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红仡佬语的系属地位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dongjia1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越边境的红仡佬语是一支新发现的濒危语言,它具有不少自身特点,同时在常用词同源比例、语音对应及演变创新和形态上与仡佬语四支方言中的阿欧方言比较接近,其系属地位可定为仡佬语阿欧方言的一支次方言。
其他文献
小学作文教学,若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还学生写作的自由,展现他们的个性,学生就能在作文天地间自由快乐地飞翔.本文从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鉴赏能力四个方面,结合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标,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评价理念,新课程改革以后,课堂教学评价虽然有了积极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评价内容空洞;
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广西宾阳舞炮龙的抛火药技艺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抛火药技艺是舞炮龙民俗文化的重要元素,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舞炮龙的文化内涵契合。但当前的抛火药技艺在舞炮
针对仅就源概念与目标概念关系来讨论词语转喻变义的不足,提出句法搭配对象所表达概念的义原桥接作用是词语转喻变义实现及族群现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并概括出义原桥接的方式有建构型和维持型两大类,认知框架的类型和转喻发生的句法语义结构是义原桥接的两大制约因素。
汉族是一个内部差异巨大,同时又是一个被高度认同的民族共同体。汉族历史的建构可分成自在的汉族史、自为的汉族史和自觉的汉族史三种类型,要从规律论、过程论、结构论和整体论进行汉民族史的学术建构。汉民族史的建构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担当,即将面世的十卷本《汉民族通史》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样本。
与正式德育课程为互补,隐性德育课程的目标指向更多的不是知识、理论目标,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信仰等的深层次的综合的心理与精神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所依附、所潜藏的校园存在,即学校人文精神、学校传统、校园互动性教育活动、各专业课的学科教育以及学校精神等。加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讶,能够破解长期困扰学校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
壮语和汉语是两种关系非常密切的语言,其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均很相似。这种相似现象有因词语借用所导致,也有因同源关系对应分化而形成。探讨壮汉语的判断词,可以看出这种相似现象背后蕴涵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发展规律。透过这些规律,人们能够追寻到更多的关系词,并可以给壮语词源作出比较可靠的解释。
1986年经连云港市、县农业局及科委等单位验收,海头镇南朱皋村1,012亩济南13号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74公斤。土质为砂壤土,前茬夏玉米单产552公斤,据化验:0~20厘米土层含有机质0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少数中学生存在着抄袭作业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数学成绩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其品德修养.所以,矫正这种习惯,既对全面提高教学质
带着鲜活的时代气息的家庭生态教育,是在将“家长”“子女”和“教育”这三个要素跟家庭以及学校的教育精神进行有机的统一中营造出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家长是家庭生态教育的