特有的规律性。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课,《纲要》与同类课程一样,充满着真、善、美的因素;稍有不同的是,《纲要》讲述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而不断探索、艰苦奋斗的史实,所渗透的是救国与兴国的真理,不妨概括为“真”,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爱国、爱党的教育,可以概括为“善”。这门课程与其他思想政治课一样,与以前所学有不少重复的内容。但其它几门课偏重于理论,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去剖析,而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很难像其它课程那样深析其理,由于重复的内容过多,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少“美”。美的本质是感性的。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世界上第一部美学专著是德国鲍姆嘉通(A. G. Baumgarten)的《?sthetik》,现今一般译作《美学》,它曾一度被按字面意义直译作《感性学》。德语?sthetik,由希腊语aisthesis演化而来,aisthesis意为“感受”,本来就是感性的。我们的做法是以艺术的手段呈现历史事实。艺术是感性的,它的本质是形象。以反映近现代史的美术作品、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去艺术地讲述逝去的历史,往往能够创造出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历史,接受真理,受到教育,从而达到合规律性(真)、合目的性(善)与可愉悦性(美)的统一。
一、求真
《纲要》从字面意思上看来是一门历史课,但它同时更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是为了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和压迫之苦,深知和平的珍贵。按照我们的理解,所有的历史教学都要引导学生在从史料中寻求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受到教育。但《史纲》作为一门思想政治课,它更强调其思想性,而这种思想性又是从史实中引发出来的,追求的是从准确无误的历史事实中证实真理,并在此基础上传播真理。为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一丝不苟,哪怕一个年份甚至是一个日期都要准确无误。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理、教人做真人,但其前提是自己必须求真理、做真人。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着扎实的史学知识、广博的视野、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和对共产主义真理的不懈追求,真正做到“学高为师”。扎实的史学知识有助于向学生传达准确的历史信息,特别能够具体说出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日期,有利于学生精准地把握历史事实,也利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广博的视野有助于教师在更广的历史背景下传达史实,了解历史真相,不被各种伪史所迷惑,不被各种反动思潮所蛊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能够使得教师在无意中就能够具有真理化身的形象,使得教师一旦在讲坛上出现,就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
二、崇善
《史纲》要引导学生从真事引发出来的真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使学生从思想上受到教育,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善”。
培养学生的善德,前提是自己率先垂范,做到“身正为范”。教育无小事,教师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一举手一投足都要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例如,上完课后要把自己的留在黑板上的字擦干净,这虽是小事,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心。再如,下课时要吩咐学生离开前要把所有的用电器关掉,以节约能源,并告诉学生这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表现。这些虽貌似分外的小事,但也会使学生无形中受到教育。我们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臧否评论历史人物,要教育学生崇善抑恶,让学生明确,历史是人民写的,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员,无论是谁,无论他曾有何不幸的遭遇,但历史最终都会给予他们公正的评价。对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要的罪恶要理直气壮地去批判,对于把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献给党和人民事业的革命先烈和领袖要热情讴歌。
在这个网络盛行、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历史信息、历史评论,各种不健康的思潮泛滥,其中真伪难辨,有不少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虚妄之说,这些论调大多采取数无中生有、颠倒主次、本末倒置、骇人听闻的做法,其本身具有很强的迷惑性、煽动性,要积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明白主次。
三、尚美
人是理智的动物,是善良的动物,又是情感动物、感性动物。美,古今中外,不同的人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也不是没有共识的,自18世纪“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一词以来,它就是感性的。
教师的言行举止又要是美的,教学要声情并茂,有激情,有魅力。要把课堂当作传播共产主义理想的殿堂,以自己的热情感染人,否则怎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
做到以情感人,以美动人,除了要注意自己的服饰整洁、庄重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面部表情,据研究,学生课堂上获取的信息55%源自于教师的面部表情。一部中国近史,就是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起抗争的历史,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教师表情的哀戚与奋激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
教学手段也要是多种多样,有感染力。要适时适当地播放革命歌曲、历史短片,是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用历史短片,因为如果影视资料过长的话,就容易使得学生感到劳倦不堪。我们强调适时,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播放短片,艺术手段只能是手段而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不可颠倒主次,冲淡主题,把历史课上成艺术鉴赏课。
教学方式要有魅力。我国古代有“诗教”的传统,毛泽东同志擅长运用诗教,他对许多古诗都是烂熟于心,能够脱口而出,对干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也擅长作诗,经常以所作之诗教育他人,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史纲》教学要熟练运用诗词特别是近现代诗词,使课堂诗意葱茏,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会见俄罗斯老战士代表发表讲话[N].人民日报,2005-5-9(1)
作者简介:
苏成爱,男,1978年生,200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